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貿易據點——廣州、泉州
如果說鎮是最小的貿易城市,那么最大規模的貿易城市就是貿易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三個貿易港是廣州、泉州、明州。
廣州位于連接大海和珠江的河口部,自從唐代以來就作為南海貿易的據點得到發展。因為沒有直接面向外海,所以是一個天然良港。秦朝的時期已經置有南???。雖然經過黃巢的清剿,但是公元917年南漢在此建都稱帝后竟還君臨五十余年。五代時期的后漢在選定國號的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南方的這個獨立國,說明南漢處于與中原隔絕的地理空間。南漢也在設立當初就沒有逐鹿中原的意圖,只是享受著自己國內的和平和安定。
宋朝在開寶四年(971)接收此地后,以廣州為廣南東路中心城市作為統治中心,設置管理交易、征收關稅的市舶司。華中生產的商品運送到廣州,以此地為交易窗口向南亞方面出口。宋朝三百年間,廣州一直作為巨大的貿易都市持續繁榮。但是其背后的珠江三角洲卻因為宋代的技術能力還不足以開發,所以與唐代一樣,是一個未開發地區的孤立城市,像后來東南亞出現的好幾個城市一樣,只不過是一個貿易轉運港而已。珠江三角洲被真正開始開發,廣東在農業生產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那是明代以后的事。
蒙古人統治初期,從意大利來到中國并長期居住的馬可·波羅用華麗辭藻贊嘆的可惜并不是廣州。他贊為世界最大港口的是“Zaiton”。經過眾多研究人員的研究,二十世紀初期就已經得出結論,“Zaiton”就是現在的泉州。這樣表記可能是取自泉州名產刺桐。
泉州是福建南部的一個海港。嚴密地說應該在從??谘貢x江上溯幾公里的地方。泉州雖然隸屬福建,但是從這個名稱即可看出,福建也是源于北部閩江中流的建州與河口地區的福州的開發,而泉州在唐代也只不過是沿海的一個平凡的港灣城市而已。十世紀閩國南北分裂后,成立了以此港口為據點的事實上的獨立政權,該政權采取了獎勵貿易的政策。但是在被宋朝吸收后,福建路的政治、文化中心主要還是在福州。
95 宋代泉州內陸交通圖(蘇基朗《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論稿》)
泉州的發展始于熙寧五年(1072),均輸法的負責人、轉運使薛向進諫設置市舶司。在此之前,當時的知州蔡襄已經在朝向東部的街道上修建了洛陽橋,開始整備基礎設施。經過一些反復,元祐二年(1087)終于設置市舶司。到了南宋時期,嘗到船運巨額稅收的甜頭,不斷龐大的皇室的一半左右都移住到這里,同時設置了管轄該地的南外宗正司(西外宗正司為福州)。
96 唐宋時代的泉州城墻(蘇基朗《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論稿》)
廣州在唐代就已經設置了名叫“蕃坊”的外國人居住區。泉州市內也自然形成了各自的居住區。距港口近的市區成為從外國來的貿易商們的居住地,建設有清真寺等宗教設施。漢人船員們祈禱航海安全的媽祖廟也在此地。另外,市區北部為行政、文教地區,也是當地豪紳們的聚居區。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內人口增加,城墻外也開始有人居住。后來又圍繞這些增加的建筑建設城墻,最終形成內城、外城、羅城等三重結構的城市。
朱熹當初赴任的同安縣,位于距泉州西南方向六百公里處。有人推測說他的理學哲學就是在這里接觸穆斯林后才形成的。這種說法雖然有意思,但是翻遍他的文集和語錄,完全看不到他有過接觸異文化的痕跡。不僅他,作為他思想上的后繼人的真德秀雖然兩次擔任泉州知州,對振興貿易盡心盡力,但是同樣看不到任何與穆斯林商人交流的跡象。也許儒教就是作為一種大陸思想出現,本來就沒有向海洋開放,這點與華夷思想一起,使得他們的思考回路不可能吸取伊斯蘭文明。
泉州作為貿易港的特殊地位在南宋滅亡后還繼續保持。當時擔任此地市舶司長官的阿拉伯人(一說波斯人)蒲壽庚沒有接受臨安逃亡到此地的宋朝宮廷的懇求,而是帶領水軍投降蒙古忽必烈。馬可·波羅看到的,就是數年以后的泉州。在蒙古帝國創造的和平環境下,泉州作為海洋貿易的據點,取得了超過廣州的地位。
但是,這個繁榮并沒有能夠持續多久。因為泉州沒有面向外洋,大型船不能入港,貨物只能靠小型帆船倒裝,非常不方便,所以逐漸被周邊別的港口所取代。還有研究認為街道上架橋后,造成了河道的土砂堆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舊港口的土砂中發現了基本完整的宋代沉船??赡芫褪且驗橛|礁后放棄了的。此沉船現在被完整保存在博物館里。
97 泉州灣出土的宋代沉船(泉州航海史博物館)
明朝的海禁政策,也使得受到政治保障的泉州地位下降。因為當時走私貿易非常興隆,為了躲避官家的耳目,他們只能在泉州周邊的港口進行交易。明代后期同安縣的廈門和旁邊的漳州月港成為福建南部主要貿易港。廣州因為直至近現代還在不斷發展變化,所以城市容貌變化巨大,但是泉州卻因為這個衰退,直至現在還保留有昔日的風采。
具有兩個面孔的明州
另一個港口城市明州,以現在還通用的明朝命名的寧波一名在日本也廣為人知。宋代有榮西、道元,明代有勘合貿易[1]的日本船都曾造訪這個港城。應仁之亂[2]以后的細川、大內抗爭[3],發展到場外亂斗,這個港城曾被燒毀。
明州也不是一個外港。但是,有甬江連接大海,而通過支流余姚江逆上經過運河又可直接通到越州和杭州。再往前,當然與大運河也相連。也就是說,只乘船即可直達中原。唐代這里還沒有形成城市,明州官府也在別的地方。把州城移轉到余姚江與奉化江交匯處,還是唐末的事。咸平二年(999),此地與杭州同時設置了市舶司。杭州在當時因曾作為吳越國的首都在政治上也已發展成為大都會,與此相比,明州作為一個平凡的州城能設置市舶司,當然應該是因為上述地理條件所致。位于杭州和明州之間的,是越州。
98 明州附近市場分布(根據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繪制)
99 北宋時期的東海(根據榎本涉《明州市舶司與東海貿易圈》繪制)
明州的州城,西臨運河,東北是余姚江,東南是奉化江,為完全被河渠圍繞的一個卵形。因此,城墻的擴張是不可能的,所以城市規模從宋代到清末幾乎沒有變化。這個城市臨近碼頭的城內東部是與海運業有關的商業地區,北部和西部為政治、文教地區。豪門貴族居住區為西南部。這里距生活用水的水源近,還與城外西郊廣大的水田地帶相連。第四章我們已經指出過,明州特別是在南宋時期向中央政府輸送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利用自己的政治權勢獲得的財產都積蓄到這個州城,或者在郊外投資收購耕地??婆e官僚的故鄉、國際貿易的港口,這兩個面貌一直是明州(寧波)最大的特征,直至十九世紀其繁榮的地位讓給上海為止。西門旁邊修建的天一閣,因明代收集地方志等,給宋代史研究也帶來相當大的恩惠。黃宗羲死后,到了清代完成了《宋元學案》的全祖望和編纂了《宋元學案補遺》的王梓材、馮云濠等,都是寧波人??赡芤舱虼?,所以如第八章所述,《宋元學案》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寧波學者主導著宋朝末年的儒教正統似的。
100 對日交通利用的中國港灣一覽(800—1350年)(根據榎本涉《明州市舶司與東海貿易圈》編)
廣州、泉州、明州,這三個市舶港匯集了來自亞洲全域的貿易商,從事與宋朝的交易。
當過泉州市舶司長官的趙汝適著有《諸蕃志》一書,書前有注明寶慶元年(1226)的序。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sywm/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