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春秋時代,首先要提的就是孔子,這個人物與這個時代已經融為一體。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第二個思想家如同孔子一般受到歷代的尊崇。有的國家認為:孔子是圣人的代表人物;有的國家認為:孔子是沒有遠慮、無法預知未來的人物的代表。
各種各樣的孔子形象
侯馬盟書可以分為好幾個種類,其中有一個人名在多個種類之中均有出現,應該指的是同一個人??墒亲屑氶喿x每份盟書的文字表現,可以看出雖然是有關同一人的盟書,但各自的文字表現并不相同。雖然盟書的筆跡總體上都差不多,但細看還是能看出差異的。這也比較容易理解,關于筆跡,前面也講過,盟書是“史”官記載的,史官和其他祭祀官一起來參加祭祀,除此之外還要作記錄。記錄并不是參加祭祀的兵士之類作的。
也就是說,文字的記錄者和盟誓的參加者是分開的,盟誓參加者并不一定需要懂得文字知識。當時還是處于那樣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大放異彩的人物,便是孔子。
提起春秋時代,首先要提的就是孔子,這個人物與這個時代已經融為一體。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第二個思想家如同孔子一般受到歷代的尊崇。
因為尊崇而把孔子理想化的也大有人在。我們見到比較多的,是在宋明理學(朱子學、陽明學等)這個學問體系當中講到的孔子。這是根據士大夫的理想描繪出的孔子形象。
除此之外,還有通過從東漢到唐朝時期的注釋所展現出來的作為圣人的孔子形象。
另外,罕為人知的是,“緯書”中的孔子形象曾經在東漢時代風靡一時。
例如《論語撰考》中說:“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孔子)。”這種試圖將孔子特異化的描述,使孔子的風貌顯得非常怪異?!缎⒔涖^命決》形容孔子嘴像海一樣大,龜背、虎掌等。這與我們想象中的孔子風貌大不相同。
在形成這種特異化的描述之前,作為天下文化正統的儒教的開山鼻祖,孔子的形象在西漢時代也曾被描述過。再向上追溯,在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對孔子也分別進行了各具特色的描述。
孔子培養了很多弟子,這些弟子又培養了很多弟子??鬃拥暮罄^者不斷增多,到戰國時代已經遍布各諸侯國。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原始儒教。
這種原始儒教與我們所熟知的儒教大不相同。
流浪的孔子
最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是,孔子晚年曾游歷各國?!妒酚?middot;孔子世家》對孔子的游歷做了描述,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通過介紹這段游歷,希望能夠確認:西漢時代的孔子形象與后世人們所熟知的孔子形象是大不相同的,而且,這個時期的孔子形象繼承了戰國時代某一地域的孔子形象的特征。
孔子首先去的是衛,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長顏濁鄒家中。衛靈公依照孔子在魯國得到的俸祿,也給了他俸米六萬斗。過了不多久,有人向衛靈公說了孔子的壞話??鬃痈杏X到危險,就離開了衛國。他在衛國居住了十個月。
孔子接下來去的是陳國,途中經過一個叫匡的地方,在那里收了顏刻為仆人。根據孔子的發言,匡人誤以為他是陽貨(在魯國發動叛亂的人物),孔子的長相與陽貨非常相似也加深了匡人的這種誤解??鬃颖粐Я苏逄?。后來從者當中有一個人曾經是衛寧武子的臣下,于是遣他去衛說和,孔子才終于得以脫困離去。
孔子離開匡地之后就到了一個叫蒲的地方,過了一多月,又返回了衛國,寄住在蘧伯玉家。在那個時候孔子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
在返回衛一個多月后的一天,靈公與夫人同坐一輛車子外出,宦官雍渠陪侍車右,出宮后,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子上跟從??鬃诱f:“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對衛靈公的所作所為感到厭惡,就離開衛國,往曹國去了。后來孔子又到了宋國。
在宋國,孔子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死孔子,就把樹砍掉了??鬃又坏秒x開這個地方。
弟子們催促說:“可以速矣。”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又去了鄭。
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鄭國人有看見了就對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見面把原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鬃痈吲d地說道:“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接下來去了陳。
寄住在司城貞子家里……
有一天,許多只隼落在陳國的宮廷中死了,一看之下,有楛木做的箭穿在身上,箭頭是石頭制作的。陳湣公派使者向孔子請教,孔子說:“隼來遠矣,此肅慎之(肅慎族的人所用的)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于是肅慎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九寸的兩倍,九寸是尺度的基準,意味著上天。這種說法始于戰國時代)。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肅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同姓以珍玉,展親;分異姓以遠職,使無忘服。故分陳以肅慎矢。”陳湣公聽了叫人到過去收藏各方貢物的倉庫中去找一找,果然找到了這種箭。
孔子在陳國居住了三年……然后離開了陳國。
孔子離開陳國,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后來又到了衛國。
衛靈公聽說孔子到來,非常高興,親自趕到郊外迎接……衛靈公老了,懶得處理政務,也不起用孔子。得不到重用的孔子只好離開,打算西游去見趙簡子……孔子放棄去見趙簡子,回到老家陬鄉休息。隨后又回到衛國。
有一天,衛靈公向孔子問起軍隊列陣作戰的事??鬃踊卮鹫f:“俎豆之事則嘗聞之(從幼年時期起經常用的簡陋的生活用具我是知道的),軍旅之事未之學也。”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的時候,看見空中飛來大雁,就只顧抬頭仰望,注意力不再集中在孔子身上??鬃佑谑蔷碗x開了衛國,再往陳國。
……孔子從陳國移居蔡國……孔子從蔡國前往葉地……孔子離開楚國的葉地回到蔡國。在路上遇見長沮、桀溺兩人并肩耕田,孔子以為他們是隱士,就叫子路前去打聽渡口在什么地方。長沮說:“彼執輿者為誰?”子路回答說:“為孔丘。”長沮又問:“是魯孔丘與?”子路說:“然。”長沮說:“是知津矣。”桀溺又問子路:“子為誰?”子路說:“為仲由。”桀溺說:“子,孔丘之徒與?”子路說:“然。”桀溺說:“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說完,就繼續不停地耕田。子路把此話告訴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子遷居蔡國三年……孔子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調動軍隊來迎接孔子,這才免除了這場災禍。楚昭王想把書社之地七百里地方封給孔子……“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聽了就打消了封地給孔子的想法。這年秋天,楚昭王死在城父。
……孔子從楚國返回了衛國……恰好季康子派來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物迎接孔子,孔子就回魯國去了。
對孔子的評價與殷商故地
對孔子的評價,戰國時代的各諸侯國各不相同。有的國家對他評價很高,而有的則評價很低?!妒酚?middot;孔子世家》把各種評價進行了歸納整理,所以,《孔子世家》當中對孔子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鄭國對他的評價是:“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前面也提到過,大禹經巡天下,與大禹走過的范圍相比,孔子游歷的范圍要小得多,所以說他“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這對孔子來說不是什么好的評價。
稍微岔開一下話題,孔子最初逗留之地是衛國,他在衛國出仕,后來雖然感覺到有危險而離開了衛,但他得到了和在魯國時相同的俸祿??鬃釉谒螄鴮崿F了學業的修行,雖然后來遭遇刺殺不得已離開,但他實現了修行。接下來孔子到了鄭國,在鄭國他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在陳國,孔子正確分析出了肅慎之箭的存在。后來孔子打算離開衛國去會見晉國的趙簡子,但最終作罷。后來孔子又到了楚國,但終究沒能做官。
在從陳國到蔡國的路上,遇到長沮和桀溺,被他們倆嘲笑為傻子。雖然孔子將這二人與鳥獸相提并論,但他自己卻被這倆“鳥獸”嘲笑為傻子,也不是什么臉上有光的事情。
只有孔子到楚昭王那里產生的話題,才比較符合孔子的形象。楚昭王認為孔子即便自己做大王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議的事情,由于懼怕孔子日后威脅到楚國的地位,才沒有封地給他。由于插入了這段軼事,讀者從前后文自然而然地可以推斷出以下結論:之前孔子所遭遇的—也就是單獨成為話題的時候總是得不到好的評價這一問題,其實是做評價的人不太客觀公正的緣故。
孔子游歷過的各國當中,主要去的地方是衛國和陳國。雖然他也去了其他地方,但幾乎每次都是以這兩個地方為起點??鬃釉谒螄袜崌灿幸恍┕适?。前面曾經講過,這些諸侯國在《左傳》當中都是屬于大火領域的國家,韓國希望依托中原的位置,占有殷商故地,因而提及了這些諸侯國。
除了韓國,還有其他國家也企圖占有這些殷商故地的諸侯國。
將這些諸侯國與孔子扯上關系,恐怕從最開始便是杜撰出來的故事。例如齊國,對孔子作出了很高的評價。因為孔子一族,即孔氏一脈是源自宋的君主,是殷商末裔。齊國制造出一種孔子對田氏的評價相當高的“表象”,說孔子游歷過的地方都是有問題的地方,是殷商故地。
一旦扯上這個話題,其他諸侯國便不愿意了。因為任何一國都不可能無視將占有殷商故地加以正當化的話題。于是就引入了貶低孔子的話題,這樣編造出來的故事,就是《史記·孔子世家》所載的內容。
實際上,《史記》所采用的形式原本對孔子是善意的??偨Y孔子的事跡,沒有將其歸入記載個人歷史的“列傳”,而是將其抬高一級,升格為諸侯格,作為“世家”來記載(《孔子世家》)。但是到了后世,甚至有人說孔子稱王等等,究其根源,都是由于《史記》將其升格對待的緣故。與楚昭王有關的話題,其中有褒揚孔子的內容,這個時候,《史記》的“形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過,文章當中仍然明顯殘存誹謗孔子的內容。
孔子與《公羊傳》
上面已經講過,《史記》所用的材料大多是戰國時期所作,通過對這些材料進行取舍選擇,適當增刪,便形成了《史記》的文章內容。
《史記·孔子世家》所選取的故事當中,有“獲麟”,也就是捕獲了麒麟的故事。所謂“麟”指的就是現在所說的麒麟,麒麟原本是傳說中的神獸。捕獲了神獸麒麟的“獲麟”故事,被作為特別事件進行了說明?!妒酚?middot;孔子世家》之所以會選取“獲麟”的故事,正是因為它與孔子有關聯。
不過,“獲麟”究竟與誰有關?關于這個問題,答案并不只有一個?!妒酚洝返呐袛嗍菨h代中期的判斷。在這個判斷形成之前,關于“獲麟”與誰有關的問題已經爭論了很久。戰國時代的各諸侯國對于如何判斷說明“獲麟”事件各執一詞。
最初記載“獲麟”這一故事的是戰國時代的《公羊傳》(《春秋公羊傳》)?!豆騻鳌肥菍Α洞呵铩愤M行解釋的文獻,《春秋》最后一年是哀公十四年(前481),關于這一年的事件記載只有一項,那就是“獲麟”。也就是說,《春秋》是以“獲麟”,也即捕獲了麒麟這一特別事件來收尾的。
《公羊傳》與《春秋》配套,都是在齊國所作。齊國的君主始于西周時代的太公望呂尚。后來在齊國君主之下,從陳國來的田氏勢力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公元前388年,田氏的宗主田和(田太公)代替原來的君主成為諸侯,在以周為頂點的諸侯聯盟當中贏得了諸侯的地位,接下來于公元前338年稱王?!洞呵铩氛窃谶@一時期所作。
《春秋》是在齊國所作,在它最后點綴的“獲麟”事件當中,凝聚了齊國朝廷的意志。如上文所述,《春秋》最后記載的是公元前481年的事件,也就是在同一年,田氏掌控了齊國的政權。作為齊國的理論,田氏當然是希望這次掌權能夠在史上留下較高的評價。在這一理論當中,孔子扮演了特殊的角色。讓我們通過下文了解一下。
(魯)哀公十有四年(前481)春,西狩獲麟。(傳)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尊貴)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
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不是麒麟,而是捕獲了麋鹿)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
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春秋》何以始乎隱(隱公)?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以終乎哀(哀公)十四年?”曰:“備矣!”
君子曷為為(讓人創作)《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
《公羊傳》運用《春秋》(只不過羅列簡單的事件,整理了爵位等)的筆法對歷史事件展開說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理論。書中提到,《春秋》存在“為賢者諱”的原則傾向。該原則在《春秋》多個事件記載當中體現得都非常明顯。
針對這些事件,《公羊傳》認為繼承絕國是圣人之所以為圣人的條件。滿足這些條件的賢人在與某一事件有關聯的時候,史官就會為了這個賢人而“隱”去某些內容,采用省略或者委婉的說法來描述。像“獲麟”這樣極為簡略的事件,可以想象得出它是很容易采用這種省略的。再加上該事件是《春秋》的收尾事件,更是如此。
事件當中記錄了“獲麟”,也就是“捕獲了麒麟”這一事件,但捕獲麒麟的是誰,卻省略不提。
在“獲麟”事件發生的當年,齊國田常弒殺(弒指地位低的人殺害地位高的人)了當時的君主簡公,并立了新的國君。
關于該事件,我們可以做如下說明:
與《春秋》存在“為賢者諱”的理論傾向一樣,《公羊傳》也有其反復強調的理論。書中多次明顯、反復地強調:大夫殺諸侯,諸侯殺大夫都是司空見慣的。只要弒殺得有理由,那就是正確的。此外《公羊傳》還認為:宗主(一族的代表)是整個家族的代表,需要承擔整個家族的罪過,如果族里有人殺了人,那就會被記成是宗主殺了人。
公元前481年齊國田常弒殺君主簡公一事,在另外的文獻當中有記載,但在《公羊傳》當中卻被略去不提,略去的原因是“為賢者諱”。即便不略去而加以記載,根據《公羊傳》的理論,也會變成“田常是宗主,他并沒有直接下手殺人,而是君主無道”的意思。因為,省略掉姓名的田常是賢人。
田常是賢人,因為君主無道而將其弒殺,這樣一來齊國便成了群龍無首的狀態,為了使齊國盡快恢復成常態,田常立新君并使其即位。
“獲麟”省略掉了主語,那被省略掉的“誰”便是“田常”。
關于這個與“隱”掉的賢人“田常”相關的“獲麟”事件,《公羊傳》用了上述很長的篇幅來說明。
如果閱讀這部分說明時一帶而過,不加以琢磨,我們就會不明白孔子登場的意義。“獲麟”的結果,孔子嘆息道“吾道窮矣”,然后到此就結束了。但是,“獲麟”的主語是“田常”,對此孔子嘆息“吾道窮矣”,那就說明田常和孔子之間的關系不同尋常。
《公羊傳》關于“獲麟”的說明當中,除了孔子以外,登場的還有“君子”?!豆騻鳌分杏涊d:“君子”創作了《春秋》,《春秋》“制義以俟后圣”。
提起是誰“創作”了某一著作的時候,古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下達編寫命令的人(某王或者某皇帝所作),一種是指執筆者和編者(司馬遷或班固所作)。“君子”和孔子的關系恐怕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君子”是下令進行編撰的人,而孔子則是執筆者、編者(說到底這只不過是《公羊傳》的一家之言)。
只有這樣來理解,我們才能夠明白上文當中“田常”與孔子之間非同尋常的關系。
《孟子》是稍微晚于《公羊傳》編撰的文獻,書中記錄孟子的言行?!睹献印樊斨忻鞔_提出是孔子創作了《春秋》(說到底這也只不過是《孟子》的一家之言)。這也是婦孺皆知的有名的“事實”。根據《孟子》的說法,孔子是《春秋》的“執筆者、編者”。孟子是齊人,《公羊傳》也是在齊國所作,這樣一來,孟子所主張的編撰了《春秋》的孔子、和《公羊傳》所主張的編撰了《春秋》的君子,看上去仿佛是同一個人。但是實際上,在《公羊傳》的說明當中也講了作為君子的“田常”和作為賢人的孔子之間非同尋常的關系(有些啰唆,因為古書當中就是這樣說明的),所以《公羊傳》所說的君子并非孔子。
正如前文所講過的,《春秋》和《公羊傳》都是在公元前338年齊稱王的時候所作。正是在這一年,齊國開始啟用逾年稱元法(前代君主死后新君主于次年正月始稱元年),《春秋》所有的紀事均是按照這一稱元法排列的?!洞呵铩冯m然從形式上是魯國的編年史,但采用的并不是魯國的年份。魯于公元前256年被楚滅國,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立年稱元法(前代君主去世與新君主即位在同一年)。因此,采用逾年稱元法的《春秋》成書的年代并不是魯國君主在位的年代。因此《春秋》是按照“君子”的命令,由孔子所作的架空的、特殊的編年史書。
“獲麟”當中講道:“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那么王者到底是否出現了呢?
創作《春秋》,制《春秋》之義以等待后世圣人的出現,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王者將現而麟至”。這是一種預言。
戰國時代創作的史書,逐漸(在戰國時代)形成了一種通過提示歷史事實進行預言的“形式”。
公元前338年齊國威宣王開創逾年稱元法,并稱王。這里實際上便是出現了王者。
《左傳》中的“獲麟”
“君子”田常與圣人孔子的這種歷史關系,可以說是齊國朝廷隨意杜撰出來的。但正是因為是杜撰的,所以這給其他國家帶來了很多麻煩。一直以來,其他國家希望頌揚的是各自國家的君主和祖先,齊國田氏之類的對他們而言是無所謂的存在。
因為給其他國家帶來了麻煩,其他國家也常常造出一些貶低齊國的“形式”。
《左傳》是戰國時代的韓國朝廷所作,韓在稱王的時候必須對其自身的正統性加以說明,《左傳》就是這份說明書。因為是在韓國所作,所以對于其他國家的正統性問題,《左傳》的評論是非常嚴厲的。
《公羊傳》貫穿“為賢者諱”的原則,《左傳》針對其書中體現出這一理論思想的地方做了詳盡的檢查,認為其所講的事實有誤,并對這些事實重新進行了說明。也就是說,《公羊傳》所講的事實是錯誤的。史書的依據便是“事實”,如果作為依據的“事實”有誤,那也就意味著該史書也是偽造的。
最極端的代表便是《公羊傳》關于哀公十四年的“獲麟”事件講述的“事實”?!蹲髠鳌窞榱苏f明這個“事實”是錯誤的,于是就講述了別的“事實”。
《左傳》關于“獲麟”事件是這樣記載的:
(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官名)。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在《公羊傳》中被長篇大論地進行說明的“獲麟”,在這里卻被一帶而過。而且這里直呼孔子為“仲尼”,并稱“獲麟”為“不祥事件”,麒麟由(并非是《公羊傳》當中暗示的田常)“仲尼(孔子)帶回去了”。在《公羊傳》當中被稱為“仁獸”的麒麟,在這里卻被認為是不祥之物。
《公羊傳》中暗地里稱贊的田常,在這里卻只字未提?!蹲髠鳌吩?ldquo;獲麟”事件的記錄后面,對田常弒殺簡公一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前文講過,《公羊傳》的理論是:位居宗主之位的人是代表整個家族的,要對全族所犯下的過錯承擔責任,如果同族的人殺了人,在記載的時候就會記成是宗主殺了人。但是,《左傳》當中明確提示了田常弒殺簡公的事實,那意思就是說:并非是同族的人殺了人,而是宗主本人殺了人。
如前文所述,《公羊傳》借“獲麟”一事來說明《春秋》是“君子”所作,這是從命令發出者的角度講的?!睹献印分袆t記載《春秋》是孔子編撰的,這是從執筆者的角度講的。所以如果想要貶低齊國,只要證明《春秋》與孔子無關,“君子”與田常無關即可。
《左傳》對《春秋》的內容進行了增補,額外增加了兩年的記錄?!豆騻鳌纷⒔獾摹洞呵铩方K結于哀公十四年的“獲麟”事件,《左傳》注解的《春秋》則增補了兩年的內容,終結于哀公十六年。并且,在哀公十六年的記錄當中,增加了“孔子去世”的內容。已經死去的人是不可能創作《春秋》的,這也就否定了《春秋》是孔子所作。
此外,《左傳》中隨處可見“君子曰”的字句。編者通過這種“形式”來暗示《左傳》是“君子”編撰的,利用“君子”一詞來否定《公羊傳》中把孔子作為編撰者的說法。“君子”是編撰者,不是發出編撰命令的人。
田氏的宗主田成子在《公羊傳》當中被譽為賢人君子,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但在《左傳》中,田成子卻成了被批判的對象。在《公羊傳》中,“因為田成子是賢人而隱去”的事件,到了《左傳》中卻被作為對《春秋》內容的增補進行了明確記錄:哀公十四年“齊人弒殺簡公”,完全沒有隱去。原本在《公羊傳》的理論當中,記成“人弒”的時候,這個“人”指的是卑賤之人?!蹲髠鳌返木幷哂谑蔷鸵云淙酥肋€治其人之身,在增補的《春秋》經文當中,特意寫上了“齊人(弒殺)”。然后在《左傳》正文中說明該齊人就是田常(陳恒)。
《左傳》中把“君子”當成編者,該“君子”批判的對象是田成子,這樣一來田成子就絕對不可能是“君子”。
如果沒有弄清楚《公羊傳》和《左傳》之間這種微妙的關系,認為兩者都是為《春秋》所作的傳而把兩者混為一談,那就無法看清兩者之間劍拔弩張的微妙關系。
順便說一下,《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這個《春秋左氏傳》也不是原本的書名,原本的書名已經無從考證?!妒酚洝分袑洖椤蹲笫洗呵铩?,后來《左氏春秋》被認為是《春秋》的傳,于是便被叫成《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歷代以來都認為“左氏”指的是左丘明。因為《論語·公冶長》中曾說道“左丘明恥之,丘(孔子)亦恥之”,所以左丘明很可能是早于孔子的先賢。假借左丘明這個人物,來說明《左傳》甚至比《春秋》更有價值?!蹲髠鳌返挠涊d終止于公元前454年,因此,它不是早于孔子的左丘明一人完成的,而是由左丘明及其一族,即“左氏”完成的(也有學說認為:《左傳》的記載終止于孔子死后不久的時期,所以左丘明就是“左氏”,是孔子之后的人物)。這些都只不過是假借的說法?!蹲髠鳌返奈恼庐斨?,像“對話”部分等采用新的文體和內容寫就的部分很多。該“對話”部分有的地方使用了木星紀年法,木星紀年是根據木星的運行來記載的,根據記載的天象情況可以推斷出當時處于公元前353年到公元前271年之間。也就是說《左傳》是在這一時期寫就的。所以,正如《春秋》與孔子無關一樣,《左傳》與左丘明也沒有關系,說到底只不過是假借了左丘明之名而已。
能夠更接近《左傳》成書年代的說明材料可以從《穀梁傳》中窺見?!斗Y梁傳》中以《左傳》的議論為前提,形成了貶低《左傳》的“形式”?!斗Y梁傳》也和《公羊傳》、《左傳》一樣,具有自己獨特的”形式”,比如被稱為“中國”的地域中唯一沒有被批判的只有“鮮虞”。通常情況下,“中國”是指特殊的地域,而鮮虞是根本不在考慮范圍之內的野蠻人。所以《穀梁傳》的理論是非常特異的。因為《穀梁傳》是在鮮虞后裔中山王創建的朝廷創作的,中山國在公元前296年被滅亡。據此可以推斷,《穀梁傳》成書于公元前296年之前,而《左傳》的成書年代更早。
《左傳》中的孔子
前面也講過《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了齊國田常弒殺簡公的事件。當時也提及孔子。
甲午,齊陳恒(田常)弒其君壬于舒州??浊鹑正S,而請伐齊三。公(魯國國君)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恒(田常)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孫。”孔子辭。退而告人曰:“吾以從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在這段文字當中,孔子主張討伐齊國田氏??鬃蛹热皇菫榱唆攪睦娑l表言論,那自然是沒有把齊國田氏之流放在眼里。所以在這里,《公羊傳》所構建出來的“田氏與孔子之間存在非同尋常的關系”這一“形式”也被否定掉了。
《左傳》最后的部分提到:公元前451年,韓氏、魏氏、趙氏消滅了知氏(智氏)。在這段文字中,作者貶低了魏氏和趙氏。而在這段話以前還有別的話題,在那個話題中被貶低的則是齊國的田氏。
《左傳》中既然記載了孔子的言論,那就說明作者是把孔子當做賢人的。但是,如果仔細閱讀發言的內容就會發現:借助他人的言論,作者一有機會就會對孔子的言論加以否定?!蹲髠鳌分械?ldquo;君子”都是“有遠慮的人”。既然“有遠慮”,那預言的內容就必須命中才行??墒强鬃拥念A言沒有成為現實,其他人的預言卻成為現實,所以孔子并不符合《左傳》中“君子”的標準。
《左傳》中頻繁使用了“夫子”、“吾子”的說法。這些詞語一般和“君子”的用法一樣,指代某人或某個人物。不過在《左傳》中,通過它所羅列的眾多事實,我們可以明白文中的“夫子”究竟指的是什么樣的人。這是《左傳》的一種“形式”。眾多“事實”表明:“夫子”及其親屬將要滅絕,即“夫子”是不知道將來自己和親屬是要滅絕的,是沒有“遠慮”的。同樣,通過眾多事實的羅列,我們也可以明白文中的“吾子”究竟指的是什么樣的人。眾多“事實”表明:“吾子”及其親屬將要滅絕,即“吾子”也不知道將來自己和親屬是要滅絕的,同樣是沒有“遠慮”的。
書中,孔子被稱作“夫子”。在別的文獻當中,“夫子”一般指代某人或某個人物。不過在《左傳》當中,“夫子”這一稱呼卻是為了體現孔子沒有“遠慮”的“形式”之一。
各國對孔子的不同評價
與孔子相關的各種“事實”,各個國家分別有不同的解讀。
有的國家認為:孔子是圣人的代表人物;有的國家認為:孔子是沒有遠慮、無法預知未來的人物的代表。
了解這些各不相同的“事實”,再來看前面提到過的《史記·孔子世家》的記錄,我們就會發現:記錄中不止包含了對孔子持正面評價的國家所作的文獻,還包含了對孔子持負面評價的國家所創作的文獻。
從整體上看,《史記·孔子世家》本身對孔子的評價還是不錯的。這與《史記》的編撰方針有關?!洞呵铩返亩ㄎ皇鞘窌?,從史書的角度來講,《春秋》是《史記》的先行者。既然是先行者,那總得對其作出一定評價。如果評價《春秋》是史上最棒的史書,那么《史記》的定位就比較困難了。但如果說《史記》是前無古人的史書的話,《春秋》就只能是比《史記》遜色的史書,對于比自己遜色的史書中所寫的人物,也總得貶低一下。
從《史記》編撰者的角度來說,對孔子的評價參差不齊,或許是一件好事。只要原封不動地引用,就可以達成期待中的目的??梢酝ㄟ^事實來展現出:孔子是有缺點的。
《史記》首先定位的便是受漢武帝之命擔負編撰重任的司馬遷?!妒酚洝分械乃抉R遷,是以太史公之名發表“公共評論”的一個人物。
《史記》對之前的史書采取的態度,也被后世的史書所仿效。
例如,東漢時期完成的《漢書》,發表“公共評論”的是編者班固。對《漢書》來說,《史記》不過是先行的史書。所以在《漢書》中,司馬遷是作為個人被記入《司馬遷傳》的。著名的“司馬遷發奮作《史記》”的段落,也是出自《漢書》,而非《史記》。這一段關于司馬遷個人的描述,并不是將他視為史官進行描述?!妒酚洝分凶鳛槭饭僬宫F的司馬遷形象,與《漢書》中作為個人展現的司馬遷形象是大為不同的。
《公羊傳》中展示的孔子是公職形象(雖然是虛構出來的),《史記》中展現的孔子是個人形象(雖然是虛構出來的)。
《左傳》中展現的孔子也是個人形象(雖然是虛構出來的)。
孔子預言的王者是誰
《史記·孔子世家》在最后這樣寫道:
太史公(司馬遷)曰:……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雖然司馬遷對孔子做出了如此之高的評價,但是在《太史公自序》當中不止提到了孔子的《春秋》(實際上是在戰國時代的齊國所作),還提到了屈原的《離騷》(《楚辭》,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所作)、呂不韋的《呂覽》(《呂氏春秋》,在戰國時代的秦國所作)等文獻?!洞呵铩分徊贿^是其材料之一?!妒酚?middot;孔子世家》明確指出《春秋》是孔子所作,并稱:“后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這里提到,后世將會有“王者”出現,行《春秋》之義?!妒酚?middot;十二諸侯年表》的開頭也有相關的記錄,在這一部分,太史公(司馬遷)提到了《左氏春秋》、《鐸氏傳》、《虞氏春秋》等,并說:“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同勝紀。漢(漢高祖時期)相張蒼歷譜五德(作《終始五德傳》),(漢武帝時期)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作《春秋繁露》)。”換言之,太史公的意思是:《春秋》之義現如今,即在漢武帝的時代被廣泛議論,所以“行《春秋》之義的人”就是漢武帝。
孔子預言的王者就是漢武帝,在漢武帝時期人們便是這樣認為的。暗示出這一點的,不是《春秋》,而是《史記》。
原本在戰國時代的齊國所相傳的《春秋》之義當中,王者指的是戰國時代最先稱王的威宣王?!妒酚洝穼⑵渫盗簱Q柱,宣揚孔子預言的王者是漢武帝。
順便說一下,這種偷梁換柱的做法不斷重演,在西漢末年的王莽時代,預言的王者就被說成是王莽。
于是,孔子便被作為圣人多次加以利用。
關于孔子,各類文獻都記載了他的言行,但是整理比較后就會發現其中相互矛盾的地方非常多。這是由于利用孔子的目的各不相同所致。所以我們也必須根據文獻的不同,來分別還原書中對孔子加以利用的意圖。如果對此不加以區分、一概而論的話,各類文獻的互相矛盾之處就會變得模糊不清。
人們之所以感覺不到書中所寫的“事實”相互矛盾,那是因為一般都不會閱讀原文的緣故。一般在閱讀古籍的時候,人們在無意識中就會先入為主地想到《史記》的說明,或者只閱讀后世的注釋部分。
在漢武帝朝廷的觀念中,《春秋》雖有不足之處,但其“獲麟”的預言卻是非常準確的?!妒酚洝穼h武帝確立為至高無上的存在,書中將“獲麟”描述為吉祥的事件?!洞呵铩分械?ldquo;獲麟”也順著《史記》的意圖被重新加以解釋。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zgls/bjzm/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