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 近代歲月

歷史解析——對于1911年革命的西方觀點

歷史大觀園 近代歲月 2020-07-24 13:15:44 0
?

西方,尤其美國的歷史學家對于1911年中國共和革命的觀點,是響應主導大半20世紀中國政治的政黨所提出的兩種主流論述。中國國民黨的正統解釋曾經是最重要的,而且至今仍構成西方大眾了解該事件的核心。其論述強調這次革命的民族主義目標,當然包括對抗西方,但更重要的是反抗外族的侵占王朝。此論述強調革命的領導特質:密謀的、開明的、進化的、具革命自覺的協調者,其政治聯盟則被視為國民黨的前身。最重要的是,強調孫中山像喬治·華盛頓一樣是“國父”,也是國民黨之父。

該故事繼續說到,中國因為受滿人鉗制近300年而憤怒。孫中山是位有遠見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早認識滿人的暴政。因此,他在20世紀初領導了一連串英雄式的起義,并在1911年終于整合出有效的聯盟,成功建立了一個共和國。在這個過程中,孫制定了“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可能刻意援引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之精神。在他成功之后,寬厚有禮地退出,并把政府交到其他人手上,這些人卻背叛了革命。孫因而回到政治舞臺,發起運動推翻那些惡棍,并將國家導回正軌,而此任務終于由其合法繼承人蔣介石完成了。在認同其理念的翻譯者幫助下,這個動人的故事被用來吸引美國人中的愛國主義者,且的確成功了。

相反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敘述中,1911年的事件從未如其在國民黨所扮演之角色般被賦予創建神話的地位。數十年間,1911年的革命被輕描淡寫,而不如1949年真正的共產革命具有意義。在后毛澤東時代卻對其產生濃厚興趣,包括國際會議和西方研究翻譯等陸續出現全新的研究,其中中國共產黨試圖把1911年革命納入自己的革命歷史中?;旧?,這些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究采取經濟決定論的方法,雖強調這次革命之階級特色,但其中也有為數不少優秀的論著。1911年的“資產階級民主”起義,類似于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由“民族資產階級”所發動的,反對作為西方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在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意義上,此革命是進步的,但并未匯聚農民和無產階級大眾,因此也未反映其權益。因此更進一步的任務就落在由共產黨領導的解放革命上。雖然其敘述中非常去個人化,還是為孫中山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稱他為“民族資產階級”的先驅。

這兩種敘述的問題都在于有些“孫中山中心”。革命爆發之際,孫其實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在革命過程中眾多運作的復雜力量,若不比孫的個人貢獻更大,至少也同等重要。西方早期的革命研究把孫穩固地放在中心,第二波研究則稍微改變關注的對象,去認識他的親近伙伴黃興和宋教仁的貢獻。之后開始研究在革命行動中,與孫本身明顯較無聯結的群體,例如學生和知識分子。約在同時,那些并非公開革命派,甚至反對革命的個人和力量對于革命的貢獻也被認可了。最后,也許最具意義地,出現了特定地區革命社會史的個案研究。

在研究圈擴大的過程中,西方史學界的觀點比其研究初始更接近中國共產黨的論述。即便如此,這說明他們也開始了解到,革命在各地方并非一致,在社會基礎上并非全然的“資產階級”,而且常常并非完全是“進步的”?,F在西方史學所重視的,是特定個人和地方利害關系的相互作用,將如何影響革命事件的發展。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8158.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