首頁 > 中國歷史 > 魏晉風度

歷史解析——分裂的帝國:南北朝

歷史大觀園 魏晉風度 2020-07-24 10:24:36 0
?

在長達四個世紀的分裂之后,中國于589年由短命的隋朝完成統一,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處于唐朝的統治之下(618—907)。自漢朝滅亡后,中國社會發生了轉型,隋唐王朝又重新對其實施統一的皇權統治。雖然隋唐王朝自稱是漢室的正統后人,但是隋唐王朝所頒布的很多律令以及行事規范都沿襲了“胡人”先輩的傳統,這些“胡人”先輩指的是公元5、6世紀統治著中國北方的魏、周與齊。

沿襲的南北朝的制度包括:均田制,即最后的對國有土地進行規范的制度;府兵,即世襲軍銜的最后一種形式;征收糧食稅和布稅;國家支持的制度化的道教與佛教;與自漢代出現的、東方與南方更加偏遠疆域的正常外交關系;非漢族可參與朝堂政事,因為隋唐兩朝的皇室均與漢人以外的民族有大量的通婚。

主要的創新包括:廢除幫助半世襲貴族崛起的以推舉制為主的九品中正制;把長安和洛陽建造成別出心裁的都城;將擁有全境近40%人口的中國南方并入帝國;創立了國際關系的新模式,它既鞏固了前幾個世紀所發展的關系,也開啟了帝國后期占主導地位的對外關系模式。

隋朝征服南方的過程很迅速。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581—604年在位)于581年發動政變取代北周,從而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力量。552年時,四川已經被周的前身西魏所占領。兩年以后,西魏又攻占了江陵一帶,即長江中游的大部分地區。侯景之亂后出現的南陳,與周國聯合,在575年聯合攻打齊國。但是當齊國在577年覆滅之后,周軍反攻他們之前的盟友,摧毀了他們大部分的軍事力量,將他們趕回長江一線。這時南陳看上去馬上就要滅亡,只是周朝內部的斗爭及隨后隋朝的奪權行動延緩了征服全境的腳步。

到587年時,隋文帝的處境已經安全了,他開始準備征服南方。之前阻止北方軍隊南征的主要障礙是他們缺乏一支強大的艦隊。隋朝的將軍們開始在四川組建并訓練一支主要的水軍,同樣,在長江中游和沿海地區也開始組建較小規模的艦隊。大量的陸上軍事力量也在集結。588年,以皇子楊廣(未來隋朝的第二任皇帝)為名義上的領袖,侵略開始了。經過了一系列的戰斗后,隋軍從水上橫掃南陳的軍事力量,并穿越長江,占領了都城建康。南陳統治者被俘虜,只得下令讓自己的部隊投降。南方的家族由于擔心新政權會剝奪他們的特權,在589年領導了起義,但是被野蠻地鎮壓了,從此南方與北方之間的政治分裂結束了。當這兩個地區關系持續緊張時,楊廣在南方實行仁政,使抵抗不斷減少,直至消失。他部分重建了被摧毀的南陳都城,并將其重命名為丹陽。楊廣還成為南方佛寺與文學集會的資助人,并經常對其進行贊助。

如同其他新興的王朝,隋朝建立了一系列對帝國統治至關重要的制度。除了重新由國家出資,對經典文獻進行學術研究,隋文帝還支持制度化的佛教與道教,而在此之前,即574年至578年間,這兩者在北方一度成為被鎮壓的對象。隋王朝的宗教政策包括將主要的寺廟視作由國家支持的機構,允許一定量的剃度,向佛寺贈送禮物,以及在某些場合主辦宴會等。隋文帝向帝國各主要城市分發舍利,并建立了一個合法的程序和一種稅收結構,由國家控制,重新分配土地,他還根據北周府兵制建立了新的軍事組織。最后,他與他的兒子沿襲自漢朝以來就形成的傳統,繼續與高麗國和中亞國家發展關系,還與現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甚至和遠在日本海的一些島國發展雙邊關系。

隋朝第一個重大改革是廢除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曾多次為追求官職的世家大族提供便利。隋朝在中央與地方發起了一系列的官僚制度改革,包括恢復漢爵、重新啟用只設兩級地方行政區劃的制度。這些都是隋朝為重現統一漢王朝風范所采取的舉措。然而,最重要的一個行政改革是廢除中正官,以及不再依賴有家庭背景的人通過推舉制來出任朝廷最低品的官員。幾個世紀以來,這一制度都是保證某些家族獲得官位并保持其社會主導地位的關鍵機制。雖然他們還沒有形成一個封閉的貴族圈子,也沒法在一個軍閥林立的世界中獲取政治方面的絕對主導權,但世家大族仍享有無法撼動的社會聲望,短命王朝的統治者受其阻攔,也無法徹底掌握官員任免權。583年這一制度被廢除,取代它的是由中央官僚機構中的吏部選曹,并且通過年度考課加強控制,這標志著皇權邁出了壓倒世家大族、重申皇權的第一步。

隋朝開始嘗試引入一種新的科考制度,這一制度在宋代以后成為出仕的主要途徑。587年,隋文帝下令,諸州應向中央歲貢三人,選拔人才所看重的應該是候選人的才華以及對經典的熟悉程度,選拔似乎是以地方考試的形式來進行的。隋文帝在601年大規模地取締了地方的學堂,同時又在諸州中分發佛教舍利。他的繼承人隋煬帝(605—618年在位)重新開設學校,并引入進士科,進士成為唐朝以及之后各代最高等的學位。除了地方與諸州的學校,晉朝及北魏時期還在都城設立了三個學院。零散的文字資料顯示,各校學生先要通過地方組織的口試,再去參加自己所報政府機構組織的筆試。

隋朝另一個偉大的創舉是建造了新的都城——大興城,就在漢長安城東南,地處渭河河谷。(地圖13)盡管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漢長安古城已經衰落,但是它有利的地理位置還是讓之前的很多統治者把這里當作安全的大本營。它之前當過西北好幾個短命王朝的都城,其中就包括北周。隋朝創始人本人也是最先在這里奪權。通過選擇這里建立新的都城,隋朝明確地將他們統一中國的壯舉與繼承漢室聯系在一起,漢朝是上一個能夠長期穩定統治大一統的中國的王朝。

歷史解析——分裂的帝國:南北朝

地圖13

漢朝時代的長安城依河而建,是北方一座形狀不規則的城市。新城市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遵循經典的矩形城市,每條邊有約8至9.6公里長。城市的北邊有一個巨大的皇家園林。在城墻內,皇城的諸多宮殿就建在北城墻之下。在它的南面,是一個用圍墻包圍著的區劃,所有的官府衙門都在其中。這是中華帝國都城設計的新特點。外城之內的其余區域,被分為了108個區域,都用圍墻包圍著,其中兩個是市場,106個是居民街坊。在實際建筑過程中,外墻是最先建成的,接著是宮殿群落,所以在583年,皇帝就遷入了巨大的空城?;首宄蓡T隨后在城市內建設了他們各自的王府。任何由捐款修建而成的佛寺都可以獲贈天子題字的牌匾,因此很快就有超過百所寺廟拔地而起。攻陷南陳之后,大量的人口被強制重置在都城。盡管如此,直到隋唐易代時,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區仍然是空無一人。新的王朝將這個宗教性的、行政中心轉變為一個具有活力、民聲鼎沸的城市。

隋朝創始人的繼位者隋煬帝重建了漢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洛陽。洛陽曾是東漢的都城,同樣也當過幾十年北魏的都城。(地圖14)重建計劃在他繼位的第一年即被執行。盡管這座城市只比大興城的一半大一點,但是城里有很多復雜而昂貴的建筑,耗資巨大,而這種鋪張奢侈的習慣也決定了隋朝沒落的命運。由于城北被群山環繞,又有皇陵坐落于此,故而皇家園林建設在了城市的西面。宮殿群也被設置在城市的西北角,以便于出入。如同大興城一樣,新式的官僚機構建在宮殿群的南面。一條沿中軸線建成的大路從官府南門貫穿直至南城墻。因為宮城與官府布在了西邊,故而沿著中軸線建成的大路無法像大興城的主干道那樣,將城市等分為兩部分。

將洛陽分為南北兩部分的是洛河,這種地形導致居住街坊與市場的不規則分布。洛河以北沒有被宮殿或官衙占據的地區被分成了30個區域,其中兩個區域合并起來組成了一個臨河市場。洛河南邊,緊緊挨著河并列成一條線的街坊只有正常大小的一半,這些街坊以南的區域按格子狀被劃分為66個正常大小的街區,其中四個合并起來組成了另一個市場,這個市場緊鄰洛河以南,并通過運河與洛河相連。610年以后,洛陽西南角的一個與通濟渠相連接的街坊被當作第三個市場。

歷史解析——分裂的帝國:南北朝

地圖14

隋朝的東都洛陽在以下幾個方面不同于大興城。首先,官衙的分布不規則,由此造成了中軸線的偏斜。城內宗教建筑較少,事實上,隋煬帝在西部的都城還對佛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清除。最為重要的是,在大興城里有兩個市場對稱分布在宮殿群兩側,而與此不同,洛陽有三個市場,位置分布由是否臨水來決定。這種根據實用程度設計的布局使洛陽城的這三個市場比大興城的市場更加適合進行貿易,大興城的市場分布則是根據宇宙觀與政治模式來決定的。貿易的中心性,特別是以水運為基礎的水上貿易,在城市規劃中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新特征,是中國城市格局變革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進步。

隋朝最重要的創新體現在對水運的重視上,第一條大運河的修建為大宗商品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高船運提供了便利。這一龐大工程旨在通過促進人員與貨物的大規模流動,使中國兩大河流流經的地區能夠結合到一起。這兩個地區已經經歷了長達四個世紀的分裂。最重要的是,這樣一來糧食就可以從南方運到北方,因為南方現在是最重要的糧食產地,北方則通過不斷征戰與軍事統治,成為國家的政治中心。

大運河的修建通常被歸功于隋煬帝,但實際上584年的時候,隋煬帝的父皇隋文帝就已經開始了這項連接新老運河及水路的工程。隋文帝決定重建漢朝就有的一條運河(稱為廣通渠)。廣通渠與渭河平行,渭河容易產生淤積并且水位會季節性地變淺。廣通渠的開鑿使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商品能夠從東部更加肥沃的黃河沖積平原運向人口擁擠的關中京畿地區。(地圖15)運河的第二個分支通濟渠連接了洛陽與淮河,然后通過一條以前就存在的舊河道(稱為邗溝)在江都(今揚州)附近匯入長江,這一工程開始于隋煬帝統治下的605年。大運河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遵循古運河的航線,從京口(今鎮江)附近的長江流域出發,沿著江南運河抵達杭州灣盡頭的余杭鎮。京城幾個主要的糧倉以及設在運河沿岸的糧倉都可以用來存儲和轉運糧食。

大運河的最后一部分開始于608年,從洛陽附近洛河與黃河的交匯處出發,向東北開鑿到今天的北京附近。這是大運河中唯一需要進行大量新的開鑿工作的一部分。它使得東北能夠與中部平原相連接,從而也和南方連接起來,這樣就通過水道將中國的所有地方連接起來。它為對高句麗(朝鮮)的軍事遠征提供了后勤補給,但這場毀滅性的遠征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歷史解析——分裂的帝國:南北朝

地圖15

隋朝在隋煬帝的驕奢淫逸下崩潰,中國的歷史學家粗暴地批評大運河的修建。但是,它對中國長期的政治統一起到了毫無半分夸張的重要作用。大運河與南方已經存在的運河網絡一起使除四川以外中國每個糧食產地都能通過水道向首都進行船運。四川和長安之間陸路暢通,并通過河流與人口密集的長江下游連接。大運河既是一種象征,也是一種實際的交通方式,它把已經分裂了四個世紀的兩個各自為政的地區重新納入到一個政體當中。當經濟與人口的增長讓南方成為中國人口最稠密與生產最高效的地區時,這種連接變得更加重要,南方對成為軍事、政治中心的北方提供供給與支持主要就依賴這條運河。北京之所以在元、明、清朝成為首都,也是隋煬帝決定將運河延伸到東北的結果。

盡管對后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對大運河的建造者而言,這卻是一場災難。它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就其本身而言,這本來并不會帶來災難,但是隋煬帝還在其他很多類似勞民傷財的工程上揮金如土。他在都城及其他地方建造了巨大的、裝飾精致的宮殿,其中包括洛陽西部園林中富麗堂皇的宮殿群落,在運河幾個關鍵港口、在北部邊境、在江都和丹陽等南方重要城市及其鄰近地區修建宮殿。當隋煬帝巡幸時,這些行宮為他提供舒適豪華的下榻之處。盡管它們在政治和戰略上有存在的意義,但它們也代表了對國庫的超常消耗。

這些建筑是隋煬帝“欲望迷宮”這一神話的現實靈感,他在江都,即“江邊都城”,幻想出一種城市結構,在這里他可以在隱秘的深宮中放縱地享受每一種愉悅感官的活動。在帝國晚期的小說中,這一建筑及其居住者成為任性、淫蕩的固有意象。甚至當隋朝因這些巨大的工程建設而破產時,隋煬帝仍然發動了對高句麗的一系列遠征,這些戰爭最后導致了隋朝的崩潰。

與運河系統的其他部分不一樣,其東北分支旨在將供給從中部地區運送到前線的軍隊中,同時也將這個地區與帝國綁定在一起。東北的軍隊最初只是進行防御,但是外國的發展進步使其投入一系列毀滅性的進攻之中。當隋朝經過近30年的統治,政權逐漸穩固之后,他們試圖恢復中國在東亞世界應有的中心地位。他們在南方發動了幾場戰爭,雖然沒有獲勝,但也沒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他們在中亞取得更多的戰爭勝利,在那里,高昌及其他幾個主要國家投降并對其朝貢,認可其宗主權。他們最開始在政治上成功地將當時控制中國北方廣大地域的突厥劃分為兩個國家,并操縱著地處現今蒙古的東突厥內部的王位爭奪戰。

然而,當隋煬帝與臣服的東突厥統治者在607年進行會面時,他遇見了一個來自高句麗的使團。因為擔心這兩個潛在的北方敵人會結成同盟,隋朝發令要求高句麗正式臣服于中華帝國。當這一要求被拒絕后,隋煬帝等到609年大運河的東北分支完工,隨后組建軍隊,于初夏時征討高句麗。但中國軍隊被沿著遼河的一系列堅固城池所阻擋,夏末雨季的到來也使其無法進一步向前進軍。

613年的第二次遠征激起隋帝國境內許多遭受洪災的地區發動叛亂,這次征戰因為在洛陽不遠處爆發的起義大軍而被迫中斷。堅持遠征似乎已成為隋煬帝的個人情結,于是他在614年又發動第三次遠征,盡管這個時候國內已經因公開的叛亂而四分五裂。隋煬帝與他的軍隊抵達高句麗的首都,從高句麗王那里得到投降臣服的承諾。當這個承諾沒有被兌現時,皇帝下令發動另一場遠征,但是這個時候,全中國都陷入了公開的叛亂之中,沒有軍隊響應皇帝的號召。國家崩潰,陷入內戰,皇帝逃到了他心愛的南方。618年,他在江都被他所青睞的將軍的兒子謀殺。盡管他也取得了真正的成就,但在歷史的記載中,隋煬帝依然是一個殘暴狂妄、毀滅自己王朝的暴君。

隋煬帝的垮臺與隨之而來隋朝的覆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咎于隋煬帝性格的缺陷,但見微知著,這也預示了帝國晚期社會基本架構所導致的一些矛盾。隋煬帝愿意遵循對突厥分而治之的經典戰略,但又毫無理由地堅持對朝鮮北部進行實質上的征服,這可能是因為在他的觀念中,游牧民仍保留著異質性,而定居族群則應當被囊括在中國領域之內。然而,東北的各個民族同樣具有這種心理和品性,已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燕、魏、周、齊等國,并且在后來一再抵制中國將其納入版圖之內的嘗試。因此,帝國晚期能夠征服中國全境或者大部分地區的那幾個朝代——遼、金、清——都起源于東北。這些族群與中華帝國之間的緊張軍事關系致使靠近東北邊境的北京成為最首要的帝國都城。

隋煬帝在不知不覺中為后世地處東北的政治中心打下了最初的基礎,并認為他所統治的帝國最關鍵的就是要對那些區域進行直接的統治。他將自己的都城設置在運河與河流的交匯點洛陽,但明顯他更喜歡繁華的、發展更先進的長江下游的生活,他在那里越待越久。他拒絕把在戰略上具有更安全位置的大興城當作都城,而大興城是關中地區的中心,還是北周與隋朝統治精英的地方基礎。隋煬帝不僅拒絕在舊的都城居住,他還從長江流域選拔人才任命為掌握此地實權的重臣,也是朝廷中的最高官職。隋朝末期,國家陷入分崩離析之中,官員們催促隋煬帝撤退到更加安全的關中地區,這里有他最好的將軍與最忠誠的軍隊,但是他仍然拒絕了,并選擇了江都,在這里面對命中注定的失敗與死亡。

盡管隋煬帝對南方的依賴主要基于個人情感,長江流域在隨后的幾個世紀里確實成了中國的人口、經濟與文化中心。因此,隋煬帝個人與政治上的悲劇,這種對軍事征服東北的執著和對南方個人生活的癡迷,造成了他整個人的一種分裂,這從小處體現了帝制中國晚期在地理布局方面產生的矛盾,疆域被劃分為軍事占主導的北方與經濟、文化占主導的南方。然而,在隋朝的悲劇與帝制中國晚期基本元素的出現之間,唐朝復雜多變的歷史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6.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914.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