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境地帶
北京北面的長城從山海關起,蜿蜒綿延至中亞的河西走廊。自公元前3世紀起,人們便多次加固和延伸長城。長城外住著野蠻的游牧民族。這些部落居民時常征服華北,有時甚至會征服整個帝國。然而,長城卻不僅僅是條國防線而已。對漢人而言,它更是一條劃分文明與野蠻的界線。這些先后威脅中原王朝的游牧部落分別是: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對游牧民族而言,長城是道充滿挑戰和吸引力的屏障,是從荒涼的草原和森林通往中原城鎮的入口。長城和游牧民族的居住地之間,是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的中間地帶。在這片農耕文明和游牧荒野之間的邊境地帶,漢人會與外族貿易和通婚,有時甚至還會創造出一種新的、胡漢混合的社會生活。中原的統治技巧和軍事技術增強了部落的實力。而且,真正成功征服帝國的外族聯盟,也誕生在這片區域。
這片直接位于長城外的區域被分為兩片不同的地區。北部和西北部的那片地區為熱河。公元947年,馬上民族——契丹在這片草原上建立起了遼政權。另一個在此崛起的民族是蒙古人。他們通過山西席卷中原,在忽必烈汗的帶領下建立起元朝(1280年—1367年)。14世紀,明朝軍隊將蒙古人趕出中原,卻從未將其驅逐出熱河的邊境地帶。于是,瓦剌蒙古人在熱河定居,并逐漸引來漢人鐵匠和工匠,為其打造裝備。終明朝之世,他們都在持續騷擾其邊境。為了抵御這些強敵,明朝初期的皇帝們沿著這片邊境地區 ,建起了一條精密的防御系統——衛所。這個旨在防守的軍事團體自給自足,每一個都有五千六百人。然而,到15世紀早期,明朝政府出于財政原因,取消了一些這樣的前沿哨所,重新將長城作為主要防線。因此,15世紀時,人們用磚石加固長城,并為其配備了許多敵樓和炮塔。然而,瓦剌蒙古人依然繼續突圍,每隔一段時間便襲擾中國。1550年,俺答汗甚至兵臨北京城下,要求以貿易特權作為退兵條件。
<meta charset="UTF-8">◎滿州部落
邊境地帶的第二個區域是如今的東北。滿洲人 就是從這里起步,開始踏上征服中國之路。這片區域以遼東半島為中心,一直延伸到朝鮮邊境。其間不僅有幾座明朝設置的駐屯衛所,也有大量為明軍提供戰馬的育馬場。這片區域腹地遍布森林和沼澤,雖多腐殖質土壤,卻蚊蚋成災。蒙古和通古斯部落是這里的原住民。他們是森林之子,而非草原牧民,所以并不放牧牛羊,而靠打獵、圍獸和捕魚為生。他們用特產(包括當地最珍稀的產物——紫貂皮和可做中藥材的人參)與中原商人交換鹽、布匹和鐵器。
幾個世紀以來,部落經濟模式逐漸形成。雖然生活在遙遠璦琿河沿岸的滿族部落依然靠圍獵為生,但那些靠近朝鮮邊境和遼東漢人屯墾區的部落,則仿效他們的鄰居開始農耕。邊境地區的滿族首領(貝勒)和平民(伊爾根 )們建立起莊園,開墾農地,交給農奴和戰俘耕種。明朝和朝鮮的俘虜里,也有為滿洲人效命的工匠。到16世紀末,滿洲人學會了如何開礦,以及如何將鐵冶煉成工具和武器。(見圖5-1)
圖5-1 17世紀的滿洲地圖
注:括號中的年份為滿洲人占領此地的日期。
<meta charset="UTF-8">◎滿族部落組織
滿族的滿洲人部落既有很高的組織結構性,又有很大的流動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東北以宗譜劃分的滿洲人部落和滿蒙部落,可分為二十七個宗族(哈拉)。這些姓氏分布在不同區域 ,每個滿洲人都會牢牢記住自己所在的部落,永遠都不會背叛所屬的姓氏。不過,從更小的地域范圍上來說,同一部落的人也可按男方姓氏,分為更小、更靈活的“莫昆”。莫昆的規模和凝聚力取決于莫昆達(由族人選出的族長)在狩獵和戰斗時的表現。因為族長之位通常都由長子繼承,所以莫昆達實際上類似于部落首領。
有時,幾個滿洲人宗族會組成常見的狩獵和作戰團體,名為“牛錄”(漢語“箭”的意思)。這個規模更大的組織凝聚力如何,也取決于其首領——“貝勒”的領導。因為牛錄通常只是為了某場特定狩獵或戰役才會組織起來,所以一旦目的達成,即圍獵結束或戰利品分發完畢時,牛錄就會隨之解散。正如我們所見,貝勒要是不向外取經,學習蒙古或漢人的軍事組織模式,就很難維持聯盟。然而,若有能力卓絕的人領導,這樣的蒙古聯盟也能發展到相當可觀的規模。而明朝政府也不安地察覺到,這些通古斯部落就是女真人的后裔。要知道,當初那些野蠻的女真人,可是將宋朝人趕出華北,于1115年建立了金朝。
為此,明朝在遼東和北海對岸的遼西駐扎了重兵。起初,這一帶有二十五個衛所。然而,15世紀衛所系統衰落,到16世紀,很多衛所都不復存在,僅見于文件而已了。在接下來的整個世紀里,北京只得越來越依賴分封邊境上的部族,來為朝廷鎮守邊疆。駐守滿洲的漢軍逐漸成為明朝將軍的家臣,且幾乎代代如此。這些將軍(比如16世紀晚期的李成梁和17世紀的毛文龍)權重一方,擁有人事任命權,雖宣誓為大明鎮守邊疆,但其手下的軍隊其實都算私兵。
明朝的邊境官員最關心的問題,就是防止這些部族被某位領袖團結起來,形成強大同盟,進而攻打大明。因此,他們采取了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臻于完善,并廣泛用于中亞的“分而治之”政策。每位部落首領都和中國皇帝建立朝貢關系,屬于后者的外藩。每位首領都會得到朝廷的冊封,以作為其承認皇帝宗主地位的交換。如果哪位首領有越來越強大的跡象,朝廷就會刻意扶植和他敵對的部落。冊封往往伴隨著來自北京的貢物,因此足以促使一位滿族部落首領率兵滅掉另一個部落。因此,明朝的邊境官員常常通過激發部族間的嫉妒和敵對,成功保持滿洲各部落之間的分裂狀態。
1552年至1582年間,明朝將軍李成梁受命總理遼東事務時,一個名叫哈達的部落被授予帝國最高榮銜。然而,1582年,哈達可汗去世帶來權力真空,引得葉赫和輝發等呼倫部落覬覦不已。紛爭一觸即發時,一個名叫尼堪外蘭 的蘇克蘇滸河部首領成為明朝新封的“可汗”。1583年,尼堪外蘭為了保住汗位,密謀殺害了幾個潛在的競爭對手。這些對手中,就有一對領導建州部落、姓氏為愛新覺羅 的父子。
<meta charset="UTF-8">◎努爾哈赤的崛起
這對父子的死,讓愛新覺羅氏的首領之位落到了前首領之孫——二十四歲的努爾哈赤身上。盡管李成梁補償了努爾哈赤,這位年輕的首領依然決定為父報仇。隨著兩位首領的去世,努爾哈赤在部落中的領導地位岌岌可危,族人對他的忠誠也難以保證。于是,努爾哈赤如四百年前的蒙古首領成吉思汗一樣,挑起部族仇殺,希望以此凝聚全族的向心力,讓愛新覺羅氏變得比以往更強大。許下必勝的諾言后,1584年,他率領族人向尼堪外蘭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兩年后,他終于殺死這位明朝新封的可汗,再次讓遼東局面陷入動蕩。
努爾哈赤之前那些看似魯莽的行為,現在都成了英明睿智之舉。首先,這為他帶來了幾場與呼倫各部落的政治聯姻。接著,他通過成功吞并鴨綠江畔幾個難以控制的部落,贏得了李成梁的青睞,獲授明朝建州世襲都指揮使的頭銜。然后,努爾哈赤繼續征戰,往北進攻其他的呼倫部落,一方面是為了捍衛之前所得,另一方面是為了確立其在統轄各部之間的霸權。1593年,他與葉赫之戰的勝利不僅提高了他在明朝朝廷眼中的地位,也提高了他在滿洲各部之間的威望。因為每一場戰爭的勝利,都會帶來新的戰俘,充作滿族貝勒 的農奴或奴隸。
努爾哈赤的部族隨著外交和征戰日益壯大,采用新的組織模式以保持聯盟,便逐漸成為必行之事。1601年,努爾哈赤以三百人為一個單位,將軍隊分為許多牛錄,然后又將牛錄組建成四旗,每一旗以不同顏色區分。這種做法是模仿蒙古的“固山”作戰單位 。各旗部隨后以漢字“旗”為名的做法,則來自明朝時的衛所系統。1615年,四旗被再次細分,形成永久的滿洲八旗。旗部下的每個牛錄都在一位世襲首領(牛錄額真)的帶領下,成為一個獨立的軍事和戶口單位,成員包括士兵和既要勞作、也會參與戰斗的士兵家屬。各旗由從努爾哈赤子侄中選出的和碩貝勒統領。
八旗的形成表明:牛錄這樣的松散聯盟,已逐漸變為在愛新覺羅貴族們統治下,組織有序、等級森嚴的軍隊。這種從氏族到軍事政體的發展,并非邊境的新鮮事物,而是游牧民族的部族組織與漢族官僚體系長期交流融合的產物。中國的分而治之政策早已把部落首領制和官僚制度混在一起:可汗與部落長老既是部落首領,又是帝國官員。他們利用朝廷賦予的軍事頭銜,維持其臨時政權的長治久安。因此,這種邊境地帶中形成的胡漢混血統治模式,不論屬于哪一邊 ,都具有明顯的軍事封建主義傾向,且都能從邊境雙方汲取動力。正如明朝的邊境官員企圖組建私兵一樣,那些采取官僚架構組織管理部落的首領,也想成為一名世襲貴族。
1605年,努爾哈赤用漢人工匠在興京建立城邑,象征滿族封建制正式形成。 城邑以努爾哈赤的寢宮為中心,周圍環以各部落首領的堡壘,再往外的一圈為旗人的莊園與田地。該城邑進一步表明努爾哈赤有將部落暫時性的效忠,轉化為按軍功受賞世襲階層體制的企圖。因為滿洲貴族財產的基本形式是奴隸,而非土地,所以努爾哈赤的新體制便缺乏莊園封建制(該制度曾盛行于日本和中世紀的歐洲)的經濟基礎。但極具軍事特性的八旗制度無疑也是一種封地形式,正如愛新覺羅氏的和碩貝勒也組成了一種世襲貴族制度一樣。
努爾哈赤擁有極高的個人權威,根本不會被強大的和碩貝勒威脅。身為可汗(1616年受封),他曾公開宣稱其地位凌駕于滿洲其他通古斯人首領之上。三年后,努爾哈赤的四萬八旗兵擊潰他最后一個主要對手——葉赫部的金臺吉 時,再次踐行了他之前的宣言。也是在1616年,努爾哈赤利用自己的女真血統,打著天命的旗號建立后金,權勢更進一步壯大。作為一個參照漢人模式建立王朝的皇帝,努爾哈赤也自發地創建出大量王爵和官位,用以封賞他的追隨者們。同時,他也決定要與明朝一爭天下。
早在1609年,努爾哈赤便不再向北京進貢。此刻,他更是通過采用曾讓宋朝蒙羞的異族國號,隱晦地表達了自己想要攻打明朝的意圖。1618年,他攻下明朝的遼東重鎮撫順,正式將這一意圖變為現實。三年后,他成功取得明朝遠東巡撫的治所遼陽,并在此將大部分明朝士兵都趕出遼東半島,徹底掌控了松花江以東的所有地區。然而,1626年2月,他的軍隊卻在寧遠受挫。八個月后,努爾哈赤駕崩。
<meta charset="UTF-8">◎皇太極的統治
努爾哈赤本打算讓子孫以貝勒會議的形式,集體統治后金王朝。他應該在去世前就確保八旗都有一位貝勒統治,而朝政則由四位和碩貝勒輪流管理??珊箲搹乃奈缓痛T貝勒中選出,但按傳統而言,被選中的應為同輩中年齡最長者。努爾哈赤去世時,還沒有從貝勒中選舉可汗的打算。新的統治者皇太極 (1626年—1643年在位)是位杰出的軍事戰略家和外交家。很快,他也如中原皇帝一樣,決定裁抑各大貝勒的權力,用君主世襲制(由皇帝一人指揮群臣)取代勛貴集體會議(由戰功彪炳者集體議決)。但身為一名皇帝,他注定要獨攬大權。因此,1629年,他取締了和碩貝勒輪流執政的制度,開始任用漢人官員管理八旗中的人事任命。 事實上,到1633年,八旗中的上三旗,都已直接聽他號令。
皇太極也意識到“以漢制漢”,任用漢人軍事專家對抗明朝軍隊的重要性。1618年和1621年的大勝讓滿洲東部都落入了后金的手中。但其沿遼西沿岸向長城的擴張,卻被明朝將領袁崇煥阻截。1626年,袁崇煥以葡萄牙紅夷大炮,在寧遠擊退了皇太極。盡管滿族有出色的騎兵和配甲步兵,在漢人的槍炮 下,他們的陣線依然不堪一擊。因為他們不會使用火炮,所以在防守嚴密的城墻面前,只得節節敗退。面對明軍,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優勢讓皇太極意識到,除非信任會用火器和大炮的漢人戰俘,否則便無法打破1626年的僵局。
早在1618年明朝將領李永芳在撫順投降時,滿洲軍隊里便開始添加中原軍事成分。李永芳被封為一個旗的副將,不僅得到了奴隸和農奴,還與一名愛新覺羅氏的年輕女子成了婚。盡管當時看來,李永芳的投降實屬特例,但他成為滿族精英中的一分子,僅是眾多邊境將軍及其下屬叛變的開始。他們剃掉前額的頭發,接受滿洲人的習俗。 皇太極依靠這些俘虜建立了新軍,對抗他們的舊主明朝皇帝。
皇太極組建新軍隊的同時,也與袁崇煥展開了外交談判。因此,皇太極得以抽出兵力,應付在朝鮮的戰爭和對抗蒙古敵軍。1629年,皇太極甚至成功繞過明朝面向滿洲的防線,從西面進攻,一度威脅北京。對袁崇煥來說,此事不啻奇恥大辱,也導致了他的隕落。但因為這次進攻只能算突襲,所以并沒有對軍事局面產生長遠影響。兩年后,皇太極以漢人為主的炮兵,猛攻明軍鎮守的大凌河城墻時,才算真正打破了軍事上的僵局。這次,他不僅取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還證明了這支滿漢混合編組的軍隊,已經具備打圍城和攻城戰的能力。
這位滿洲皇帝在大凌河之捷的激勵下,于1631年依明朝模式建立六部,帶領著他的子民向征服中原又邁進了一步。1636年,皇太極建國號“清”,并再次率兵襲擊明朝國境。這一次,他更改國號,切斷了滿族與其“后金”祖先的聯系。與此同時,皇太極不僅加強了在黑龍江流域的軍事統治,還派遣另一只突擊隊,于1639年越過長城,突襲明朝。然而,1643年,在實現征服中國偉業的前一年,皇太極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不久便病逝了。
<meta charset="UTF-8">◎多爾袞與攻占北京
貝勒們商議皇太極的繼承人時,其中有一位最有資格完成先帝征服明朝的宏愿。他就是皇太極的弟弟,正白旗旗主——多爾袞。多爾袞早就認定,征服中原是滿洲人的歷史使命。他還認為,建立一個影子政府并吸引叛降漢人的追隨,才能獲得成功。1631年,他出任皇太極按照明朝官制所設的吏部尚書一職,并在這一關鍵位置上,設法接見了所有杰出的漢人戰俘,讓受教育程度較高、有才干的人出任官職。對于百姓,朝廷則用儒家模式加以尊重。滿洲人官員在覲見或奏對皇帝時,必須自稱“奴才”,漢官面圣時,卻有自稱為“臣”的資格。這些舉措表明,多爾袞已經認識到滿洲人要想占領北京,除軍事支持外,還得有一個忠誠的文官政府體系。
其他一些貝勒認為,多爾袞熱衷于漢化清廷的做法是對滿族文化的背叛。這些皇親貴戚依然記得以前的部落仇殺、滿洲的封地和漢人奴隸,本能地希望繼續越過長城,劫掠中國內地,任明朝自生自滅。每多一樣永久性的漢人事務,都意味著一種長久以來適應良好的貴族生活方式走到盡頭。不過,多爾袞的確得到了其他一些兄弟和表親的支持。因此,最后的投票結果仍是他執掌朝廷事務,并和濟爾哈朗共同擔任攝政王大臣,扶立皇太極五歲的幼子——順治帝(1644年—1661年在位)登基。
多爾袞攝政時,正是李自成為進攻北京做最后準備之際。李自成的勝利和崇禎皇帝的自殺正是滿洲人等待已久的決定性時機。華北能對抗李自成軍隊的,只有身處寧遠、屏障長城入關隘口(山海關)的明朝邊境駐軍。這支駐軍的總兵是前任守邊將領之子——吳三桂。奉朝廷的勤王詔令,吳三桂決定放棄寧遠,率部前往京師。然而,他的進軍速度終究沒來得及拯救這個王朝。據說,在南下山海關長城的艱苦跋涉中,有五十萬平民加入吳三桂的軍隊。他們花了整整十六天,才通過邊關。當然,最后一批明朝軍隊通過山海關后,滿洲人旗兵很快便緊隨其后,奪取了這一戰略要地。
李自成占領首都和明朝覆亡的消息讓吳三桂在開赴京師的途中停下腳步。李自成很快派出使者,承諾只要他投降, 便可立即獲得四萬兩銀子。同時,李自成領兵六萬朝山海關進發,以防吳三桂拒降。吳三桂無法單獨抵御這支軍隊,加上懷疑李自成會背信棄義,便聯系了多爾袞。多爾袞以封王和世襲領地為條件,慫恿他加入清軍。這位前明將領就在大逆不道的李自成和承諾嚴懲篡位者的異族間猶豫不決。隨著李自成的軍隊越逼越近,吳三桂終于剃掉頭發,邀請多爾袞的軍隊入關。1644年5月27日,吳三桂與李自成兩軍廝殺之際,滿洲八旗兵在一場沙塵暴的掩護下越過山海關。清軍的介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李自成的軍隊被趕回北京,多爾袞和吳三桂聯軍緊追不放。當清、吳聯軍從東面攻入京師時,李自成的士兵從西面倉皇逃竄(當初,他們也是這樣迅速占領了北京),劫掠來的古董和珠寶落了一地。
1644年6月1日,多爾袞進入北京,向百姓頒布了第一條詔令:
曩者我國欲與爾明和好,永享太平,屢致書不答,以致四次深入,期爾朝悔悟耳。豈意堅執不從!今被流寇所滅,事屬既往,不必論也。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軍民者非一人之軍民,有德者主之。我今居此,為爾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賊不滅,誓不反轍。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發投順,開誠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盡行屠戮。有志之士,正干功名立業之秋,如有失信,將何以服天下乎?特諭。
多爾袞宣布清朝問鼎中原,并立刻采取措施,爭取民眾的支持。他對前朝末代皇帝葬禮的重視安撫了明室遺臣。特赦和繼續以原官留用朝廷的做法,也打消了官員們的疑慮。多爾袞嚴懲八旗士兵中搶劫奸淫者,讓百姓認識到新政權是寬厚仁慈的,與李自成的反叛政府大不相同。多爾袞派人到滿洲迎接順治皇帝時,所有人都堅信滿洲人會常駐此地,卻無人料到清朝對北京的占領,竟會長達二百六十八年。
<meta charset="UTF-8">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ysxl/lsxh/2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