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明兩代的災害總是一波一波地來襲。多數災害不會超過一季,但有時可持續兩三年之久。一季的災害,人們尚能熬得過去,持續數年的災害,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為了給這些較長的災害期一個統一的說法,我用了一個詞“slough”(與“plow”[耕耘]押韻)?!癝lough”指的是充滿污泥的溝渠或洼地,它是讓旅行者泥足深陷的地方。自從1678年,約翰·班揚(John Bunyan)在《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中用了“絕望的深淵”(the Slough of Despond)的說法后,這個詞就被用來形容陷入困境的狀況。對于班揚來說,“深淵”是一個比喻;對我來說,它卻是對那些最糟糕年代里的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
在本章所用數據的基礎上,我找出了元明時期的“九重深淵”,即九次持續較長的災年,其中元代有三次,明代有六次,并以它們發生時的年號來命名(見附錄)。
忽必烈汗剛剛避過了元朝的第一次重大災害?!霸懼疁Y”(1295—1297)始于忽必烈繼任者繼位的第一年。鐵穆耳(Timür)也許在治國方面沒有祖父高明,但他最大的不幸還是在繼位之初就遇上了氣候轉惡。1297年,即鐵穆耳繼位的第三年,他在萬般無奈之下,將年號從元貞改為大德,希望能止住帝國衰落的厄運。
“泰定之淵”(1324—1330)發生在元代第6個皇帝在位時期,此時是元朝建立的第30個年頭。環境的惡化加劇了王朝政局的動蕩,反之亦使蒙古統治者無法有效地應對災害。我把“泰定之淵”結束的時間定在天歷三年(1330),但是實際上災害的很多影響仍未消除。這輪災害只平息了兩年,至順四年(1333),新一輪的大饑荒又再度襲來。
“至正之淵”(1342—1345)在大范圍的旱澇災害中拉開了序幕,緊接著就是至正四年到五年(1344—1345)的洪水和疾疫。在這一背景下,未來明朝的創立者登上了歷史舞臺?!睹魇贰ぬ姹炯o》中承認了“至正之淵”在朱元璋早年崛起時所扮演的角色,它的開頭寫道:“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span class="sbiao">朱元璋當時16歲,他所處的環境把他送上了反叛的道路。元朝的統治在此20年后才告終結,王朝挑戰者們的內部斗爭延緩了她的崩潰。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稱帝,這已不是戰勝蒙古人的結果了。
直到宣德八年(1433)以前,明朝只是間或遇到災年。此后兩年內,氣候變冷,饑荒、疾疫、蝗災接踵而來。正統二年(1437),氣候再度變冷,直至正統十三年(1448)為止,一直洪水不斷,從正統三年到十年(1438—1445),并爆發數次大饑荒。到景泰元年(1450),這些間或出現的災害終于演變為一場長達五年之久的嚴重環境危機,并在景泰六年(1455)到達頂點,成為百年來最糟糕的災年之一。“景泰之淵”(1450—1455)持續的時間恰好等于景泰皇帝在位的時間。他的同父異母的兄長被蒙古人俘虜,才由他繼位。景泰八年(1457),其兄釋歸,重登帝位。是時,“景泰之淵”正要結束。景泰皇帝所處的環境實在是悲慘之極。
我們在“龍見”一章中已了解到,正德(1506—1521)也是多事的年份?!罢轮疁Y”(1516—1519)使明武宗無能、荒唐的千古罵名難以平反。
下一輪集中的災害發生在25年之后?!凹尉钢疁Y”(1544—1546)與當時的政治危機并無明顯的關聯。它只是一場在全國范圍內長達3年之久的饑疫。
萬歷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他統治明朝達48年之久。然而,在他綿長的政治生命中,卻遭遇了兩重“深淵”。我們已經提到過第一次“萬歷之淵”(1586—1588)中發生的嚴重饑疫。第二次“萬歷之淵”(1615—1617)相對緩和一些,至少沒有發生疾疫,但災情仍然很重。
明朝的最后一次衰落期是波瀾壯闊的“崇禎之淵”(1637—1643),也是本書最后一章的主題。我把從崇禎十年(1637)開始,歷時七年的大旱定為其開端。當然我也曾經把起始的時間前推到崇禎帝即位的第二年(1629),因為這一年,氣溫開始下降,使他疲于應付的災害開始接二連三地出現,最終拖垮了整個帝國?!俺绲澲疁Y”在明朝覆亡前的幾個月才開始平息,可惜已經太遲了。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