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 近代歲月

歷史解析——職業革命家

歷史大觀園 近代歲月 2020-07-24 13:15:48 0
?

孫中山于1866年出生于香山,位于廣東珠江三角洲、鄰近英屬香港的一個縣。雖然與政治對手、早8年出生于附近佛山鎮的康有為算是同鄉,但孫與康實屬不同類型的人??凳苓^完備的古籍經典教育并取得進士功名,孫則未有科考功名并屬于社會較邊緣的人。孫在童年時曾造訪香港,13歲時被送往夏威夷和哥哥一起住,就讀基督教會學校。他讀寫英語比中國古文更為流利,就讀于香港西醫書院并成為西式的專業人士。他在日本還有一個家,在那里學會流利的日語,將其別名“中山”日語化為日本姓“中山”(なかやま),并毫不掩飾地留起整齊干凈、明治風格的八字胡。同時,孫中山比康有為更加自覺地認同自己是南方人,強調自己與南方反滿主義,包括太平天國和地下兄弟組織三合會的關系。

關于孫在共和革命運動中的個人貢獻已有許多討論,其追隨者們不切實際地予以夸大,而貶低他的人則直接忽視。持平的評價可能會認同孫的一些個人優點,包括常獲得證實的外貌和魅力、他作為公眾演說家的技巧(在當時較為新式的政治技巧),以及能引人注目的天分。例如在1896年,孫為了革命活動在倫敦募款,被清朝的領事館拘留。他設法將被拘禁一事轉達給英國的醫生朋友,終而獲釋。孫獨特的反應就是很快地以英文出版了一部關于其冒險的自我推銷報道《倫敦蒙難記》。

作為革命組織者,孫的優勢包括其毅力、在海外華人中的知名度(在革命爆發時,他正在向丹佛僑社募款),以及他在外國政府和精英之中所博取的認可和尊敬;此外,較不顯著的是其與國內秘密會社如三合會的關系。不利條件則包括他在國內進步精英中的地位較低(此點阻礙孫屢次欲與同鄉梁啟超聯手合作之努力),以及時常對革命計劃抱持太浪漫天真的想法。他最適合作為宣傳者,和其他革命分子間的中介者,以及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象征。

然而,無爭議的是孫中山在1894年建立第一個投入反清革命的組織“興中會”。很自然地,成立的地點是在遠離中國本土的夏威夷。一年后孫在香港創立了第二個分會。起初該會的成員幾乎都是廣東人,其中多是移民,且很高比例是基督徒。在簽訂《馬關條約》的騷動中,孫和支持者抓住這個機會,籌劃第一次起義,計劃于1895年中在廣州城發動革命,但在開始前即被清當局發現,計劃最終胎死腹中。孫逃往日本,在橫濱成立了另一個興中會的分會,之后又在河內成立一個;自此之后,他很少踏上中國的土地,直到革命真正成功。1900年華北在義和團混亂的籠罩下,孫在廣州近郊的惠州發動了第二次起義,但這次亦遭帝國軍隊輕易粉碎。其他不切實際的革命計劃陸續進行,包括1907年在廣西、越南的邊界。這時,孫在本身具有革命抱負的年輕一代中,似乎已成為笑柄。

孫有很多競爭者。有各種以省為基礎的革命組織,尤其在學生和新軍中。此外,在募款方面,他必須和名義上并非革命的組織來競爭,尤其與“?;蕰?,這個由流亡的康有為在變法失敗后,亦即1899年成立的組織。受軟禁的光緒皇帝,象征著對君主立憲的寄望,仍激勵著許多國內外的改革派精英,因此康有為能輕易地提出理據來說明,需要有公眾持續的關注來確保朝中保守勢力無法輕易廢掉光緒皇帝。20世紀初如夏威夷或舊金山等海外華人僑社,不難看見當康有為的團體代表在一街角發表募款演說時,孫中山的支持者就在相隔一街區的地方宣傳以尋求支持的情形。孫曾試圖讓兩個陣營聯合,但未能成功。

孫最終與學生的聯合,使其革命視野煥發生機。湖南的學生激進分子開始考慮一個新層次的組織,與湖北、廣東、浙江、四川和其他省份同質傾向的學生聯合起來。1903年“湖南華興會”于長沙成立,有別于具有類似名稱的孫中山組織,在黃興的領導之下有計劃地與他省的學生團體建立關系。1905年于東京,通過日本的泛亞洲主義支持者中介,以及受到日俄戰爭進一步的激勵,黃興的團體和其他團體的代表與孫中山會面,共組了至此包容范圍最廣、最具意義并以孫為首的反清陣線“同盟會”。之后的幾年,該傘形組織在傳播中國共和革命的信仰上,居于顯著的領導地位。但幾乎從一開始,對于領導地位的競爭、對于革命策略(起義的時間和地點)的爭論,及爭辯是否適合持續發展與日本人和認同其理念的其他外國人之關系等內部不和即破壞此聯合組織。到了1908年,一般認為同盟會已有數千名成員,但實際上發揮不了什么作用。

那么,孫中山在1911年革命中真正扮演的角色為何?同盟會在革命爆發前幾年就已瓦解了。在策劃1911年4月廣州最后一次倉促起義之后,孫逃到美國以爭取更多海外華人的資助。他仍在國內最西化的族群中有些影響力,只是所剩無幾。同年10月武昌革命開始時,孫和親近同伴都不是籌劃者,甚至未被提前告知。他們只在某種程度上投入了其后各地響應的起義。然而,孫和他的伙伴,其中最積極的是湖南人黃興,常被人找來或自己前來收拾殘局并在事后提供建議和策略。

直到革命大致屬“既成事實”,許多人追認孫中山,且幾乎只有他一人具有長期革命系譜上的正統性,以及相對完整的革命愿景,特別是他在外國人中有足夠的聲望,來阻止清政權垮臺之際外國勢力的伺機侵略。事后來看,他似乎是偶像般的革命領袖。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8160.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