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 宋元文明

通史解讀——偏安東南

歷史大觀園 宋元文明 2020-07-06 22:00:17 0
?

通史解讀——偏安東南

杭州西湖

“紹興和議”后,宋、金雙方雖互有攻戰,但基本保持了對峙并存的局面。南宋政權雖得以繼續存在,但也只是維持偏安的格局,其軍政設施和舉措已全無統一王朝的氣象。士大夫也不再具有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雄心抱負,士風柔靡內向,官場因循茍且,文恬武嬉,呈現出江河日下的局面?!吧酵馇嗌綐峭鈽?,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蹦纤卧娙肆稚倪@首《題臨安邸》生動而辛辣地揭示了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從13世紀開始,隨著蒙古帝國的興起和金朝的衰亡,南宋面臨更為強大的蒙元軍隊的威脅。在漫長的抗擊外敵入侵的過程中,南宋朝廷的決斷能力近乎歇絕,動員能力捉襟見肘,始終被動挨打,最終難逃覆滅的厄運。但南宋軍民的英勇抗爭卻可圈可點、可歌可泣,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秦檜專權?!敖B興和議”之后,秦檜在宋高宗的支持和縱容下總攬朝政,達十余年。據南宋人記載,宋高宗向金人乞和時,金人提出了一項極其霸道無理的要求,就是“不許以無罪去首相”。當時,秦檜是宋金和議的象征,若罷免他,就意味著宋方撕毀和議,這是宋高宗萬萬不敢也不愿的。挾金人以自重,是秦檜得以長期專權的關鍵。

秦檜外恃金人撐腰,基本掌控了南宋的朝政,上至執政大臣的去留,下至地方州級長官的任免,主要取決于秦檜,以及與秦檜內外勾結的王繼先、張去為等佞幸之人。

秦檜在殺害岳飛、排斥韓世忠后,又迫使協助他構陷岳飛的幫兇、樞密使張俊辭職,使朝中再無可與他抗衡的大臣。其他執政大臣都是秦檜提拔的“柔佞易制者”,“既共政,則拱默而已”。即使如此順從,這些人也很少能夠長期在職,往往“或一閱月,或半年即罷去”,以免影響到秦檜在朝中的地位。

秦氏更是一門富貴,秦檜的養子秦熺及孫輩俱任高官,親黨故舊無不夤緣高升,權勢煊赫較蔡京有過之而無不及。朱熹甚至說:“舉朝無非秦之人,高宗更動不得?!?/p>

同時,秦檜還任用親信,控制臺諫,用高壓手段打擊異己。史書說當時“權臣所用臺諫,必其私人。約言已堅,而后出命。其所彈擊,悉承風旨”。

秦檜大權在握,除了迫害異己、鉗制輿論,就是把精力花在貪污搜刮上,公然“開門受賂,富敵于國,外國珍寶,死猶及門”,“喜贓吏,惡廉士”,“故贓吏恣橫,百姓愈困”。當時南宋國庫空虛,財政拮據,而秦檜通過各種方式聚斂來的家財,竟比南宋主要國庫“左藏庫”還要多好幾倍。

老百姓對此深惡痛絕,以至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死后,“天下酌酒相慶,不約而同,下至田夫野老,莫不以手加額”。

秦檜死后,宋高宗仍繼續實行茍安求和的國策,所任用的宰臣如沈該、萬俟卨、湯思退之流都是秦檜的黨羽。如時人呂中在《大事記》中所說:“一檜雖死,百檜尚存?!背?、吏治腐敗的狀況并未改觀。

宋孝宗革新吏治的努力與“隆興和議”。宋高宗年僅二十二歲就喪失了生育能力,漸漸地朝野上下都知道了皇帝的生理缺陷,有人便上書請求從太祖的后代中選擇繼承人。之所以把選擇范圍限在太祖一系,是因為自從宋太宗登極后,社會上就流傳著“太祖之后,當再有天下”的預言。北宋在太宗一系的手上滅亡,人們更認為太祖開創了大宋基業而其子孫卻無緣享受帝祚,所以上天要示以懲戒,于是更希望太祖的后代能重掌皇權,復興社稷。

對宋高宗而言,反正都不是自己的骨肉,太祖、太宗并無分別,于是決定從太祖一系的宗室中挑選比宋高宗低一輩的孩子,收養宮中,一個叫趙伯琮,另一個叫趙伯玖。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詔令封已改名趙瑗的趙伯琮為建國公,入資善堂就學。紹興九年(1139年),又將改名趙璩的趙伯玖也封為國公。雖然宋高宗收養了這兩個孩子,但他內心深處卻對自己恢復生育能力存有幻想,所以一直遲遲不給這兩個孩子正式的皇子名分。

但多年的事實最終使宋高宗盼望親子的幻想破滅了。在秦檜和從金國歸來的母后韋氏相繼死后,宋高宗不得不把立儲提上議程。但在趙瑗和趙璩之間究竟立誰,他遲遲拿不定主意,思慮再三,便想出了美人計,給兩人各賜宮女十名。趙瑗的老師史浩看出了皇帝的用心,告誡趙瑗持重自愛。幾天后,宋高宗召這二十名宮女體檢,分給趙瑗的十個全是處女,趙瑗以不近女色的好名聲,贏得了最后勝利。紹興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正式下詔,立趙瑗為皇子,封為建王,改名為瑋。這時趙瑋已經三十四歲了。

宋高宗在這個時候立皇子,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金朝皇帝完顏亮即將燃起侵宋的戰火。

完顏亮,女真名迪古乃,因為他是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后來又在政變中被殺,所以在歷史上沒有廟號,只稱海陵王。他曾與親信高懷貞談論自己的志向,說:“吾志有三:國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帥師伐國,執其君長問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苯襄\繡繁華之地,早已令他垂涎三尺。同時,完顏亮還深受漢族文化思想影響,有著強烈的正統觀念,認為只有實現南北統一,金朝才稱得上是正統。因此他當皇帝后就把武力統一作為自己的最大目標。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顏亮南侵。十一月八日,到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犒軍的虞允文,見局勢危急,毅然負起抗擊金兵渡江的責任。他將潰散的士兵組織起來,鼓舞士氣,沿江布防,終于力挽狂瀾,大敗金軍。

這時,金太祖的孫子、擔任東京留守的完顏雍,趁完顏亮后方空虛之機,在遼陽自立為帝。消息傳來,金軍將士人心動搖。完顏亮不但不就此回頭平定內亂,反而把前途命運都押在了渡江滅宋上,遂移師揚州,企圖再行強渡。他孤注一擲,下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否則處死,終于激起了內部矛盾的總爆發。十一月下旬,完顏亮被部下所殺,金兵北撤。

宋高宗在一次次乞和又一次次失敗的現實面前進退兩難,身心俱疲,便萌生了推避責任的念頭。次年,他傳位于宋孝宗趙眘(即趙瑋),自稱太上皇,退居德壽宮享清福去了。

通史解讀——偏安東南

宋孝宗像

宋孝宗被認為是南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他主觀上不甘屈辱、愿意抗金,即位之初就宣布為岳飛父子平反昭雪,驅逐朝中的秦檜黨人。朝野上下也紛紛要求乘金朝內部不穩的良機,大舉進軍,恢復中原。當時朝中重臣,張浚進取有余而持重不足,史浩保守有余而進取不足。吳璘在陜西退守的失利使宋孝宗傾向于張浚的速戰,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他徑自繞過三省與樞密院,直接向張浚和諸將下達了北伐的詔令。

但符離一戰,宋軍敗績,動搖了孝宗恢復故土的決心。退居德壽宮的宋高宗更一再向宋孝宗施加壓力,宋孝宗不得不重新起用秦檜的黨羽湯思退為相,與金人議和。即位不久的金世宗也吸取了完顏亮覆亡的教訓,致力于穩定自己內部的統治,便見好就收,略微作了些讓步,與南宋達成新的和議,史稱“隆興和議”。雙方約定:南宋皇帝對金不再稱臣,改雙方的君臣關系為叔侄關系;雙方疆界回到完顏亮南侵前的局面,以淮河和大散關為界;南宋給金朝的“歲貢”改稱“歲幣”,數量由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減為各二十萬兩、匹。此后四十年,宋、金未再發生大規模戰爭。

宋孝宗在內政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他汲取秦檜擅權的教訓,十分注意用人,尤其重視選擇宰相,嚴防朋黨。在位期間,注重吏治,慎選官員,懲治腐敗的力度有所加大,官場風氣有所好轉。宋孝宗本人來自民間,一生自奉簡樸,被譽為“勤儉過于古帝王”。同時關注民生,輕徭薄賦,興修水利,穩定幣制,推動學術自由,促成了南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繁榮。

但孝宗為了防止大臣擅權,往往事必躬親,大權獨攬。在用人方面也矯枉過正,對執政大臣猜忌很重,任用時相當苛嚴,一些佞幸小人如曾覿、龍大淵等反而受到重用,致使官僚體制的正常職能遭到削弱,加劇了政治腐朽。

南宋后期的政治腐敗。南宋后期,腐敗之風已是積弊難返。周必大曾經說:當世官員“循良者十無二三,貪殘昏謬者常居六七”。

通史解讀——偏安東南

宋光宗像

宋光宗即位初年,尚能勤于政事,重視吏治,對招權納賄的藩邸舊臣也能加以懲處。但他的皇后李氏生性妒悍,又喜攬權,時時離間孝宗、光宗的父子關系,致使朝政日非,光宗也因此精神病發作。紹熙五年(1194年),宋孝宗病逝。同年,光宗在宗室趙汝愚和外戚韓侂胄等人的逼迫下退位,由其子趙擴繼位,是為宋寧宗。

寧宗在位三十年,雖個人生活儉樸,但天生弱智,缺乏主見和政治才能。前期韓侂胄專擅朝政,推行黨禁,打擊政敵,指斥道學(即程朱理學),壓服輿論,引用親信無恥之人,致使賄賂公行,貪污成風。史稱,“自侂胄用事,賄賂盛行,四方饋遺公至宰執臺諫之門,人亦不以為訝”。

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權位,還于開禧二年(1206年)倉促發動了對金戰爭,史稱“開禧北伐”。雖然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的進展,但未能挽救全局的失利。開禧三年(1207年)四月以后,雙方開始議和。同年十一月,韓侂胄被史彌遠殺死,首級獻給金人。南宋在史彌遠的主持下與金簽訂了“嘉定和議”,全部滿足金人提出的要求,歲幣增至銀、絹各三十萬兩、匹,另加犒軍錢三百萬貫。從此,朝政落到史彌遠手中。

史彌遠掌權后,對韓侂胄的北伐政策全盤否定,恢復了秦檜的王爵和謚號,大規模裁撤北伐需要的軍事部署,遣散軍隊,在對金政策上完全繼承了秦檜的投降路線。

在內政方面,史彌遠選用易制之人,臺諫專任循默之士,壓制異論,使得朝野以言為諱,習以成風。史彌遠是明州(今浙江寧波,境內有四明山)人,他所重用的官員非親即故,時人譏諷為:“滿朝朱紫貴,盡是四明人?!?/p>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寧宗病死,史彌遠矯詔立宋理宗。理宗即位后,史彌遠更以“定策之功”而權傾朝野,“貪吏靡不得志,廉士動招怨尤”,朝政更加腐敗。一方面“饋賂公行,熏染成風”,另一方面國家財政更加困難,理財部門“專以鏟刷為能,有一孔之利者,無不攫取”,“民間受害,尤難縷數”。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百姓生活十分痛苦,由此引發了紹定年間的一系列農民起義。

通史解讀——偏安東南

宋理宗趙昀像

通史解讀——偏安東南

宋理宗趙昀楷書聯句

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病死,宋理宗親政。宋理宗除了尊崇理學外,在治國理政方面并無什么作為。在蒙古大軍壓境的形勢下,不認真處理急政要務,唯知享樂宴安,貪鄙好色,揮霍無度。而閻貴妃、董宋臣、丁大全、馬天驥、賈似道之流竊弄威福,相與始終。時人已將當時的局面與宋徽宗末年相提并論。

當時官吏“貪濁成風,椎剝滋甚”,幾乎到了無官不貪的地步。魏了翁說,當時財用不足的一大原因,就是“賄賂公行,牧守監司斂百獻十”,中飽私囊,全然置國家命運于不顧。

吏治腐敗的又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冗官嚴重。據洪邁統計,紹熙二年(1191年),全國有京朝官和選人一萬七千零二十八人,大、小使臣一萬六千四百八十八人,合計三萬三千五百一十六人,大大超過了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的二萬四千人。宋理宗雖也采取了若干措施,如取消堂除,減少內降恩澤,減少權攝官和科舉取士員額,嚴格升遷之制等。但各路監司要么敷衍塞責,要么消極抵抗,基本上都無法落實。到理宗后期,隨著宦官、外戚專權,“官以賄成”,一切良法美意都成了虛設。

政治腐敗又導致法制敗壞。寧宗、理宗時“刑獄滋濫”,“天下之獄不勝其酷”。地方官往往借獄訟之事上下其手、索取賄賂,擅置獄具、非法殘民的事情屢見不鮮。

由于軍政不修,武將、邊帥的貪腐與文官一樣嚴重,克扣軍餉,虛報軍額,經商漁利,假公濟私,無所不為。賈似道曾經實行“打算法”,審查將領的軍費開支,希圖整治軍隊中貪污腐敗的現象,減少軍費開支,同時在軍中立威、排斥異己,卻受到軍隊將領的抵制,造成諸多惡果。

終理宗之世,吏治如江河日下。到度宗時期,已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

聯蒙滅金與宋蒙戰爭的開端。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頭召開忽里臺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嘉定四年(1211年),成吉思汗誓師伐金,在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大敗金兵。嘉定六年(1213年),蒙古軍幾乎踏遍了黃河以北的所有金朝領土,圍困金中都燕京(今北京)。金帝衛紹王被臣下所殺,金宣宗即位,隨即獻公主、金帛、馬匹求和。成吉思汗許和退兵。嘉定七年(1214年),金宣宗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成吉思汗認為金朝遷都是缺乏和好的誠意,再次圍困中都,翌年將之攻陷。此后,蒙古軍主力西征,金朝暫時得以在黃河以南茍延殘喘。

金朝在強大的蒙古軍面前不堪一擊,卻不把南宋放在眼里,幻想著打敗南宋,向南拓展地盤,以彌補淪喪的大片河山,躲避蒙古軍的鋒芒。自嘉定十年(1217年)起,接連發動了數次南侵戰爭。但宋軍的抵抗,一次又一次粉碎了金朝的幻想。戰爭打到嘉定十六年(1223年),金朝徒然消耗了大量軍力、物力,卻一無所得。當年年底,金宣宗去世,金哀宗完顏守緒即位,不得不正視現實,放棄了南侵。

寶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進攻西夏,遭遇了罕見的頑強抵抗。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于軍中。臨死前,他留下“假道伐金”的遺命,即從南宋借路,采取迂回包抄的戰術消滅金朝。窩闊臺汗幾次遣使到南宋,提議聯合滅金。但南宋君臣懼怕金人,議而未決。

紹定五年(1232年)春,蒙古軍在鈞州(今河南禹縣)三峰山圍殲金騎兵二十萬、步兵十五萬。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金朝精兵良將損失殆盡。這時,南宋終于看清金朝滅亡在即,匆忙遣使回訪蒙古,答應共同出兵滅金。

南宋派孟珙率軍自襄陽向東進發,一路攻城略地,殺到了蔡州(今河南汝南)。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困守蔡州的金哀宗見大勢已去,傳帝位給宗室完顏承麟。完顏承麟的即位典禮還在進行,城南已飄揚起宋軍的戰旗。與此同時,蒙古軍也自西面攻入城內,展開巷戰。金哀宗自縊而死,完顏承麟被亂兵所殺。立國一百二十年的金朝滅亡。南宋以繳獲的金哀宗遺骨祭告太廟,又遣官至洛陽祭掃北宋陵寢,舉國上下為終于報了百年之仇、雪了靖康之恥而歡欣鼓舞。

然而,南宋此時面臨的局勢,幾乎就是金滅遼后北宋所面對的局勢的翻版。監察御史洪咨夔就說:“今殘金雖滅,鄰國方強,益嚴守備猶恐不逮,豈可動色相賀,渙然解體,以重方來之憂?”但無論宋理宗還是主戰的將帥,都求功心切,在各方面都未進行認真準備的情況下,就匆忙開始了武力收復中原的行動。

通史解讀——偏安東南

窩闊臺像

宋軍利用蒙古軍主力撤走的時機,幾乎兵不血刃,收復了汴、洛故都,史稱“端平入洛”。但同時,宋軍也陷入了困境。由于蒙古軍掘開黃河阻擋宋軍,黃淮之間,一片汪洋,糧食軍需無法隨軍運輸。沿途城鄉殘破至極,根本籌不到軍糧。進入洛陽的宋軍第二天就無糧可食,只好釆野菜充饑。蒙古軍趁機反擊,洛陽宋軍拼死抵抗。一仗下來,十喪八九。在開封等候糧草的宋朝軍隊聞訊也掉頭南撤,武力收復中原的行動就此結束。

端平二年(1235年)春,蒙古軍分三路南侵,長達四十余年的宋蒙(元)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

蒙古軍的第一輪進攻,就占領鄂北重鎮襄陽,把戰場推進到長江沿線,足見其攻勢凌厲。襄陽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不僅將西面的大散關與東面的淮河連成一線,而且是長江中游重鎮江陵的屏障。襄陽失則江陵危,江陵危則長江之險不足恃。嘉熙二年(1238年)九月,南宋朝廷任命孟珙為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奉詔收復襄陽。孟珙穩扎穩打,連續收復郢州(今湖北鐘祥)、荊門軍(今湖北當陽)等地,于次年六月勝利收復襄陽。此后,襄陽成為南宋抵抗蒙古的重要樞紐。

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蒙古窩闊臺汗死,直至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汗即位,蒙古政局一直動蕩,稍稍放緩了對南宋的攻勢。孟珙、余玠等南宋將領抓住這個機會,加強了荊襄和四川地區的防御力量。

可是,孟珙、余玠等人的進取與努力卻受到南宋朝廷的種種掣肘。孟珙主持荊襄防務九年,屢敗蒙軍,威名赫赫。他不滿足于被動防御,還千方百計開展敵后工作,撫慰中原人心,既可了解敵情,又可攻防結合。但猜忌武將的朝廷卻不僅不支持,還對他久典重兵不太放心。這使孟珙心情極不愉快,抑郁成疾,于淳祐六年(1246年)九月去世。余玠主持四川軍政頗有成效,卻受到朝中宰相謝方叔等人的惡意中傷,宋理宗聽信讒言,詔余玠入朝。余玠壯志難酬,急火攻心,于寶祐元年(1253年)七月猝然病逝。孟珙、余玠的抑郁而終,是南宋抗蒙力量的重大損失。

賈似道專權和南宋滅亡。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就任蒙古可汗,結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內部權力紛爭,再次掀起進攻南宋的高潮。開慶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蒙古軍包圍了長江重鎮鄂州(今湖北武漢),朝野大震,臨安城內人心惶惶。宋理宗也嚇破了膽,急調賈似道移鎮漢陽,救援鄂州,不久即于軍中拜賈似道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其軍政大權集于一身。

賈似道,字師憲,祖上都是平民百姓,直到祖父時才中進士做官。其父賈涉是位慷慨有大志的豪杰之士,在抗金戰場上屢建戰功,官至淮東制置使。賈似道是賈涉側室胡氏所生,因賈涉常年征戍外地,正妻史氏又不喜歡賈似道,缺少父母管教的賈似道游蕩于市井,飲酒賭博,不務正業,成了一個十足的地痞無賴。

賈似道這樣的身世,難免被人瞧不起,若無特殊機緣,他一輩子頂多當個小官吏。但理宗朝的腐敗政治恰好給他提供了這樣的機緣。紹定四年(1231年),賈似道同父異母的姐姐被選入宮,深受理宗寵愛,冊為貴妃,賈似道開始時來運轉。

賈似道雖品行不端,卻也有些才干。他仗著后宮有人撐腰,膽子很大,無事不敢管,無人不敢惹,儼然成了耀眼的政壇新星,不僅官職急劇上升,而且聲譽鵲起,贏得了不少人的欣賞。孟珙去世時,即遺表推薦賈似道接替自己,賈似道便成了先后主持長江中下游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

當時,由蒙哥汗親率的西路軍在四川合州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東)下受挫,蒙哥本人也被炮石擊成重傷,不久喪命。忽必烈雖然接到蒙哥戰死的消息,卻不愿無功而返,對鄂州展開多次攻擊,形勢十分危急。賈似道私下遣使向忽必烈求和,此時蒙軍也因為水土不服、糧食緊缺,到了支撐不下去的地步,且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派急使來告阿里不哥圖謀繼承汗位,要忽必烈立即趕回。雙方談判剛開始,尚未議定具體條款,忽必烈就率軍解圍北歸。賈似道向朝廷報告:“鄂圍始解,江面肅清,宗社危而復安,實萬世無疆之休!”卻隱瞞了議和之事。

宋理宗暫時解除了亡國之憂,越發驕奢淫逸,把朝政完全交給了賈似道。賈似道則以鄂州“大捷”為資本,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死,他的侄子趙禥即位,是為宋度宗。

通史解讀——偏安東南

宋度宗像

度宗即位后,賈似道以策立之功被尊為“師相”,權勢較理宗末年還要煊赫。他將大小朝政交付給館客廖瑩中、堂吏翁應龍,自己則在西湖葛嶺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以玩美色、斗蟋蟀為“軍國重事”。而面對危如累卵的邊境形勢,賈似道卻一籌莫展,既無心也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忽必烈在奪得汗位、鞏固權力之后,又發起了新一輪滅宋戰爭。他接受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把襄陽和樊城作為主攻目標,于咸淳三年(1267年)開始圍攻。南宋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后來蒙古軍控制了漢水,切斷了襄樊的后勤補給通道,宋軍多次增援解圍均未成功。至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軍攻破。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力竭降元。襄樊保衛戰失敗后,南宋大勢已去。元朝君臣已經發出“四?;焱?,可計日而待”的豪言,滅亡南宋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咸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病死,其子恭帝繼位,太皇太后謝氏垂簾。同年底,鄂州陷落,元軍統帥伯顏親率主力,以降將呂文煥為先導,順江東下。南宋沿江諸將,多為呂氏舊部,所以元兵一來,都望風歸降。

朝臣、太學生紛紛要求賈似道親自出戰。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賈似道實在躲不過去,只好集中各路兵馬出發。到了蕪湖江邊,賈似道又故技重施,以稱臣納貢為條件,向伯顏求和,但被斷然拒絕。賈似道只好硬起頭皮應戰,命孫虎臣率步兵七萬駐扎在丁家洲(今安徽銅陵東北),命夏貴率戰艦二千五百艘布列江面,自己率后軍駐于魯港(今安徽蕪湖南)。元軍水陸并進,步騎夾岸而行,用巨炮轟擊孫虎臣軍,孫軍潰敗,夏貴也棄軍而逃,軍械盡為元軍所獲。賈似道見勢不妙,急乘小船逃往揚州。元軍乘勢攻擊,宋軍僅存的主力幾乎全部喪失。

丁家洲之戰失敗后,南宋沿江諸州相繼被元軍占領,朝中高官也紛紛出逃。謝太后迫于壓力,宣布罷免賈似道,將他貶往外地。賈似道名聲太臭,貶所之地的百姓都拒絕他入境,后來在福建漳州的木棉庵被負責押送的鄭虎臣處死。

賈似道死了,南宋朝廷的喪鐘也敲響了。

謝太后詔令“天下勤王”,李庭芝、張世杰等將領率余部入衛京師,將防線收縮到江浙地區。贛州知州文天祥組織“勤王軍”,也輾轉趕到臨安。

通史解讀——偏安東南

文天祥像

文天祥,字宋瑞,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從小追慕鄉賢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等人,立志向他們學習,發奮苦讀,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接到朝廷的勤王詔令后,他毀家紓難,以自己的積蓄招募了萬余民兵。

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伯顏指揮元軍自建康出發,兵分三路,向南宋發起了最后總攻。

文天祥與張世杰認為,此時兩淮、閩廣等地仍在南宋手中,其他地方也有堅守不降者,如果能在臨安決一死戰,殺敗敵軍,再令兩淮宋軍斷其歸路,國事尚有可為。但宰相陳宜中和謝太后主張求和,不準文天祥、張世杰等部署決戰,并派出好幾批求和使者,但都被元方拒絕。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三路元軍在臨安城北會合。文天祥急忙建議讓度宗的另兩個兒子趙昰、趙昺分別出守閩、廣。當時,宰相陳宜中已逃往溫州老家,張世杰、陸秀夫等也率軍出城向東轉移。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讓他主持接洽議和。文天祥到元軍營中談判,企圖說服伯顏保留宋朝,被扣押。

二月,元軍進入臨安。三月,擄恭帝及皇親、官員數千人北上,南宋實際已經滅亡。

崖山海戰。從臨安逃出來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護著趙昺、趙昰,經溫州轉移到了福州。五月一日,立趙昰為帝,史稱宋端宗。

文天祥被扣押后,拒絕投降,在被押解北上的途中尋機逃脫,歷盡艱險趕到了福州,仍任右丞相。他回到故鄉江西募兵,以汀州為根據地,隊伍一時聲勢浩大,但不久就被元軍打敗。后來文天祥又轉戰于廣東等地,堅持抗元,于祥興元年(1278年)底被元軍俘虜。

臨安陷落后,李庭芝、姜才等仍堅守揚州,打敗元軍多次進攻,拒絕元軍多次勸降。后奉福州小朝廷之命向南轉移,途中被元軍所敗,李庭芝、姜才被俘,誓死不降,被殘酷殺害。

不久,元軍攻入福建,福州等地相繼陷落。張世杰等人只得把小朝廷搬上船,漂流海上,一路轉戰到雷州沿海。陳宜中見大勢已去,詭稱到占城(今越南南部)聯系安頓朝廷,一去不返,后來死在了今泰國一帶。

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十一歲的宋端宗病死。南宋諸臣又擁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將小朝廷轉移到崖山(今廣東新會南)。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軍尾隨而至,占據???,切斷了宋軍的淡水補給通道。宋軍將士渴到極點,就飲海水。海水又苦又澀,飲即嘔吐,士兵疲乏無力,戰斗力嚴重下降。即使這樣,仍連日大戰,頑強抵抗,毫不退縮。

二月初六,元軍分南北兩路向崖山發起總攻,宋軍大敗。張世杰率十余艘戰船保護宋端宗之母楊太后突圍而出?;实鄣淖瑓s過于龐大,動彈不得。陸秀夫見勢不妙,先令妻子投海自盡,然后背起幼帝趙昺毅然跳進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之中。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和最后一任宰相壯烈殉國。

楊太后聞知皇帝已死,撫膺大慟,也投海自盡。張世杰率殘余部眾繼續抵抗,不幸遇上颶風,船沉犧牲。

文天祥被俘后,元將張弘范將他押到崖山,讓他給張世杰寫勸降書。文天祥拿出了自己剛寫成的《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看了,也不禁由衷贊嘆:“好人!好詩!”

文天祥后來被押解到大都,囚禁了三年又兩個月。元朝對他百般利誘威逼,希望他投降,他始終堅貞不屈,并在獄中寫下著名的《正氣歌》以明心志。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英勇就義。其妻歐陽氏為他收尸,在衣帶中發現了他的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蒙古崛起后,鐵騎橫掃亞歐大陸,所向披靡。它滅亡西夏只用了二十二年,滅金用了二十三年。這些政權都以軍事立國,曾經威震天下。所以,蒙古剛開始發動侵宋戰爭時,根本沒有把南宋放在眼里。耶律楚材就曾對南宋來使傲慢地說:你們只恃著大江,我朝馬蹄所至,天上天上去,海里海里去!

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滅掉南宋,整整花了四十五年。在蒙元軍隊的所有對手當中,南宋抵抗時間最久,給蒙古軍造成的損失最大,就連蒙哥汗也斃命于南宋的炮火之下。以至于國外的一些學者認為,南宋其實并不軟弱,更非無能,而是當時世界上除蒙古軍之外最厲害的軍隊。

南宋的生命力如此頑強,原因是多方面的。僅就軍事而言,蒙古軍以騎兵為主,擅長平原曠野作戰,拙于山地川澤周旋,南宋正好具備有利的地形條件。而且,宋軍長期與遼、夏、金對峙,雖然攻勢作戰非其所長,但是積累了豐富和行之有效的防御戰經驗。宋人發明的火藥也在實戰中發揮了不小的威力。這些因素,使得南宋與蒙古(元朝)的戰爭長期陷于膠著的狀態。

在政治方面,南宋朝政雖然萎靡腐敗,皇帝也多昏庸懦弱,官員平時文恬武嬉,但崇尚寬仁和文治的國策也在廣大士民中間播下了忠君愛國、重視名節的種子,一旦國家處于危急存亡之秋,慷慨赴死之士往往能自覺起來為國效命,雖無法挽救最后的滅亡,但堅強的抵抗意志也讓入侵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清朝學者趙翼所說:“及有事之秋,猶多慷慨報國,紹興之支撐半壁,德祐之畢命疆場,歷代以來,捐軀殉國者,惟宋末獨多,雖無救于敗亡,要不可謂非養士之報也?!?/p>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9764.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