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 魏晉風度

歷史解析——抒情詩

歷史大觀園 魏晉風度 2020-07-24 10:22:38 0
?

抒情詩最早出現于漢朝,當時多為無名氏所作樂府詩和“古詩”。前者描寫了精英和普通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各個方面,后者則多感慨傷懷于人生的短暫,而聲色犬馬所能帶來的愉悅感又那么短暫。在這些詩歌形式的基礎上,署名的抒情詩出現了,但樂府詩和古詩仍以匿名詩歌的方式繼續發展。這種發展最顯著的特征是,在中國南北分裂以后,南方與北方的樂府詩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北方的樂府詩,作于非漢人統治的軍事王朝,強調雄壯的英雄主義,敘事多和軍事有關。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劇于十五女。

這一時代同樣產生了現存最早的關于木蘭的故事。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一開始很多描寫豪邁氣概的詩歌的確寫于北方,但后來“北方英雄主義”的詩歌風格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種傳統,很多南方詩人按想象中典型北方人的口吻來寫相同題材的詩歌。

南方最著名也最流行的是無名氏創作的四行情歌,按照題名所示的曲調進行歌唱。有一些明顯是按女性的口吻寫的,而另一些看上去男性或女性都可以來吟唱。它們經常直白地表現情色欲望,但是有時也使用雙關的修辭手法來表達情思,比如“蓮”表現“憐”,或者“絲”表現“思”。在6世紀,這些情歌在朝廷上非常流行,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女子樂坊來進行合唱表演。其中最著名的是子夜歌,子夜的意思是“午夜”,但同時據稱也是指一個著名女樂伎的名字。一個典型的例子是:

攬裙未結帶,約眉出前窗。

羅裳易飄飏,小開罵春風。

這些歌曲既影響了南方朝廷上宮體詩的發展,也對后世主要詩歌形式——絕句的出現有很大影響。

在漢朝末年,著名文人也開始創作樂府詩以及相關類型的詩歌,那時候實際的大權已落入曹操和其他軍閥手中。曹操自己就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其詩作以其沙場征戰精神和雄渾而質樸的語言聞名。他身邊匯聚了那個時代最好的幾個詩人,史稱“建安七子”(建安是年號,196—219年間)。曹操的兩個兒子——太子曹丕與幼子曹植,同樣是著名的詩人。曹丕是中國第一位重要的文學理論家,而他的弟弟則是以抒情詩賦來表達個人內在思想與情感的最佳典范,他是有修養的文人的榜樣。

在解讀曹植的詩歌時,通常都是從他與兄長之間的對立關系以及導致他早逝的失敗的政治生涯來入手的。因此,對曹植詩賦的評價與對他個人品性的判斷融合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這成為對曹植在中國詩歌史上重要性進行判斷的一種阻礙。但是,它同樣表明了曹植獲得成功的本質所在。曹植是中國最早的抒情詩人之一,以前的詩人都是匿名的,這些詩人卻將自己的經歷與體驗當作詩歌的核心。在創作悲劇性自我的過程中,曹植的多面個性都融入了詩歌之中,他也成為中國抒情詩基本預想的一個先例,隨后被解讀為面對實際體驗時能有一種后天培養出的敏感,并如實將此回應表達出來。中國讀者通過曹植的傳記理解他的詩歌,是因為當時出現了一種新體詩,曹植是其首個典范。

曹植運用多種形式把自我與詩歌融合在一起,這些都成了中國抒情詩的特點。他與圈子里的其他詩人改造了漢朝的“舊詩”,創造了“表現與回應的新詩歌”(poetry of presentation and reply)。這清楚地表明詩歌扮演了社會交流的角色。在“舊詩”里,作者描寫了一些標準的場景——喧鬧的街道、孤獨的臺閣——隨后陳述由此引起的感受,在“表現詩歌”中,曹植先描寫了自己所目擊的場景,將其與朋友所受的困苦聯系起來,隨后給予安慰或鼓勵。

細節的描述,通常構成了詩歌的主要部分,它傳達出這樣一種感覺,即作者見證了最初的場景,并對此進行反思,然后向朋友講述了自己的感受,這樣就使得作者與詩歌緊密聯系起來。在曹植的手中,詩歌除了是詩人個人體驗和內心感受的反映,也變成談話的一種形式。在他大多數朋友離開人世、自己也因政事被流放之后,曹植基本上徹底放棄了“表現與反應”的寫作風格。他最長的也是最后一首以此形式創作的詩歌非常詳盡地描述了離別的傷懷、旅途的痛苦,以及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如何滲透到周圍景物的方方面面當中。

曹植和其父曹操一樣,努力發展樂府詩。曹操改造了樂府詩的形式來描述自己的政治訴求及一路上的艱辛。曹植則改進樂府詩,并借此表達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曹植仿作了經典的樂府詩《陌上?!?,與原作中從幾個視角描述漂亮的羅敷不同,曹植的版本只展現了一個觀察者的所見所聞。原著中羅敷的出場是通過列舉她的服裝與配飾來完成的,在曹植筆下,羅敷的舉止與服飾的每一方面都表現出優雅與靈動,使之具有統一的特性。原著中的羅敷是結婚了的,但在曹植詩歌的結尾,羅敷作為一個單身女人出現,她拒絕了所有的追求者,選擇等待真正的高義賢良之士。顯然,羅敷代表了詩人自己。曹植將整首詩改寫為對自己的處境進行反思。

關于英雄少年的詩歌中,也有類似的對詩人自身理想和所受苦難的沉思。對過往圣賢與忠良的引用,反映出歷史有多么捉弄人,也反映出命運的曲折,但是最終揭示了詩人自身處境的不公與所受的痛苦。即便是他所作的俗如煮豆的詩歌,也含蓄地影射了他與作為統治者的兄長曹丕之間的關系。在對歷史悠久的宴會詩再創作時,他改變了以前同類詩歌中情緒與主題的快速更迭,轉而對宴會場景及其對參與者的影響進行持續的反思。他最常使用的樂府詩主題是“游仙詩”,根據《楚辭》改編而來。在這些詩歌中,他借向仙界飛升的旅程,對自身所處世界的墮落進行批判,并試圖從痛苦中尋求情感的釋放,但人們不清楚他是否真的相信有這種超越現實的世界存在。

下一代詩人則以竹林七賢為帶頭人物,他們中間的一些人甚至是親戚關系,但據我們所知,他們從來沒有在同一地點聚齊過,有些人可能都從未見過面。最偉大的詩人是嵇康和阮籍,特別是阮籍,他著名的一組《詠懷詩》標志著對中國抒情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阮籍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他深化了抒情詩,使之更加具有普遍性。阮籍展示了一個成熟的詩人不僅僅能通過描繪自己生活中的事件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也能借助一個與眾不同的個人的視角來描繪這個世界或者歷史,從而洞悉整個人類存在的意義。阮籍并不是只描述自己所處的特殊境況,也不是對人類生活泛泛而談,而是痛苦艱難地尋找個人存在的意義,并思考人之種種悲傷與脆弱。

阮籍的新嘗試獲得了成功。他將敘述順序進行了調整,敘述不再是一條直線式的鋪陳,而是在腦海中畫了另一幅圖,各種自然意象與文學典故自由融合在一起,從而激起詩人的各種情緒與情感。阮籍的大多數詩歌都沒有受到單一意象的局限,而是通過收集不同的意象來界定某種情緒或感覺。正如下面這首詩歌,它是《詠懷詩》中的第七十一首:

木槿榮丘墓,煌煌有光色。

白日頹林中,翩翩零路側。

蟋蟀吟戶牖,蟪蛄鳴荊棘。

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衣裳為誰施?俛仰自收拭。

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

這首詩中,各種植物、動物、瞬息萬變的自然以及人生有限這些內容同時出現,這些原本絕不可能被融合到同一場景當中,因為均來自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環境,也不能按照常規的記敘順序排列下來,但它們還是被組合到一起,形成了對存在之虛無的思考。在其他詩歌中,人的肉身的不堪一擊與社會和政治的崩塌聯系在一起,這便是他所處時代的特征。

4世紀到5世紀早期,山水詩與隱逸詩興起,齊、梁王朝的詩人有機會與皇子接觸?;首觽兊膶m殿既是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學中心。下一波極具創新精神的詩人出現于5世紀末期的永明時代(483—493),他們以齊朝竟陵王蕭子良著名的西邸為活動基地。這個詩歌圈子以“竟陵八友”著稱于世,它最杰出的成員包括沈約、謝朓、王融。這些詩人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把聲律和對偶方面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上。對音律的使用在唐朝發揚光大,并使“律詩”成為中國詩歌的理想形式,直至今日仍是如此。

韻律的規則歸納起來是“四聲八病”?!八穆暋敝傅氖瞧?、上、去、入,是那個時代語音的特征。在唐朝的“律詩”中,聲調只是被劃分為兩類——平與仄,但是今天的研究已經確認,較早時代的記述表明,使用“永明體”的詩人們會在其詩歌中積極區分全部四聲。“八病”特指一些出現缺陷或者不夠有力的聲律組合。唐詩被音律規則緊緊限定,而這些早期的規則大多時候只是在禁用一些固定的音律組合。整個系統以保持音律的活潑與靈活性為名,旨在避免重復,并鼓勵音律上的各種花樣。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此時音律被逐漸重視起來。正如同當時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所講的:

今操琴不調,必知改張;摛文乖張,而不識所調。響在被弦,乃得克諧,聲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外聽易為察,而內聽難為聰也。故外聽之易,弦以手定;內聽之難,聲與心紛;可以數求,難以辭逐。

這種看法認為詩歌的音律與它的字句一樣,根植于人的語言,是詩人心靈的產物。因此音律本身與詩歌的意境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對詩歌音律的重視,有幾種原因。這一時期詩歌已經從音樂中獨立出來,評論家鐘嶸批評新的音律體系時提出了這樣的反問句:“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聲律耶?”但這恰恰是新的聲韻體系出現的原因,因為它要創造一個獨立于音樂之外的和諧之聲。沈約為規則化的韻律做了辯護,他指出,漢語有四聲,而音域則有五音。新的韻律使詩歌在從音樂結構所施加的強硬束縛中解放出來之后,仍能保持和諧與樂感。

對音律模式的新興趣也反映了隨佛教一起被引入中國的印度文學的影響。因為長期接觸梵文和中亞的其他語言,并接觸了大量據此翻譯成漢語的作品,中國學者與詩人對自己的語言有了更明確的認識,也受到鼓勵,要在自己的詩句中更多地展現漢語的語言特色。中國南方的佛僧在了解了吟唱梵文時所使用的“三聲”(更準確地是“抑揚之聲”)之后,也借鑒此模式來吟誦佛經。竟陵王蕭子良不僅支持并資助了那些永明派的詩人,也在西邸支持公開吟誦佛經的活動。在作詩時對吟唱和抑揚頓挫之聲調的強調,為中國音律的理論化提供了一個范式。梵文文學不僅為那個時代受佛教影響的詩人們提供了新的韻律,同時還提供了它自己關于音韻學的理解,其中有對“缺陷”或“病”的詳細列舉,這為新的漢語理論提供了范式。因此,大量涌入的梵文使人們對中文的音律特性有了更系統化的思考。

圍繞著后來成為梁朝簡文帝的蕭綱(503—551)又形成了一個詩人圈子,發展了“宮體詩”,它在后來的中國文學史中成為被批評與譴責的對象。盡管如此,“宮體詩”仍舊是當時的主要詩歌形式,著名的大唐詩歌能夠包含這么多的作詩技巧,它也功不可沒。“宮體詩”在很多方面是南朝詩歌發展的一個極端趨勢,旨在使詩歌成為完全自主自發的領域。在蕭綱關于詩歌的論述和他自己所作的詩歌中,蕭綱明確地拒絕了道德與政治的干預。道德與政治觀曾經統治了漢代詩歌理論,雖然在后漢詩人的作品中式微,卻仍然存在。他甚至貶斥曹植的一些文學批評理論,而曹植被當時的評論家鐘嶸看作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蕭綱認為,詩歌完全是用來表達內心感受的,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有精致而華麗的語言,因此永遠也不該接觸沉重的公眾話題。這些主題對于語言活潑的詩歌來說過于嚴肅,而且已經出現了專門涉及這類話題的文體,比如呈文與散文。詩歌應該是一種優雅的、略帶情愛的文字游戲,目的在于表達并加強宮廷生活所具備的情趣和激情。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910.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