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

  • 歷史解析——帝國的終結

    一場革命需要三個條件:意識形態、組織及機會。在清帝國所剩無幾的日子里,絕對有意識形態,但薄弱且大多不甚明確。代議政府的遠見由一些激進知識分子表述,而較不明確的共和主義則由孫中山的追隨者推動。遠比這些意識形態更為普遍的,卻是負面的反滿主義。其并非沒有組織,卻是過于分散在職業人士、學生和新軍士兵的小組織;同盟會提供之較廣泛的基層組織實際上失去了效能。但就第三個條件而言,機會無疑是存在的。1911年中的中國提供了絕佳的“革命時機”。
    一個類似1789年法國革命前夕之“大恐慌”籠罩社會的翻版,突然、普遍而焦慮地...

    近代歲月 2020-07-24 426 0
  • 歷史解析——改革派精英

    激進學生和職業革命家都在創造有利于共和革命的環境氣氛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1908年之后,這兩個群體的光芒褪去,不再是革命的直接推手。關鍵的角色落到一群人身上,他們從未公開為革命家,但實際上可能是所有人中最具革命性的:改革派精英。幾乎均由男性組成、出身城市的居民,和鄉間的農村組織體制之間的關系很薄弱。就此而論,他們看起來像是馬克思主義模式中的“資產階級”,但如果要用馬克思主義對資產階級的嚴格定義(在一個工業生產體制中的資本家),此類人雖未在20世紀早期的中國缺席,但在數量上顯得微不足道,以致無法在政...

    近代歲月 2020-07-24 1182 0
  • 歷史解析——職業革命家

    孫中山于1866年出生于香山,位于廣東珠江三角洲、鄰近英屬香港的一個縣。雖然與政治對手、早8年出生于附近佛山鎮的康有為算是同鄉,但孫與康實屬不同類型的人??凳苓^完備的古籍經典教育并取得進士功名,孫則未有科考功名并屬于社會較邊緣的人。孫在童年時曾造訪香港,13歲時被送往夏威夷和哥哥一起住,就讀基督教會學校。他讀寫英語比中國古文更為流利,就讀于香港西醫書院并成為西式的專業人士。他在日本還有一個家,在那里學會流利的日語,將其別名“中山”日語化為日本姓“中山”(なかやま),并毫不掩飾地留起整齊干凈、明治風格的八字...

    近代歲月 2020-07-24 1107 0
  • 歷史解析——學生

    正如19世紀末,一些中國積極分子在20世紀初扮演了改革者的角色,而有些人則是眾所周知的革命者。革命者的人數很少,其共和運動在發展至高峰之后便走向衰落。其有相當程度是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是中國最具威脅性的外敵,但也是其最重要的模范。為了直接回應日本在中國境內的勝利,清朝爆發了兩次狂熱的改革浪潮。...

    近代歲月 2020-07-24 1777 0
  • 歷史解析——對于1911年革命的西方觀點

    西方,尤其美國的歷史學家對于1911年中國共和革命的觀點,是響應主導大半20世紀中國政治的政黨所提出的兩種主流論述。中國國民黨的正統解釋曾經是最重要的,而且至今仍構成西方大眾了解該事件的核心。
    其論述強調這次革命的民族主義目標,當然包括對抗西方,但更重要的是反抗外族的侵占王朝。此論述強調革命的領導特質:密謀的、開明的、進化的、具革命自覺的協調者,其政治聯盟則被視為國民黨的前身。最重要的是,強調孫中山像喬治·華盛頓一樣是“國父”,也是國民黨之父。...

    近代歲月 2020-07-24 521 0
  • 歷史解析——朝廷為中心的改革

    1900年末,已經占據中國的皇位超過250年的清朝已明顯處于瓦解的邊緣。這情形讓人想起1860年,因西方野蠻人占領了神圣的京師,讓朝廷逃命流亡。但在1900年時,事情甚至比之前更糟:滿人祖先的故鄉,也是1860年朝廷避難之所,這時被日本和俄國人占領,而朝廷被迫逃到中國西北的西安。幸好,南方的都城南京并沒有如1860年一般,被國內的叛亂政府占領。此時叛亂者(拳民)成功地被朝廷拉攏。但該動亂已經被外國侵略者敉平,而清朝竟被強迫交出更為重要的領土(租界)給外國人,以使這些野蠻人不再繼續前進。結果情況可說比以往還...

    近代歲月 2020-07-24 689 0
  • 歷史解析——民族革命

    20世紀初中國史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是試圖從清帝國的遺跡中形成民族國家?!皣摇痹诖瞬⒎侵敢粋€地方,而是刻意創造的,宣稱對特定領土具有最終控制權的“組織”,而“民族”是指因不同的環境而有不同定義的“一群人”。民族的成員可能被認定為有同樣“種族”或基因庫、共同語言、共同特定領土或共同歷史的人。也許對成為民族狀態最為包容廣泛的定義,是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之主觀觀點:由其成員彼此磋商而同意,并且絕大部分為其鄰居們接受的“想象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

    近代歲月 2020-07-24 315 0
  • 歷史解析——地方政治

    另一個對于了解清帝國最后半世紀之政治特別具啟發性的方式是關注地方,并觀察中央官僚任命的縣級代理人(知縣)和本土地方權貴之間的權力爭奪,該問題我們已經考察顧炎武、馮桂芬及康有為就理論上進行的討論。至少在帝國關鍵的長江下游地區,積極的地方精英在清朝最后半世紀中,歷經數個階段之過程,逐漸于現實爭奪中脫穎而出。
    ...

    近代歲月 2020-07-24 1087 0
  • 歷史解析——個人政治

    許多描寫19世紀中國的史學著作,將清朝的政治參與者分成西化的進步分子以及種族沙文主義的反動分子。雖然意識形態常滲入某一時代的政治行為之中,然而,我們應該記住,正如其他時代和地方,晚清帝國時期個人的私心和野心,與大多數未受意識形態沖突影響的地方政治一樣,在影響歷史變化的方向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代歲月 2020-07-24 1740 0
  • 歷史解析——排外主義

    歷史解析——排外主義

    革命和激進改革,大多是精英在19世紀最后幾年對于外國帝國主義的響應。第三種響應方式,起源更為民粹,是一種暴力的仇外活動,其高潮是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西方人則更簡稱其為“拳民”。產生這些仇外分子的地方是山東西北部,在大運河城市臨清的腹地,也是早期北方白蓮教傳統叛亂的發源地,包括19世紀70年代
    的王倫以及1813年的八卦教。它從生態來看,是個以小農生產為主、土地不集中的脆弱區域。1825—1850年間,政府放棄大運河漕運,使該地區的貧困加劇。雖然棉花栽種后曾一度有助減緩該地沒落,只是在與外國棉制品的...

    近代歲月 2020-07-24 880 0
  • 歷史解析——中國對帝國主義的回應(1895—1900)

    帝國主義構成的明顯威脅,影響、催化原本已存在于清朝人民中的幾個傾向。像“帝國主義”這個詞本身,以及更為形象生動的“瓜分”,皆反映出對于帝國有形的分崩離析,或更糟的,作為政治實體之中國滅亡的恐懼日益增加,并變成一般的用語。在世紀末出現了群眾政治的興起,一種廣泛的信念認為個人可能借由某種形式投入政治發展,實質影響其生活質量。曾經對大多數清朝人民來說,最好的做法是(套用孔子的話來說)“對官員如同敬重鬼神一般,避而遠之”,但這已不再被普遍相信。
    ...

    近代歲月 2020-07-24 743 0
  • 歷史解析——帝國主義在世紀末中國的發展

    采用入江昭提出的歷史主義定義,我們可以把帝國主義在東亞的時段很明確地以1895年4月,就是甲午戰爭正式結束、《馬關條約》簽訂為起點。一如所料,此條約對清朝相當棘手,若不是因為有位激進的日本民族主義人士試圖暗殺清朝代表李鴻章,而讓日本的主談者伊藤博文處境尷尬,情勢將更為嚴峻。該條約宣布朝鮮為獨立國家而不再是清朝的藩屬,實際上成為日本的保護國,而在約15年后正式被日本并吞。該條約也把日本垂涎已久的臺灣島割讓給日本。該島上的清朝官員和地方精英很快地聯手成立了“臺灣民主國”,但數月內就被日軍平定。臺灣直到第二次世...

    近代歲月 2020-07-24 617 0
  • 歷史解析——帝國主義入侵

    研究清帝國的歷史學家在使用“帝國主義”一詞時,至少有兩種相當不同的含義。政治左派者,不論是中國人、日本人或西方人,傾向列寧“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之定義。在此基本的經濟定義中,資本主義作為當時發展出最有效率的生產、剝削、盈余累積模式,為諸如英國等資本主義生產最為先進的殖民母國,帶來一個重要的課題:找尋投資剩余資本的外在出口,否則就要面對國內受抑制、將崩潰的經濟。像中國這樣成為此剩余資本投資目標的社會,其產生的利潤會回歸母國經濟。結果使目標社會...

    近代歲月 2020-07-24 790 0
  • 歷史解析——日本的挑戰

    最終,并非是西方列強,而是日本的興起成為清朝最后半個世紀最危險的外敵。日本的挑戰始于同治年間,而在1937—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中達到高峰,當時日本所經歷的中興,部分是因新的西方擴張者出現而引發。在日本的例子中,海軍準將馬修·佩里(Matthew Perry)率領之“黑船”于1853年抵達,美國威脅德川幕府若不放棄嚴格限制與外界往來的“鎖國”政策,最終只好兵戎相見。日本面對西方沖擊的反應比中國快速而決斷,可能是因為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所受的屈辱,以及英法聯軍占領北京一事,在日本已廣為人知?,F實地評估這個...

    近代歲月 2020-07-24 794 0
  • 歷史解析——對外關系的惡化

    從1870年到1895年之間的1/4世紀,標志著“合作政策”的逐漸崩潰,該政策把個別國家的利益置于西方文明使命之下,而有人可能會說,這也標志著整個“同治中興”的失敗。
    合作政策主要被兩個事件所破壞:英國對于“阿禮國協議”(Alcock Convention)的拒絕,以及1870年的天津“屠殺”。但這兩個單一事件都可以看作是長期以來壓抑已久的怨氣以及群眾壓力的產物,而非官方政策的結果。實際上,清朝政府和西方各列強滿足于繼續依循1860年《北京條約》運作的合作協議——但他們的態度越來越跟不上他們的眾多支持者。...

    近代歲月 2020-07-24 933 0
  • 歷史解析——自強運動失敗了嗎?

    許多自強事業曾經歷初步生產與獲利的時期,但主要目標是使國家強盛。1895年中日戰爭慘敗后,朝野形成了普遍的共識,認為這30年來中國早期工業化是徹底的失敗,尤其是相對于日本而言。這個觀點幾乎為所有的歷史學家所接受。明治日本的“成功”與中國的“失敗”多年來都是晚清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大量的中國和西方學者,專注于解釋“為何”中國的早期工業化失敗,而非探討是否失敗。...

    近代歲月 2020-07-24 1849 0
  • 歷史解析——早期工業化

    在19世紀中葉,中國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的農業社會,有著高水平的手工業生產,至少有一些組織成為資本主義式的作坊,其中數名工匠一起受“業主兼經營者”的管控,并在其手下工作。
    若以“在蒸汽動力、非動物性勞動力的工廠中進行生產裝配線分工作業”的定義來看,中國幾乎或完全沒有進入工業化。此定義的工業化和構成其基礎的技術從未在本土發展,而是在同治年間開始由西方引進的。晚清帝國(約1860—1911年)時期的總體社會經濟發展,為此時的情勢變化提供了一些發展的情境。...

    近代歲月 2020-07-24 1396 0
  • 歷史解析——帝國的復興

    19世紀中葉的咸豐時代不只經歷太平天國和捻亂這兩個由漢人發起的動亂,還遭遇了西部邊疆的大規模分離主義運動。分離主義者名義上是大清子民,雖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有著同樣的伊斯蘭信仰,因此被漢人和清政府混稱為“回”。在西南,外來人口和原住民間逐漸加劇的族群緊張,就在滿族按察使呼吁實行“種族清洗”之后,于1856年5月云南省城昆明引發了一場屠殺,至少有4000名穆斯林遇害。如滾雪球般的響應產生出一個獨立的穆斯林政權,其總部在文化多元、位于往西藏和緬甸主要貿易路線上的城市大理。這場史稱“云南回變”的動亂,直到187...

    近代歲月 2020-07-24 1257 0
  • 歷史解析——四種同治中興的觀點

    歷史解析——四種同治中興的觀點

    早在1869年,清代士人就開始聲稱同治時代(1862—1874)為“中興”,此說法很快為朝廷自豪地采用。
    在帝國政治思想中,一次“中興”可能在朝代周期中長達一個世紀或更久,此時一群有能力的大臣以及有德性的君主,正匡扶沉沒中的國家船艦。根據傳統的觀點,這曾經在王莽篡漢之后,以及唐朝安祿山叛亂之后發生。西方歷史學家認定“同治中興”是清代歷史中影響深遠的時代,但此時代被賦予相當不同,或者有些例子幾乎是相反的意義。這里我們將檢視四種詮釋觀點,其各自側重于不同的面向,捕捉了這個復雜而關鍵時代的多元要素。...

    近代歲月 2020-07-24 819 0
  • 歷史解析——歷經太平天國幸存的大清帝國

    歷史解析——歷經太平天國幸存的大清帝國

    最后平定太平天國的主力并非清朝直接管轄的軍隊,而是當地士紳所領導的地方軍隊。太平軍褻瀆寺廟、祠堂、墓地,以及雇傭貧農去攻擊、殺害地主或有錢鄰居之行徑,強烈地疏遠了士人,尤其那些有較高的功名和地位的。沒有其他地方會比湖南湘江流域的例子更有代表性,由于太平軍在1852年北伐之時曾蹂躪該地區,并不時威脅該地。...

    近代歲月 2020-07-24 592 0
  • 歷史解析——第二次鴉片戰爭

    歷史解析——第二次鴉片戰爭

    在中國的英國商人和官員對于《南京條約》允許之商業行為的限制,以及地方官員阻撓其進入內地一事越來越不滿。他們逐漸確信能解決其問題的方式是正式使節往來,以及英國大使常駐帝國首都北京。此舉終究遲早迫使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
    ...

    近代歲月 2020-07-24 547 0
  • 歷史解析——太平天國(1850—1864)

    約在白蓮教亂平定半個世紀之后,另一個大災難更嚴重地挑戰了清帝國的存續,這次是來自南方。也許清朝歷史中,甚至包括鴉片戰爭或推翻其政府的1911年革命在內,沒有其他事件能比太平天國受到歷史學家更多的關注,或更為政治化的處理。從20世紀50—70年代,“太平天國史學”是冷戰時期之激烈意識形態沖突的前線。...

    近代歲月 2020-07-24 1523 0
  • 歷史解析——“白蓮教亂”(1796—1805)

    在光譜的另一端,有別于類似早期三合會的單身男性組織,尚有各種不同的組織以白蓮教為號召。這些是或多或少懷有千禧年或末世思想,混合了民間佛教、摩尼教以及“無生老母”的一神信仰。兄弟團體即使之后吸收了白蓮教信仰的元素,其成員仍以男性為主;至于各種宗教團體則是對女性開放,而且常常把整個村莊社群納入其組織中。如同兄弟會,許多白蓮教團體也往武術發展,但并非用劍及其他復雜的武器。組織的地方領袖們是像神父一樣的拳術師父,這些教徒學習以徒手格斗及刀槍不入的武技而自豪,該能力來自虔誠信仰,包括素食主義以及禁欲的個人養生修煉。...

    近代歲月 2020-07-24 1970 0
  • 歷史解析——“秘密會社”

    許多幫派,尤其是那些有強烈社會型盜匪意識形態的團體,與那些持續較久,歷史學家常稱之為“秘密會社”的組織有重疊之處。但社會型盜匪盡管贊同暴力形式的儒家思想,這些所謂的秘密會社則有意或無意地依循異端的價值觀。一般而言,他們自稱不祭拜民間信仰的神、鬼和祖先,其組織鏈接方式,并非是傳統帝國晚期社會的父系宗親及同鄉關系兩者之凝聚力。在中文里,“秘密會社”這個名詞是一個現代的用法,在清朝的論述中幾乎沒有出現,而當今許多的西方學者也懷疑這個概念是否合用。
    “秘密”絕非一直是這些團體的重要特征,而其之間的差異遠比共同的性...

    近代歲月 2020-07-24 348 0
  • 歷史解析——盜匪

    雖然各類型間有許多重疊之處,我們仍可通過粗略的分類來思考清朝這些“旁門左道”。其中第一種類型是盜匪,或者更適當地說是土匪。男人(以及有時候女人)會成為盜匪有幾種理由:作為在每人分配資源日益減少的世界之生存策略;作為社會地位爬升的快捷方式;作為匡正社會不義的方法。盜匪在帝國歷史中,一直存在于官方政府及傳統社會的邊緣。如果我們想象地方政府的網絡是位于宜人居住且人口密集地區的松散軍營網絡,盜匪則占領了這些軍營之間的山區、森林、沼澤空隙。當一個管轄區吏務較為嚴峻時,他們就刻意越過邊界到另一區。在戴維·魯濱遜(Da...

    近代歲月 2020-07-24 1876 0
頁次:1/437 每頁25 總數10916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轉到: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