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有許多稱號,其中最得意的是“皇叔”。那么,如果漢獻帝有知,他會不會承認這位“皇叔父”呢?
《演義》的劉備,是稱號最多的一個人物。
劉備生就一副“大貴“的異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可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只得以織席子、賣草鞋為生,于是他的政敵們常常罵他為“賣屨小兒”,呂布在白門樓上,又罵他為“大耳賊”。這是兩個帶侮辱性的稱號。
劉備投曹操時,曹操上表推薦他為豫州牧,這是一州的軍政長官,地位很高。因此人們常稱他為“劉豫州”。在漢代,人們又稱州郡長官為“使君”,所以劉備又被稱為‘劉使君”。在《演義》中,不少人干脆連他的姓氏也去掉,直接稱他為“使君”。曹操就對劉備說過這樣的一句名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是由劉備的官職而產生的兩個尊稱。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前后只有兩位皇帝:劉備和劉禪。于是人們稱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后主。不稱“帝”而稱“主”,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不承認蜀漢正統,把它作為割據政權。后來人們以蜀漢為正統時,又稱劉備為“劉先帝”。
劉備又被稱為“昭烈皇帝”,這是他死后蜀漢君臣為他上的謚號,是正式的稱號。毛宗崗曾這樣解釋“昭烈”二字:昭者,光也;烈者,武也。隱然以光武比之。”在他看來,劉備就像漢光武帝劉秀一樣,是中興漢室的明君。
這兩個稱號,是劉備死后得到的。
在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最有號召作用,也是他最以為得意的一個稱號,是“皇叔”。它為劉備“興復漢室”的口號提供了一個合法的身份,也是劉備對抗曹操的一件政治法寶?!堆萘x》第60回中劉備與龐統商量取西川時,談到自己處處同曹操作對:
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
在這里,劉備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
“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吾以‘皇叔’號召天下。”
當然,這話只能藏在心里,是不能明白說出來的。
《演義》的作者顯然十分重視劉備的“皇叔”身分。為此,專門在第二十回寫了一段漢獻帝同劉備認親的文字。書中煞有介事地列了一段“宗族世譜”,按照譜系,劉備比獻帝高了一輩,“乃帝之叔也。”獻帝平空得了這樣一位仁德之名布于四海的“英雄之叔”,心中大喜,居然將劉備請入偏殿行叔侄之禮。從此,人們都稱劉備為“劉皇叔”。
“劉皇叔”這個稱號一出來,他的對手便感到是一種威脅,曹操和孫權兩家都矢口否認。第三十六回寫曹操請徐庶的母親寫信給兒子,要他“棄暗投明”時,就曾說劉備是“沛郡小輩,妄稱‘皇叔’,全無信義,所謂外君子而內小人者也”。而徐母則怒斥曹操的“謊言”,堅決維護劉備的“皇叔”身份,鬧得差點人頭落地。
諸葛亮“舌戰群儒”時,孫權的謀土陸績就質問他:“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顯然只承認劉備的豫州牧職務,不承認他的“皇叔”身份。諸葛亮當場反駁:“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
看來“皇叔”這個身份,不僅對劉備至關重要,對他的部下也是至關重要的。
那么,劉備與漢獻帝究竟是什么關系,他到底是不是“皇叔”呢?
幾乎可以肯定,劉備的確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除此之外的種種說法,都是出于《演義》的杜撰。
《三國志·先主傳》說: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劉勝之子劉貞,“元狩六年(前117)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這句話的意思是,劉貞因“酎金”(諸侯向朝廷進貢的祭祝用的黃金)不足分量成色而被奪去爵位,從此便作為庶民在涿縣安家落籍了。他的子孫后代根本不可能如《演義》所說的世代封侯,直至劉備之父才衰落下來。至于劉備到底是中山靖王劉勝的第幾代后裔,史書上已經無記載了。
退一萬步說,即使劉備真的比漢獻帝高一輩,也絕不可能被稱為“皇叔”,因為在古代根本就不曾有過這一稱號。不用說劉備這樣的八竿子都打不到的遠支宗族,就是皇帝嫡親的叔父,也不能稱為“皇叔”。他們可以封王封侯,但絕不能稱“皇叔”。到了東漢末年,像劉備這樣的遠支宗族,數量何止千萬,如果只因長皇帝一輩就可以稱“皇叔”,那么,長皇帝兩輩,不是可以稱“皇叔祖”嗎?按照封建禮法,這樣的人只有一種身份,那就是皇帝的臣民,其余什么也不是。
《演義》的作者為什么要挖空心思為劉備編造一個“皇叔”的稱號呢?那是因為在古代,一個人的出身、家世對他的事業、前途是至關重要的。人們有了一點社會地位,無不拉一個顯赫的人作為祖先,以光大自己的門楣,擴大社會影響。比如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父親被大宦官曹騰收為養子,才改姓曹。后來他成了氣候,便自稱為西漢的開國功臣、丞相曹參的后代。而反對他的人則罵他為“閹宦余孽”。
《演義》的作者出于‘尊劉抑曹”的目的,自然要把劉備的身份說得越高貴越好。于是,出身貧寒的劉備便被打扮成堂堂正正的“漢室宗親”,成為天下景仰的“皇叔”了。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ysxl/lsyw/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