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時代的經濟發展怎么樣?農業??脊虐l現,距今約一萬年的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有人工栽培的稻,而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有很多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發現有十八個粟窖,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很多稻谷、谷殼、稻葉、稻稈。這些材料證明,我國農業的產生,大約在距今一萬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國家之一。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和北方分別普遍種植稻、粟等糧食作物,大麻、苧麻、花生、芝麻、蠶豆、葫蘆、菱角、蓮荷和一些豆類、瓜類作物都已開始種植。
炎帝神農氏的傳說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區的農業已經脫離原始生荒耕作制,進入鋤耕階段。周人的始祖后稷,在堯舜時任農官,是最早種稷的人。
夏代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數量較多的石鐮、石刀等收割工具。莊稼以畎畝法進行種植,就是在兩壟之間留一條溝,莊稼種于壟上。夏代農業生產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產量迅速提高,飲酒之風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以農業為主的民族,商湯曾派亳人幫助葛人種地。甲骨卜辭中屢見“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商朝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農作物的品種繁多,中原地區也開始了水稻的種植。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知道整治土地,施用糞肥,培土除草,并將田地劃分為規整的方塊,用劦田的方式進行集體耕作,可能已經發明了牛耕。產量增加,糧窖到處都有發現。
西周時,鋒利的青銅農具得到較普遍的使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墾殖和耕耘;原來的拋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漚治和施用綠肥,以火燒法防治病蟲害,標志了田間管理的新水平。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品種增加,谷類有黍、稷、粟、禾、谷、粱、麥、稻等,豆類有菽、荏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苧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系向私有化發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
戰國時,鐵制農具已排斥木、石農具普遍用于生產中,便利了砍伐樹林、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時,農民們注意識別土壤性質,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作物進行種植。施肥技術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種,糞便、綠肥和灰肥被普遍施用。開始注意選擇籽種,防治病蟲害,實行畦種法,播種疏密得宜,便于通風排澇,善于培根、除草、間苗和掌握農時季節。普遍推廣一年兩熟制,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年產量。魏國李悝曾對當時的糧食產量估計說,一畝地(約當今三分之一畝)在平常年景,可以產粟一石半(約合今四十一公斤),大、中、小豐收時可以達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歉收時則只能打一石、七斗、三斗。農民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糧一石半,五口之家,一年食用九十石,則平常年景一家種地百畝所產糧食,夠全家一年半食用。
秦始皇實行重農政策,宣稱:“上農除末,黔首是富。”要求農民們男耕女織,勤勞農事,按時耕作、收獲,使諸產繁殖。據說有許多逃亡已久的人都返還故鄉,從事農業生產。然而,由于秦賦役過重,終致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農業生產遭受到巨大破壞。
水利與農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夏人有重視水利的傳統,大禹治水,便致力于疏通河道,開鑿溝渠,排水灌溉。與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還發明了鑿井技術。在洛陽矬李遺址發現有水渠和水井,在邯鄲澗溝遺址發現有兩眼深約七米、口徑二米的水井。商代和西周的方塊田之間,溝洫縱橫,有比較進步的排灌系統。春秋時開始進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吳國開鑿的邗溝,溝通了淮河和長江水系。楚國在今安徽壽縣修建的芍陂,經歷代擴修,至唐代可以灌溉一萬多頃土地。桔槔汲水灌田法普遍推廣,既省力又提高了效率。戰國時的統治者更加重視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魏國西門豹擔任鄴縣(今河北臨漳)令時,就組織百姓開鑿了十二條渠道,引漳水灌田。魏國還在黃河與圃田澤之間開鑿運河,引水灌溉,是鴻溝最早開鑿的一段。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蜀郡守李冰領導修建的都江堰,以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大工程,將岷江水流分散,既免除了水患,又便利了運輸和灌溉,還能天然排沙,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水工鄭國在秦國主持修建了鄭國渠,自中山西瓠口(今陜西涇陽西北)引涇水東流,經今三原、富平等縣,至今大荔縣再注入洛水,全長三百多里,灌溉土地約等于現在二百八十萬畝。中原各國還修建了許多堤防,以防止水災,保護農田,并擴大耕地。位于今廣西興安縣境的靈渠,又稱興安運河,由史祿主持,開鑿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貫通湘水和漓水,方便了長江流域至珠江流域的水運,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
畜牧業是原始狩獵經濟發展的結果。廣西甑皮巖遺址發現的家豬骨骼,將先民養豬的歷史上溯到近萬年前。距今七八千年的中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豬骨、狗骨、雞骨和羊骨,南方還發現有水牛骨。傳說伏羲氏服牛乘馬,取犧牲以充庖,被視為畜牧業的始祖。五千年前的墓葬中,豬、狗、牛、羊、馬、雞這六畜的骨頭都有發現,說明畜牧業至此時已基本定型。夏代普遍使用豬、牛之骨進行占卜,數量較大。商代遺址中,除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中原還有馴象。已經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育淡水魚。商代的家畜,在食用和作動力的同時,大量用作祭祀的犧牲和隨葬,每次少則數頭,多則幾百上千頭。周代畜牧業的規模又有發展,一般畜禽的喂養分散到農家,而馬的飼養則由行伍負責。許多貴族擁有牧群,周宣王時一位貴族自稱無羊,然而王室考查發現,他僅成群的羊就有三百只,成群的牛就有九十頭。春秋戰國時,由于戰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增多。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則基本上變成了農業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很少。秦國畜牧業素稱發達,相馬的始祖伯樂就是秦人。戰國末年的烏氏倮畜養的馬牛數量很大,必須用山谷來估算。
手工業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最早是制造生產工具,包括由打制石器至磨制石器、骨器,發明和制造弓箭等。新石器時代發明的陶器、紡織苧布和利用蠶絲織絹,則開始了生活用品的生產,并發現有少量的銅器。
夏代有了制石、制陶、制銅、制玉、制骨、造車、造酒、建筑等部門的分工。青銅冶鑄業技術達到一定水平,有純熟的鑲嵌工藝和合范澆鑄法。陶器種類繁多、花紋考究,昆吾(今河南許昌)是著名的制陶中心。有專司制作車輛的官職——車正。骨、角、蚌和玉、石產品,加工精細,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漆器。能紡織出比較貴重的繒和大量的麻織物。
商代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那些雄渾厚重、造型奇巧、紋飾繁縟的青銅器,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征。重達八百七十五公斤的司母戊鼎,需要同時由二三百人操作七八十個坩堝,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青銅器有禮器、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等,以禮器為主,已經開始鑄造銅鏡。在河北藁城臺西村發現的鐵刃銅鉞,將我國用鐵的歷史提前到商代。商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平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西周比較重要的手工業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眾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領導下負責管理各項手工業,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銅鑄造業。其分布地區很廣,生產能力擴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鑄造工藝改進。發明了一模翻制數范和焊接的技術。陶器業已逐漸采用快輪法,產品走向規格化。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1200℃以上,胎質更為細膩,施以青、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能夠生產石灰石——矽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漸普遍,器表夾苧,施以紅、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艷,花紋精美。家蠶的飼養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繡品。已經掌握池水漚麻的微生物脫膠法,以便將纖維分離出來。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戰國時,手工業大發展,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顯著的提高。已經較好地掌握了高溫液體還原法的生鐵冶鑄技術,能鍛打出用于劍身的高碳鋼,鑄鐵柔化術開始出現。青銅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鑄、焊接、失蠟法和金銀嵌錯工藝,產生了在銅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紋工藝,器型輕薄靈巧,花紋細致繁復,具有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已經能生產鉛鋇琉璃。漆器制造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所造漆器以木為胎,有黑、紅、黃、藍、紫、白等十多種顏色的漆,在器物上繪出各種光澤美麗的花紋,并發明了催干劑。有了結構和花紋都較復雜的織錦以及手工針編織物。出現了一些私營大手工業主,如魯國煮鹽的猗頓,秦國巴地開采丹砂的寡婦清,趙國冶鐵的郭縱等。
秦時的冶鑄業十分發達。青銅兵器都進行過鉻鹽氧化處理,以增強其防銹能力。出土的秦陵二號銅車馬,總重一千二百四十一公斤,由三千四百六十二個銅、金、銀零部件組成,表現了當時金屬鑄造和造型藝術的高度水平。絲織物有錦、綺、絹等,一件出土的絹衣,其平紋絹的經緯密度達到每平方厘米160×56根。秦時,仍有許多大手工業主,如蜀卓氏、程鄭、宛孔氏、曹邴氏都從事冶鐵,富擬人君。建筑水平甚高,萬里長城多以夯土筑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極為壯觀。
商業起源于原始社會的以物易物。傳說,在神農氏時,就已定時、定地為市。帝嚳時,已經有了商人販運物品出售的事。商先祖王亥到有易地區從事牛羊買賣被殺,是第一位見于史冊的夏代商人。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著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西周時,商業已成為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部門,由官府壟斷,設有質人之官作為市場的管理者。商貿的品種有奴隸、牛馬、兵器、珍異等。春秋時的商業打破了官府壟斷的局面,商人的足跡遍布各地。鄭國商人弦高智退秦軍的故事,說明商人政治潛力之大。晉都絳城(今山西翼城)的商人極為富裕,能以金玉裝飾乘車,穿花紋考究的華麗服裝??鬃拥牡茏幼迂暫驮絿姆扼欢际怯螝v各國,買賤賣貴,既發了大財又貴為卿相的商人。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的變革。戰國時,雖然《管子》書和商鞅、韓非等已經提出重農抑商的思想,但尚未對商業產生實際的影響,商品交換活動進一步擴大,不僅有農副產品的交易,奢侈品的經營獲利更多。一些著名的商人,如魏國的白圭、韓國的呂不韋,人棄我取,人取我予,買賤賣貴,樂觀時變,發了大財,富埒君侯。秦時的大商人,如齊地的刀間、周地的師史,往往擁有數百輛車子,雇傭多人為其四處販運買賣,坐收巨利。而從事販脂、賣漿、羊胃加工,都有成為大富的。但秦實行“上農除末”的國策,將一般商賈視同賤民,隨意征發,使商業活動受到抑制。
貨幣和物價。最早的貨幣是貝。夏文化遺址中出土有海貝,以及模仿海貝制作的骨貝和石貝,說明貝可能已成為交換的媒介。商代作為貨幣使用的主要是海貝和玉,同時還有仿制的石貝、骨貝、蚌貝、銅貝等,用于流通。每五枚貝穿為一串,兩串(十枚)稱為一朋,用作計算單位。從青銅器銘文看,當時一件青銅器的價值,大體是二朋、五朋、十朋貝,一只卜龜值十朋貝。西周的貨幣除貝以外,已開始使用青銅,其單位是“寽”。鑄造金屬貨幣產生于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之一。春秋后期,越國的谷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為了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戰國時貨幣的種類多,流通數量大。各國銅幣的樣式不同,齊、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幣,三晉主要是鏟形的布幣,秦、周主要是圓形有孔的圜錢,楚國主要是形似貝殼的蟻鼻錢。金幣有楚國壓成方塊的郢爰、陳爰。戰國初年,魏國每石粟賣三十錢,農民每戶種一百畝地在平常年景的收獲,除去吃飯和交稅,余四十五石粟,可賣一千三百五十錢,每戶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要用三百錢,每人一年穿衣要花三百錢,全家要花一千五百錢,還不足四百五十錢。秦始皇統一六國,下令在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上幣是以鎰為名的黃金,下幣是半兩銅錢。珠、玉、貝、銀等都被排斥于貨幣之外。圓形方孔的銅錢加工方便,不易磨損,又可貫穿起來攜帶使用,從而完成了貨幣形態的改革和定型,通行了二千多年?!肚芈伞芬幎?,長八尺寬二尺五寸的布帛價十一錢,中等的褐衣用枲十四斤,價四十六錢,禾(小米)每石價三十錢。
人口在這一階段沒有統計資料,難以說清。晉人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夏禹時,有民口一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成王時,有民口一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春秋周莊王十三年(前684),有一千一百八十四萬七千人。戰國末年,有一千余萬?,F代學者估計,戰國至秦時,總人口約兩千萬。
賦稅制度是與國家一起產生的。五帝時的任土作貢,是賦稅制度的萌芽。所貢物品,為各地土特產和財物。夏禹規劃九州,制定各州貢物品種,規定各地按三等九類交納貢賦。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獲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占農人收獲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征賦稅,用以充實鹿臺和鉅橋。周朝對各地進貢物品進行了具體的規定,包括祀貢、嬪貢、器貢、幣貢、材貢、貨貢、服貢、斿貢、物貢,合稱九貢。同時,助法更為普遍。遇有戰事,又要征用牛、馬、兵車和其他軍用物品,稱為賦。
春秋時,產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積征收一定量的軍賦(甲),從而使稅和賦合而為一。春秋戰國之際,地稅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國于簡公七年(前408)實行“初稅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并據以征收田地租稅和按人頭征收“頭會”(人口稅)。統一后的秦少府還征收山澤之稅、鹽鐵之稅和市稅,即手工業稅和商業稅,專供皇室花費。楚國還征收販運牲畜的稅和過關卡的稅。齊國則是按土地的好壞規定租稅的等級,并按地區征收軍賦,還按戶征收戶籍稅,按人頭征收人口稅。秦王朝征收賦稅的數額達到農戶收入的大半,迫使農民起而造反。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