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有很多關于地球和宇宙產生的傳說?;酵絺兿嘈?,是上帝在6000年前創造了它們。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古印度的典籍中則談到了一個無限創造和毀滅的循環過程。
直到18世紀末,地質學家們開始意識到,地球的年紀要比傳說中的更古老(至少比歐洲基督徒們想象的要早得多)——它的誕生起碼有上百萬年的歷史,甚至可以上溯至幾十億年前。而進入20世紀后,科學家們達成了共識,宇宙本身是永恒的,它保持著一種“穩定的狀態”。億萬星辰緣起緣滅,但宇宙的維度恒定不變。
到了20世紀30年代,這個理論也被打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發現,那些遙遠的星系正在加速遠離我們,距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其遠離的速度就越快。就此他得出結論:宇宙一直在不斷膨脹,而這種膨脹始于一場巨大的爆炸,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
此后,宇宙守恒論的支持者和大爆炸理論的支持者一直爭論不休。后來,在1964年,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兩名在新澤西工作的射電天文學家發現,他們使用的微波接收儀器不斷受到干擾。這種干擾波來自四面八方,通過測算,其波長折合溫度 高于絕對零度2.7開爾文。起初,他們以為這干擾來自附近的紐約市區,或者是雷達沾上了鴿子的糞便。后來,他們終于意識到,接收器中接收到的是宇宙大爆炸的回聲。假如你打開自己的收音機,臺與臺之間的“白噪聲”,同樣來自這種遠古的回聲。
宇宙學家認為這次大爆炸始于138億年前,并已經就此提出了一個時間表。宇宙最初的狀態是一個奇點,這個點的密度和溫度是無窮高的。一旦它開始膨脹,速度十分驚人。在10-36 到10-32 秒之間,宇宙的體積至少擴大了1078 倍。在這個階段,宇宙中產生了一些基本粒子,比如夸克和膠子。在10-6 秒后,膨脹速度有所減緩,溫度開始降低,夸克和膠子共同構成了質子和中子。幾分鐘后,溫度進一步冷卻到10億攝氏度左右,質子與中子結合成氘和氦的原子核,不過大多數質子依然保持了獨立的氫核。最終,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吸引帶負電荷的電子,共同構成第一個原子。這些簡單的原子將成為恒星的基石。
為什么宇宙的存在是如此的錯綜復雜?
——斯蒂芬·霍金,《時間簡史》(1988年)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zqwm/27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