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 上古遺韻

先秦時代的文化科技發展怎么樣?

先秦時代的文化科技發展怎么樣?文化的范疇說法不一,本文將學術、宗教信仰、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都包括于其中。先秦與秦的學術,主要可包容于文字學、思想史和史學史范圍。

先秦時代的文化科技發展怎么樣?

文字是記錄思想和語言的符號,文明的載體。作為漢字前身的先秦文字,孕育于六七千年前原始圖畫和陶器上的刻劃符號。伏羲氏造書契的傳說,表明在五千年前,圖像已經由逼真向線條化演變,并有了表意文字。黃帝時的倉頡對文字予以改進,出現了假借字。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西周初年,字體從圓形向整齊方正演變,逐漸線條化、平直化。戰國時期文字劇烈變化,各國寫法不盡相同,逐漸形成了工整和草率兩種字體。工整的一種是篆書的起源,草率的一種是從篆書向隸書過渡的草篆。秦滅六國以后,統一文字,廣泛地推行小篆,劃一了文字的形體。同時,隸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占據了統治地位。中國古文字這樣早就擺脫單純的象形,成為一種與語言相統一,又與方言相區別,兼有表音、表意,可以互相搭配為無數詞的文字,這是世界上最具智能、簡約性和穩定性的文字,對古代文明的發展和華夏民族的凝聚起了無比巨大的作用,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后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聯、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復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于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后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鉆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是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后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孔子以《周易》中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合關系為出發點,綜合三代以來思想文化的精髓,尋求挽救世風頹廢、禮樂崩壞的方法,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在孔子看來,仁就是愛人,孝悌是仁的根本,禮是仁的規范,提倡為了實現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獻身。仁的思想推行于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禮治。整頓政治的方法是正名。人們應該修身、齊家,然后才可以治國、平天下。比孔子稍前的老子,創立了以道為宇宙本體論的哲學體系,從道出發,主張人要順應自然,無爭于世,返樸歸真,培養個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準確的洞察,蘊涵了許多理論生長點??鬃雍屠献拥乃枷?,經過孟子、荀子和莊子的闡發,形成儒家和道家學說,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戰國時代,社會的劇烈變革對學術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階層的形成和統治者的提倡,許多學派紛紛出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最有影響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還有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以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以孫臏為代表的兵家,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以張儀、公孫衍、蘇秦為代表的縱橫家,以呂不韋為代表的雜家等。各派各家都著書立說,廣授弟子,參與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滲透,學術思想極為繁榮。秦統一六國,崇尚法家,兼用陰陽家,焚書坑儒,迷信暴力,將法家學說過分夸大君權的一面發揮到極致。

史學是對人類歷史和經驗的記錄與總結。人們最早的歷史意識是與氏族制度和原始宗教密切相關的。對氏族圖騰和祖先的了解,是氏族成員最早的歷史知識,口耳相傳,是這一時期歷史傳遞的方式。傳說,從黃帝時開始,就有司文字工作的史官。他們保管檔案,記錄君王的言行和當代的歷史,以作為施政的借鑒。史官制度至周代成熟,設有大史、內史、小史、外史、御史、柱下史、女史等,分掌各項文書工作。大史又稱右史,內史又稱左史,他們主要負責記錄君主的言論和事跡。編年史體產生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前,它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使歷史記載系統可靠,是一項重大的發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史官,史官編纂的編年體史書稱為《春秋》、《乘》、《梼杌》等,編纂的記言體史書稱為《語》??鬃油砟陞⒖几鲊窌?,按照自己的歷史觀,將魯國編年史予以筆削,整理成《春秋》,對史事進行嚴格的褒貶,開創了私人修史之風,標志著褒貶史學的誕生。戰國時,激烈的政治斗爭和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了史學的繁榮,出現了《左傳》、《國語》、《國策》、《世本》、《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等多種體裁的歷史著作。諸子著作中,也有許多卓越的歷史見解。秦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實行極端專制主義的統治,將《秦記》以外的諸侯國史書全部焚毀,阻礙了史學的發展。

宗教信仰,在新石器時代是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自然崇拜指的是對山川、日月、巨石、樹木、動物的崇拜,具體表現為圖騰崇拜和占卜的習俗。生殖崇拜指對人類自身繁衍能力的崇尚。在青海樂都柳灣出土的人形陶壺上,塑了一位有明顯乳房和生殖器的女性。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筑群址,出土有一腹部突起,臀部肥大,有女陰標志的孕婦塑像。至于形如男性生殖器的石祖、陶祖,則到處都有發現。許多原始巖畫表現有男女交媾的形象。夏商時,對天的崇拜演變成對帝(或上帝)的崇拜,對地的崇拜成為對名山大川的禮敬,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演變成正式的敬祖活動。人們認為,帝或上帝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宇宙間的最高主宰。王為上帝之元子,受命于天,是人間的最高統治者。一切自然現象和人的生死病痛都是上帝左右和鬼神作祟的結果。因而,迷信很濃,遇事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上帝和鬼神的意愿。并經常進行祭祀,以乞求神靈和祖先降福。而巫則是溝通人與神的橋梁。祭天在圜丘,祭地在社,祭谷在稷,祭祖在宗廟。西周的宗法制度,是祖先崇拜在政治和禮制上的反映。不同時代,人們對上帝的態度是有區別的,殷人是敬天殘民,周人是敬天保民,春秋時是重民輕天,戰國時是應天常、盡人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放,許多進步的思想家從天命論中擺脫出來,而重視人的作用,認為吉兇由人,民是神的主宰。荀況甚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張。秦始皇企盼長生不老,迷信方士神仙,使其得以發展。

教育產生于原始社會部落酋長或巫史的言傳身教,主要是進行勞動經驗、原始禮儀和部落歷史的傳授。文字產生后,才有了萌芽的學校。傳說,五帝時有成均之學、米廩之庠。夏時王朝的學校稱為序,地方鄉學稱為校,都是教練射箭和教育倫理的場所。商代的學校,有瞽宗、大學和庠等名稱。庠教育書寫辨認日常用字,瞽宗和大學進行道德、音樂、軍事、禮儀和一般文化教育,培養統治人才。地方學校稱作序。西周時,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進行道德行為準則和社會生活技能的基本訓練。十五歲以后入大學。王朝的大學名辟雍,諸侯的大學名泮宮。其教學內容逐漸形成為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即以道德禮儀為主的禮,以詩歌、音樂、舞蹈為內容的樂,射箭的射,駕馭戰車的御,識字和書寫的書,計算的數。夏至周的官學,同時也是貴族養老之處。平王東遷以后,王朝勢力衰微,貴族官學衰落,文化下移,代之而起的是私人講學之風。那些熟悉六藝的縉紳先生逐漸帶徒授業,轉化為私學教師。鄭國的鄧析向學生講授他自著的《竹刑》。魯國的少正卯和孔子同時收徒講學,孔子的學生三盈三竭,競爭頗為激烈??鬃邮枪糯顐ゴ蟮囊晃唤逃?,學生達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他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對學生進行教育,設置了六藝的課程,有一整套教育理論和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同時都是私學的教師,他們傳授各自的研究心得,促進了學術的傳播發展。而齊國的稷下學宮,則是一所類似現代大學的著名官學?!豆茏?middot;弟子職》,就是稷下學宮的學則。秦朝在中央設博士官七十人,負有教育諸生的責任??たh則設有學室,對各級官吏的子弟進行文字、書法、法令的教育。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母敬《博學篇》,是統一的教科書。秦初的私學仍很盛行,他們向學生傳授自己的學派思想,對政治進行評論。李斯認為私學對政權危害甚大。秦始皇于三十四年(前213)下令禁私學,焚詩書,學子只能以吏為師,學習法令,使教育受到嚴酷的摧殘。

文學產生于原始社會人們的口頭創作,先秦典籍中上古神話傳說的片斷,是這些口頭創作的記錄,表現了一定的歷史真實和先民的想象力與藝術天才。商代的甲骨卜辭已略具文學意味,有的還匯集了民間的歌謠。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猶若一首絕妙的唱辭?!渡袝穮R集了虞、夏、商、周歷代統治者的部分談話記錄、講演詞、命令和宣言等,敘事井井有條,文字錯落有致,講究文采,是古代散文的開端?!对娊洝肥侵艽鷺饭俑柁o的選編,包括地方民歌的風,貴族應酬歌曲的雅,廟堂唱詞的頌三種體裁。以賦、比、興等修辭手法,表達了各階層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藝術上達到比較完美的境界。戰國時代的散文創作十分興盛,有各種歷史散文、諸子的散文和其他散文作品。這些散文都用接近口語的文字寫成,或汪洋恣肆,或娓娓動人,或激情橫溢,或絢爛多彩,或譬喻連珠,或剖析透徹,或邏輯嚴密?,F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使屈原的詩作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時,對楚辭有發展和創造,在騷體中變化出賦體,對后代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秦朝實行文化專制,留下的文學作品極少。李斯的散文善于排比,文風峭刻,碑文刻意模仿雅、頌,大肆阿諛頌德。秦代流傳下來的民歌,如“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對殘暴統治進行了血淚控訴。

藝術包括音樂、舞蹈和美術等。

音樂和舞蹈的起源很早,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出土有骨哨、陶哨、陶塤等樂器,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陶盆上繪有三組五人一隊的舞蹈圖案,是文明以前舞蹈的物證。傳說,遠古葛天氏時的舞蹈,三人一組,手揮牛尾,踏足而歌。所唱之歌有《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谷》、《敬天?!?、《達帝功》、《依地德》、《總萬物之極》八闕。這說明,上古的音樂,是人們對勞動、創造和天地祖宗情感的自然流露。據說伏羲氏發明了瑟,顓頊時有承云樂。舜時的樂官名夔,他指揮人們裝扮成各種野獸,和著磬聲跳舞,稱為百獸率舞。用多種樂器演奏的韶樂,據說很美,孔子在齊聞韶樂,如癡如醉,竟三月不知肉味。夏代有石磬、陶塤、陶鈴等樂器,流行九辯、九歌。商代已經有了根據音程高低組成的編磬、編鐃,三至五枚一組,有了鼓、龠和五孔的塤,可以合奏出動聽的音樂,奠定了十二律的基本體系。樂師有大師、少師、播鼗、擊鼓、亞飯、三飯、四飯的分工。巫樂、巫舞也很流行。西周形成了注重等級的禮樂制度,不同等級、不同場合,都有規定的禮儀和音樂。天子享用八佾之舞,由八八六十四人演出。諸侯用六佾之舞。大夫用四佾之舞。士用二佾之舞。樂器的配制也有宮懸、曲懸(軒懸)、判懸、特懸的不同。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磬,就是一套難得的曲懸實物。西周的大武樂舞,分為六段,以音樂、歌唱,配合武士們粗獷的舞姿,代表了三代樂舞的最高水平?!对娊洝分械娘L、雅、頌,都是配有樂譜(頌還配有舞蹈)的唱辭。大雅音調沉厚,小雅音調輕快,頌的節奏遲緩板滯,一唱三嘆。春秋時,各諸侯國間常以女樂作為贈饋,師曠、師涓,是著名的宮廷樂師??鬃又匾曇魳穼α私饷袂?,陶冶情操,引導社會風氣的作用,大力搜集研究音樂,總結音樂的規律,以樂作為教育的課程之一,對先秦音樂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戰國時,屈原的《九歌》,是對楚地民間一場宏大祭祀歌舞的生動紀錄。秦青和韓娥是著名的民間歌手。琴師伯牙演奏的《高山》、《流水》兩首琴曲,一直流傳至今。當時,音樂的五聲、八音、十二律的理論已經形成,對以后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統一六國,促進了各地樂舞文化的交流。朝廷設有專管樂舞的大樂令,有專任采集民歌的樂府令,有象征天下一統的巨型天子樂器——宮懸。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極愛欣賞樂舞,秦始皇作有《祠水神歌》,博士作有《仙真人歌》等。

美術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人們將紅色涂于皮膚上,將石珠串起來掛在脖子上,在巖石和陶器上繪刻出各種形象和紋飾,表現了先民對美的追求。1995年,青海同德縣宗日遺址發現的一只彩陶盆,上面繪有四組對稱的雙人抬物圖案,是五千六百多年前的一件珍貴藝術品。黃帝時曾繪有蚩尤的畫像到處張掛。青銅器流暢多樣的形態和美麗復雜的紋飾,各種玉石的動物和人形雕刻,代表了商周工藝美術的高度水平。武丁用畫像來尋找傅說,說明商代人物畫法已基本成熟。目前保存的最早的帛畫,是先后發現于湖南長沙戰國墓中的《人物龍鳳圖》和《御龍圖》。前者用墨線勾畫出一龍一鳳一婦人,后者畫一佩劍男子駕馭著一條巨龍。戰國銅器有水陸攻戰紋銅壺、燕樂射獵銅鑒、水陸攻戰紋銅鑒等圖案。自周至秦都盛行殿堂壁畫,孔子曾在明堂觀周代壁畫,屈原《天問》中反映了楚國宗廟壁畫的盛況。秦咸陽宮遺址中發現有殘存的壁畫車馬圖。驪山秦陵東側的兵馬俑坑,有約八千件真人大小的陶俑,造型生動逼真,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秦和秦代的科學技術長期處于世界前列,尤其在天文、歷法、數學、力學、光學、化學、地學、醫藥等方面,成就突出。

天文歷法知識萌芽于新石器時代中期,為了農業的需要,人們觀測天象,并用以定方位、時間和節氣。傳說,神農氏制定了最初的歷法。黃帝時羲和與常儀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顓頊時設有火正一職,專門觀察大火星(心宿二)的出沒,以制定歷法,指導農事?!洞蟠鞫Y》中的《夏小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人的天文歷法知識。夏人將一定的天象和物候糅合在一起,制定了夏歷,開始用干支記日,有了旬的概念,以月亮圓缺周期為一月。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并用年終置閏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周代用圭表測影的方法確定季節,并能定出朔日,用干支記時。春秋時已經確定了二十八宿的概念,將天球黃赤道帶附近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組,建立了便于描述天象變化情況的準確的參考系統。有世界上關于天琴星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產生了古四分歷,取回歸年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并采用十九年七閏為閏周的歷法,閏年為三百八十三日,比歐洲同類歷法早五百年。當時各諸侯國使用的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歷法,都是年首不同的四分歷。戰國時,杰出的天文學家齊人甘德著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著有《天文》。他們發現五大行星中的熒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現象,測定金星和木星的會合周期長度,并定火星的恒星周期為一點九年,木星為十二年,與現代科學測定極為相近。石申對二十八宿距度和其他一些恒星入宿度的測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觀測的重大成果。戰國時,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和安排大致齊備,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秦朝實行顓頊歷,以夏正十月為歲首,九月為歲尾。

數學萌芽于先民對事物數量和形狀的認識。傳說,黃帝時已經有了規、矩、準、繩等幾何工具。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位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周人掌握了自然數的四則運算方法,定圓周率為三,八卦圖像中有正負數和二進位制的萌芽。春秋時,九九乘法口訣已成為士人的普通知識,有了分數的概念。周人商高發現了勾股定理和以近似三角形原理為基礎的測量學理論,是見于著述的古代第一位數學家。戰國時的《墨經》中,有許多幾何命題,如兩條平行線之間等距、三點共一直線、同圓的半徑相等、矩形四角皆為直角等。發明了計算工具算籌,用十根小棍擺成不同的形狀來表示數字,進行計算,大大加快了計算的速度?!犊脊び洝分杏蟹謹档暮唵芜\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與名稱?!吨荀滤憬洝返某蓵赡茉跐h初,但它是先秦測量學的經驗總結,其中使用了相當繁復的分數算法和開平方法。

力學知識在《墨經》中也有很好的闡述。認為,力是人體所具有的使運動發生轉移和變化的手段,指出杠桿平衡與兩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長短都有關系,發現船的形體大小與其在水中下沉深淺有一定的均衡關系,是關于浮力原理的樸素表述。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陜西扶風黃堆村發現的一面西周陽燧,利用球面鏡聚焦的原理,在強陽光下,僅三五秒鐘就能點燃易燃物,產生明火,是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人工金屬取火用具?!赌洝分袑︶樋壮上?、影子的生成等光學現象,進行了實驗、觀察、分析和科學的說明。

化學知識的最早應用,是新石器時代人們從自然發酵現象中發明了釀酒技術。夏商時釀酒已很普遍,西周時發明了制作曲糵(酒藥)的技術,知道天然氣可以燃燒。染料和漆都是化學知識的應用。戰國時,《考工記》對青銅合金中各種成分比例(六齊)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合金化的規則。已經知道用草木灰浸液洗滌衣垢。秦朝時,從丹砂中煉制水銀(汞)的技術有很大發展。據測定和推算,秦始皇陵中大約有一萬六千二百五十五點二噸水銀,需從約一萬八千八百噸丹砂中煉出,不僅工藝復雜,規模之大,也是令人驚嘆的。

地學知識由于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而增加。周人已經有了地圖,并知道地殼表面的情況不是靜止不變的,會出現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現象?!渡胶=洝酚涊d了許多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的內容?!队碡暋芬雷匀粭l件,進行分區和區域對比,帶有自然區劃思想?!豆茏?middot;地員》關于土壤分類的知識,有重大的地理價值。對于天地為何能不墜不陷,時人有水浮說、氣舉說、運動說等解釋。慎到提出渾圓的天的概念?!吨荀滤憬洝逢U明了蓋天說。

醫藥的始祖,傳說是神農氏,他親自品嘗各種草木的滋味,以自己的身體做藥理試驗,采藥給人治病,知道了如何辨別色脈,發明了針石。夏商時,醫巫不分,貴族有病都要進行占卜,對許多疾病有所認識,也有一定的藥物治療。已經有了湯液,知道用砭石切割腫瘍和放血等。周時,巫、醫分途。王朝有專門的醫師,其下,有專司飯食的食醫,專治內科的疾醫,專治外科和傷科的瘍醫,專治牲畜的獸醫。有了病歷記錄和報告,并初步了解了某些疾病與季節變化的關系?!对娊洝泛汀渡胶=洝分杏涊d的藥物達一百多種,在使用方法上,分為口服、沐浴、佩帶、涂抹等多種。春秋時,秦國名醫醫和提出六氣致病說,為醫藥學的發展開拓了道路。戰國名醫扁鵲精通婦科、五官科、小兒科等,用切脈、望色、聞聲、問病的四診法進行檢查,以砭石、針灸、按摩、湯液、熨帖、手術、吹耳、導引等法綜合治療,被視為神醫。戰國時已有了關于經脈、醫方和醫療體育的專門著作?!饵S帝內經》重點論述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等,兼述針灸、經絡、衛生、保健等多方面內容,為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廣泛的基礎。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7184.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