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 明清光輝

歷史解析——經濟蕭條

歷史大觀園 明清光輝 2020-07-24 13:13:14 0
?

到了19世紀20年代,帝國的貨幣問題已到了危機時刻。雖然1000文銅錢(一吊錢)值一兩銀子,但晚明的慘痛經驗讓清朝相信,由政府強制執行1000∶1或其他任何兌換比率,是會適得其反的。因此,退而求其次把目標放在維持各時期和地區貨幣市場的平穩。唯此種努力成效有限。在17世紀晚期銀相對缺乏的時候,常有超過1000∶1的兌換比率,但在18世紀早期,銅幣變得越來越值錢,700∶1或800∶1的比率成為常態。這在18世紀80年代晚期又再度變化,之后一般的狀況又變成1000∶1。銀的價格在19世紀高漲,因此例如在山西省,兌換比率從1758年的730∶1,到1846年的1800∶1。

這個趨勢是由于銀的缺乏,以及帝國與外國間的貿易差額轉變所造成。當時人把這個主要歸因于清朝無法用出口國內商品,抵銷快速增加的外國鴉片進口,而現代的學者也大多同意此說法。不過在19世紀,全世界銀的供應量都緊缺,其部分原因是拉丁美洲革命期間的短期減產。在清朝方面,西方對于中國產品如絲、棉布的短期需求降低可能也是一個原因。從16—18世紀,擁有繁榮銀本位商業經濟的中國,曾是世界最大的銀輸入者,即使在19世紀的最初10年,仍然有著約2800萬銀元的凈流入。然而,就在此時,銀供應流動突然地反轉。在1808—1856年間,從中國外流的白銀,大約是3.84億元,平均每年800萬。在最嚴重的19世紀40—50年代,每年的平均外流量超過1700萬元。

貨幣系統的混亂,又因投資者的囤積而加劇,成為所謂“道光蕭條”(Daoguang-era depression)的主因之一。因為一場信用危機造成了許多錢莊票號崩潰,而增加的成本和緊縮的價格導致制造業的生產下降,進一步使雇傭減少、失業增加。付給農村生產者的價錢也減少了,農民感受到我們熟知的,在減少的收入和增長的基本開銷之間的“剪刀差”(pricescissor)。由于用來支付的銅錢貶值,使得小地主的賦稅負擔變重,許多人因此失去了田地。貧富差距擴大,進而引發了一波抗稅抗租的運動,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動亂。

清政府受稅收減少之害,嚴重到每年用來應付收支不平衡的銀子,大約相當于每年田賦量的1/4?;A建設因高修繕費用而失修,重災區的急難救助進度也受延宕。各級政府官員的實際收入和士氣盡皆下滑,而由貪污填補此空白。防御工事經費耗盡,在最需要因應新近的內亂外患之際,使軍事效能低落。這個蕭條也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時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似乎不論在國內及國外普遍的看法都認為,19世紀40年代的經濟蕭條使清帝國已接近瓦解程度。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8134.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