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厲王(?—前828) 名胡,周代第十位天子。周穆王的遠游,表明周王朝在政治、經濟上還有很強的實力。但在他以后,周朝便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于周圍戎狄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連屬于統治層的貴族有的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大肆揮霍,變本加厲地剝奪和壓制國民,使矛盾發展至更加尖銳的程度。
厲王一繼位,就以善于諂諛的榮夷公為王朝的卿士,并由其主持興建豪華的夷宮,耗費了大量錢財。不久,淮夷向宗周襲來,厲王派虢公長父前去鎮壓,竟大敗而回。然而,厲王仍不斷發動對外的征伐,使許多諸侯感到害怕。早在周夷王時,楚國君主熊渠見王室微弱,有的諸侯竟不去朝見而互相征伐,就乘機發展勢力,興兵討伐庸和楊粵,一直攻取到鄂(今湖北鄂城)。熊渠自認為是蠻夷,不愿與中原的諸侯用一樣的名號,于是封自己的長子熊康為句亶王,二兒子熊紅為鄂王,小兒子熊執疵為越章王。周厲王即位后對諸侯的暴虐使熊渠十分畏懼,恐怕厲王因此伐楚,于是自己悄悄地將三個兒子的王號撤銷了。
生活奢侈和連年對外征戰,使王朝的財政更為緊張,榮夷公迎合厲王所好,建議王朝壟斷山澤的利益。本來,山澤地區允許民眾開辟耕種,而不納稅。民眾墾辟山澤得到私田,收益大增,從而在公田上的生產積極性削弱,使王室的收入減少。榮夷公的辦法,是對山澤開墾出的私田進行丈量,按畝數征收租稅,以增加王朝的財政收入。這一做法,遭到王朝大臣的反對。芮良夫對厲王說:“王室大概要衰頹了!這個榮夷公感興趣于專山澤之利,卻不知道會給王朝造成大難。利是萬物所生天地所成,人人都可取用,王朝怎么能壟斷呢!這樣做必然引起許多人的不滿,卻不加以防備。這樣來教王做事,王位能持久嗎?天子的責任,是疏通利源,上奉神祇,下養庶民,使神民對百物各得所需。就這樣,天子還要日日警懼,擔心民怨天譴。所以,《頌》中說:‘遙想有文德的后稷,功德可以配享上天;他使萬民得以自立生存,沒有人比他的功勞更大的了!’《大雅》中也說:‘普遍給民眾賜福,成就了周的大業。’這不就是在普施恩德的同時,先王也畏懼大難的來臨嗎?因此文王能創立周業,直至于今。如今,天子卻要壟斷山澤之利,能行得通嗎?普通人壟斷物利,人們都要稱他為盜,君王如果這樣做,擁戴的人就很少了。君王假如繼續重用榮夷公,周朝就要衰敗了!”厲王不聽芮良夫的勸阻,更加信任榮夷公,讓他全面負責國家事務,在都城周圍強制推行專山澤之利,按畝征稅。
專山澤之利和厲王暴虐的統治,引起民眾的廣泛不滿,尤其是居住于鎬京一帶的國人,更是議論紛紛,指責厲王的不是。召公對厲王說:“民眾已經不能忍受你的政令了!”厲王感到憤怒,就找來衛國的巫師,讓他去監視議論的人,隨時告發,將其殺害。以后,議論的人少了,諸侯們也不來朝見了。厲王在位十二年時,對民眾的監視和殺戮更加嚴厲,國人們不敢講話,只能在路上用眼神示意,表示不滿。厲王高興地對召公說:“我能消除議論,民眾再也不敢講話了!”召公回答道:“你不過是堵住了民眾的嘴罷了。堵住民眾的嘴巴,比堵塞河流的后果還要嚴重。堵塞的河水決口,一定會傷害許多人,民眾也是這樣。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其通暢,治理民眾的人要開導他們,讓他們講話。由此,天子處理政務,讓公卿到士人進獻有勸誡作用的詩篇,讓瞽人進獻反映民意的歌曲,讓史官進獻有借鑒作用的史書,讓樂師進獻箴誡之文,讓盲人弦誦,讓百工勸諫,讓庶民能傳進意見,讓近臣盡其規勸的責任,讓親戚加以注意和補充,讓瞽史教誨,讓老臣匯集整理,最后由君王親自斟酌取舍,這樣做事就能不違背常理。民眾有嘴,就好像大地有山河,財富用度都從其中產出;就好像大地有平衍肥沃的田土,衣服食物都從其中生成。讓民眾說話,政事的好壞得失就能反映出來;好的加以推行,不好的加以防止,這是王朝增加財富、豐足民眾衣食的好辦法。民眾想在心里,說在嘴上,成熟的意見加以推廣,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非要堵塞民眾的嘴巴,能有幾個人支持你呢?”厲王不聽從召公苦口婆心的勸諫,一意孤行,于是國人再也不說話了。
三年以后,國人們忍無可忍,串聯起來,進行暴動,襲擊厲王,厲王狼狽地逃出鎬京。聽說厲王的太子靜躲在召公家中,暴動的人們又將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當初我多次勸諫君王,他都不聽,終于遭到了這樣的災難?,F在要是王太子被殺了,君王會以為我是出自私怨的發泄!事奉君主的人,即使處在危險中也不能仇恨君主,即使受到責備也不能憤怒,何況是事奉天子呢!”于是他將自己的兒子送出去,冒充太子去死,使太子得以脫身。
國人暴動以后,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國政由召公和周公兩位相共同執掌,號稱“共和”。共和元年,相當于公元前841年,我國的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確切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
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在彘地死去,太子靜已經在召公家中長大成人,二相于是擁立其為天子,他就是周宣王。在兩位相的輔佐下,宣王整頓朝政,嚴格約束臣下,不許欺壓庶民,不許魚肉鰥寡,不許沉湎于酒。宣王放棄了一年一度的親耕籍田的活動,又抗御犬戎的侵擾,諸侯們重新來鎬京朝貢,人稱為“宣王中興”。宣王五年(前823),獫狁攻周,一直打到涇水北岸。宣王派尹吉甫率兵反攻,一直將獫狁趕到太原以外。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宣王親自率兵進擊對周王朝威脅很大的姜戎,千畝(今山西介休南)一戰兵敗,宣王本人都差點兒被俘。為了補充軍隊,宣王在太原清理民數,仲山甫進行勸阻,他也不聽。王朝的威望重又下降。
周幽王(?—前771) 宣王在位四十六年死去,太子宮涅繼位,是為幽王(?—前771)。當時,天怒人怨,王朝的危機進一步加深。幽王二年(前780),鎬京地區發生地震,涇、渭、洛三條河都震動,源塞流竭,岐山崩塌。太史伯陽甫認為,這是陰陽二氣失序、周朝即將亡國的征兆。就這樣,幽王還派遣伯士去進攻六濟之戎,結果伯士兵敗而死。幽王三年(前779),幽王親自帶兵討伐褒國,褒人知道幽王是個好色的君王,于是將美女褒姒獻給幽王。褒姒很快得到幽王的寵愛,并且生了一個兒子,名伯服。褒姒與執掌王朝政事的卿士虢石父勾結起來,在幽王面前說申后和太子宜臼的壞話。大夫尹氏和祭公更誘導幽王胡作非為,朝政一片混亂。
褒姒不愛笑,幽王想盡了方法,褒姒還是不笑。幽王建筑有烽火臺,設置了大鼓,有敵寇來時,就燃起烽火,擂響大鼓,讓諸侯們見到警報就帶兵來援。有一次,幽王命人點燃了烽火,諸侯們帶兵趕來,不見敵寇,沮喪萬分,褒姒見狀開心地笑了。此后,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多次點燃烽火。諸侯們上了幾次當,對烽火警報不再相信,逐漸不來勤王了。
虢石父善于諂佞,又好營利,很受幽王的信任,卻使國人深受其害。幽王寵愛褒姒,多次聽到褒姒和虢石父所進讒言,終于在幽王八年(前774)正式下令廢去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甫嘆息道:“大禍就要來了,有什么辦法呢!”宜臼害怕被殺,逃到了母舅之國申國。
申后的父親申侯對幽王廢除王后、太子極為憤慨,于幽王十一年(前771)聯合繒國和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點燃烽火向諸侯報警,竟沒有人前來援救。犬戎將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擄走褒姒,大掠周王室的財寶,焚燒宮室民居。
秦襄公和衛武公帶兵前來救周,將犬戎趕出鎬京。他們到申國找到太子宜臼,將他立為天子,是為周平王。這時,鎬京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的軍隊還在郊外,嚴重地威脅著王室的安全。平王元年(前770),在晉文侯、鄭武公和秦襄公的護衛下,平王東遷至洛邑王城。洛邑在鎬京以東,歷史上將此后的周朝稱為東周。
評:厲王和幽王是周代兩個著名的暴君,他們胡作非為,不僅自己下場悲慘,還葬送了西周的基地,使平王不得不遷都洛邑。兩個暴君給后人的最大教訓,就是要讓民眾講話,而不是千方百計去堵民眾的嘴。所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這一教訓的總結。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