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 近代歲月

近代歲月

  • 歷史解析——帝國的終結

    一場革命需要三個條件:意識形態、組織及機會。在清帝國所剩無幾的日子里,絕對有意識形態,但薄弱且大多不甚明確。代議政府的遠見由一些激進知識分子表述,而較不明確的共和主義則由孫中山的追隨者推動。遠比這些意識形態更為普遍的,卻是負面的反滿主義。其并非沒有組織,卻是過于分散在職業人士、學生和新軍士兵的小組織;同盟會提供之較廣泛的基層組織實際上失去了效能。但就第三個條件而言,機會無疑是存在的。1911年中的中國提供了絕佳的“革命時機”。
    一個類似1789年法國革命前夕之“大恐慌”籠罩社會的翻版,突然、普遍而焦慮地...

    近代歲月 2020-07-24 426 0
  • 歷史解析——改革派精英

    激進學生和職業革命家都在創造有利于共和革命的環境氣氛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1908年之后,這兩個群體的光芒褪去,不再是革命的直接推手。關鍵的角色落到一群人身上,他們從未公開為革命家,但實際上可能是所有人中最具革命性的:改革派精英。幾乎均由男性組成、出身城市的居民,和鄉間的農村組織體制之間的關系很薄弱。就此而論,他們看起來像是馬克思主義模式中的“資產階級”,但如果要用馬克思主義對資產階級的嚴格定義(在一個工業生產體制中的資本家),此類人雖未在20世紀早期的中國缺席,但在數量上顯得微不足道,以致無法在政...

    近代歲月 2020-07-24 1182 0
  • 歷史解析——職業革命家

    孫中山于1866年出生于香山,位于廣東珠江三角洲、鄰近英屬香港的一個縣。雖然與政治對手、早8年出生于附近佛山鎮的康有為算是同鄉,但孫與康實屬不同類型的人??凳苓^完備的古籍經典教育并取得進士功名,孫則未有科考功名并屬于社會較邊緣的人。孫在童年時曾造訪香港,13歲時被送往夏威夷和哥哥一起住,就讀基督教會學校。他讀寫英語比中國古文更為流利,就讀于香港西醫書院并成為西式的專業人士。他在日本還有一個家,在那里學會流利的日語,將其別名“中山”日語化為日本姓“中山”(なかやま),并毫不掩飾地留起整齊干凈、明治風格的八字...

    近代歲月 2020-07-24 1107 0
  • 歷史解析——學生

    正如19世紀末,一些中國積極分子在20世紀初扮演了改革者的角色,而有些人則是眾所周知的革命者。革命者的人數很少,其共和運動在發展至高峰之后便走向衰落。其有相當程度是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是中國最具威脅性的外敵,但也是其最重要的模范。為了直接回應日本在中國境內的勝利,清朝爆發了兩次狂熱的改革浪潮。...

    近代歲月 2020-07-24 1777 0
  • 歷史解析——對于1911年革命的西方觀點

    西方,尤其美國的歷史學家對于1911年中國共和革命的觀點,是響應主導大半20世紀中國政治的政黨所提出的兩種主流論述。中國國民黨的正統解釋曾經是最重要的,而且至今仍構成西方大眾了解該事件的核心。
    其論述強調這次革命的民族主義目標,當然包括對抗西方,但更重要的是反抗外族的侵占王朝。此論述強調革命的領導特質:密謀的、開明的、進化的、具革命自覺的協調者,其政治聯盟則被視為國民黨的前身。最重要的是,強調孫中山像喬治·華盛頓一樣是“國父”,也是國民黨之父。...

    近代歲月 2020-07-24 521 0
  • 歷史解析——朝廷為中心的改革

    1900年末,已經占據中國的皇位超過250年的清朝已明顯處于瓦解的邊緣。這情形讓人想起1860年,因西方野蠻人占領了神圣的京師,讓朝廷逃命流亡。但在1900年時,事情甚至比之前更糟:滿人祖先的故鄉,也是1860年朝廷避難之所,這時被日本和俄國人占領,而朝廷被迫逃到中國西北的西安。幸好,南方的都城南京并沒有如1860年一般,被國內的叛亂政府占領。此時叛亂者(拳民)成功地被朝廷拉攏。但該動亂已經被外國侵略者敉平,而清朝竟被強迫交出更為重要的領土(租界)給外國人,以使這些野蠻人不再繼續前進。結果情況可說比以往還...

    近代歲月 2020-07-24 689 0
  • 歷史解析——民族革命

    20世紀初中國史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是試圖從清帝國的遺跡中形成民族國家?!皣摇痹诖瞬⒎侵敢粋€地方,而是刻意創造的,宣稱對特定領土具有最終控制權的“組織”,而“民族”是指因不同的環境而有不同定義的“一群人”。民族的成員可能被認定為有同樣“種族”或基因庫、共同語言、共同特定領土或共同歷史的人。也許對成為民族狀態最為包容廣泛的定義,是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之主觀觀點:由其成員彼此磋商而同意,并且絕大部分為其鄰居們接受的“想象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

    近代歲月 2020-07-24 315 0
  • 歷史解析——地方政治

    另一個對于了解清帝國最后半世紀之政治特別具啟發性的方式是關注地方,并觀察中央官僚任命的縣級代理人(知縣)和本土地方權貴之間的權力爭奪,該問題我們已經考察顧炎武、馮桂芬及康有為就理論上進行的討論。至少在帝國關鍵的長江下游地區,積極的地方精英在清朝最后半世紀中,歷經數個階段之過程,逐漸于現實爭奪中脫穎而出。
    ...

    近代歲月 2020-07-24 1087 0
  • 歷史解析——個人政治

    許多描寫19世紀中國的史學著作,將清朝的政治參與者分成西化的進步分子以及種族沙文主義的反動分子。雖然意識形態常滲入某一時代的政治行為之中,然而,我們應該記住,正如其他時代和地方,晚清帝國時期個人的私心和野心,與大多數未受意識形態沖突影響的地方政治一樣,在影響歷史變化的方向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代歲月 2020-07-24 1740 0
  • 歷史解析——排外主義

    歷史解析——排外主義

    革命和激進改革,大多是精英在19世紀最后幾年對于外國帝國主義的響應。第三種響應方式,起源更為民粹,是一種暴力的仇外活動,其高潮是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西方人則更簡稱其為“拳民”。產生這些仇外分子的地方是山東西北部,在大運河城市臨清的腹地,也是早期北方白蓮教傳統叛亂的發源地,包括19世紀70年代
    的王倫以及1813年的八卦教。它從生態來看,是個以小農生產為主、土地不集中的脆弱區域。1825—1850年間,政府放棄大運河漕運,使該地區的貧困加劇。雖然棉花栽種后曾一度有助減緩該地沒落,只是在與外國棉制品的...

    近代歲月 2020-07-24 880 0
  • 歷史解析——中國對帝國主義的回應(1895—1900)

    帝國主義構成的明顯威脅,影響、催化原本已存在于清朝人民中的幾個傾向。像“帝國主義”這個詞本身,以及更為形象生動的“瓜分”,皆反映出對于帝國有形的分崩離析,或更糟的,作為政治實體之中國滅亡的恐懼日益增加,并變成一般的用語。在世紀末出現了群眾政治的興起,一種廣泛的信念認為個人可能借由某種形式投入政治發展,實質影響其生活質量。曾經對大多數清朝人民來說,最好的做法是(套用孔子的話來說)“對官員如同敬重鬼神一般,避而遠之”,但這已不再被普遍相信。
    ...

    近代歲月 2020-07-24 743 0
  • 歷史解析——帝國主義在世紀末中國的發展

    采用入江昭提出的歷史主義定義,我們可以把帝國主義在東亞的時段很明確地以1895年4月,就是甲午戰爭正式結束、《馬關條約》簽訂為起點。一如所料,此條約對清朝相當棘手,若不是因為有位激進的日本民族主義人士試圖暗殺清朝代表李鴻章,而讓日本的主談者伊藤博文處境尷尬,情勢將更為嚴峻。該條約宣布朝鮮為獨立國家而不再是清朝的藩屬,實際上成為日本的保護國,而在約15年后正式被日本并吞。該條約也把日本垂涎已久的臺灣島割讓給日本。該島上的清朝官員和地方精英很快地聯手成立了“臺灣民主國”,但數月內就被日軍平定。臺灣直到第二次世...

    近代歲月 2020-07-24 617 0
  • 歷史解析——帝國主義入侵

    研究清帝國的歷史學家在使用“帝國主義”一詞時,至少有兩種相當不同的含義。政治左派者,不論是中國人、日本人或西方人,傾向列寧“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之定義。在此基本的經濟定義中,資本主義作為當時發展出最有效率的生產、剝削、盈余累積模式,為諸如英國等資本主義生產最為先進的殖民母國,帶來一個重要的課題:找尋投資剩余資本的外在出口,否則就要面對國內受抑制、將崩潰的經濟。像中國這樣成為此剩余資本投資目標的社會,其產生的利潤會回歸母國經濟。結果使目標社會...

    近代歲月 2020-07-24 790 0
  • 歷史解析——日本的挑戰

    最終,并非是西方列強,而是日本的興起成為清朝最后半個世紀最危險的外敵。日本的挑戰始于同治年間,而在1937—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中達到高峰,當時日本所經歷的中興,部分是因新的西方擴張者出現而引發。在日本的例子中,海軍準將馬修·佩里(Matthew Perry)率領之“黑船”于1853年抵達,美國威脅德川幕府若不放棄嚴格限制與外界往來的“鎖國”政策,最終只好兵戎相見。日本面對西方沖擊的反應比中國快速而決斷,可能是因為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所受的屈辱,以及英法聯軍占領北京一事,在日本已廣為人知?,F實地評估這個...

    近代歲月 2020-07-24 794 0
  • 歷史解析——對外關系的惡化

    從1870年到1895年之間的1/4世紀,標志著“合作政策”的逐漸崩潰,該政策把個別國家的利益置于西方文明使命之下,而有人可能會說,這也標志著整個“同治中興”的失敗。
    合作政策主要被兩個事件所破壞:英國對于“阿禮國協議”(Alcock Convention)的拒絕,以及1870年的天津“屠殺”。但這兩個單一事件都可以看作是長期以來壓抑已久的怨氣以及群眾壓力的產物,而非官方政策的結果。實際上,清朝政府和西方各列強滿足于繼續依循1860年《北京條約》運作的合作協議——但他們的態度越來越跟不上他們的眾多支持者。...

    近代歲月 2020-07-24 933 0
頁次:1/78 每頁15 總數1166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轉到: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