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這是歷史的魅力,一起來研究下“李清照哪些詞體現了她的巾幗不讓須眉?”的話題,感受歷史的心境。?
01
1100年,宋朝的夏天有點熱。在城外的一棟大別墅中,一群文藝界的老男人在聚會。他們圍坐在一起,粗重的喘息聲顯示出氣氛的緊張。在熱烈的目光中,一張白紙緩緩展開,露出了三個大字——《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所有人都愣住了,詞還能這么寫?尤其是“綠肥紅瘦”這幾個字,簡直絕了!一個文藝前輩滿臉苦笑:“這樣的詞,我一輩子都寫不出來。”其他人也一臉茫然,頹然地倒在椅子上,思考著人生。
這首詞的作者叫李清照,當時才17歲,就把一大把文藝前輩“打”翻在地。其實李清照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一點兒都不意外。她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母親王氏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這樣的書香門第,培養出來的女孩子怎么會差?
其他孩子在玩泥巴、過家家時,她在讀書彈琴;同班同學遇到難題無處請教時,她出門左拐就是狀元郎外公的家。就連她交往的朋友也是腹有詩書的同輩,絕不會是胸無點墨的普羅大眾。她的名字也很有特色,出自王維的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合二為一,就是“清照”。良好的家教和卓絕的基因,造就了驚艷絕倫的天才少女。
就在寫出《如夢令》的兩年前,李清照就已經嶄露頭角。那時她15歲,父親李格非拿著朋友張耒寫的《讀中興頌碑》:“閨女,給你看看什么叫詩,好好學著點。”李清照拿起來一看,覺得不太對勁:“如果不是唐玄宗荒唐誤國,何用郭子儀中興唐朝?為什么不追根溯源,尋找原因呢?”她提筆就對張叔叔的大作進行深刻批判:
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
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
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響,春風不敢生塵埃。
……
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專,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
最后兩句的意思是:你們不能只看到唐朝的中興,而不管宋朝的奢靡啊。一手“借古諷今”的絕活兒深得韓愈、蘇軾的真傳。
02
生活在宋朝的女子,沒有選擇追求者的機會,父母會幫她們辦理好一切。
李清照的父母給她選定的丈夫叫趙明誠。他是李格非的學生,父親趙挺之位居吏部侍郎的高位,可謂門當戶對。對這位父母口中的青年才俊,李清照很是好奇。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她就會想象未來夫君的模樣。
沒過多久,趙挺之就帶著趙明誠來提親了。“好機會,我倒要看看你長得什么模樣。”她在院子里的秋千上晃啊晃,心中惴惴不安。“吱呀”一聲,大門開了,一位目若朗星的才子迎面走來。李清照瞬間有種不一樣的感覺。她捂著發燙的臉頰,跳下秋千就往屋子里跑??伤哪_步還是慢了下來,好奇、憧憬、慌張……初次悸動的少女心推著她走向院里的青梅樹,鼻子聞著青梅的香味,眼睛卻不住地看向走過的趙明誠。后來李清照回憶這一刻時,依然是滿滿的春心蕩漾,就像那首《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最好的婚姻就是:你來了,恰好我也在等你。
03
18歲的李清照和21歲的趙明誠結婚了。從前是兩個人各玩各的,現在是兩個人一起玩。先不考慮生孩子的事,玩夠了再說。事實上,他們一輩子都沒有生孩子。
閑來無事的時候,他們倆就喜歡打麻將。那時候的麻將叫打馬,李清照特別喜好這種游戲。到底有多喜歡呢?她在晚年時總結經驗,寫了一部《打馬圖經》,其中有這么一句話:“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
凡是賭博類的游戲,李清照都玩,而且基本沒怎么輸過。如果生活在現代,估計她能橫掃澳門和拉斯維加斯,老板都要哭暈在廁所。
月上枝頭的時候,美酒來一杯。
歷史上,以喝酒成名的男人不少,曹植“樂飲過三爵,綬帶傾庶羞”,李白“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但女人以喝酒留名青史的,李清照是獨一份,以至于她留下的詩詞中,有一半都與酒有關。
在她的內心中,喝酒賭博從來都不是男人的專利,女人玩起來也一樣溜,誰說女子不如男?娶了這么一位才女回家,趙明誠感覺壓力很大。當時他在外地游學,就收到妻子寄來的一封信: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太好了!為了挽回自己的家庭地位,他決定寫一首更好的。就這么在屋里悶頭寫了三天,他終于寫出了五十首《醉花陰》。趙明誠把自己的詞和李清照的信混在一起,請朋友陸德夫幫忙看看。結果,陸德夫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只有這三句不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在朝廷黨爭的打擊下,李格非被罷官。1107年,趙挺之也撒手人寰。偌大的開封城再也沒有趙、李兩家的立足之地,于是,李清照跟隨趙明誠回到青州老家。在“歸來堂”中,他們度過了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連李清照都“甘老是鄉矣”。
每天吃過飯后,他們就坐在歸來堂烹茶消食。李清照記憶力特別強,凡是讀過的書都能過目不忘。于是在烹茶的間隙,她就會說“某事在某書、某卷”,甚至在第幾頁、第幾行都說得一清二楚,然后就讓趙明誠猜“對還是不對,猜對先喝茶哦”。
李清照如彎鉤般的笑眼充滿狡黠,讓趙明誠如癡如醉??娠@然他的智商不夠,每次輪到他喝茶時,基本都沒什么滋味了??粗煞蚓狡鹊哪?,李清照忍不住大笑,以至于茶杯都翻倒在地。這時,趙明誠就會溫柔地看著她,憨憨一笑。
04
1127年,金兵來,開封破,靖康恥。
如果人生分為四季的話,44歲的李清照直接從盛夏來到數九寒冬。宋徽宗父子和三千多名嬪妃、官員,被當作豬狗一般押往五國城,太平百年的中原大地再次升起狼煙。那些平時指點江山的士大夫們,如今紛紛丑態畢露。束手無策、舉手投降的有之,不顧家國、東奔西跑的有之,為求活命,典妻賣子的有之。
從小以“女中巾幗”自詡的李清照驕傲了半輩子,清高了半輩子,如今看著那些大宋朝男人的丑態,才真正理解了花蕊夫人的那句詩:“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更讓她感到絕望的,是丈夫趙明誠的軟弱。當金兵南下后,趙明誠被任命為江寧知府,統籌這座虎踞龍盤的戰略要地,這可謂是重用??僧斃钋逭諑е?5車文物古籍南下后,看到的卻是趙明誠在叛亂中棄城而逃。男子漢大丈夫,李清照寧愿他戰死沙場,也不愿他茍且偷生。
上至朝廷,下至官員,都渾渾噩噩地活在一片混沌中。同樣是從江南起家,西楚霸王能直搗咸陽,縱橫八荒,如此霸氣的男人,才是李清照心中的英雄。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寫下《夏日絕句》后,李清照就想明白了。當初的愛慕都是真的,現在的不齒也是真的,從此以后,祝你歲月無波瀾,敬我余生不悲歡。
矛盾嗎?一點兒都不矛盾,反而很真實。從來都沒有一如既往的愛與恨,只有世事變遷的抉擇。年輕時愛慕如是,流離時憎恨如是,孤苦時懷念亦如是。
05
1129年,趙明誠病逝于建康。他什么都沒有留下,錢財、房產、子女統統沒有,只有15車文物古籍陪伴著李清照,最后留下的話還是上次告別時的叮囑:“遇到危險時先扔雜物,再扔衣被、書畫、古器,至于那些祭祀禮器,你要與他共存亡,千萬別忘了。”
言猶在耳,人卻沒了。這些古董文物,是他們半生的寄托。在開封時,他們就把有限的錢財投入到無限的收購中。趙明誠甚至經常去典當鋪,冬天當夏衣,夏天當冬衣,手里有倆錢就去大相國寺淘寶。在青州時,他們一路游山玩水,一路買古董,以至于家里堆滿了各種古董文物。中原大亂后,李清照帶來的其實只是一部分,剩下的不是被燒毀,就是丟失。
在亂世中,一個女人帶著15車文物古籍到處逃難,想想都知道有多艱難。就這么一路跑,一路丟,文物越來越少,李清照活得越來越艱難。
1132年,實在不知所措的她只能嫁給張汝舟,選擇一個不是那么堅實的肩膀,也好過孤苦無依的漂泊。直到人生過半,李清照才明白,任你風華絕代,任你驚才絕艷,世間最難越過的,其實是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蹉跎,真的可以消磨一個人的所有趣味。都說壯志難酬,其實“活著”本身已經很艱難了。
這一次李清照看走了眼,張汝舟不是好人。他只不過是覬覦李清照那些為數不多的文物古籍和李清照可能會有的錢財。結婚后他才發現,李清照不讓他碰文物,她身上也沒錢。那么能娶到李清照,也是值得吹噓半輩子的事了吧?可從她的眼神中就可以發現:“她根本不愛張汝舟。”
不過是世道不太平,一個孤苦無依的女人需要依靠,才讓他“撿漏”。狹隘的自尊心讓張汝舟經常對李清照實施家暴。曾經被蘇軾、王拱辰、趙明誠捧在手心里的寶貝,在張汝舟眼里卻一文不值。
李清照本是驕傲至極的人,何曾受過這種委屈——離婚。在那個年代,不論是什么原因,只要女人提出離婚,都得先坐三年牢。坐牢就坐牢,如果在困頓中連內心的驕傲都磨滅了,那就永遠走不出泥潭。
恰好,張汝舟還有一些劣跡。朝廷規定:如果考不上科舉,達到一定的考試次數,就能做個小官。張汝舟的官就是謊報科舉次數換來的。在起訴離婚時,李清照把張汝舟也告發了,結果就是,張汝舟被撤職,李清照也入獄。
好在李清照的人際關系不錯,經過親朋好友的上下打點,關了九天她就被釋放了。
晚年的李清照,孤苦無依地過了24年。她有多苦?看她寫的《聲聲慢》就知道了: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凄風苦雨的黃昏后,只有一個孤獨的女人在喝著苦酒。天色漸漸黑了,屋子里只有一盞如豆的油燈無聲地訴說黑夜的寂寞和人生的無常。
命運最殘酷的地方就在于,它把最好的東西一件件送給你,然后再無情地一件件拿走。國破、家亡,為她遮風擋雨的大傘一個又一個離開她,最后只剩下李清照在荒涼的人世間苦熬。
06
晚年的凄慘歲月折磨著李清照,卻也成全著她。1117年,趙明誠已經大體完成《金石錄》的編纂,李清照“亦筆削其間”。在江南定居后,孤苦無依的李清照又思念起亡夫趙明誠,遂決定完成《金石錄》最后的編纂工作。十幾年間,她帶著字帖、禮器奔走在江河山川之間,不厭其煩地登門拜訪老先生們,請他們鑒定文物的真偽和種種疑問。
1143年,李清照終于將《金石錄》校閱完成,進獻朝廷。這本書一出,立刻震驚南宋朝野,被譽為“歷代金石研究之集大成者”,成為研究中國金石的必讀之作。
而李清照最不同尋常之處,是她讓男人無地自容。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朝廷一力退避,不敢有半分收復之意,宋高宗也被金兵的“搜山檢海捉趙構”嚇破了膽,不甘于國破家亡而奮起抗爭的唯有岳飛、韓世忠、趙鼎等寥寥數人。其實,不甘心的人還有一個女子——李清照。
1133年,朝廷派韓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國。在他們出發的那一天,李清照穿戴整齊來到城門前為二人送行。她舉起酒杯,作了一首《上韓公樞密》:
三年夏六月,天子視朝久。
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聞帝若曰,岳牧與群后。
賢寧無半千,運已遇陽九。
……
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以一介女子之身,吐壯懷激烈之言,當真讓天下男子汗顏。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