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公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成王 周武王的兒子,立為太子。武王逝世,繼位為成王。
周公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與弟兄們不同。武王繼位后,他是其最主要的助手,在滅紂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武王論功行賞分封諸侯,將周公封于少昊之墟的曲阜(今山東曲阜),為魯公。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甚至要代武王去死,忠心耿耿。
武王逝世,年僅十幾歲的太子誦繼位,為成王。當時周朝新建,內外多患。周公怕成王年齡太小,諸侯反叛,于是自己以王叔攝政,暫行登上天子之位,主持國家事務。在接受諸侯朝見時,周公不敢在宗廟,而是在門窗之間立一屏風,在上邊畫了斧紋,自己朝南而立,以明堂的禮儀見諸侯。管叔和其他王弟對周公攝政頗多疑慮,他們散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于今王。”周公只得坦誠地對太公望和召公奭說:“我之所以不避忌,而攝天子之位的原因,是恐怕天下諸侯反叛周朝,無法向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待。三王憂勞天下那么長的時間,到現在才獲得成功。武王死得早了一些,今王年紀太小,我這樣做是為了繼續我周朝的大業。”終于不顧流言而輔佐成王,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到魯國去就封。臨行前,周公告誡伯禽道:“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今王的叔父,在全天下說來,我的地位已經不算低了。但是,我經常在洗頭的時候多次提起頭發、在吃飯的時候多次吐出嘴里的食物,匆忙地去接待士人,還怕失去了天下的賢才。你到了魯國以后,一定要謹慎,不要因為是國君就傲慢待人。”
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對河神祈禱說:“今王年輕還不懂事,有什么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將祈禱辭收藏于府中。成王果然病好了。
管叔、蔡叔和武庚終于帶領淮夷(居住于今徐州一帶的少數民族)發動了反叛。周公毅然決定興師東征,并以成王的名義作《大誥》,向天下宣布以武力滅殷后人的理由。周公經過艱苦征戰,用了三年時間,終于打敗了反叛的三監,誅殺了管叔和武庚,將蔡叔流放,收服了殷的余民。然后,將武王的幼弟康叔分封于朝歌,統率商朝周圍及殷民七族。并以成王的名義作《酒誥》,告誡康叔,以殷王為戒,不能沉湎于飲酒。又作《梓材》,以制作木器為喻,講述為政之道。同時將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封于宋(今河南商丘),管理一部分殷的余民,以繼續殷的祭祀。戰后,周公花了兩年時間來平定淮夷,努力使東方安寧。這時,分封于晉的唐叔發現了一支兩個穗的嘉禾,視為祥瑞,獻給成王。成王命唐叔將嘉禾轉送給正在東方的周公,以表彰其安定王朝的功績。
平定東土以后,周公回到鎬京,寫了一首名為《鴟鸮》的詩,以鳥作比喻,說老鴟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表明自己對成王關懷和培養的苦心。成王雖然不以為然,但也沒有說什么。周公攝政七年后,成王已經成人,于是歸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當年,武王克商以后,將象征天子權力的九鼎搬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想建陪都于此,但未來得及實行。成王剛剛親政,對三監的反叛記憶猶新,而且淮夷等東方人仍未完全馴服,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不能不在中原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基地,于是決定紹述武王的遺愿,建都于洛邑。二月,他步行來到豐邑文王、武王之廟,向兩位先王的神靈祭告這一想法,并派遣太保召公先去洛地進行勘測。三月,召公從洛邑回鎬京,報告已經占卜得吉,并規劃好建城郭、郊廟和朝市的位置。周公親自前往洛邑,督察洛邑的營建,并且在郊外用太牢祭祀上天,進行祈禱,說道:“今王年齡雖小,卻是天子,一定能和于小民,成就美業。周臣們也將和睦共事,輔佐周王,獲得太平。我周朝不可不借鑒于夏朝,也不可不借鑒于殷朝,絕不過分地使用民力,也將審慎地施用刑罰,以德行為首,以常保我周朝的天命。”其后,周公再次對建都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還是吉,周公說:“這里居于天下之中,四方進貢的路程均衡。”于是正式決定以洛邑為都城。新建的洛邑南臨洛水,北靠郟山,分大、小二城。小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是王宮所在,稱王城,大城方七十里,為郭,又稱成周,即成就周道的意思,是居民住宅和軍隊屯守的地方。洛邑建成后,成王親自來到王城,召集天下諸侯和四方夷人君長來此大會,并下令將那些跟隨武庚反叛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以成王的名義對這些人發布誥令,說明將他們遷移于此的原因,要求他們順從周的管教,安心于各人的職事,順應天命,否則將遭到嚴厲的懲罰!洛邑作為周的東都,駐有八師(每師二千五百人)軍隊,周成王多次駐蹕于此,主持各種重大的活動,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中心。
從洛邑出發,成王以召公為太保,以周公為太師,親自率大軍向東,去討伐仍不馴服的淮夷,滅了奄國(今山東曲阜附近),將其國君遷到薄姑(今山東博興境)。班師豐邑以后,各種職官制度還不健全,為此周公作《周官》,正式設官分職,用來管理王朝各項事務。又制禮作樂,確定制度。又作《立政》,以任人、準夫、牧作為天地人之三事,希望成王以文王和武王為榜樣,立政愛民,任用賢能,發揚武王的大業,使四方君長全部賓服。周公薦舉康叔為司寇,季載為司空,他們與周公同心輔佐成王,周朝社會得到治理,萬民和睦,天下太平,各種頌歌紛紛興起,連位于北方的息慎也來朝賀,成王讓榮伯作《賜息慎之命》,來記述此事。
后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說周公的壞話,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府庫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被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請了回來。
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耿耿為王朝操勞。他恐怕成王成年以后政事有所懈怠,作《毋逸》對成王進行規勸。文中說:“為人父母的,創業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但子孫卻驕傲奢侈,忘記先人創業的艱辛,以至于喪失其家,作為人子能不謹慎嗎!從前殷王中宗為人嚴謹恭順,敬畏天命,以法度治理民眾,小心謹慎,不敢荒廢自安,所以中宗當政長達七十五年。高宗武丁,長期居于民間,辛苦勞作,與庶民朝夕相處。即位以后,遂有三年不言的孝行,服喪結束,他一開口,天下皆喜。他治國時,不敢荒廢自安,致力于安定國家,使老老少少都沒有怨言,所以他當政長達五十五年。至于祖甲,覺得在其兄長祖庚之前立為殷王是不義的,因而逃到民間,長期生活于平民之中,知道平民所依靠的是什么。為王以后,他能安撫眾民,不侮鰥寡,所以,他當政長達三十三年。”又作《多士》,說:“我周朝多賢士。文王勤勞于國政,往往到了中午還顧不上吃早飯,所以他當政長達五十年。”
周公在豐邑生病,臨終之際,遺言說:“一定要將我安葬于成周,以明我不敢離開王。”周公死后,成王心懷謙讓,將周公安葬于畢原,與文王陵在一起,表明他成王不敢以周公為臣。還命令魯君可以參加周王的郊祀祭天,并可以祭祀文王,使魯國也保有天子的禮樂,以褒揚周公的德行。
成王在位第十七年的四月病重,臨死之前,恐怕太子釗不能勝任天子的重任,命令召公和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他就是康王??低趵^承文王、武王的事業,勤于政事,平易近民,社會更加安定。古人說,成王和康王時,天下安寧太平,民眾遵守法紀,刑罰幾十年不用,是一個太平盛世。
評: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他的這種精神,受到以后為政者的高度評價??鬃觿摿⑷寮覍W派,其最高的人格典范,是周公;其最理想的政治,是周初的仁政;其終生倡導的,是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所以,他在年老以后哀嘆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周公在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位置是多么崇高!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7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