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度

歷史解析——分裂的帝國:南北朝
在長達四個世紀的分裂之后,中國于589年由短命的隋朝完成統一,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處于唐朝的統治之下(618—907)。自漢朝滅亡后,中國社會發生了轉型,隋唐王朝又重新對其實施統一的皇權統治。雖然隋唐王朝自稱是漢室的正統后人,但是隋唐王朝所頒布的很多律令以及行事規范都沿襲了“胡人”先輩的傳統,這些“胡人”先輩指的是公元5、6世紀統治著中國北方的魏、周與齊。...
歷史解析——南北朝書法
書法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逐漸興起,也體現出當時的文人對獨立自治的美學世界的向往。早在戰國時代,書法就是獲得官職的必備技能。漢代時,不同的書法風格有不同的功用,在漢朝的前三個世紀里,書法對學者而言不是那么重要。甚至相反,書法時常與令人厭煩的小官員或“吏”聯系在一起,這些官員任意修改法律文書以使自己或直屬上級獲益,他們揮動著刀筆,污蔑那些高貴大方的靈魂。甚至在書法已經成為文人的藝術形式之后,它仍然與有辱人格的職位聯系在一起?!妒勒f新語》中的典故和《顏氏家訓》的訓誡都談到一個優秀的書法家將面對上級領導和朋友們不斷的...
歷史解析——文學理論
即使創作抒情詩成為衡量文人地位的標尺,作家們仍然力圖證明文學創作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高尚的追求。這一理論最早出現于曹丕《典論》中留存下來的關于文學的一些片段中。
曹丕認為文學不是為道德服務,而是人類活動的最高形式,是衡量一個人人生的首要方式:...歷史解析——探索神秘
“玄學”大概指的是3世紀中期一群文人的思想活動以及他們的弟子們的相關研究。漢朝滅亡后,官方經典文獻的正統性動搖了,這些作者便開始探究《易經》《道德經》和《莊子》,從而對語言、社會和整個宇宙產生新的領悟。他們圍繞著一系列二元對立的范疇展開論辯:存在與虛無、名與實、言與意、一與多、性與才。這些辨析在名教(在社會角色方面的說教)與自然(事物在不被有意干涉時的自然發展)兩者的論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關鍵的思想家包括何晏、王弼、向秀、郭象、鐘會,以及作為詩人、散文家的阮籍與嵇康,他們是竹林七賢中最重要的兩位。
...歷史解析——馴服荒野
南北朝時期的宗教場所設在荒野地區、無人居住的山區與南方內陸,在山上與林中建設宗教建筑。要將這些地方納入文明世界,同樣需要馴化當地的宗教權力。道教與佛教對這一過程的敘述有兩種形式:對野獸、惡魔居住地區的征服與感化的故事,以及對接受血祭的當地神的征服與轉化的故事。...
歷史解析——道教與佛教之間的疊加與借用
盡管道教與佛教來源不同,但是在中國的實踐中,它們卻經常能交融在一起。這兩種宗教都規定了宗教專家,建立了住宅機構,編制規范的經文,并闡釋了其神學系統。這些都是互相借鑒的,盡管在多數情況下是佛教為完全成熟的道教體制及其實踐提供范式。這兩種信仰中發展出可觀的常用詞匯,所涉及的事物包括信眾組織,佛教和道教的雕像,以及在雕塑與繪畫中佛、道神靈的聯合。某些銘文認為佛教是“授人以道”,反過來也可以說道教是“授人以佛”。
...歷史解析——制度化的佛教
有組織的道教以一種流行運動開始,以成為國家宗教組織而結束,佛教卻沿襲了相反的軌跡。它隨著精英進入中國,卻成為大眾的宗教。中亞的商人與從海上而來、到達江蘇的貿易者率先將新的宗教帶入中國。我們不知道佛教被引入中國的確切時間,但是第一個關于佛教的文字記錄是在公元65年,在皇帝的某位兄弟的照顧下,建立起了佛教僧侶的社區。這個文本將皇帝的這位兄弟對佛教的崇拜與他對黃老的崇拜聯系起來。在漢代的墓葬中,一個與老子密切相關的道教神通常會與佛陀在一起,佛陀有時取代了西王母的位置。166年,皇帝自己也開始信佛,此時佛教還與對...
歷史解析——制度化的道教
長生不老的觀念出現在戰國晚期,在激勵秦始皇與漢武帝的封禪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長生不老同樣是漢代墓葬藝術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其中包括對西王母朝廷、騎著神獸翱翔在天空的神仙或在峰巒疊嶂中博弈的神仙的描寫。哲學與養生保健文獻中也出現了這樣的觀念,人能夠通過改變身體形態來實現長生不老。公元1世紀時候,王充的著作批判了這種觀念。
...歷史解析——女性的新角色
在幾個世紀中,中元節背后的故事被一再重述和闡釋,成為中華文化中對母子關系最為有名的敘述。目連的形象從佛教開始向大眾宗教信仰與傳統的祖先崇拜領域傳播,這個故事也成為葬禮上表演最流行的主題。在這些方面,它通過正式的文字點出了中國家庭中最基本的一條紐帶,而在此之前的文獻都忽視了這條關系線。
由于頌揚了母子關系,目連救母的故事和中元節在幾個世紀以來,越來越強調界定家庭的這種情感紐帶。...歷史解析——親戚關系與佛教
南北朝時期大家族的不斷發展與國家結構中對血緣關系的重視有關。這一時期的家族也越來越信任宗教組織,并從宗教儀式中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特別是在佛教秩序中產生了一種新的對來世的重視。為確保死者能夠轉世投個好胎,一些佛教儀式變得非常重要,它們對于維系家庭與祖先之間的關系也至關緊要,因此不斷強化了家族的結構。在某些時代與某些地方,道觀——特別是靈寶派的傳統——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歷史解析——書寫血統
有自我意識的親屬集團通過新的寫作方式進一步發展,最著名的新形式寫作要數“家訓”與家譜。盡管早期文獻記載了一些口頭的或簡短的書面遺言,少量的漢代文獻中也提到了“家規”,南北朝時卻產生了現存最早的傳給后代的詳細作文,它規定了家族的獨特家風,這對家族的繁榮來講是至關重要的。最經典的是顏之推(531—591)所寫的《顏氏家訓》。
這部書以書面寫作的形式教導兒子,在家庭中要奪去婦女身體上與言語上的權力。因此,它旨在強化父系血統,不僅要在單個的家庭中這樣做,在擁有共同祖先的同姓氏族之間都要做到這一點。...歷史解析——墓地與節日
在漢朝末年與唐朝之間的時代里,家庭與祖先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兩個重要的變化:一是家族墓地群的建立,一是分散至各地的同宗家族成員在寒食清明節時,會在墓前進行定期的聚會。這兩方面的發展都很重要,因為它們把更多人當作親屬聯系在一起。...
歷史解析——在中國的外國人
在南北朝時期,除了把商品與信仰帶入中國,這些僧侶和商人自己逐漸也成為中國一個巨大的、長期存在的異族人群體,他們的出現改變了城市生活。有關中國佛教社會最早的記錄并沒有具體說明這些僧侶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但是幾乎可以確定是后者。有關外國僧人的最早記錄是2世紀中葉定居在東漢都城的譯經者。這中間還有一些外國商人,他們選擇皈依佛教,所以這兩類人很明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外國僧人同樣也參與到3、4世紀南方世家大族的“清談”圈子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