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巾之亂爆發時,曹操的任地譙縣正好與潁川的東部相鄰,他配合皇甫嵩、朱儁討伐潁川的黃巾軍。在這個過程中,曹操收編了部分黃巾軍,擴大了軍事力量。同時又任人唯才,廣泛羅致人才,在潁川一帶贏得了知識階層的支持。
亂世奸雄曹操
黃巾之亂爆發的那一年(184年),曹操(155—220)和孫堅(155—191)三十歲,劉備(161—223)二十四歲。在《演義》里,這三個人都以黃巾之亂為契機登上故事的舞臺。但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順便提一下,這一年孫堅的長子孫策(175—200)十歲,次子孫權(182—252)年僅三歲,諸葛亮(181—234)也才四歲。
曹操據說年輕時就被予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他的祖父是宦官曹騰,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操作為曹嵩的長子出生。那么曹騰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呢?話說外戚梁冀毒死年幼的質帝,大臣們都希望立聰明的清河王為下一個皇帝,但梁冀最終立了昏愚的蠡吾侯為帝。這就是桓帝。梁冀被認為是后漢史上最橫暴的外戚,而向梁冀進言立蠡吾侯的就是曹騰。后漢的衰退從桓帝起變得非常顯著。從某種意義上說,曹騰是為自己的子孫鋪好了篡權之路。后來,魏的明帝給他的這位高祖父授予高皇帝的尊號。雖然是在死后的追贈,但曹騰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
曹騰的養子曹嵩,據說本來出身夏侯氏。他利用養父積蓄的巨大財產買官,官至太尉。相對于清流派,曹嵩恰恰屬于被人唾棄的濁流。也許是對自己的出身抱有自卑感的緣故,曹操年輕時曾一度沉溺于打獵賽狗,游蕩鄉里。但他畢竟不僅僅是有錢人家的浪蕩公子,二十歲時他被推舉為孝廉,在都城洛陽(后漢時為雒陽,本書統一用洛陽)任北部尉(相當于今警察局局長)。一當上北部尉,他就以違反夜間外出禁止令為由,逮捕并殺了頗受靈帝寵愛的宦官的叔叔。由此,曹操與自己宦官親戚的圈子劃清了界線,進而加入了清流派官僚的行列。
黃巾之亂爆發時,曹操的任地譙縣正好與潁川的東部相鄰,他配合皇甫嵩、朱儁討伐潁川的黃巾軍。在這個過程中,曹操收編了部分黃巾軍,擴大了軍事力量。同時又任人唯才,廣泛羅致人才,在潁川一帶贏得了知識階層的支持。隨后,他又把獻帝迎到潁川郡的中心許都(現在的河南省許昌市),逐步掌握了實權。到了晚年,曹操又把女兒嫁給獻帝為后,成了漢王朝的外戚。也就是說,在曹操一個人的身上聚合了后漢宦官、外戚及豪族文化人這三種互不相容的勢力。難怪說曹操是奸雄,他能夠成為三國爭斗的勝者應該說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曹操沒能等到篡奪政權的那一天就不幸離世。
看相的流行
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許劭是看相評論人物的名手。當時在一些社會名士之間流行看相,也就是通過看相來推測人的能力和性格。當時普遍認為容貌是反映人的能力及人格的一面鏡子,人們對外表長相都很重視。這種向往高貴容貌的風潮與當時社會名士的貴族化有一定的關系。不過,相貌因人而異,千差萬別。對相貌的重視,說明這個時代的人們對相貌所反映的能力、性格等已經有相當細致的分析。對個性的發現,是這個時代的又一個重要的風潮。
許劭和他的堂兄許靖每月一日決定一個主題,頻繁地進行人物品評。他們的評論甚至對名士社會的各種傳聞及官吏的提升選拔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后面我們將要提到的魏的官吏錄用法——九品官人法等,都和這種盛行的人物品評有很大的關系。當時潁川是名士聚集的地方,許邵兄弟就生活在潁川南邊的汝南。因此,他們的人物品評被稱作“汝南月旦評”(月旦也就是每月一日的意思)。直到現在,人們還把人物評論叫做月旦。
曹操一族的墓
1974年,在安徽省亳縣的城南一帶發現了一個古墓群。調查的結果證實這些古墓是曹操先祖父輩的墓。亳縣位于漢代的沛國譙縣,也就是曹操的故鄉。古墓共有十多座,因損壞嚴重,被葬者身份的考證難度很大。但后來從古墓中出土了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等當時只有諸侯高官才可以享用的陪葬品。由此推測出這些古墓里有曹操的父親曹嵩、祖父曹騰的墓。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這些古墓里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磚。據推測,這些文字很有可能是由當時的造墓工匠刻上去的。這些文字有很多是“會稽曹君”、“故潁川……曹褒”、“長水校尉曹熾”、“吳郡太守太守曹鼎”等曹氏一族的名字。曹褒是曹操的堂弟、名將曹仁的祖父,曾任潁川太守。曹熾是曹褒的兒子,也就是曹仁的父親。會稽曹君是指曹熾的弟弟、曾任會稽太守的曹胤。曹鼎是曹操的族子、名將曹休的祖父。
看得出來,曹操的一族在譙縣是很有勢力的大豪族。繼祖父曹騰之后,仍然高官輩出,特別是在當時名士聚集的潁川、孫堅的故鄉吳郡、會稽等地都有過出身曹氏一族的太守。這對后來曹操在身邊聘用大量潁川出身的名士,又與孫堅一族聯姻并對吳采取一系列懷柔政策都有很大的影響。另外,從這些磚刻文字里還發現了許多表達工匠們內心不滿的字句,其中有“倉(蒼)天乃死”這樣與黃巾軍口號很類似的字樣,還發現有“倭人”的文字。此墓出土時曾一度成為很受關注的話題,但后來經過專家考證認為這些都屬于誤認。不過,由于這些文字使用了隸書、楷書、草書等字體以及當時的避諱等,成為書法史的貴重資料。
南方的青年武將——孫堅
孫堅出身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市)。富春位于吳郡的最南邊,東鄰會稽郡郡府山陰(今紹興市)。這一帶是當時漢族移居的最前線,由此以南的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全域還處于未開發地區。作為都城來說,富春理所當然是處于偏遠的不發達地區。但是,這個地區不僅從有史以前就存在不同于黃河流域的獨特文化,而且有銅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正是因為這種開墾地特殊的環境形成了孫堅勇武豪放的性格?!度龂尽防飳O堅的父親只字未提,可見孫堅不是什么大家出身。
在后來六朝時代的小說《幽冥錄》里有如下敘述:孫堅的父親孫鐘,年輕時因家貧在家種瓜。有一天,有過路人討瓜,孫鐘熱情款待。沒想到,這位過路人原來是神仙的化身。為感謝孫鐘,神仙提出兩條讓他選擇,要么讓他的子孫代代做諸侯,要么只做幾代皇帝。孫鐘選擇了后者。這雖然是杜撰出來的故事,但多少與孫堅的身世有關。他與曹操不同,和宦官、外戚、豪族文人這些王朝的中樞勢力完全沒有關系。順便提一句,上述的這則故事,在日本被收入兒童讀物《蒙求》和室町時代的說話集《三國傳記》里,廣為人知。
孫堅年輕時,一次偶然遭遇海賊。他毫不膽怯,單槍匹馬擊退海賊,從此遠近聞名。緊接著,他又在鎮壓會稽“陽明天子”的宗教反亂中大顯身手。黃巾之亂爆發后,他跟隨同鄉朱儁在潁川以南的汝南、南陽等地作戰,平息了暴亂。從此孫堅名聲大振。之后,孫堅又赴西部涼州討伐叛亂,在這里孫堅與董卓遭遇。當時董卓因違反軍令待罰,孫堅進言斬董卓,但未被采納。如果按孫堅的進言殺了董卓的話,歷史將會是另一種走向了。董卓后來挾持皇帝專權橫暴,孫堅在攻打董卓的戰斗中也留下赫赫戰果。初平二年(191),孫堅率兵攻打荊州劉表,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年僅三十七歲。
孫堅的兒子孫策,在性格上繼承了其父的熱血豪放。孫堅轉戰北方不幸戰死后,孫策主要把故鄉的吳郡、會稽郡一帶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為吳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是,孫策二十六歲時也不幸遇刺身亡。孫策的弟弟孫權,對父兄的死于非命很是忌諱。吳國建立以后,孫權就安分守己地專心經營國家。
吳是三國中武人色彩最強的政權。為爭奪漢王朝正統后繼者的地位,魏、蜀之間互相敵對。吳避開爭端,時而服從于魏,時而與蜀結盟,與此同時大力加強對江南土地的開發,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吳在三國中最晚稱帝,又持續最長,和它的這種處世哲學有很大關系。
浪子英雄——劉備
劉備出身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自稱是前漢第六代皇帝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后裔。不過劉備的這個皇族身份水分很大。因為中山靖王據說孩子超過一百二十人,依此算下來他的子孫后裔要達五萬人以上。劉備的祖父據說當過縣令,但他的父親沒做過官,只是一個普通人。劉備年輕時拜同鄉的大學者盧植為師。但是他天性厭惡學習,熱衷斗犬、賽馬,愛音樂,喜好穿著打扮,是公認的花花公子。但他重義氣有人望,手下聚集了不少年輕人。
按《演義》的記述,黃巾之亂爆發時,劉備在幽州參加義兵,結識了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拜為義兄弟。劉備不僅跟隨皇甫嵩、朱儁以及老師盧植討伐黃巾軍,而且表現出色。不過,這些內容除了劉備帶手下在幽州加入義兵也許是真的以外,其余的都是《演義》的杜撰。之所以說“也許”,是因為《三國志》注引用的《典略》里有這樣的記載:劉備的第一仗是在幽州參加鎮壓張純反亂?!兜渎浴愤€說,在對戰中,劉備負傷,靠裝死才勉強逃了一命。而實際上,黃巾之亂爆發時,曹操和孫堅一直跟隨討伐軍統帥皇甫嵩、朱儁轉戰各地,立下戰功,并嶄露頭角。與曹操、孫堅相比,劉備只不過在幽州參加了小規模的局部戰斗,即使不考慮他年輕曹操、孫堅六歲這一優勢,我們還是很難找出劉備登場有什么英雄之舉。
與劉備關系不錯的,是一起求學于盧植手下的師兄公孫瓚。公孫瓚后來割據幽州,與袁紹連年混戰。最后因敗給袁紹而自殺。據《三國志》注引用的《英雄記》說,公孫瓚厭惡士族,多與巫師、商人結拜兄弟。桃園結義很有可能是以公孫瓚為原型的?!堆萘x》說,桃園結義后,中山的馬販子為三兄弟提供了資金援助。這事倒是不假,因此可以看出劉備、公孫瓚都與商人、游俠之輩關系不淺。就連關羽也是殺了人被通緝的逃犯??梢?,結拜兄弟這事情本身就是商人、游俠之輩特有的習慣。
所謂商人、游俠實際上都是一些無家游民。而劉備也有流浪(落荒)英雄的別稱。劉備經歷曲折,在軍閥混戰中,他屢遭挫敗,四處流落。起先劉備做高唐縣令時,兵敗出逃,在公孫瓚手下避難。之后又投靠徐州牧陶謙。陶謙死后,雖繼承了陶謙的地盤,又兵敗于呂布投靠到曹操手下。之后又與曹操反目出走,寄身袁紹籬下。眼看袁紹將要敗給曹操,劉備又投奔荊州劉表。劉表死,荊州告急,劉備這次投靠了孫權。孫劉聯手在赤壁大敗曹操,占領了荊州。但與孫權關系緊張,劉備又離開荊州,向西進軍,從劉璋手里奪取了蜀。這次劉備總算找到了落腳之地。從北逃到南,從東逃到西,與其說劉備是流浪英雄,不如說他是落荒英雄要來得更貼切。不過劉備就像一個不倒翁,他逃而不亡,不僅大難不死,而且還越活越茁壯。三國之中,在異鄉建國的只有劉備一人。
因為身處他鄉,劉備能夠依靠的鄉黨親戚幾乎沒有。曹操和孫權身邊都有很多同鄉的部下、兄弟或親戚之類。劉備沒有兄弟,除了一個兒子以外,也沒有別的親屬(正因如此也少了魏和吳的那些血肉之爭),同鄉的部下也只有張飛和簡雍兩人。要把這么一個既沒有地緣關系又沒有血緣關系的松散集團凝聚起來,只有靠大義了。這個大義就是:實現漢王朝的復興。不打倒魏就不能實現統一,北伐成了蜀這個國家不可回避的命運。與吳開發江南的戰略截然相反,蜀如果放棄北伐,那么它也就失去了作為國家存在的理由。但是,既無地緣又無血緣,僅靠大義聚合在一起的組織畢竟是脆弱的。何況所謂的大義也已經相當褪色了。最后,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也不能改變蜀的命運,蜀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
曹操、孫堅(孫策、孫權)、劉備等人出身性格雖然各不相同,但他們之間并不是沒有共通點:對后漢末期的統治階層、士族來說,他們都游離于主流之外,屬于社會的少數派。這實際上也是三國時代的一個寫照:三國最終沒能實現統一,三國時代也只能是從漢到南北朝的一個過渡時期而已。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