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說 > 歷史評論

歷史評論

  • 帝國衰落——天命已盡

    清朝的覆滅似乎是由一場瞬間自發的暴力行為導致的。提到這類行為,1911年,反叛者們高舉刀劍進行的武昌起義便是一例。但革命并非區區一個瞬間或一次事件,而應該是包括一系列具體政治破壞行為的持續過程。失去了這一大背景,單一的運動就失去了終極意義。事實上,反叛者有時會在不知不覺間背離初衷,我們甚至可以懷疑,這些革命是否有權自稱為革命。...

    歷史評論 2020-07-21 374 0
  • 帝國衰落——王朝改革與反響

    1895年4月17日,中日戰爭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宣告結束。割地的消息一傳出,全國上下立刻群情激憤,一片嘩然。盡管明令禁止組建政治團體,學生、志士和有功名的人依然開始聯合,動員社會輿論。1895年5月2日,一千兩百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舉人簽署“萬言書”,譴責《馬關條約》,請愿要求進行政治改革。這次運動的領袖是一位名叫康有為的廣東學者。發展運動期間,他還同時建立了“強學會”,警示中國人我們的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歷史評論 2020-07-21 914 0
  • 帝國衰落——復興的幻象與自強運動

    帝國衰落——復興的幻象與自強運動

    到1869年,全國各處的大叛亂基本結束時,清朝官員們開始公開談論王朝的“中興”,稱帝國政府也會如漢、唐和宋般,迎來一段晚期的繁榮期。事實上,這種中興不過是一種幻象。儒家所謂的中興背后和當局即將開展的表象之下,已經開始發生重大的社會政治變革。最終,這些變革會摧毀王朝和傳統政治體系。無論太平天國運動的目的多么具有革命性,這場運動也沒能摧毀傳統秩序。不過,它卻迫使當局在防衛中打破了諸多舊時的權力平衡,例如:地方利益與中央利益之間的平衡、文職與軍職之間的平衡、以及外國人與本國統治精英們之間的平衡。其實,最具革命性...

    歷史評論 2020-07-21 467 0
  • 帝國衰落——入侵與反抗

    道光于1838年派往廣州,負責查禁鴉片的欽差大臣林則徐不僅道德上無可挑剔,政績也頗為輝煌。江南的財政改革和平叛江西叛亂讓三十五歲即出任總督的林頗負盛名。深諳治國之道的他不僅成功躋身首都最璀璨的文化圈,還吸引了一批大有前途的年輕改良者
    114 。在鴉片合法化爭論之際,林則徐不僅輕易抓住爭論核心,還頗為不尋常的數次私下覲見皇帝,保證一定在中國根除這種惡習。他的直言不諱促使皇帝同時從三個方面向鴉片開戰:癮君子們如果決心戒煙,就能得到助其戒癮的醫療護理,否則就有受到嚴懲的危險;國內分銷網絡被完全擊潰之前,都要...

    歷史評論 2020-07-21 1295 0
  • 帝國衰落——西方的入侵

    中國人并未刻板地把所有夷狄都歸為一個無差別的單一整體。他們很清楚蒙古大汗和俄國沙皇或爪哇部落酋長與荷蘭商人之間的區別。然而,在中國人理想的世界秩序中,所有夷狄都受中華帝國的統治。只有中國,才是文明的真正代表;只有天子,才配坐上人間帝王的最高寶座。朝鮮國王、安南君主和日本天皇雖皆享有治理其國之權,但按儒家的等級觀念,他們都只能作為兄弟之邦,位列中國皇帝之下,始終期待著后者的冊封。不遵守儒家這套君主等級制度的人,只會被置于更低的等級中。因此,整個世界秩序就像一架大梯子,從高等文明降到蠻夷國度。...

    歷史評論 2020-07-21 951 0
  • 帝國衰落——清初與盛世

    帝國衰落——清初與盛世

    占領北京并沒有結束多爾袞與滿族勛貴之間的沖突。盡管順治皇帝入主紫禁城時,就已敲響傳統滿洲的喪鐘,18世紀前,皇權與勛貴間的爭斗,依然主導著帝國政治。如今,滿洲人入主中國已成事實,但政權的漢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成功統治漢人,就得滿足他們的要求。如此一來,勢必會侵害到滿族親貴的特權。多爾袞積蓄漢人支持的同時,便削弱了滿族王公的權力。1644年,宗室首領不再直接執掌六部;1649年,多爾袞公開諭令,稱漢人官員無須再奉行諸王赦令。毫無疑問,對滿洲權貴的這些限制,為多爾袞帶來了不少好處。1647年后,他的同僚濟爾哈...

    歷史評論 2020-07-21 661 0
  • 帝國衰落——滿族的興起

    帝國衰落——滿族的興起

    北京北面的長城從山海關起,蜿蜒綿延至中亞的河西走廊。自公元前3世紀起,人們便多次加固和延伸長城。長城外住著野蠻的游牧民族。這些部落居民時常征服華北,有時甚至會征服整個帝國。然而,長城卻不僅僅是條國防線而已。對漢人而言,它更是一條劃分文明與野蠻的界線。這些先后威脅中原王朝的游牧部落分別是: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對游牧民族而言,長城是道充滿挑戰和吸引力的屏障,是從荒涼的草原和森林通往中原城鎮的入口。長城和游牧民族的居住地之間,是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的中間地帶。在這片農耕文明和游牧荒野之間的邊境地帶,漢人會...

    歷史評論 2020-07-21 1441 0
  • 帝國衰落——朝代循環

    大多數中國傳統歷史學家都不會關注農民、士紳和商人的長期變遷。編年史的編纂者雖然肯定會注意到社會經濟條件,但對他們而言,那些條件也只能是精彩得多的朝代政治史的背景,跟頻繁往復的季節沒什么兩樣。少數制度史學者會注意社會的長期變化,比如:封建體制的逐漸消亡或商人日益強大的經濟影響力等。然而,他們卻沒能將這些變化投射到逐漸改變的未來中去。對儒家來說,歷史并非呈直線形發展,而是以螺旋形的方式前進,但不一定每次都能更進一步。每個朝代的興衰都跟人一樣,遵循著所有生物都無法逃開的生死法則。這種朝代循環更替的觀點,是中國最...

    歷史評論 2020-07-21 1407 0
  • 帝國衰落——商人

    在儒家重農主義者眼中,商人的社會地位是最低的。農民和手工藝者生產糧食、制作手工藝品,商人卻不事生產,專以交換他人貨物而得利。農民之所以值得稱頌,是因為他們構建了社會的經濟基礎,并用自己的勞動成果養活廣大民眾。商人之所以社會地位低下,是因為他們的貿易行為不僅鼓勵無妄的浪費,還會讓農民偏離本業。在中國,重農主義者向來都努力維系著這種經濟上的自給自足。然而,金錢卻似乎妨礙了這種自足。...

    歷史評論 2020-07-21 1402 0
  • 帝國衰落——士紳

    帝國衰落——士紳

    中華帝國晚期的政治制度在更高、更正式的水平上,很容易形式化?;实畚挥跈嗔Φ捻敹?,周圍是有時能被授予世襲勛位的皇親國戚和心腹大臣?;实壑率菆绦谢拭母骷壒倭?。過去,西方人常常稱其為“滿大人”。官僚機構的成員是在科舉中取得較高名次的士大夫們,其等級可一直向下延伸到知縣及其僚屬。但在縣衙官員和農民之間,一般還有個被稱為“士紳”的群體。該群體就像另一個承擔著社會福利事業的非正式的政治社會團體。中文里,“士紳”一詞常用來形容地方精英,所以英文雖用“Gentry”一詞來表述這個群體,但將之譯為“紳士”,卻不夠準確。...

    歷史評論 2020-07-21 1729 0
  • 帝國衰落——農民

    帝國衰落——農民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br /> 然而,不管中國傳統農民多么值得稱頌,歷史學家對老百姓的欣賞,仍舊只能停留在情感層面。雖然歷史上不乏他們的身影,但即使在當代人眼中,那些耕種王土、養活了統治階級的“黎庶”的形象,依然是抽象的。以前,這些無法享受教育的無名之輩只能由統治者來定義。直到近代,他們才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政治權利,并學會為自己說話。...

    歷史評論 2020-07-21 783 0
  • 歷史的新陳代謝——新文化運動

    歷史的新陳代謝——新文化運動

    ? 《青年雜志》 1923年,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說:“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边@段話正確地說明了“辛...

    歷史評論 2020-07-15 1728 0
  • 歷史的新陳代謝——山重水復

    歷史的新陳代謝——山重水復

    ? 1912年6月,李大釗曾用飽蘸憂慮的筆觸敘寫過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景況:“國基未固,百制搶攘,自統一政府成立以迄今日,凡百士夫,心懷兢惕,殷殷冀當世賢豪,血心毅力,除意見,群策力,一力進于建設,隆我國運,俾鞏固于金甌,撼此...

    歷史評論 2020-07-15 1692 0
  • 歷史的新陳代謝——“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歷史的新陳代謝——“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 1911年,黃花崗之役、保路運動、武昌起義浪翻波連,匯成辛亥風云。經過庚子以來十年的千曲萬折之后,歷史在革命、改良、民變和清廷的自我挽救之間終于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氣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數千年帝政之命。身歷其...

    歷史評論 2020-07-15 1266 0
  • 歷史的新陳代謝——民變與革命

    歷史的新陳代謝——民變與革命

    ? 民變是下層群眾用直接訴諸行動的方式以表達自己對現存社會的不滿和反抗,是中國社會內在矛盾激化的產物。與革命相比,民變具有自發性、分散性和落后性,因此二者并不相同。但在20世紀初期,波波相續、綿綿不絕的民變又同前仆后繼、峰峰...

    歷史評論 2020-07-15 389 0
頁次:1/13 每頁15 總數190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轉到: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