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說 > 歷史趣聞

文天祥的故事是怎么樣的?文天祥從容就義了嗎?

歷史大觀園 歷史趣聞 2021-08-27 00:24:26 0 文天祥

也許,歷史不是你認為是那樣的就是那樣的。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當事人為什么會這么做?這個事件是如何發展出來的。這篇文章“文天祥的故事是怎么樣的?文天祥從容就義了嗎?”或許能夠給您答案。?

文天祥的故事是怎么樣的?文天祥從容就義了嗎?

01

1256年春,臨安街頭有點躁動。那天是科舉公布成績的日子。就像今天查高考分數時的忐忑一樣,宋朝學子們捂著“怦怦”跳的胸口,焦躁不安地向皇榜走去,絲毫沒有注意到手心早已滲出汗水。

21歲的文天祥也站在皇榜下。他伸長脖子,渴望在榜單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一行一行地看下去,直到看見“文天祥”三個字,他才長嘆一口氣,中了。

中了進士,隨后就是在集英殿對策。這些都是該走的流程,只是為了區分名次,不會再有落榜的危險。文天祥當真了,難得有面見皇上的機會,此時不表現,更待何時?

當時的皇帝是已經在位30年的宋理宗趙昀。趙昀晚年沉湎于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

文天祥來到臨安就聽說了皇帝的事跡。他有點不能忍,于是在集英殿對策時就提筆開罵:“陛下,您要做一個高尚的人??!這么多年都熬過來了,再忍忍啊。”他連草稿都不打,一口氣寫了將近萬字。

他說得忠貞懇切,據說把趙昀感動得直抹眼淚?;蛟S是因為文天祥的真情和文采,被罵得狗血淋頭的皇帝竟然把他選為狀元。

自隋朝開創科舉至1905年被廢除,1300年間出現了無數的狀元,而最不可思議的,當屬文天祥了。

文天祥的故事是怎么樣的?文天祥從容就義了嗎?

02

《宋史》中對文天祥有兩句很特殊的記載。第一句是:“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就是說文天祥身高體長,皮膚白皙,一雙細長的丹鳳眼鑲嵌在美貌的臉上,顧盼生姿。文天祥不僅長得帥氣,還是才氣側漏的狀元郎,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國民“男神”。

第二句是:“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文天祥的家庭條件不錯,在他考中狀元后,父親不幸去世,給他留下了大筆遺產。三年后,24歲的文天祥被任命為海寧軍節度判官,開始走上仕途,也開啟了他的浪蕩生涯。豐厚的遺產再加上宋朝的高工資,不難想象文天祥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五星級酒店的豪華大餐吃起來,30年的女兒紅喝起來,滿座的同僚朋友嗨起來,還有請來的歌姬唱起來……宋朝官員典型的奢靡生活,他一過就是17年。

這時的文天祥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他寫的文章別人也能寫,他過的生活別人也能過,他和其他的進士、狀元沒什么區別。

可當歲月靜好的生活一旦被打破,有的人就此崩潰,而有的人卻能涅槃重生。

文天祥的故事是怎么樣的?文天祥從容就義了嗎?

03

南宋的暖風熏得游人醉,南宋人早把杭州做汴梁。他們忘記了曾經受過的苦難,也忘記了祖先曾經蒙受過的恥辱,只要自己過得好,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筛咴系拿晒湃瞬灰粯?,他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登基,被眾人奉上尊號成吉思汗。這時的成吉思汗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他一點不比以往的草原領袖遜色。大蒙古國也繼承了匈奴、突厥的疆域,一統廣袤的草原。

被成吉思汗改造過的大蒙古國,潛力顯然不是先輩們可以比擬的。蒙古鐵騎四面出擊,一座座城池在馬蹄聲中陷落,一寸寸土地在蒙古人的呼喊中被占據。男人屠殺、女人為奴、工匠留用,遼、金、西夏、花剌子模、波斯等國逐一滅亡。西至里海,東至大興安嶺,北達西伯利亞,南抵黃河,都成了蒙古人的牧場。

1273年,襄陽城破。沒有郭靖和黃蓉守護襄陽,也沒有楊過燒毀20萬大軍的糧草,更沒有郭襄16歲的煙花,只有國破家亡的凄慘和悲涼,南宋也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04

1275年,蒙古軍攻破安慶,刀鋒直指建康,南宋王朝危在旦夕。而這時,文天祥“造反”了,他反的當然不是大宋王朝,而是自己。

國家危亡在旦夕之間,文天祥想想以前的奢靡生活,感覺就像是在犯罪。他把良田、豪宅、香車統統變賣,連同家中的存款和現金,全部作為勤王的軍費。“痛自貶損,盡以家貲為軍費。”不久后,他帶著一萬多人的烏合之眾,東進勤王。

從江西出發前,他的朋友前來勸阻:“你去了有什么用???還是明哲保身吧。”文天祥不愿茍且偷生:“國家養育臣民將近300年,可到了關鍵時刻,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我這么做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希望做一個表率,希望忠義之士能夠挺直腰桿,保家衛國。”

文天祥不知道蒙古人的強大嗎?他不怕死嗎?不,他當然知道,但他更不愿意違背自己的內心,在自責、悔恨中茍且偷生。

這是文天祥的第一次“造反”。他放棄了過往的舒適生活,與奢靡、放蕩徹底決裂。他放下了手中的筆和酒杯,拿起殺人的劍,穿起生銹的鐵甲,迎著蒙古人的鐵騎走向戰場。

40歲的文天祥開啟了新的人生,走上了一條悲壯卻也光輝的道路。

文天祥的故事是怎么樣的?文天祥從容就義了嗎?

05

相比文官領兵的范仲淹、虞允文而言,文天祥的軍事能力相對較弱。他帶兵來到臨安后就上書皇帝:“大宋為什么軍事上屢戰屢敗呢?就是因為地方政府沒權力,全由朝廷說了算。不如把天下分為四大軍區,全部交給司令員統領,由前方負責戰爭。朝廷只要任命人員就行,其他的事別管了。”

平心而論,文天祥的提案基本沒有可行性。自古以來的勝仗,都是靠朝廷整合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權力下放的結果只能是軍閥割據,投降的速度只會更快。

在蒙古鐵騎如泰山壓頂般南下時,文天祥最終沒能力挽狂瀾。整整三年時間,他帶著殘兵一路迎戰一路敗退,蘇州、臨安、溫州、江西……最終在廣東汕頭潮陽縣被元軍千戶王惟義俘虜。

1278年11月,文天祥被押解至元軍張弘范的大營中。手臂粗的牛油燈閃爍,張弘范露出得意的笑容。他抿著嘴看著早已貴為丞相的文天祥,說:“你給張世杰寫封信,讓他投降吧。”文天祥說:“好,我寫。”文天祥給張世杰的信中只有一首《過零丁洋》。他不是勸降,而是在勸他不要降。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國勢飄零如雨打浮萍,我輩不能挽救社稷和百姓,能做的只有不愧對祖先。

06

這首《過零丁洋》并沒有到達張世杰的手中,而是被張弘范截留了。他看著墨跡未干的字跡,不禁對這個亡國丞相生出敬意。隨后,一份報告被送到忽必烈手中:“這是一名義士,不能殺。”

做領導的都喜歡忠臣,最好是對自己盡忠。如果是敵人的忠臣,也要表揚,意思是讓自己手下的人好好學著點。

文天祥躲過一死,被一輛囚車押往北京。1279年4月,文天祥邁出了北上的第一步。囚車從廣東出發,一路經過韶關、贛州、吉安,再過鄱陽湖、南京、徐州,最終到達元朝的首都北京。杏花春雨江南的碧綠色,逐漸變成干燥的枯黃。

文天祥第二次“造反”了。他放棄抗爭,尋求精神不朽。既然反抗已經失敗,那就只能接受現實。在渡過長江后,他就知道事情再也沒有挽回的余地,于是在北上的路上,他不斷尋找精神上的知音。沿途經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是先輩曾經奮戰過的熱土。那些忠誠的靈魂,都給文天祥帶來別樣的溫暖。這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讓他有了“吾道不孤”的欣慰。

徐州的燕子樓,是唐朝張愔為愛妾關盼盼所建。張愔去世后,美貌的關盼盼被無數人覬覦。唐朝的妾是可以相互贈送的,更何況在丈夫死后改嫁,正常得很。但面對踏破門檻的提親者,關盼盼都拒絕了,她要為張愔守節,最終15年未再嫁人。

400年后,文天祥在北上途中登上燕子樓。他想起獨居并終老于此的關盼盼,一個女子尚且可以為丈夫守節,何況自己是亡國的士大夫。于是,他寫下一首《燕子樓》自勉:

因何張家妾,名與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義長不沒。

但傳美人心,不說美人色。

當囚車來到山東德州時,他想到了顏真卿。這里曾經被叫作平原郡,“安史之亂”前,顏真卿被貶到此地。當安祿山的大軍橫掃河北時,州郡紛紛開城投降,只有顏真卿的平原郡做了“釘子戶”,死死地扎在那里。就連他的堂兄顏杲卿都被叛軍殺死,只找回一只胳膊。

20年后,顏真卿最終還是被安史余孽殺害。文天祥想起顏氏兄弟的節義,又寫下一首詩來自勉:

亂臣賊子歸何處,茫茫煙草中原土。

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

此時的文天祥明白了一個道理:眼前的成敗榮辱,在歷史中不過是滄海一粟,百年后,判定成敗的不是權勢、金錢,而是精神。

這個世界終究不負正能量。

07

在北京,文天祥是愿意活下去的。元朝皇帝忽必烈正在大力求才,尤其是南宋的文人學士。聽說文天祥是南宋的第一等人才后,忽必烈就勸他留在北京,還幫他買房子、上戶口。

文天祥說:“如果讓我以道士的身份做顧問,可以,官就不做了。”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一個有命,一個有名,可極力反對的恰恰是南宋的投降派。

如果讓文天祥這樣的反抗者都活著,那他們舉國投降的人又算什么?漢奸就不要臉的嗎?于是南宋宰相留夢炎上書說:“如果文天祥回到南方,再次號召民間起義,那可怎么辦?”

文人玩起文字游戲,最是歹毒。這樣一來,事情就很簡單了。文天祥要想活,就得投降;如果不做元朝的官,就得死。

文天祥最終第三次“造反”。他不再茍且偷生,決意從一而終,向死而生。1282年12月,忽必烈問他:“你還有什么想說的?”文天祥說:“忠臣不事二主,但求一死。”第二天,文天祥被斬于菜市口。元朝人卻說:“宋之亡,不在崖山之崩,而在燕市之戮。”

08

近幾年有個很流行的概念,叫“走出舒適區”。其目的在于,鼓勵大家不要沉溺在舒適感當中,而是要尋找艱難的路,在一次次的難題破解中磨煉自己,最終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文天祥不就是這樣嗎?他在舒適區中生活到40歲,當時代大潮來襲時,他卻好像換了一個人,首先放棄精美的生活,然后尋求精神的不朽,最終放棄求生的希望。

文天祥不斷對過去的自己“造反”,剔除生命的雜質,只留下最璀璨的一部分,那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核——正氣。

我們不能成為文天祥,但也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像文天祥被殺后留在衣帶中的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704.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