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 明清光輝

明清光輝

  • 歷史解析——改革方案及政策

    除了固定的行政及軍事單位之外,清朝有三個特殊功能的官僚機構,分別監管河工、漕運、鹽政,總稱作“三大政”。這幾個專門機構都受到和珅在朝主政時腐敗亂政的嚴重危害,尤其后二者,也是這些道光時期的改革者一旦在位時所特別關注的。...

    明清光輝 2020-07-24 482 0
  • 歷史解析——改革思想與經世之學復興

    皇帝深深擔心所面臨的危機。嘉慶和道光年間,不時有由中央而起的改革動作。他們廣開言路以征集對特定問題的建議并隨之試圖解決,但總是做得不夠多。較強烈的改革聲音,是來自行政體系之外,尤其來自私人的儒學書院。...

    明清光輝 2020-07-24 743 0
  • 歷史解析——經濟蕭條

    到了19世紀20年代,帝國的貨幣問題已到了危機時刻。雖然1000文銅錢(一吊錢)值一兩銀子,但晚明的慘痛經驗讓清朝相信,由政府強制執行1000∶1或其他任何兌換比率,是會適得其反的。因此,退而求其次把目標放在維持各時期和地區貨幣市場的平穩。唯此種努力成效有限。在17世紀晚期銀相對缺乏的時候,常有超過1000∶1的兌換比率,但在18世紀早期,銅幣變得越來越值錢,700∶1或800∶1的比率成為常態。這在18世紀80年代晚期又再度變化,之后一般的狀況又變成1000∶1。銀的價格在19世紀高漲,因此例如在山西省...

    明清光輝 2020-07-24 1581 0
  • 歷史解析——內部叛亂

    幾十年下來腐敗及亂政的實質影響越來越明顯和嚴重,尤其在1796—1804年中國北部的白蓮教起事。該亂事源于湖北東北
    和陜西東南的漢水上游高地。這個地區大部分是在清朝年間,經由一個非常復雜的經營系統開墾納為耕地:該系統中,一個“山區地主”通過某種政治關系獲得大片丘陵土地的所有權,再將部分的土地分給開發者。開發者再轉而招募移民家庭,來進行家庭規模的土地耕作開墾,而這批移民又常常招募更晚來的人去進行實際的耕作。最后,在每塊地上出現了多層級的所有權,所有較早進駐的以及較大規模的所有權人,都握有收取租金之權利。...

    明清光輝 2020-07-24 1081 0
  • 歷史解析——循環衰落

    除了長期人口壓力和失業的擔憂之外,還有與朝代衰落相關且眾所周知的問題,就是皇帝意志力和監督的失敗、官僚的道德及進取心的喪失,以及腐敗和亂政。嘉慶皇帝(1796—1820年在位)和繼承者道光皇帝(1820—1850年在位)并非不負責任或缺乏能力,而是兩人于關鍵時刻都不夠果斷,在面對嚴重危機時表現得手足無措。
    ...

    明清光輝 2020-07-24 1547 0
  • 歷史解析——長期變遷

    19世紀清朝所面臨日積月累的最基本變遷是人口增長。保守估計1400年的中國大約有1億人口。在清朝于1680年前后穩定局勢,與隨之而來的“中國和平時期”(pax sinica)之際,借由新大陸農作物的散布、農業技術的進步、疆域的開拓,以及新耕地的開墾等因素,人口在后來的兩個世紀增加3倍,達到4.5億人。增加最多的不是在城市或像江南這種原本人口密集的地區,而是在相對新開發的偏遠地區,在這些周邊地區,大家族的農業勞動力更具生產力。
    ...

    明清光輝 2020-07-24 850 0
  • 歷史解析——廣州體系

    歷史解析——廣州體系

    對西方人來說,個人進出清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在18世紀早期因禁教而大幅受到限制,后因主導中西貿易的“廣州體系”
    施行后,更進一步縮減其活動。
    在1685年,隨著讓帝國沿海大半區域的私人海上貿易合法化,康熙在主要海港設置了海關。每艘抵達的船只都得在海關登記,并在貨物出售前支付關稅。在廣州的海關迅速成為最熱絡的通商單位之一。當時廣州海關被歐洲人稱為Hoppo,顯然是誤以其為北京“戶部”底下的機關(雖然事實上一如其他海關,粵海關是直接隸屬于內務府之下)。...

    明清光輝 2020-07-24 758 0
  • 歷史解析——朝貢貿易

    一直到最近,我們理解帝國晚期中國如何進行國際外交與對外貿易的主導模式,仍是費正清與其合作者在1968年所編著之重要著作《中國的世界秩序》(
    The Chinese World Order)中所呈現的圖像。
    根據這種觀點,中國人視整個人類世界為“天下”,既然中國皇帝為“天子”,他便是宇宙萬物的首要法理與所有人類間的中介者,因此而為人類真正的統治者。作為“中央之國”(the Middle Kingdom)的中國是世界的軸心(axis mundi),中國精英的文化實踐是文明的普世規范。而那些住在中央之國邊緣的人...

    明清光輝 2020-07-24 2804 0
  • 歷史解析——貿易的進行

    歷史解析——貿易的進行

    中華帝國晚期的商業市場層級如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所指出,可劃分成10個“大區”(macroregion)。
    每個區域內部的都市系統較之帝國整體更為整合、更具一致性,而商業貨物的物流,與人群和資訊的流通,也都更加緊密。然區域間的貿易亦有顯著增長,特別是在繁榮的盛清時期。大區內的都市層級大致以貿易路線劃分。即貨物要從一大區中相對較邊緣的地區運送到另一大區中相對較邊緣之地時,會順著生產區域的集貨層級向上運送,在被送到消費區的區域都會時,會順著該區域的市場層級向下散貨到消費區域。
    ...

    明清光輝 2020-07-24 188 0
  • 歷史解析——經營革新與都市化

    在帝國晚期典型的土地擁有形式“收租地主制”之下,擁有耕地多于本身家庭勞力能有效耕種之耕地的所有者,會將這些土地分成小塊租借給佃農家庭。但當這些土地適合用來轉種擁有市場的商品作物,有些大一點兒的地主逐漸選擇不將他們的產業分割成家庭規模的佃田,而是將他們整個地產組織成利益取向的農作企業。一個明顯可資比較的對象是美國內戰后南方的棉花與煙草莊園,只是中國的“莊園”是由受薪的勞工,而非奴隸所耕作,這意味著其獲利要依靠日漸普遍的自由、流動勞工。...

    明清光輝 2020-07-24 939 0
  • 歷史解析——大清商業

    雖然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總是由農民組成,且西方長時間認為中國是農業社會最名副其實的典型,不過到了清朝中葉,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最商業化的國家。宣稱過著理想化“耕讀生活”的中國精英分子,他們通常是無法不依靠從貿易得來的家產資助過活。而那些19世紀來到中國自稱為“商業先鋒”的西方人,認為自己教導當地人交易的好處,其實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假象。
    自16—19世紀之間海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及鴉片戰爭后西方商業進入中國內陸城市,增加更多的貿易活動,這些的確讓帝國的商業總額有所上升。然而這些商業活動遠遠不及清帝國本身龐大且興盛...

    明清光輝 2020-07-24 267 0
  • 歷史解析——慈善活動

    清代建立宗族的熱情無非是中國近代早期建立大眾組織之潮流的展現之一,此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色。此潮流同樣可以在新式的商業機構、商人與工匠的行會、旅外同鄉會等組織中見到。這也包含了再度興起的書院、互助會,與綜括正統到異端的各類宗教組織。所有這些組織以它們自己的方式,響應在人口密集的社會中對稀少資源更激烈的競爭,響應更大的個人社會地位變化與清代文化混合所形成的疏離感,響應當代經濟復雜情勢所帶來的機會意識。...

    明清光輝 2020-07-24 830 0
  • 歷史解析——家庭與親屬

    清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父系親屬在文化上與社會上的強大影響力。人們深信任何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主要受父母親的家教影響。舉例來說,在清朝年間,湖北的東北部地區上廣為流傳一封由在北京當官的明代家長寫給其子的信:...

    明清光輝 2020-07-24 1441 0
  • 歷史解析——清代士紳

    在20世紀中葉對傳統中國鄉間社會的代表性詮釋中,鄉村的階級結構僅由兩種對立的族群組成:農民與士紳(gentry)。
    這樣簡單的描述或許有所誤導,實際上尚有許多不同的社會群體:商人、小販、工匠、吏員,特別是運輸工人等等。即使在這兩大“階級”當中,個人和其中次級團體彼此的利益沖突一樣經常發生。每個族群團體內部的復雜性在清朝年間越來越嚴重。...

    明清光輝 2020-07-24 2098 0
  • 歷史解析——女與男

    歷史解析——女與男

    大清帝國下的性別角色不停地在轉變。例如18世紀末出身蘇州幕僚家庭的沈復在談到自己的婚姻生活時這么說:...

    明清光輝 2020-07-24 1239 0
頁次:1/151 每頁15 總數2255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轉到: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