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帝的中子劉啟,由于受到母親竇皇后寵愛順利地成為了太子,即帝位。然而,此后很快就發生了長達三個月之久動搖王朝的重大政治事件。景帝前三年(前154),爆發了七個劉氏王國的反亂。
吳楚七國之亂
秦始皇死后七十年的公元前141年,西漢第六代皇帝景帝被埋葬在了陽陵。陽陵并非陵園那樣的墓葬地,若將其視為陵邑這種都市的話,它的歷史開始于公元前157年景帝即位之時。西漢十一座皇帝陵之中,現在明確保存全貌的是陽陵。由此可以見到什么是以帝陵為中心的陵園與陵邑復合的古代都市的模樣。1999年,繼武帝茂陵博物館之后,在陽陵遺址現場開設了漢陽陵考古陳列館。景帝之治十六年的歷史,由陵園都市得到了再現。
文帝的中子劉啟,由于受到母親竇皇后寵愛順利地成為了太子,即帝位。然而,此后很快就發生了長達三個月之久動搖王朝的重大政治事件。景帝前三年(前154),爆發了七個劉氏王國的反亂??梢哉f這是一場內戰,即有名的所謂吳楚七國之亂。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七王,其中除吳王是高祖兄子之外,都與景帝一樣,是高祖之孫,互為從兄第。因為膠西、濟南、淄川、膠東四王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子,所以如果稱其為吳、楚、趙、齊四國之東方諸國之亂的話更容易理解。
吳國占五十三城(縣)、楚四十余城、齊本有七十余城,僅此就有一百六十三城以上,占有全國百分之十以上的領土。雖說已經從秦變為了漢,但是秦與東方六國的對立結構至此仍然存在。反亂軍首先向介乎漢與東方諸國之間的梁發起進攻,殺數萬人。
吳楚之亂的主導者吳王劉濞自稱東帝,看來是模仿了戰國時期秦為西帝、齊為東帝的稱號。同為劉氏,卻使漢帝與吳王形成對峙。就漢一方來看,東南方向是鬼門。雖說吳王對皇帝朝見應當行藩臣之禮,但就現實經濟實力而言,他們對漢中央政府并非居劣勢。會稽郡、豫章郡等三郡的領土具有江南富庶的資源。尤其是海鹽、銅山資源直接促成了吳的繁榮。而且由于召集了來自北方的亡命者,所以也不乏人力資源。銅是貨幣的鑄造材料,吳地當時已在流通不法貨幣。
吳太子在與漢皇太子(景帝)飲酒對弈六博棋時發生口角,被皇太子以博局(六博盤)投擊致死。吳王見到太子遺體被送回,以同為劉氏為何不能葬于長安為由,將遺體送了回去。如此細小的摩擦竟成為日后景帝與吳王沖突的伏筆。吳王由此稱病不出席朝見之禮。
梁孝王劉武的奮戰
吳王已經六十二歲,在劉氏王國諸王中有著長老資格,不顧年事已高而親自率軍。征發了年齡十四歲至六十二歲之間國內的男子,集合二十余萬人。進而,吳王發信給諸侯,不僅限于六王,還向淮南王、衡山王、盧江王、長沙國王子(已在文帝時除國)共計十人發出信件。聲稱其目的并非要推翻漢王朝,只是要清除削減諸侯王國領地、排除危及漢社稷的賊臣晁錯。擁有精兵五十萬的吳王,強調可以聯合南越三十余萬兵力,并結成了對長安的包圍網:計劃南面從漢中、蜀,正面從臨晉關,北面委托胡王入肅關攻破長安。首先迎戰吳楚聯軍的是梁孝王劉武,使亂軍不得西進,吳王的戰略未得實現。劉武作為景帝的同母弟受到信賴,也很受母親竇皇后寵愛。梁國也是泰山以西擁有四十余城土地的富庶大國,持有弩、弓、矛等數十萬件兵器,財力達百巨萬(一億)錢。梁孝王被允許使用天子旗幟,而且狩獵時可以與天子一樣統率千乘車輛和一萬騎兵。
梁國的王墓、王后墓群以及寢殿遺址已經在河南省永城市被發現。橫穴式崖墓形制,從墓道經過甬道下到墓室,即以回廊圍起的主室。保安山一號墓墓主推定為梁孝王。柿園漢墓推定為孝王王妃墓。陪葬的騎兵俑、女官俑是裸體俑,酷似于其兄弟景帝下葬之陽陵的陪葬俑。梁孝王入朝時可以與兄弟景帝同乘一車去上林苑狩獵,可見關系親密。
周勃、亞夫父子兵馬俑
中央派遣的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的軍隊也抑制了吳楚軍。與吳軍以步兵為主體不同,漢軍是以騎兵為主體的。就機動性而言,騎兵顯然更有利。
周亞夫之父周勃,曾以涓人身份追隨高祖,是一位從庶民升為太尉、丞相,步入上層的人物。作為丞相在高祖亡后他為朝廷排除呂氏一族,還策劃了文帝即位。其子周亞夫先后供職于文帝、景帝,此時又挽救了漢王朝的危機。高祖臨終時遺言:“大臣之中周勃可以為太尉捍衛劉氏王朝。”[5]文帝臨終曰:“周亞夫為將軍可以信賴。”[6]捍衛漢王朝的二人之墓,據《水經注》記載在長陵附近,現在已經發現了推測為二人的墓葬。
周亞夫最后與景帝的關系有所惡化。周亞夫之子為了給父親購買殉葬用的物品,從稱作“尚方”的制作皇帝御物的國營工場,購入了甲和盾五百套。也許是考慮到用武器陪葬適合將軍的身份吧,但由于是購入武器,所以被疑謀反。周亞夫辯解說購入的是“葬器”。漢代的明器一般是模型。用武器的話的確會引起誤解。而且廷尉官說,“即便不反于地上,也是要在地下謀反”,追究不休。由此使人聯想到秦始皇陵園內出土的大量石制鎧甲,以及兵馬俑坑的實用武器。
早于此的有1965年在楊家灣漢墓四號墓南出土的兵馬俑。在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的九年前,已經發現了漢代兵馬俑。說是高祖的陪葬墓,實際是文景時期的墓葬。楊家灣漢墓兵馬俑屬于周勃、周亞夫列侯一級的陪葬品。騎兵俑5800件、步兵俑1800件之外還有戰車、舞樂俑。合計近3000件。與秦始皇兵馬俑的不同在于形制很小,而且騎兵俑是騎馬的姿勢。秦兵馬俑的騎兵俑不僅與實物同樣大小,而且馬與牽馬騎兵是分開的。楊家灣騎兵俑則不同,只是將兵傭的上半身另外組合在馬傭的背上,騎兵的下半身是畫在馬傭身體上的。
陽陵陪葬坑的兵馬俑與楊家灣的陪葬品又有所不同。兵士、騎兵俑是裸體而且沒有手臂,騎在馬上的騎兵的下半身與馬體是分開的。而所有這些差異的唯一原因又在于需要給俑穿上絹衣。秦的兵馬俑是用黏土做成鎧甲、戰斗服,再施以彩繪。楊家灣也是同樣的做法。陽陵陪葬坑則是每個俑都身著絹衣。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許多實用絹服,也發現很多身著絹衣的木俑。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