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棣令鄭和派遣船隊去東南亞和印度洋,原因何在?《明通鑒》記載說是為了探訪在南京陷落時生死未卜的外甥朱允炆(建文帝)的下落,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鄭和率領的船隊
鄭和所乘的旗艦被稱作寶船。永樂三年(1405)六月旗艦從南京出發,以它為中心,浩浩蕩蕩的船隊于當年冬天集結在江南港口瀏河港,從那里順長江而下駛向外洋。從此以后開始了長達三十年對南海、印度洋進行的七次遠征。云南穆斯林出身的鄭和成為統率士兵、船員、水夫以及統轄數百船只的總司令官。
不過,對于這一壯舉,明朝的官方文獻中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記錄?!睹鲗嶄洝分兄挥涊d了永樂三年九月,皇帝命令都指揮使“改造海船,備使西洋諸國”,至于船隊何時出發都沒有明確的記述。正式記載中,鄭和受皇帝命令行事的內容都被抹去了。究其原因應該是因為管理官方文書的官員們從心底里沒有把內廷主導的事業當做大事來看待。
調查鄭和遠征全貌的工作,依靠拼湊遺留下來的不完整的記錄以及對中間一些零星內容的推測來進行。這就生出一些假說,認為鄭和的船隊曾先于哥倫布到達了美洲大陸(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著,松本剛史譯《1421:中國發現世界》,Sony Magazines,2003年)。雖然支撐此種假說的各種見解耐人尋味,但是難以考證。
1930年福建省長樂縣南山寺(三峰塔寺)出土了一塊石碑。高162cm、寬78cm、厚度為17cm的石碑碑額上用篆書刻著“天妃靈應之記”,碑文共31行1177字。所謂天妃指的是航海的守護女神媽祖。據碑文所記,該石碑是宣德六年(1431)仲冬(農歷十一月)吉日,鄭和為求航海平安所立,記載了之前六次航海概要。
實施遠征的朱棣已經死去,下一任皇帝朱高熾(洪熙帝)時期遠征事業一度中斷,歷經十年的空白后鄭和才又得以再次出航?;蛟S是鄭和預感到此行將成為最后一次出航,讀此堪稱碑文中的長篇的文字,讓人感覺到61歲的鄭和唯恐在正式記錄中難以留下痕跡,故而把自己壯年時期的事跡都刻在了石頭上。宣德六年,鄭和在船隊的集結地瀏河港的天妃宮也立了一塊“通番事跡”的石碑,被喻作“長樂天妃碑”的姊妹碑,碑文的內容也應相近。
鄭和的“天妃靈應之記”開頭是這樣的: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可計。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噬霞纹渲艺\,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里國、柯枝國,抵于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
之后敘述了航海中的苦難,對天妃顯靈搭救的感謝,記錄了在南山興建天妃宮的事跡。
遠征的記錄
最后一次航海之前,也就是宣德六年(1431)春,船隊集結到瀏河港之后來到了福建省長樂的太平港。但是今天,即便站在南山上,一眼望去也滿是房屋而完全看不到海了。這是因為明朝中期以后,海港被沙掩埋,成為平坦的土地。鄭和他們到這里的時候,還是一個能停泊巨大船只的港灣。海港的南北兩岸山地連綿,可阻礙強風,是一處天然良港。這一年,鄭和的船隊在此處停泊數月之久,等待季風從西南風轉東北風。其間對天妃宮進行擴建、改修,獻鐘、鼓等作為供品。
碑文最后刻著“用著神之德于石,并記諸番往回之歲月,以貽永久焉”,記錄了始于永樂三年(1405)的遠征概略。根據鄭和親自監修的這篇碑文,鄭和遠征的概況可還原大致如下。
永樂三年,鄭和率領船隊駛往古里(Calicut)等國。海盜陳祖義在巨港(Palembang)召集手下掠奪外國商人。鄭和的船隊也曾遭到襲擊,但在媽祖派遣的神兵庇護下瞬間打垮了海盜,于永樂五年結束航行回國。碑文中記載的陳祖義是廣東人,一直在馬六甲海峽掠奪海船。14世紀后半期巨港受新興的滿者伯夷(Majapahit)勢力壓迫力量逐漸減弱,這為中國航海人的進入創造了條件。
第二次航海始于永樂五年(1407),止于永樂七年。鄭和巡游了爪哇、古里、暹羅、柯枝(Cochin)等國。各國國王以珍寶、珍禽、異獸貢獻。第三次從永樂七年到永樂九年。當時錫蘭山國境內,信奉佛教的僧伽羅人(Singhalese)與信奉印度教的泰米爾人(Tamils)相對立,這期間謀求擴大伊斯蘭勢力的地方領主抬頭。伊斯蘭勢力領主亞烈苦奈兒拒絕向明朝朝貢,并設計謀害船隊士兵,天妃顯靈看破其陰謀,在神明的保佑下鄭和俘獲了亞烈苦奈兒。永樂九年自錫蘭山國歸朝獻上俘虜,蒙帝恩,王歸本國。
永樂十一年鄭和開始第四次航海。此次航行目標為波斯灣忽魯謨斯(Hormuz)等國。為了這次橫渡印度洋并將接觸伊斯蘭世界中心的航行,不但準備工作較之前幾次更為周全,船隊的規模也更大。一位名叫馬歡的穆斯林青年也加入到船隊中。他把船隊到達的各個地方的情況編集成《瀛涯勝覽》,為東南亞研究留下了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料。據碑文介紹,在這次航海中,船隊介入了蘇門答臘的內部紛爭,俘獲了篡奪王位者,于永樂十三年回國。是年滿剌加(馬六甲)國王親率妻子朝貢。
第五次航海始于永樂十五年,鄭和率領的主隊奔赴忽魯謨斯國。此次航海最大的功績在于收回了以往航海的投資。永樂十七年當鄭和船隊歸朝時,一同回來的還有伊斯蘭的使節。那時忽魯謨斯國向明朝朝貢了獅子、金錢豹等異獸,阿拉伯半島的阿丹國朝貢了被當地稱為“祖剌法”(麒麟)的長頸鹿。木骨都束國(今天的索馬里)送來了“花福祿”(斑馬)與獅子,卜剌哇國(今索馬里布拉瓦一帶)送來了據說可日行千里的駱駝與鴕鳥。這些異獸當時應該被飼養在南京。長頸鹿作為貢品并不是第一次。永樂十二年榜葛剌(今孟加拉)曾送給中國皇帝長頸鹿,當時的情景還被畫作一幅畫。
永樂十九年(1421)至二十年的第六次航海中,鄭和再次訪問霍爾姆斯國。十年之后他的船隊開始了最后一次遠行。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1432年1月12日),鄭和的船隊成員在天妃宮拜祭之后從太平港揚帆遠行。宣德八年夏船隊返回,但卻不見了鄭和的身影。估計他應該是在航海途中去世了。
航海的目的
有關鄭和乘坐的船只旗艦—寶船形狀,一說是南京建造的沙船,一說是適合于在南海航行的福建船,兩種觀點針鋒相對。其大小,史書上記載為長44.4丈(約125.6米),寬18丈(50.9米),長與寬的比例是2.46∶1,與在泉州出土的宋代福建船的2.55∶1相近。假設寶船為福建船來計算,其最大排水量為14 800噸,載重為7 000噸左右。中間聳立著三根主桅桿產生推力,前后各排列著三根輔助桅桿以確定方向。船帆通過與它們的不同組合應對各種風向,保證了其足以準確掌握從東海到印度洋之間的季風。比鄭和晚一個世紀橫渡大西洋的哥倫布,其所乘坐的圣瑪麗亞號全長25米左右,約為寶船的五分之一。
舵的重量估計為13噸左右。四爪鐵錨重11噸,僅起錨就需數十名船員。而要駕駛這艘巨輪則最少需要兩百名船員。
造船技術史專家山形欣哉從技術上并沒有質的變化這一觀點出發,認為鄭和的寶船不可能有這么大而推斷船身長為43.4米(山形欣哉,《游走于歷史的海洋:中國造船技術的航跡》,農山漁村文化協會,2004年)。雖然無法斷定寶船到底是排水量達一萬噸級的巨輪還是船身長達50米級別的大船,但它都應該是當時15世紀中最大的船只。
以寶船為旗艦的船隊,在其規模最大的第四次航海中由大小200多艘船只構成。每艘船都起了名字,例如清和、惠康、長寧等,并且各有編號。關于船隊構成的史料并沒有留下。綜合稍后時代一些船隊的資料進行推測,鄭和的船隊中除了有負責海戰以及運輸馬、士兵等多項職能的馬船(又稱快船),還包括一些負責搬運糧食的糧船、載飲用水的水船等按職能劃分的特種船。當船隊在外洋航行的時候,形狀就像是展翅飛舞的燕子。
朱棣派遣船隊去東南亞和印度洋,原因何在?《明通鑒》記載說是為了探訪在南京陷落時生死未卜的外甥朱允炆(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僅此難以解釋船隊規模之大。
有人認為從鄭和的旗艦被稱作寶船一事可見,朱棣的目的在于貿易,是為了獲得南洋的物產。的確,鄭和遠征帶來了長頸鹿等稀有珍奇之物。這些遠方的物產應該為宮廷以及從事此事的宦官們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但是考慮帝國整體的收支,則完全出超。鄭和出發前在巨大的寶船上裝滿了陶瓷器、絲織品等中國特產,這些都將慷慨地贈給所到之處的王后貴族們。而回貢的物產完全無法與之相稱。若按照貿易來理解該項事業,須將內廷主導,外朝被排除在外作為前提。
作為帝國整體的事業來看,遠征的實質性成果是,以此為契機,南洋各政權紛紛開始向明朝派出朝貢使節。由此也可以認為朱棣遠征的目的在于把以明朝為頂峰的朝貢體制擴展到海域世界。
鄭和擁有印有皇帝玉璽的白紙,這意味著鄭和在船上可以以皇帝的資格發號施令。從中國出發的鄭和的船隊,在規模以及權限上就像一座行駛在海面上的帝國,甚是威風。
當船隊出現在海平面上的時候,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居民肯定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龐大的帝國存在。船隊還軍事介入各地的紛爭,顯示自己的軍事力量,試圖創造出明朝所設想的國際秩序。船隊遠征的時代里,眾多的政權向明朝派出朝貢使節,可以肯定這正是船隊凜凜外觀所發揮的作用。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