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 近代歲月

歷史解析——民族革命

歷史大觀園 近代歲月 2020-07-24 13:15:38 0
?

20世紀初中國史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是試圖從清帝國的遺跡中形成民族國家?!皣摇痹诖瞬⒎侵敢粋€地方,而是刻意創造的,宣稱對特定領土具有最終控制權的“組織”,而“民族”是指因不同的環境而有不同定義的“一群人”。民族的成員可能被認定為有同樣“種族”或基因庫、共同語言、共同特定領土或共同歷史的人。也許對成為民族狀態最為包容廣泛的定義,是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之主觀觀點:由其成員彼此磋商而同意,并且絕大部分為其鄰居們接受的“想象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當主權政治組織被嫁接到這個想象的共同體上,“民族國家”于焉誕生。一個民族或民族國家中的成員,把個人對于民族群體的忠誠,放在對于自己、家庭、地方、階級或其他任何可能成為這種競逐忠誠的實體之上時,民族主義就此產生,許多晚清屬民越來越受到這種力量影響。

值得記住的是,在20世紀初,民族主義及民族國家的興起甚至在西方也不是非常久遠。自覺的國家概念可能首次成形于17世紀實行國家建構的君主們,如布蘭登堡普魯士(Brandenburg-Prussia)霍亨索倫(Hohenzollerns)王朝、法國波旁(Bourbons)王朝,以及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 Adolphus)等,這些國之國家主義意識形態,使其積極地努力建立由政府官員擔負的行政運作、官僚化的軍事,以及在其領土內的中央集權財政管控。而群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可能只比法國大革命早一點兒開始,直到1848年的歐洲革命才較廣泛地扎根,待19—20世紀之交才達到全面發展。因此,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十年,為成為民族國家而全力狂熱地投入,實未落后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太遠。

這些年的民族主義并非明確無疑地是一種進步的力量。雖然19世紀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如19世紀10年代希臘的獨立運動,以及1848年匈牙利和其他地方的起事確屬自由民主的范疇,但到了19世紀70年代意大利激進民族主義者,和19世紀80—90年代無疑是俾斯麥式擴張主義的時代,民族主義已被利用來為極為狹隘的中央集權服務。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大幅提高了這種反民主的、高壓的、軍國主義式的民族主義解讀。當民族主義者的呼吁真正在世紀之交前后扎根于清帝國時,某些例子聽起來非常民主化,但他們已在其中保留了反自由主義的種子(例如,在章炳麟和劉師培的“國粹”用語中),1911年后這將顯示在優生學式的“種族凈化”以及領袖們接連的獨裁野心中,包括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和鄧小平,全都是優秀的“民族主義者”。

關于晚清中國民族主義興起最后要注意的,是來自所謂后殖民主義的觀點。此種評論認為,正是因為最終證明在西歐產生的民族國家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政治組織,因此沒有理由將其視為歷史的必然終點,甚至在西方也是如此。此外,更沒有任何理由把民族國家加諸歐洲獨特歷史經驗之外的人身上,或以他們就此方式組織但相對未能成功來評斷。有其他可能取代清帝國的政治形態(例如太平天國)。但在20世紀初中國的特定政治精英,如同其他非西方地區一樣,認為自己非常有遠見地認知到,需要以歐洲式的民族國家重建其社會,此使命并非巧合地賦予其本身,而這個歷史的偶然性就成為驅動中國民族主義力量的部分成因。

后殖民的批評對我而言貌似合理且引人入勝,但必須記得晚清的中國精英們沒有這樣奢侈的后見之明。對于越來越多的人來說,為了能在與鄰國的戰爭中存活,把他們的政體重建成強大的西式民族國家,確為當務之急。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8156.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