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執拗的高歡
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天平四年、梁大同三年,537年)這一年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紛亂多年的北方中國,將在這一年理出一條明顯的頭緒。
在擊退柔然鐵騎后,高歡狠鷙的目光投向關中,以及那里的主人宇文泰。數年前他眼睜睜看著這個狀貌不凡的年輕人從晉陽溜走,這一次,他絕不會再心慈手軟,他一定要把這只黑獺徹底弄死。
弘農之戰,宇文泰和柔然人南北并舉,確實讓晉陽出了一身冷汗。這標志著竊據一隅的武川軍團已經進化成具有戰略意識和能力的國家,必須趁其羽翼未豐之時早點消滅之。
十月,高歡集結20萬大軍,從晉陽出發,兵鋒直指蒲津渡;令司徒、西南道大都督高昂所部3萬人,出洛陽攻弘農。兩路分進合擊,仍是小關之戰時的套路,兵力優勢比小關之戰時更加明顯。宇文泰聞訊大驚,立即率主力西返潼關,飛檄征調各州部隊迅速向長安附近集結,同時令中領軍宇文導率留守長安的精銳騎兵向蒲津渡方向緊急馳援,全力抵擋東魏大軍。京師長安只留下少部分兵力,由右衛將軍賀蘭祥負責留守。高昂見弘農空虛,立即進圍弘農郡城,掐斷了弘農接濟關中糧食的通道。
戰爭一觸即發,作為占據主動權的一方,東魏朝野對于解決西魏問題并未達成一致意見。滅人之國,從來都不止戰爭一種手段,即使發動戰爭,也未必都采取強攻硬打的方式。高歡的右長史薛琡勸阻說,關中連年饑荒,國力衰弱,攻弘農實際上只為解決糧食問題,對東魏并未有太大威脅;與其懸軍深入,不如在各個要津上部署軍隊,堵塞宇文泰出關的通道,只需一年的工夫,饑荒必然會毀掉關中,千萬不要貿然渡河與西魏野戰爭鋒。
高歡擁有強大兵力優勢,不認同這種緩策,仍堅持渡河進攻速滅西魏。侯景建議說,大軍規模太大,如果都集中到一起,萬一遇到不利不好控制。不如分為前后兩部分,好歹能夠互相呼應,即使有事也能減少損失。高歡仍然不聽,東魏大軍從蒲坂后土祠附近西過黃河,向華州進攻。
華州在洛水北岸。為與河南境內的洛水區別,陜西這條河又稱北洛水,全長約680公里,發源自陜北,南流入關中平原,在沙苑以南、華山郡以東向東南注入黃河。華州是關中防守河東方向的兩大重鎮之一(另一重鎮即東雍州華山郡),孝武西遷時東魏軍曾偷襲過一次,但被老將王羆擊退。拿下華州,便可占據洛水要津,使西魏再失一條天然的重要防線。因此高歡首選進攻華州。
王羆常年鎮守華州,把城防經營得十分完善。宇文泰派專使告誡王羆,一定要守好此城,為關中提供好屏障,王羆信心滿滿地對使者說:“老羆當道臥,貉子安得過。”東魏大軍一擁而至城下,高歡親自在城下喊話:“王羆何不早降。”王羆豪氣萬丈地說:“華州城就是我王羆的墳,我生在這里,死也在這里,你們誰活膩了就來打我吧!”眼見華州準備充分,高歡不愿在堅城下浪費精力,大軍沿洛水向東南方轉進,選擇防守薄弱的地方渡河,屯駐至許原。
再來看西魏方面的情況。宇文泰晝夜兼程趕到渭水以南,除宇文導所領長安守備部隊到達外,其余各州兵都未集結,總兵力不到萬人。1:20!形勢嚴峻之極,西魏軍人人懼形于色。宇文泰召集諸將商議,他首先表態,高歡越山渡河,遠道來攻,要趁此機會以逸待勞,擊垮高歡。諸將都認為不該立即迎擊,不如大軍后撤,讓東魏軍再深入一些,以便拉長其戰線,尋隙攻之。
這一片哀聲讓宇文泰非常憂心,唯有宇文深與眾不同,他越眾而出向宇文泰道賀。宇文泰明知其故,卻當眾問他:“大家都怕得不行,你卻向我道賀,為什么?”宇文深說:“高歡全據關東之地,如果老老實實守住他的地盤,以東魏目前的團結狀態,倒是很難對付。但他現在懸師過河,已失去地利上的優勢;而且高歡此次遠征,很大因素是為竇泰報仇,這是意氣用事,正是我們擊而敗之的好機會。如果丞相你能授權讓我節制華州王羆兵馬,發兵出洛水之后,截斷高歡的歸路,必然能夠前后夾擊打敗高歡。”這番對答,說出了宇文泰的心聲,相當于也給諸將上了一堂戰略課。宇文泰接茬分析說:現在高歡大軍距長安已經很近,如果讓他繼續進攻,長安附近人心一亂,我們就沒希望了。因此必須趁其大軍剛到迎頭痛擊,才能挽救危亡的形勢。
二、教科書式的以寡克眾
宇文泰遂率大軍造浮橋過渭河,輜重全部留在渭河南岸,士兵隨身只攜帶3天的干糧,與高歡大軍隔60里對峙下來。宇文泰派人去偵察高歡大軍的動向,老偵察兵達奚武再次請命,他帶3名候騎,身穿東魏士兵服飾,趁日暮時分靠近東魏大營,偷聽到敵軍的口令,然后裝作是巡夜將軍大模大樣巡視,遇到站崗執勤不力的還以鞭撻之。
以達奚武的身份地位,原不必這么以身犯險。此公出身微賤,歷來偏好體力活,他當了大將軍后,按照規定可以享受一定儀衛,但他還是喜歡帶著兩三個從人跑來跑去。后來他鎮守同州華山郡,周武帝讓他到華山上祭祀求雨,達奚武以60多歲的高齡,僅帶著幾個人步行爬上險峻的華山,在山上住了一夜。碰巧老天也很給面子,第二天就下了場雨。周武帝聽說后哭笑不得,專門下詔表揚達奚武求雨的功勞,然后告誡他說:“你老人家雖然心誠,但畢竟是三公之重(達奚武時任大司寇),還得顧一顧國家的體面,以后還是別這么拼命地親自爬華山了。”君臣之言行,真令人捧腹。
達奚武偵察到東魏大軍的基本情況,宇文泰召集諸將商量攻戰之策,大將李弼建議說:“敵眾我寡,不能平地布陣,與敵硬碰硬地對攻。此地向東有一段渭曲之地,那里地形不錯,可以先占領這個陣地,據地利以待高歡。”
李弼這個建議切中了地利的要害。
洛水與渭水兩條河都匯入黃河,兩河所夾的區域,呈喇叭狀向東南收緊。沙苑就處在這個喇叭口的最窄處?!锻莞尽吩疲?ldquo;沙苑在縣南洛渭之間,亦名沙海,廣八十里,其沙隨風流徙,不可耕植。”洛水南流,其河道經常改換,時而匯入渭河,時而匯入黃河,改道造成這一區域沙多地軟,沼澤遍地,葦草很多,視線不開闊,不利于大部隊展開。選擇在這里布陣,可以揚長避短,極大遏制東魏兵多的優勢。
宇文泰聽取李弼的建議,把主力自東而西,背向渭水布陣,自己率中軍,李弼率右軍,趙貴率左軍,將士都隱藏在蒹蘆之中,約定以鼓聲為號令一齊殺出。
高歡聞聽宇文泰大軍已來,迫不及待地要進攻。都督斛律羌舉再次勸說高歡不要輕易進攻,他說:“宇文泰的實力大家一望可知,他的后勤力量不足以支撐他長久地固守,此時形勢危急必然要作困獸之斗,我軍不可與之拼這一戰之險,如果我們按兵不戰,別派一軍出其后側,乘虛直攻長安,其根本重地一破,黑獺的腦袋早晚必將掛到我們營門上。”
這條計策點中了西魏的死穴。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時,頗帶幾分惋惜地在斛律羌舉的這條計策后批了一句話:“使斛律羌舉之計行,西魏殆哉。”
誠如胡三省所說,如果這條計策真的被執行,宇文泰幾乎毫無還手之力。但這條計策讓人不得不想起幾個月前的小關之戰。同樣是主力持重不戰,偏師分兵出擊,結果被宇文泰圍殲一路。高歡諸將心有余悸,生恐重蹈竇泰的覆轍,對此計議論不一,沒有形成統一意見。然而此時之形勢與小關之戰時已截然不同,兩軍相距不到60里,這個距離騎兵部隊連續幾個沖鋒就可以殺到,宇文泰沒有轉圜的余地,只要他一撤,立刻就是潰退。洛水中游沒有重兵防守,東魏軍如果渡河而西,200多里地就能直取長安城,鄧艾偷渡陰平的故事將會重現??上?,像竇泰克潼關而不快攻長安一樣,歷史再次隨著斛律羌舉的意見不被采納而拐了個彎,高歡喪失了一個絕佳的擊敗宇文泰的機會。
那么只能在一刀一槍的拼殺上下功夫了。
東魏大軍開動,向沙苑河曲出發。兩軍相遇在下午申時(4點左右),高歡望見宇文泰的軍隊稀稀拉拉地布在渭河北岸,阻隔在兩軍中間的,只剩一大片枯黃的蒹蘆。高歡突然心中一動,問諸將用火攻如何。
這又是一條好計策。處于勝勢時,就像下棋,處處都有棋,處處都有機會。這把火一點,且莫說剛剛誕生的西魏,就連隋唐兩朝皇室、勛貴的先祖,也都要悉數葬身火海。
可是棋路太多的時候,往往有人會犯選擇恐懼癥。這次犯病的是侯景,這位頗富戰場經驗的大將突然說:“我們應該堂堂正正地把宇文泰抓住殺了,把黑獺的腦袋巡行天下,讓大家看看跟我們作對的下場。如果一把火都燒成焦炭,那就達不到殺一儆百的效果了。”
這個建議可謂荒謬至極,戰場攻殺你死我活,取勝是唯一目標,何論什么手段、效果?侯景作為一個宿將,提出這樣的建議,不由不讓人作誅心之想。是否因為怕宇文泰被滅,飛鳥盡,良弓藏?
高歡居然也鬼使神差地答應了,大軍繼續前進。
至此,勝負的天平從一邊倒變為兩方持平,高歡人多,宇文泰占地利,就看臨場發揮了。東魏軍士望見西魏兵少,都產生了輕敵之心。高歡感覺部隊士氣有點問題,本想稍微壓一壓,穩一點進攻。猛將彭樂勸說:“我軍人多,以百敵一,還等什么等。”高歡被煽惑得也輕率起來,于是下令全軍沖鋒。
東魏軍競相沖擊,好像不是去打仗拼生死,而是跑過去摘果子,誰跑得快誰就搶得多。
西魏軍中突然鼓聲大作,埋伏在蒹蘆中的士兵悉數殺出,兩軍相交,東魏軍進攻重點迅速集中到西魏左翼。戰斗打得異常激烈,從長安來的皇宮禁衛軍都在左軍,千牛備身直長王勵(宇文泰舅父王盟之子)率禁衛軍將士下馬用短兵器接戰,所統士兵死傷慘重,王勵本人重傷身亡。中軍情況稍稍好一些,但戰況也很膠著,宇文泰的親兵將領耿豪、王雅奮勇搏殺,耿豪殺的滿身是血,戰后宇文泰贊揚他說:“耿豪勇猛,所向無前,光看他一身是血就知道他立功有多大,不需要再看他斬了多少首級。”洛州豪強泉元禮隨軍征戰,不幸中箭身亡。此時,右軍主將李弼見形勢危急,率60名鐵騎大呼殺向東魏陣中,這些鐵騎如疾風暴雨,威不可當,霎時把敵陣殺了個對穿。李弼的親弟弟李標身材短小,沖鋒的時候伏在馬鞍上,好像沒人在馬上一樣,其人雖小,沖殺起來卻驍勇無倫,殺得東魏軍紛紛驚呼:“避此小兒!避此小兒!”
在古代的通信條件下,軍陣的指揮往往靠主帥的現場觀察和判斷,效率與軍隊的規模成反比,在突發情況下很難控制軍陣的局面,有時一個局部形勢的逆轉會對整個戰局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東魏20萬人的大陣本就不太好指揮,加上諸軍沖鋒時隊形已經混亂,此時再被李弼一個反沖鋒,頓時失去了控制,士卒像沒頭蒼蠅一樣陷入亂斗。東魏將軍彭樂輕敵之心甚重,戰前還喝了點酒,乘著醉意殺進敵陣混戰,結果腹部被刺穿,腸子都流了出來。這個糊涂蛋將軍倒不乏蠻勇之氣,他把腸子塞回肚子繼續拼殺,著實令人嘆服。但個人奮勇決死難以挽回敗勢,東魏軍大勢漸漸散亂。
西魏軍趁亂猛攻,斬殺6000余人,失去組織的東魏軍毫無抵抗能力,當場有2萬人投降。高歡敗退到洛河岸邊,企圖收兵再戰,張華原拿著名冊到各營點兵,大多數營或散或死,居然空無一人。
一片沙草地中,鮮血把葦草染紅,東魏軍死尸橫七豎八,沒死的也在拼命逃竄,征戰北方幾無敗績的偉大統帥高歡,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會有這樣的失敗,這甚至比竇泰之死還要恥辱。他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死死地抓著馬鞍不肯退兵。
汾州刺史斛律金眼見形勢不妙,再拖下去必定危險,狠狠鞭打高歡的馬,才硬逼著高歡離開。斛律金是高歡起事時的元從老將,征戰多年經驗豐富,他善于騎射之術,統軍打仗慣用匈奴人的遺法,通過觀望塵土能推測出騎兵、步兵的多少,伏地聞聲能知道來兵的遠近。從他的反應約略可知,東魏軍的敗局已經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
斛律金護著高歡渡過洛水,沒命似的向黃河渡口逃跑。主帥一逃,沙苑的東魏軍立即陷入總崩潰,戰場變成屠宰場,東魏軍或死或降,損失共計8萬余人。宇文泰來不及處理降兵,率軍急追高歡。
高歡一路狂奔,為了加快速度,隨軍所攜鎧甲兵器等物資丟掉18萬副。高歡逃到渡口,渡船尚在河中,不便靠近河灘,便換乘一匹駱駝跑入河中,狼狽地逃上船向東岸逃命,留下韓軌、潘樂、可朱渾元作殿后掩護,不料被西魏邵郡太守楊標截殺,東魏死傷無數。侯景收合所部敗兵退到黃河邊,亂兵太多無法登船,便想從橋上通過。孰料西魏已事先派兵守住橋頭,一名大力士身穿厚重的衣甲,手持大棒守住橋頭,東魏人無法靠近,射箭也無法穿透其衣甲,侯景部將賀拔仁是神射手,他等大力士轉身露出面部時,急發一箭正中臉上,當場斃命。這支守軍是否是宇文深從華州調來的或未可知,但為數不多,當即被侯景沖散,敗軍得以逃回河東。弘農方向,高昂的圍城大軍聽說沙苑慘敗,不敢繼續圍攻,率軍撤回洛陽。
三、雪崩效應——河洛、汾絳的爭奪
高歡回撤途中驚魂略定,大軍稍稍集合,侯景向高歡建議說:“宇文泰新勝而驕,防備必然松懈,我愿率數千精銳騎兵偷襲長安,必可一擊破之。”高歡跟夫人婁昭君提起這事,婁昭君堅決反對,她說:如果侯景滅了宇文泰,必然占據關中不再回來,消滅一個宇文泰,又生一個宇文泰,沒有什么好處。高歡深表贊同,否決了侯景建議。婁昭君識人之明自不必多說,否則她不會要死要活地嫁給高歡這個潛力股。但高歡的反應確實吊詭。侯景之才在諸將中出類拔萃,在爾朱榮帳下時便名位與己相亞,以人主之地來考慮,對才能過于突出的人當有所防范,但高歡似乎并未多做提防。關中之亂他敢派侯景去招降賀拔岳的余眾而不虞,東魏遷鄴后他放手讓侯景到河南當方面大員而不憂,可見他對侯景的控制還是很有底數。然而婁后一提擔憂侯景,高歡卻又憂心而止,看來并非十足托底。
宇文泰追至黃河西岸,東魏軍已經逃入河東。都督李穆向宇文泰建議說:高歡已經破膽,如果迅速渡河追擊,肯定能活捉高歡。宇文泰對這個建議一笑置之,沙苑這場遭遇戰,將東魏擊破但并未徹底消滅其主力,貿然渡河追擊,不確定因素太多,不僅兵力不占優勢,地利優勢也不復存在,有可能會反勝為敗。
宇文泰回過頭來還有更重要的事要辦,沙苑之戰俘虜的降兵達7萬人,西魏軍吃得下但咽不下,如果硬帶回長安,這7萬張嘴無疑會讓關中的饑荒雪上加霜。但這7萬人是高歡多年征戰鍛煉出來的部隊,實在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怎么辦?幾經權衡,宇文泰決定留下2萬名俘虜,其他人就地釋放,聽任回歸東魏。宇文泰在向皇帝獻俘后,對參戰的丞相府十二軍統軍大將提升爵級、增加食邑。
12名將軍多數按照軍功高低得到相應的封賞,但其中也透露著鮮明的遠近親疏之分。例如封邑最多的兩人分別是原州李遠3000戶、武川獨孤信2000戶,這兩人一是隴右舉足輕重的漢人豪強代表,一是宇文家武川老鄉加故交。戰功卓著的李弼僅僅得到1000戶,達奚武甚至沒有賜以封邑??梢娪钗氖想m然為政清明,卻也并非絕對公平。
弘農之戰十二名將軍封賜表
但封賞不代表沙苑之戰的終結,從東西魏對抗史的角度來看,沙苑之戰是個區域性的大規模戰略對抗,沙苑局部關鍵性的戰斗剛剛拉開后續大戰的序幕。宇文泰在拒絕追擊高歡的建議后,立即做出了合理的抉擇,他不敢邁開腿去追擊,但不代表不會張開嘴蠶食。
宇文泰率主力返回渭南,此時所征諸州兵剛剛集結完畢。為了紀念這場空前的大勝,志得意滿的西魏丞相令參戰部隊在沙苑戰場一人種一株柳樹,彰顯不世武功。稍后,也就是沙苑之戰結束后的16天,宇文泰迫不及待地派出三個方向的軍隊,向汾絳、河洛、荊州分頭出擊。
這三個方向都是東魏占領時間不長、一直不太穩定的地區,趁亂擊之,奪地占城的勝算較大,更關鍵的是汾絳和河洛地區的區位優勢,兩地都是東西魏對抗的前沿要地,戰線往前推進一分,國防形勢就更安全一些。根本之地屢屢被威脅的西魏,對這些土地的渴求更甚于東魏。
先說汾絳地區。汾絳是汾州和絳州的概稱,這里處于晉西南,是南汾河谷地和太行山余脈交錯的地方,其西南兩面以黃河為界與關中相望,從北至南分布著龍門、蒲津、風陵等重要渡口,是河東進攻關中的前沿要津。向北則是河東重鎮晉州平陽城(今山西臨汾),向北可威脅東魏軍事首都晉陽太原城。東西魏并峙之初,汾絳一帶一直為東魏所占有,高歡歷次南侵,均是自晉陽南下過汾河從此入侵,給西魏帶來極大威脅,其戰略地位對西魏國防安全來說可謂不遑多讓。
宇文泰派大將李弼和賀拔勝進攻河東郡蒲坂城,此時沙苑之戰帶來的雪崩效應才逐步顯現出來。
河東聞喜縣豪強裴果時任河北郡(今山西平陸)守,裴果在六鎮之亂時便率族人征討亂軍,他好著青衣、騎黃驄馬,由于作戰勇敢,人稱“黃驄年少”。他在晉陽時曾與宇文泰相會,深深為宇文泰的雄辯所吸引,遂私下相交,托以將來??梢娕峁€是有相當的識人之明。裴果聽聞西魏軍來攻汾絳,便率宗族投奔,宇文泰見到故人非常高興,在長安賜予他田宅、奴婢、牛馬、衣服、什物等。
蒲坂豪強敬珍與其族兄敬翔,素來看不慣高歡的行為。高歡大軍過蒲津入關中后,兄弟二人對宇文泰和高歡兩者的為政水平作了一番討論,感到高歡太過跋扈,不如宇文泰挾天子而令諸侯有號召力,更兼宇文泰為政公允,刑法制度齊備,國內非常團結,長遠來看高歡并非其對手。于是召集鄉里宗族,河東郡的豪強張小白、樊昭賢、王玄略紛紛帶本族人響應,數日之間部眾竟然達到數萬人,開創了西魏北周豪強部曲的最高紀錄。敬氏兄弟糾合部曲要直接進攻高歡的后軍,不料高歡在沙苑速敗,大軍已回撤河東。敬氏兄弟沿路截殺,取得了一定戰果。敬氏兄弟隨后率猗氏、南解、北解、安邑、溫泉、虞鄉等6縣10余萬戶歸附,一夜之間平吞6縣數十萬人,宇文泰樂開了花,他高興地牽著敬珍的手說:“能夠奪取河東之地,全是你們兄弟的功勞。”
蒲津渡遺址
敬氏兄弟的歸附,使得河東郡蒲坂城成了一塊漂浮在汪洋中的小舟,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李弼、賀拔勝攻至蒲坂城下,東魏守將薛崇禮固守不下。薛崇禮是汾陰豪強,汾陰薛氏是北朝時河東的頭號豪強,人才之盛當時無兩,自從苻氏前秦占據關中,數百年家世興旺,從無中衰,即使東西魏分裂,薛氏族人仍是遍布州郡多任顯職。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薛氏族人在北魏末年大亂時也紛紛飛鳥各投林,同宗同族各為其主的比比皆是。前文在孝武西遷時提到的薛端,此公率宗族守楊氏壁與東魏軍交戰,為西魏鞏固黃河防線,便是薛崇禮的同宗兄弟。薛崇禮為東魏困守孤城,另一族弟薛善勸說道:河東薛氏世代衣冠,不能再為高歡這個逆賊效力了。如果城池一破,你的腦袋被掛到長安城頭,說這是逆賊某某,死了都不能瞑目啊。薛崇禮猶豫不決。正在相持不下時,薛善的表妹夫高子信(時任蒲坂城南防城大都督)派人對薛善說:“我想開關接應西軍,但恐力量不夠。”薛善知道再勸下去也沒有多大用,索性帶上家人、門生數十人,與高子信合力殺開關門,招引西魏軍進城。李弼乘勢殺入,薛崇禮倉皇逃走,蒲坂城就此落入西魏手中。
河東郡淪陷,晉州大震。晉州守將封祖業聞訊棄城北逃,汾陰薛氏的另一豪強薛循義跑到洪洞城追上封祖業勸說他固守城池,封祖業嚇破了膽,說什么也不回去。平心而論,西魏軍拿下河東郡已是強弩之末,再來攻重鎮平陽,可謂是虛張聲勢。身為一方郡守的封祖業卻不如一個散官,真是無能之極。
在沙苑之戰爆發前,高歡一度想大力整修晉州平陽郡城,以加強晉中一帶的防守,中外府司馬房毓勸阻說:如果敵兵都打到這里了,修這個城又有什么用。由于當時兵力占優,高歡也沒再堅持。此次戰敗,東魏無力固守晉南一帶,便把秦州(北史記載為秦州,疑為泰州,即河東郡蒲坂一帶)、南汾州(今山西吉縣)、東雍州(今山西新絳)三州的百姓全部遷移到并州,想放棄晉州。薛循義世居于此,知道晉州的重要戰略地位,便極力勸高歡固守晉州。高歡大怒:“你們以前不讓我把平陽建起來,以至于大敗之后在晉州都無法立足,現在又說什么固守。”薛循義堅持說:“如果讓我守,守不住的話,情愿殺我全家。”老將斛律金也知道晉州的重要性,贊同薛的意見,便委婉地勸說高歡:“守城這種事,還得漢人干。這個漢人說能守,就讓他守,但是不能給他太多兵力,同時還要按他說的,把他家小都看管起來作為人質,以防萬一。”高歡便任命薛循義為晉州代理刺史,負責晉州防守。
薛循義自己跑回平陽城,收集離散,拼了命也要守住這個晉中重鎮。西魏方面李弼忙于消化剛吞下的河東郡,無力親自率兵來攻,只派出別將長孫子彥以少量兵力攻城。薛循義命令守軍大開城門,守軍全部埋伏在城門邊,企圖把西魏軍引入城中擊滅之。這是一出反其道而行之的“空城計”,長孫子彥不知道大開的城門后到底是一無所有的空城,還是殺機四伏的伏兵,他手中本錢有限,不敢拿命來試驗,無奈之下,只好悻悻然撤兵而回。
邵郡太守楊標截擊高歡后,宇文泰任命楊標為建州刺史。這個帶有黑色幽默性質的任命無疑是給楊標出了個難題。建州(今山西晉城北)距離邵郡300多里,仍是東魏的領土,雖然東魏邊境已亂,但要憑空打出去300里挖一塊飛地回來,難度可不是一般,弄不好手里這點人都要栽了。楊標知道丞相大人看中的是他父子在河東的威望,太上不辱先!受命后,只能硬著頭皮殺出國境去奪建州。也是托了沙苑大勝的福,東魏邊境的鄉民既信服楊標的名聲,又懾于西魏軍威,紛紛聚眾投靠。等到大軍開進到建州,楊標點了點手下人馬,居然已經1萬多人,這真是出乎意料。手中有兵,打起仗來便有了底數,楊標在建州高都郡下與東魏守軍大戰,大破之,入據高都郡城。東魏大將斛律俱率步騎2萬來救建州,又被楊標以逸待勞擊退。已然逃到晉陽的高歡聽聞這個消息,把頭號大將侯景派回河東前線,與晉州平陽城的薛循義合兵一處支援斛律俱,再來進攻建州。楊標雖然屢勝,但他也明白自己手下臨時拼湊起來的鄉兵絕不是侯景的對手。他有心退兵,但又怕這些反復無常的鄉民反過來配合東魏軍把自己給坑了。危急之中,楊標想出一條令人拍案叫絕的計策。
楊標這條計分為三步,第一步,他派人假作從西邊來下書,書中內容寫的是宇文泰的命令,說關中的援軍正從四面八方趕來,建州一定要守好;第二步,他故意不當眾宣布文書,卻假裝保密不嚴,讓人把消息泄漏出去,關中有援兵來,那就不必害怕了,這條消息讓城內軍心為之一穩;第三步,楊標又派各股宗族部曲的頭目率兵四處劫掠糧草,以充軍用。這三步,步步是假,繞了一個大圈,徹底把鄉兵們忽悠得以為形勢真的一片大好。各路土豪們絲毫不疑這位認真的太守大人是在騙他們,全都歡歡喜喜地出去搶劫。楊標這條老狐貍一見計策奏效,馬上收拾心腹部曲,連夜退出高都郡撤回邵郡。等到鄉兵們帶著搶劫的糧草回來時,除了一座空城,就只剩下他們臉上一個個大寫的“懵”字了。
其次是河洛方向。西魏行臺宮景壽率一部兵力過弘農進逼洛陽,洛陽守將高昂遣韓賢擊退之,不料城中民心已亂,州民韓木蘭聚眾作亂。韓賢率兵平滅叛亂,在收拾戰場時,韓賢過于托大,一個裝死的叛軍突然從死尸堆中竄起,亂刀把韓賢砍死。這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韓賢之死無疑又給洛陽守軍身上壓了一大捆稻草。
西魏后續2萬大軍在獨孤信的率領下逼近洛陽,洛陽人趙肅率宗人跑出城外迎接。趙肅長期在洛陽、新安一帶做官,熟知洛陽的情況,此公的帶路行為給獨孤信以極大幫助。高昂見軍心、民心不穩,不敢抵敵,撤兵過黃河退走。帶路黨趙肅被任命為司州治中、別駕,負責糧草的征集工作。
獨孤信部下騎將怡峰上演閃電戰,他率部下騎兵狂奔200余里殺進東魏縱深,奇襲天險成皋郡,然后迅速收其戶口而還。東魏在河南一時間再無重兵集團防守,諸州人人自危。潁川守將賀若統首先繃不住了,帶兵據城投降西魏。賀若統是隋朝開國名將賀若弼的祖父,時任潁川刺史長史。此公有心投降卻猶豫不決,生怕萬一舉事不成,家小拖累甚多,逃跑都不好辦。賀若統兒子賀若敦英明果決,力勸其父馬上行動,于是遂舉兵反叛,抓住刺史田迅投降。
潁川是河南大郡,郡治長社城在今河南許昌長葛市,所轄州郡多在河南許昌一帶,其地北連洛陽,南接豫州,是河南的腹心之地,是東魏之所必爭。果然,潁川事件爆發后,東魏方面第一時間作出反應,行臺仆射任祥率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堯雄、廣州(今河南魯山)刺史趙育、北揚州刺史(今河南沈丘)是云寶,各率本州兵馬共6萬余人夾攻潁川。西魏遣大將宇文貴率步騎2000名救援,大軍行進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東魏諸軍也已逼近潁川,距城僅30里。宇文貴帳下諸將聞聽敵軍兵多,都遲疑不敢進,宇文貴力排眾議說:“我們來這就是救援的,如果丟了潁川還有什么意義。我們輕兵直進,據守潁川城,必能使堯雄不測虛實,乘其心疑必能擊敗之。”
宇文貴率軍急行軍趕到長社城下,背城結陣與東魏大戰。堯雄諸軍從各州而來,協同本就不好,匆匆趕來決戰。沙苑之戰給兩軍士氣帶來的一消一長仍然存在,宇文貴的馬被敵軍流矢射中,他便下馬步戰,將士為他的氣概所激勵,紛紛決死奮擊,居然以千人之眾擊敗敵軍,堯雄盡棄輜重逃走,趙育則當場投降,東魏軍被俘萬余人。宇文貴自感無力約束這1萬降兵,便悉數釋放之。
正在勝利的當口,從洛陽來的第二波援軍到了。領軍大將是騎將怡峰,他帶來500名騎兵,人數雖少,卻都是剛剛打過沙苑的得勝之師,士氣正銳。兩將合兵,居然以2000多人的兵力摧鋒直進,去打任祥的4萬大軍。兩軍合戰,士氣占優的西魏軍再次擊敗東魏軍,任祥退保苑陵(今河南新鄭),東魏將領是云寶據州投降。
這兩仗打得簡直出乎雙方的意料,東魏軍處處挨打,以多數兵力在自家地盤上兀自被敵軍一支偏師打得暈頭轉向,這是要丟掉河南的節奏。宇文泰見形勢大好,便令將軍韋孝寬率一軍攻取豫州。滎陽、梁州一帶的當地豪強紛紛起兵響應,攻陷滎陽和大梁歸附西魏。河南之地大部幾乎為西魏所有。
第三是荊州方向。荊州是北魏所僑置,與梁朝設在江陵的荊州本尊有別,州治在河南鄧州市。高歡立東魏,又在河南泌陽僑置了一個東荊州。西魏乘河南大勝之勢,派荊州刺史郭鸞進攻東魏東荊州慕容儼。由于西魏軍主力盡在河東與河南,荊州方面的兵力實在有限,故而雖是進攻,卻打成一場拉鋸戰。慕容儼在六鎮大亂時便頗有英名,他常年在東荊州一帶征戰,對地形地勢非常熟悉。兩軍相持,居然達到200多天,創下東西魏攻城時間之最。但是這個之最,實在沒有什么光榮可言。郭鸞將軍不幸成為沙苑之戰后最倒霉的一位西魏將領,在北方諸將都在生吞活剝河東河南的土地時,他被慕容儼這個并不十分出色的東魏將領揍得鼻青臉腫,最后不得不收兵而還,慕容儼開城追擊,斬殺300余級。
至此,戰爭宣告階段性結束,西魏軍無力繼續擴張,東魏軍也漸漸穩定住了防線。
在公元537年逐步進入尾聲之時,被打得滿地找牙的東魏人,縮在老巢里喘息漸定,高歡那雙曾經滿是驚懼的眼睛,終于再次凝聚起狠戾之色。所有人都知道,他要報仇!
四、東西分立
沙苑之戰的意義相當重要,在它之前,東西雙方都在整合力量,區別只在于一快一慢、一強一弱而已,但有一點,誰也不知彼此的底數,故而雖打了幾仗,卻都是在試探。在它之后,雙方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一個大而鈍,但“大”足以掩“鈍”,如果不充分重視,必將被碾死;一個小而銳,但“銳”足以掩“小”,只看其小而凌之,必然被扎的鮮血淋漓。此戰之后,西魏獲取了更廣闊的戰略迂回空間,關中的安全得到保障,東魏卻喪失了絕佳的進攻基地,此消彼長,公元534年以來東強西弱的局面改變了許多,兩股勢力之間的斗爭變成兩個國家的對峙。
這是宏觀上的分析,那么具體到戰略和戰役的層面,以富足而強大的東魏,何以制服不了貧困而弱小的西魏?
或許上面的表述不甚恰當,強大富足和貧困弱小是指國家而言,決定這場戰役的,只是兩國的軍隊。
試總結分析一下勝負之數。
其一,戰略之失。東魏發動沙苑之戰的初衷,毫無疑問是要滅國。大凡滅國之戰,首先要乘敵之亂,或有內亂,或統治失序,從這一點來看,高歡是不智的。西魏此時剛剛立國,政權的骨干人物都有一股開國的銳氣,雖然殺了一個孝武帝,但此公與關中政權毫無瓜葛,他的死并未造成劇烈的法統之爭。去打一個內部非常團結的國家,可就要事倍功半了。其次要取得政治主動權,這一點高歡與宇文泰半斤八兩,廢皇帝殺皇帝,你方唱罷我登場,彼此公告天下要追對方廢帝不臣的罪名。把孝武帝逼到關中,卻口口聲聲要為孝武帝報仇,高歡實在是不智。那么缺了這兩點就不能滅人之國了嗎?大概齊也能,除非具備絕對壓倒性的武力優勢,例如蒙古滅南宋。然而看起來高歡并不具備。在這種條件下,滅國就不能急取,只能依靠自身強大的國力,步步進逼,慢慢把關中逼死壓死窮死??上|魏高層沒有統一的意見,最終選擇了一條畢其功于一役的低級戰略。
其二,戰役之失。沙苑之戰最大的特點是眾寡懸殊。人多能否打敗人少,歷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以少勝多的戰例實在太多了。原其根本,大多是軍隊少的一方高度戒備,想盡一切辦法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條件,故而能夠在絕境中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而軍隊多的一方,往往自恃力強,忽視可能導致戰敗的隱患,以致小錯積累成大錯終致失敗。高歡進攻關中,吸取了小關之戰慘敗的教訓,不搞多路分兵,但又有些矯枉過正。小關之戰三路分兵被斷其一指,到沙苑之戰時,雖在表面上仍是分兵,主攻方向卻只有一個,高昂的偏師幾乎成了擺設。偏師的主帥高昂更是謹慎到令人發指,始終是偏師的心態,在弘農城下遲遲不敢發力,坐觀主力大敗卻毫無戰役策應之舉。侯景預料的前軍失利后軍支援的話,不幸得到反面驗證。
其三,統帥之失。沙苑之戰從策劃到結束,都透露著高歡濃濃的驕橫之氣。宇文泰說高歡是“愎諫而來”,精準地點中了高歡的心理。高歡陣營不乏智能之士,他們大都看到了西魏的缺點,希望高歡能逮著弱點打。但高歡對自己實在太高估了,他選擇性無視了所有合理的建議,從戰略到戰役,再到戰術。是的,他有理由這么自信,他打爾朱氏就是這么干的。以至于他自信得連對手從豬變成狼這個事實都忽略了,這樣一個負氣的統帥無疑是全軍的災難。反觀西魏軍的統帥……是的,分析到現在,我們全在分析東魏的失誤,而沒有點出西魏的出色之處?為什么,從事實來看,西魏的亮點只有一個,統帥。宇文泰有著與他年齡不相稱的冷靜與果決。這一年,他剛剛30歲,卻清晰地看到了敵我的優劣之處,然后在正確的時間做好正確的事?;仡櫵鸨詠硭龅囊磺袥Q定,幾乎沒有任何失策,除了他自告奮勇到晉陽探聽消息險些葬身。支撐他做出正確決定的因素,有善于用人,有從諫如流,也有胡族人敢闖敢拼的天性,當然更重要的是天縱之才,這是一個偉大統帥的必備之基。兩個統帥的所作所為,好似數字前面的正負號,自負到極點的高歡,無疑為他的部隊劃上一個大大的負號。
沙苑之戰落幕了,但梟雄們的雄心并未落幕,更加殘酷而激烈的斗爭即將展開。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