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的普通人
前面四章概略地記述了從原始的新石器時代農業中崛起的幾個文明國家的情況。新石器時代農業是大約1.5萬年前在地中海東岸或其附近的地方開始的。起初與其說它是農業,還不如說它是園藝;先是用鋤耕作,后來才用犁;起初,農業在維持家族部落“生活”上只是狩獵和畜牧牛羊之外的一點輔助生產。
我們概括地追述了在特有成果的地區最初定居的村社發展成為人口眾多的城鎮,以及農村神龕和農村巫醫發展成為城市廟宇和城市僧侶的經過。我們曾注意到有組織的戰爭的開始,起初是村落之間的糾紛,隨后則是一個城市中的僧侶-國王和神與另一個城市的僧侶-國王和神之間的較有紀律的戰斗。我們的敘述越來越快地從公元前五六千年時在蘇美爾發生的征服他族和建立帝國的最初跡象,記述到幾個大帝國成長的壯觀景象,有了道路和軍隊,有了碑刻和書面文獻,有了國王及統治者和受過教育的僧侶,受到了已屬古老的傳統的支持。我們見到埃及經歷了同樣的過程。我們曾概略地追述了若干大河流域的這些帝國的出現、沖突和更替。我們還特別注意到諸如那波尼德和阿米諾菲斯四世這類人物的言行所表露出來的較為遠大的政治思想。這已是1萬或1.5萬年人類經驗累積而成的概況,這段時間和以后的整個歷史相比,誠然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如果和更新世黎明期最初使用燧石的人類和介在我們之間無窮的世代相比較,則不過是一段很短的時期。但在這前四章里,我們所寫的幾乎完全不是關于人類的一般情況,而只是關于有思想的人,能畫、能讀、能寫的人,改變著當時世界的人。而在這些人的活動的下面,默默無聲的大眾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普通人的生活當然受到這些事情的影響,并因此而發生變化,正如家畜的生活和開墾了的地區的面貌發生了變化一樣;但這些大多是外加的變化,而不是這土地上的普通人參與和愿意的變化。讀書和寫字還不是他們那樣的人力所能及的。他們平時只是耕作自己的一小塊土地,眷戀自己的妻子兒女,打他的狗,飼養他的家畜,抱怨日子的艱難,畏懼僧侶們增長著的巫術和神們增長著的權力。他們除了希望上面的權勢不干涉他們的生活以外,別無所求。
公元前1萬年的普通人是這樣的,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普通人也是這樣的,他們的性情和外貌并未改變;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普通人也仍然是這個樣子。隨著文明的進步,普通人得到了較好的工具,較好的種子,較好的方法,稍微完好的住所,并能把他們的產品拿到較有組織的市場上以物易物。當人們不再過游動生活的時候,某種自由與某種平等也從他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人們為了得到安全、住所和經常的膳食,付出了自由、付出了勞力作為代價。普通人不知不覺地發覺他所耕種的那一小塊土地并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神的,他必須把一部分產品上交給神?;蛘呱褚寻涯菈K土地給了國王,國王就收租收稅?;蛘邍跻寻涯菈K土地給了某一個官吏,那個官吏就成了普通人的主人。有時神或國王或貴族有事要人去做,普通人就必須離開自己的小塊土地,去為他的主人做工。
一個普通人所耕種的那一小塊土地,在多大程度上是屬于他自己所有,他從來就不很清楚。在古代亞述,土地似乎完全是由個人所保有,占有者只交納賦稅就行了;在巴比倫尼亞,土地是神的,耕種者在土地上工作是得到神的許可的;在埃及,廟宇或被視為神的法老或法老手下的貴族是土地的所有者,也是租賦的征收者。但耕種者并不是一個奴隸,他是一個農民,只是由于除了耕地以外沒有別的工作可做,又沒有別的地方可去,才算是束縛于那塊土地之上。他住在村里或鎮上,到村鎮外去耕地。村落最初往往只是一個在父權家長統治下的由有親屬關系的人組成的大家族。古代的鄉鎮則是一群在長老統治下的大家族。
隨著文明的成長,發生了奴役的過程;頭人和首領們的權力和權威越來越大,普通人無法和他們并駕齊驅,無形中便逐漸落到了依賴和從屬的地位。
總的說來,普通人相當滿足于在主人或國王或神的統治下生活并服從他們的命令。這種生活較為安全,較為容易。所有的動物——人類也不例外——都是作為依賴者而開始生活的。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擺脫過受領導和被保護的愿望。大多數人接受他們出生時的這種情況,不進一步提出問題。
布雷斯特德在《古埃及的宗教與思想》一書中,舉了各種故事和事件來說明在公元前2000年,雖然社會上有不滿的情緒,但那種不滿情緒是樸素的,不是革命的。有的人抱怨別人奸詐不忠和法官不公正,也有人抱怨富人兩面三刀,巧取豪奪,既不憐憫也不幫助窮人,有的人因支付的標準不公平而爭吵,因食物太壞、生活條件太艱苦而罷工。但對法老的統治權或財富是否來得正當,從來沒有人提出過異議。對社會秩序沒有提出過挑戰,抱怨也從來沒有見諸行動。
2 最早的奴隸
古代的戰爭并不陷入遠距離和持久的戰役,它們是靠征募普通人來進行的。但戰爭提供了一個新的占有的來源,即掠奪,并且提供了一個新的社會因素,即俘虜。在古代游牧時期,俘獲的男子只用來供折磨或祭獻給勝利之神;俘獲的婦女和兒童則被同化在部落里。奴隸對游牧者沒有多大用處。但到了后來,許多俘虜由于具有特殊的才能或獨特的技藝而被赦免成為奴隸。最初收留這些奴隸的,可能是國王和軍事領袖,他們顯然很快就感到這些奴隸比他們本種族的農民和普通人更屬于他們所有。奴隸的主人可以命令他們做各種事情,那些工作是準自由的普通人所不愿意干的,因為他們關心自己耕種的那小塊土地。奴隸們可以被用來從事集體勞動,建筑堤壩或采礦。
在最早的時期,工匠通常是家奴。貨物、陶器、紡織品、金屬器皿等等的制造,大概從開始時就是奴隸工業。這在克諾索斯的米諾斯的家族城市中,是很發達的。塞斯在他的《巴比倫尼亞人和亞述人》一書中曾引用了巴比倫人為教奴隸學習手工藝以及處理利用奴隸生產的物品而訂立的合同。奴隸生的孩子是奴隸,有些人因負債無力償還而淪為奴隸,因此奴隸的人數增多了;有可能隨著城市擴大,新增人口的一大部分就是大家族的奴隸工匠和奴隸仆役。他們絕非下賤的奴隸;在巴比倫后期,他們的生命和財產是受到精密的法律保護的。他們也不全是戰俘。父母可以出賣子女為奴隸,父母去世后,弟兄可以出賣姊妹。自由民在無法維持生活的時候,甚至可以自賣為奴。無力償還債務的人的命運就是當奴隸。工藝學徒也是一種定期的奴隸。
從奴隸人口中,反過來,又產生了解脫奴隸身份的男女自由民,他們做工取得了工資,同時還有更加明確的個人權利。巴比倫的奴隸可以自己擁有財產,許多奴隸便儲錢贖回自己的自由。大概城鎮里的奴隸的境況往往比較好些,實際上跟耕種土地的人是一樣自由。當農村人口增加時,他們的子女參加和擴大了工匠的隊伍,有些是奴隸,有些是自由民。
隨著政府的職權范圍逐漸擴大,并越來越復雜,家族的數目也就增多了。在王室的庇護下,大臣和官吏的家族發展了起來,在廟宇的庇護下,廟宇執事們的私人家族也發展了起來;要理解房屋和小塊土地怎樣越來越明顯地成為占有者的私人財產,越來越明確地不再屬于原來所有者的神,是并不困難的。埃及和中國的古代帝國過渡到封建階段以后,那些以前原來是官吏的家族,一度變成了獨立的貴族的家族。在巴比倫文明較晚階段,我們見到社會結構中有產階級的人逐漸增多,他們既不是奴隸,又不是農民,既不是僧侶,又不是官吏,而是這種人的寡婦和子孫,或是富有的商人之類,他們都是沒有主人的人。
商人是外來的。巴比倫有許多阿拉米商人,他們有大商鋪,擁有奴隸和解脫了奴隸身份的自由民以及從事各種工作的雇員。(在一個沒有紙張的文化中,他們的簿記是很繁重的工作。這牽涉到把大量小瓦片存放在一口大瓦缸里。)在這一大群混合在一起的多少是自由和無羈絆的人之外,另有許多人,包括大小商人和小販,則依賴他們而生活,迎合他們的需要。例如,塞斯提供過為建立并供應一家旅舍和酒店而訂立的契約的細節。那時來往的行人和旅客已開始出現了。
奴隸制中最不仁慈的方面是伙役奴隸。如果說這種人在古代城市里并不過多,那么,在別的地方證跡是很不少的。首先,國王就是個最大的企業家,他開鑿運河,組織灌溉(例如前一章提到的漢謨拉比舉辦的事業),開采礦山。他似乎還為出口組織過生產者(例如在克諾索斯)。第一王朝的法老就曾在西奈半島開采銅礦和綠松石礦。為諸如此類的目的役使成群的本地人,比從國王本族征集民工,花錢也少,并且遠遠易于控制。
同樣,很早的時期俘虜已被用來在大木船上劃槳,雖則托爾在《古代船舶》一書中,指出雅典的自由民在伯里克利時代(公元前450年)以前并沒有免于這種勞役。君主們還發現利用奴隸進行軍事征伐較為便利。他們是無根之人,他們不急于回家,因為他們無家可歸。法老曾在努比亞捕捉奴隸,為了組成黑人部隊去征伐敘利亞。和這種奴隸部隊密切結合的,是雇傭的蠻族部隊,他們不是被君主用武力抓來的,而是憑食物和允許進行掠奪的諾言所收買和為需求所迫而來的。隨著古代文明的發展,這種雇傭軍隊越來越多地取代了舊式的從本國人中征集的士兵。奴隸般的伙役勞動在經濟制度中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因素。后來伙役奴隸又從開礦山,挖運河,建造城墻擴展到農業耕作。貴族和廟宇也在他們的領地上采用伙役奴隸制度。在某些主要農產品的種植上,大農場上的伙役奴隸開始攆走了耕種小塊土地的農奴勞動者。
3 最初的“獨立的”人
前面我們從社會結構簡單的蘇美爾初期城市敘述到公元前最后1 000年間一些大城市,其中有為數眾多的各種各樣的種族、傳統、教育、職務的人,他們在財富、自由、權威、效用上也不一樣。最值得注意的事,是在這形形色色的人群中間,一些我們可以稱他們是自由的個人逐漸增多,他們是獨立的人,不是僧侶,不是國王,不是官吏,不是農奴或奴隸。工作的壓力對他們不大,他們有充裕的時間讀書和研討。這種人是同社會安全和私有財產的發展同時出現的。
計算的方法已有發展。阿拉米人和閃米特商賈這類人的買賣活動促進了借貸和押款的辦法。在古代,除了少量動產以外,對土地和房屋的權利幾乎就是唯一的財產;后來,人們可以存款放債,可以外出,而歸來的時候財產仍可靠地掌握在他手里。在波斯帝國中葉,曾有一個名叫希羅多德的自由的個人,我們之所以對他感興趣,是因為他是最先持批判的態度、有見識地寫歷史的人中的一個。他寫的書不同于僅僅是僧侶式或宮廷式的編年史。我們值得在此簡略地看一下他的生平,以后還將引用他寫的歷史。
我們曾講過雅利安族的波斯人在居魯士率領下于公元前539年征服了巴比倫尼亞。我們還提到波斯帝國擴展到了埃及,它在那里的控制是不牢靠的;它也擴張到了小亞細亞。希羅多德于公元前484年左右出生在小亞細亞一個名叫哈利卡納蘇斯的希臘城市中,當時這個城市是由波斯人管轄,并處在一個政治暴君的直接統治之下。沒有跡象能說明希羅多德是否必須做工以維持生活,或者必須花費許多時間來管理他的財產。關于他的詳情,我們并不知道,但在那個外國統治下的希臘小城市里,他顯然得到了幾乎所有前人用希臘文寫的手稿,并進行了閱讀和研究。
就我們能推測到的說,他曾自由舒適地周游了希臘的愛琴海地區;他想待在哪里就待在哪里,似乎都有相當過得去的住宿條件;他到過巴比倫和修澤,修澤是波斯人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巴比倫尼亞境內建立的新都。他又沿著黑海海岸旅行,因此積累了相當多的有關斯基臺人的知識,斯基臺人就是當時分布在南俄羅斯的雅利安人。他去過意大利南部,考查過提爾的古跡,沿著巴勒斯坦海岸航行,在加沙上岸,又在埃及住過一長段時間。他周游埃及各地,參觀廟宇、石碑,收集資料。我們不但從他本人,而且還從別的證據里了解到,那時已有成群的游客參觀古老的廟宇和金字塔(當時已有近3 000年的歷史),并有一種專門的僧侶做向導。觀光的人在墻上刻寫的文字直到現在還保留著,其中有許多業已經過考釋,加以刊行。
隨著他知識的積累,他動念要寫一部歷史巨著,記述波斯征服希臘的事跡。為了介紹這一段歷史,他首先編寫了希臘、波斯、亞述、巴比倫尼亞、埃及、斯基提亞的歷史情況以及這些國家的地理和人文的概況。據說他把書寫成以后,為使他在哈利卡納蘇斯的朋友們知道有這本書,就誦讀給他們聽,但他們并不能賞識;于是他到當時希臘所有城市中最繁華的雅典去;他的著作在那里大受歡迎。他成了一批有才智和有卓見的名人的中心人物;雅典城當局投票通過獎給他10個塔倫特(這筆錢相當于現在的7萬美元),以表彰他的學術成就。
我們不打算詳談這位極為有趣的人的事跡,也不打算評論他寫的那本絮絮不休、談奇說怪、引人入勝的歷史。這是一本學家們遲早都要讀到的書,因為它充滿著光怪陸離的謬誤和博斯韋爾式——以親切敬慕的筆調寫時人傳記——的魔力。我們在此舉出這些細節,只想說明在公元前5世紀時,人類事務中已明顯地出現了一個新的因素。讀書寫字已經越出了寺廟的圍墻和宮廷書記的身份。記錄也不再限于宮廷的寺廟之內。新出現了一種人,這是些有閑暇和能獨立生活的人,他們提出問題、交流知識和見解、發展思想。這樣,在軍隊的行進和帝王的決策之下,在未受教育的和漠不關心的人的一般生活之上,我們看到了今天終于在人類事務中占支配地位的力量,即人類的自由知識的開始。
關于自由知識,在下一章談到愛琴海地區和小亞細亞各城邦的希臘人時,我們將進一步加以論述。
4 3000年前的社會階級
我們不妨在這里綜合前兩章的討論,把2 500年至3 000年前組成后期巴比倫尼亞及埃及文明的極為復雜地積集的人群的主要成分加以分列。這些成分是在五六千年的過程中在世界大河流域發展起來的,它們互相之間的區別也變得明顯。它們的心理氣質、傳統、思想態度在互相影響中發展了。我們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文明只是在繼續進行,在進一步發展、體現和重新安排這些關系。我們就是從這樣的一個世界里繼承下來的。我們只有在仔細研究了這些關系的起源之后,才能擺脫我們所屬的特定階級的偏見和初念,才能開始理解我們自己的時代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1)首先是僧侶,即寺廟體系,原始文明是以它為核心和指導智力發展起來的。在較晚的時期,它在世界上仍是一個強大的勢力,它是知識和傳統的寶庫,對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有影響,是把社會結合在一起的凝固力。但它已不再是全能的了,因為它的本質使它成為保守的、不易適應的。它已不能再壟斷知識,也不能創始新思想。學問已經滲入到其他受到較少鉗制,而能自行思考的人們中去。在寺廟體系里聚集著它的男女僧侶、書記、醫生、術士、凡人修士[居士]、司庫、管理員、指導員等等。它擁有龐大的財產,同時往往窖藏巨額的財寶。
(2)從僧侶里產生的同時又是和僧侶相抗衡的,是以國王或“萬王之王”為首的宮廷體系。在亞述和巴比倫尼亞晚期,國王是一種軍事首領和世俗事務的控制者;在埃及,是個自己擺脫了僧侶控制的神人。在君主的周圍,有他的書記、謀士、記錄員、事務官、軍事首領和警衛。他的許多官吏,特別是他的地方官,各有許多下屬機構,而且總是傾向于獨立的。古代大河流域文明的貴族就是由宮廷體系里產生的。因此,它的起源和古雅利安人的貴族不同,后者是長老和頭面人物推選的共和式的貴族。
(3)在社會金字塔的底層是人數眾多并且是社會所最必需的一個階級,就是耕地的人。他們的地位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他們或是納稅的自由農民,或是神的農奴,或是國王、貴族,或是私有者的農奴、佃農;他們向主人繳租,在大多數情況下,賦稅和地租是以農產品繳付的。江河流域區的國家的農民,都精于農藝,耕種比較小塊的土地,他們為了安全,群居在村落里,全都關心維護灌溉系統和村落生活中的共同感覺。耕種土地是一種嚴格的職業,季節性強,時不待人,兒童在幼年就能被用來勞動,因此耕種者階級受的教育一般是很差的,是個儉約勞累的階級,他們由于無知,對季節變化也不了解而有迷信思想,并且由于消息不靈通而很容易受騙。有時他們也能進行頑強的消極抵抗,但他們除了收成以外,別無可求,有了收成可以免于借債,還可以貯藏防災。直到現在,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耕種者的生活情況仍是如此。
(4)工匠階級在起源和性質上,與耕地的人大不相同。起初,他們大概部分是城鎮奴隸階級,部分是有專門技能的農民。然而發展一種工藝及其秘訣,是一種必須先學習然后才能從事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門手藝大概會發展到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某種同行同業的共同感。工匠們比耕地的人能夠更快地聚集在一起討論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還能組織行會限制產量,保持工價并保護他們的共同利益。
(5)當巴比倫統治者的權力,從原有的土地肥沃的耕作地區擴展到不那么富饒的草原地區時,就出現了牧民階段。就巴比倫尼亞而論,那些人是游牧的閃米特人,即跟今日的貝都因人相似的貝都因人。他們大概在廣大的地區里牧放羊群,就像加利福尼亞州大牧羊場工人的做法差不多。他們所得到的報酬和受到的尊重比耕地的人高得多。
(6)世界上最早的商人是船主,例如提爾人和克諾索斯人;或是一些游牧者,他們攜帶貨物從原始文明的一個地區游動到另一地區進行貿易。在巴比倫和亞述的世界里,大多數的商人是閃米特族的阿拉米人,即近代敘利亞人的祖先。他們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并形成了自己的巨大家族。放高利貸的事業主要是在公元前最后1 000年里發展起來的。早在蘇美爾時代就已有人放高利貸。商人需要貸款,耕種者也須要借款,待收獲后償還。塞斯曾記述過巴比倫的埃吉貝錢莊,那個錢莊開設了幾代,迦勒底帝國滅亡后它仍存在。
(7)可以假定,小販階級是在古帝國的末期隨著社會的復雜而產生的,但它大概并不很重要。
(8)獨立的有產階級正在發展。
(9)當生活享受增多時,宮廷、寺廟和財主的私宅里出現了一個家仆階級,他們是奴隸或解放了的奴隸,或是為家族收養的青年農民。
(10)伙役工人,這些人是戰俘、債務奴隸、被強征的人或被放逐的人。
(11)雇傭兵,這些人也往往是戰俘或被強征的人。有時是從尚武精神仍然盛行的友好外國居民中招募來的。
(12)海員。
我們在討論近代政治和經濟問題時,往往喜談“勞工”一詞。關于勞工的團結及其共同感,也已多有論述。但要注意,我們談論這幾個最古的文明國家的“勞工”時,指的是起源、傳統和前景均不相同的五個截然分明的階級,即上文第3、4、5、9、10各條所指的五個階級和第12條中的劃槳的這一部分人。所謂“勞工的團結”,當我們研究19世紀的機械革命時,就會知道,那是后來產生的一個新的觀念,是人類事務中的一個新的希望。
5 階級凝結成為種姓
在結束對這幾個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中發展起來的社會階級的討論之前,我們還要稍為注意一下它們的固定性。各階級之間究竟相互隔離到怎樣的程度?又相互混雜到怎樣的程度?就上文第9、l0、11、12條所指的家仆、伙役工人和奴隸、成隊的士兵以及在較小的程度上船員或至少是船員中的劃船的人而論,他們大多是征募而成的階級,他們并不急于也不容易成立家室,他們顯然不是個傳宗接代的階級,他們大概是一代代從戰俘中,從其他階級的失敗者中,特別是從小販階級的破產者中,以及從耕種者中憑說服和強迫來予以補充的。就船員而論,我們必須把僅僅是普通的劃船人與諸如提爾和西頓港的駕駛員和擁有船只的海員區分開來。船主們無疑經過不易分辨的步驟過渡成商人階級;而駕駛員們在大的港口必定已形成特殊的社會,在那里成立家室,并把航海術的秘密傳授給他們的子孫。
上文所說的第8個階級當然是個不穩定的階級。由于繼承遺產的人、靠人生活的人、寡婦和有錢有勢的退休人員等人數的增多,這個階級的人數便隨之不斷增多;同時,由于死亡或投機失敗和由于財產的分散,這個階級的人數也就隨之不斷減少。就印度以西的地區而論,男女僧侶也不是個生殖很繁盛的階級,許多僧侶是獨身者,因此這個階級也可以算是個征募而成的階級。一般說來,家仆也不是生殖繁盛的。他們住在別人的家里,他們沒有獨立的門戶,又不供養大批家屬。由此可見,古代文明社會中真正重要的階級如下:
(a)皇室和貴族階級、官吏、軍官等等;
(b)商人階級;
(c)城鎮工匠;
(d)耕地的人;
(e)牧民。
這幾個階級都有自己的撫育子女的方式,因此他們之間自然或多或少繼續保存一些顯著的差別。古代國家沒有組織公共的教育,教育主要是家庭的事務(今天印度的許多地區仍然如此),因此,兒子繼承父業,并娶熟習于他們家庭生活的女子為妻,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于是除了在巨大的政治動亂時期以外,各階級自然而然地繼續地保持著隔離的狀態;不過并不阻止個別優異的人和不同階級的人通婚,或由這一階級進入到另一階級。窮的貴族會與商人階級中的富有者結婚,事業心強的牧民、工匠或船員會成為富商。就我們所知,埃及和巴比倫尼亞的一般情況就是如此。以前人們曾認為埃及的階級是固定的,那是由于錯誤地理解了希羅多德的著作而產生的誤解。在埃及,其實只有半神圣的王室,唯一具有排他性的階級,才是不能和其他階級通婚的。
在社會體系各環節中,大概都發展排他性,實際上阻止闖入者。例如,各個種族和各個時代具有特殊手藝秘訣的工匠們,都傾向于發展行會組織,以限制他們那種手藝的外傳,并禁止與本行會以外的人們通婚。在戰爭中獲勝的民族,特別是當他們的種族在體形上具有顯著的差別時,也往往對被征服的民族采取不予接近的態度,發展了一種貴族式的排他性。這種限制自由來往的組織,在所有那些持久的文明國家的歷史中,在各種形式中變化無定,但發生作用的自然界限總是存在的,只是有時限制得嚴格些,有時松弛些而已。雅利安各族一般的趨向是把貴族(patrician)家庭與平民(plebeian)家庭區分開來;其跡象明顯地貫穿在今天歐洲的文學和日常生活之中,更受到了門閥家譜學這一門“科學”的十分生動的支持。這個傳統即使在今天民主的美國也還活躍。德國是歐洲各國中最嚴格的,它在中世紀時對這種區分的固定性已有很明確的概念。王侯(他們本身形成一個排他性的階級,不與地位較低的人通婚)以下有:
(a)騎士——享有門閥紋章的武官和文官的等級;
(b和c)市民階級——商人、航海人員和工匠;
(d)農民階級——耕地的農奴或農夫。
中世紀的德國,和古代各大文明的任何西方繼承者一樣,趨向于使階級固定下來。這種觀念和講英語的民族,以及對講法語、意大利語的民族都是格格不入的,他們由于一種天性,贊成階級之間的自由來往。這種排他性的觀念首先在上層階級中產生,并主要是他們所促進的。被排斥的群眾立即聯合起來反對他們的上層,這正是對這種觀念的一種自然的反應,一種理所當然的報復行動。我們在本書的最后幾章中將能見到,認為在形形色色被剝奪了權利的群眾(馬克思主義者的“有階級覺悟的無產階級”)與統治者、商人之間必然會發生沖突,并且需要進行沖突,即“階級戰爭”的概念,正是在德國首先興起的。這種思想,德國人比英國人或法國人更易于接受。
不過我們在講到這種沖突之前,還必須經歷很長的一段有許多世紀之久的歷史時期。
6 印度的種姓
如果我們的眼光從中亞和大西洋之間世界文明的這一主要發源地轉向東方,看看公元前2000年印度社會的發展情況,就會發現某些廣泛而非常有趣的差別。這些差別中首先是在階級形成的過程中出現的階級固定性,其嚴格的程度是世界其他地方所沒有的。這種階級固定性,歐洲人稱之為種姓制度(英語的caste[卡斯特]一詞,起源于葡萄牙語的casta;印度語是varna[瓦爾那],意思是膚色)。種姓制度的起源還完全不清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亞歷山大大帝時代之前,它在恒河流域已根深蒂固了。種姓制度將社會結構橫分為復雜的幾個階級或種姓,各種姓的成員不準與較低級種姓的人共餐,也不能通婚,否則要受到懲罰,成為被逐出種姓的人,忽略或褻瀆了宗教儀式的人也可能“失去種姓”。一個人如果失去了種姓,并不是降到較低一級的種姓,而是成為被逐出種姓的人。
每個種姓又有許多區分,非常復雜,其中有許多實際上是行業組織。每個種姓都有它的地方組織,維持紀律,分配各種慈善布施,照顧本種姓的貧苦人,保護其成員的公共利益,并檢驗從外地新來的人的憑證(很少辦法能防止一個旅行的印度教徒冒充較高的種姓)。最初的四個主要種姓似乎是:
婆羅門——僧侶和教師;
剎帝利——武士;
吠舍——牧民,放債者,商人和地主;
首陀羅。
此外,還有不列入種姓的帕里阿[賤民]。
但這種最初的劃分早已變得非常復雜了,因為每個種姓后來又各自劃分為許多小種姓,都是排他性的,各自把成員約束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之內和在一群伙伴之中。在孟加拉,剎帝利和吠舍大部分都已經消失……但這問題太復雜了,我們無法在此詳細討論。
除了這種離奇的社會分裂和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之外,我們還應注意到,婆羅門,即印度世界的僧侶和教師,與大多數西方的僧侶制不同,是一個可以結婚生子的排他性的階級,它不從任何其他社會階層吸收成員。
無論印度形成這種廣泛的階級固定的最初原因是什么,不容否認婆羅門起了傳統的保管者和使人民支持傳統的唯一教育者的作用。有人認為這四個最初的種姓中的前三個,又稱“再生”種姓,是印度的征服者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后裔,他們建立這樣嚴格的隔離制度,是要防止同被征服的首陀羅和賤民發生種族混合。首陀羅是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前從北方來的征服者,賤民則是印度原有的達羅毗荼族居民。但這種推測并沒有得到普遍的承認,看來,很可能是恒河流域經過許多世紀長期的刻板不變的生活條件,有助于使階級差別固定下來,在西方較廣闊的世界里,生活條件千變萬化,從來就沒有這樣固定不變的界限。
不論種姓是如何興起的,印度人的思想受到了它極大的束縛,則是不容懷疑的。公元前6世紀,佛教興起,佛教的偉大教師喬答摩宣稱:“流入恒河的四水一旦在圣河中混合,就失去了它們的名字,同樣,一切信奉佛陀的人也不再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的區別?!彼慕塘x在印度盛行了幾個世紀,并傳到了中國、日本、緬甸、錫蘭,在今天已成了很大一部分人類信奉的宗教,但佛教終于被有生命力的、固執的婆羅門及其種姓觀念所擊敗,并被擯逐于印度人的生活之外。
7 中國的官吏制度
在中國,我們見到一個社會體系沿著另一條與印度和西方文明所遵循的不同而只在大體上平行的路線進行著。中國文明比起印度教文明更是以和平為目的而組織的,武士在社會體制中所起的作用很小。同印度文明一樣,中國的領導階級是一個知識階級;作為僧侶不及婆羅門,作為官吏則過于婆羅門。但與婆羅門不同,官員是中國的讀書人,不是一個種姓,因為官吏不是靠出身,而是靠教育;官吏是通過教育和考試從社會各階級里選拔出來的,官吏的兒子沒有規定的繼承父親職位的權利。這些差別產生的一個后果是,印度的婆羅門作為一個階級,連自己的圣書都不了解,思想怠惰,但又狂妄自大;而中國的官員卻具有從刻苦的腦力勞動中獲得的精力。但是,他所受的教育幾乎全部是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學究式的學習,因此他的影響幾乎完全是保守的。亞歷山大大帝時代以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它的一套,直到1900年,它還在這條路上邁步。入侵者來來去去,朝代不斷更換,但這黃種文明的生活常規卻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中國傳統的社會體系承認在天子之下有四個主要階級:
(a)士,識字的階級,部分相當于西方世界的官吏,部分相當于西方世界的教師和牧師。在孔子時代,士的教育包括射和御。加上禮、樂、書、數,共稱“六藝”。
(b)農,土地的耕種者。
(c)工,工匠。
(d)商,做買賣的階級。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辦法總是把一個人的所有田產分給他所有的兒子,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像其他大多數國家那樣把土地出租給佃戶的大土地所有者階級。中國的土地總是分割為小塊的家業,主要由各家保有,精耕細作。在中國也有地主,他們擁有一塊或幾塊耕地,出租給佃戶,但是沒有規模很大的和永久的地產。如果一小塊田地一分再分,小到不足以維持一個人的生活時,它就被賣給某個富有的鄰人,原來的所有者流入某一個大市鎮里,加入那里的掙工資的工人群眾。在中國,很多世紀以來,就存在著大量的市鎮人口,他們幾乎毫無財產,既不是農奴,又不是奴隸,但由于極端貧窮,靠每天做工才能過活。中國政府所需要的士兵就是從這伙人中間招募的,開運河、筑城墻等工程所需的伙役勞工也是從這伙人中招來的。戰俘和奴隸階級在中國歷史中所起的作用,比公元前同時期在任何西方國家中所起的作用都要小些。
由此可見,有一件事對這三大地區社會結構的發展來說是共同的,即古代在君主或平民開始能夠讀書,因而能夠獨立思考之前,受教育的階級所行使的權力是極大的。在印度,婆羅門這個受教育的階級由于有排他性,所以直到今天還保持著他們的勢力;高踞在中國群眾之上的亦士亦官的制度,沿著一條完全不同的路線和由于文字的繁難,一直流行至今。在復雜多事的西方世界,種族和傳統的差異推遲了也許永遠阻礙了社會上特別有知識的分子組織成一個與此平行的階級優勢。在西方世界,前面已經說過,教育早已“溢出了”和被吸出了任何一個特定階級的控制,它已越出了種姓、僧侶制和各種傳統的局限,成為社會共同的一般生活。寫字讀書,也已簡化到不再是使人崇拜或神秘的事情了。也許是由于中國漢字特別復雜難學,而不是由于種族的差別,同樣的事情在中國卻沒有發生到相似的程度。
8 近一萬年的梗概
在前六章中,我們扼要地追溯了1萬或1.2萬年——也就是大約三四百代人的時間——的整個歷程;經過這個歷程,人類不再是稀疏地分布在地球溫暖地區的人數稀少、忍饑挨餓、東游西蕩、相當不合群的動物,而成為稠密地擁擠在條件較優地區的舊世界為數眾多的構成社會的人了。辛苦的勞動開始了,奴役和安全也就開始。在這個時期,人類經過了新石器時代初期的農業階段,以獸皮為衣的原始的家族部落用石鐮收割野生飼料和帶著谷子的草,貯藏在粗陋的泥棚里,到了公元前4世紀的時候,地中海周圍沿岸,尼羅河流域,直到亞洲的印度以及中國廣大的江河沖積區,已遍布著人類耕種的田地、繁忙的城市、高大的廟宇和來來往往的商業。排槳帆船和三角帆船出入于擁擠的港灣,經常小心謹慎地在海岬之間,以及在海岬和島嶼之間,靠近陸地行駛。埃及人擁有的腓尼基商船曾穿過東印度群島,也許還到過太平洋。我們有非洲南部布須曼人的巖石繪畫,畫著一些戴頭飾的白種人,這頭飾在亞述曾一度流行過,在北歐也曾見過,但不是非洲當地的形式。商隊千辛萬苦地越過非洲和阿拉伯的沙漠,通過突厥斯坦,到遠方去進行貿易;從中國來的絲綢,從非洲中部來的象牙,從不列顛來的錫,源源不斷運到這個世界新生活的中心。大馬士革已能制造錦緞和“大馬士革”鋼。人類已學會紡織精美的亞麻布和絢麗的彩色毛織品,已能漂白和染色;已有了鐵,還有了純銅、青銅、白銀和黃金;已能制造極其美麗的陶器和瓷器。他們幾乎已能發現、剖割和琢磨世界上一切種類的寶石;他們已能讀書寫字;已能改變河道,筑金字塔,還能建造長達1 000英里的長城。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在大約100個世紀中取得的,與一個人70年的生命相比,1萬年似乎是很長的一段時間,但與地質年代的長度相比,則完全微不足道了。從亞歷山大時代建筑城市時往后推算,上溯到最古老的石器時,即上新世鉤喙狀石器的時代,這段時間足有1萬年的100倍。
在本文中,我們借助于地圖、數字和年表,試圖表示出人類在這些多事的世紀里發展的次序和輪廓,勾畫出一個恰如其分的觀念。我們所做的只是一個大綱。我們只提到了少數幾個人的名字,雖然從現在起提到的人名一定會增多的。但我們在這里畫的少數幾張圖表所表達的本《史綱》的內容,一定能激發起讀者的想象。如果我們觀察得更細致些,那么,就能見到60個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越到后來越類似于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前面已經敘述過,舊石器時代身涂彩紋的野蠻人怎樣被新石器時代的耕種者所代替,這種類型的人在現今世界的落后地區還能見到。我們曾提供一幅畫著蘇美爾士兵的圖畫,那是從遠在閃米特族的薩爾貢一世征服蘇美爾之前早就有的石刻上臨摹下來的。某個棕色皮膚的人一天又一天地忙于雕刻那些形象,在他雕刻的時候,一定還吹著口哨。在那些日子里,埃及三角洲的平原上,到處是一群群膚色黝黑的工人,他們正在卸下從尼羅河上游運來的石頭,為通向當時的金字塔增加一條新的跑道。人們從當時的歷史情景可以描繪出無數的圖畫:埃及的某些叫賣的小販在貌美錢多的貴婦人面前展開他的商品,兜售巴比倫式的外衣;底比斯廟宇的節日,各種各樣的人群擁擠在廟門之間;一群興奮的、黑眼珠的克里特觀眾,就像現在的西班牙人一樣,觀看斗牛,斗牛士跟現代的完全一樣,也穿著長褲,緊扎腰帶;兒童們在學習楔形文字(在尼普爾,已發現一個學校用的黏土習字瓦片);一個女人因丈夫臥病在家,急忙去到迦太基的一個大神廟里許愿,祈求他的康復。
或者也許是一個未開化的希臘人,穿著獸皮,手執青銅的斧鉞,一動不動地站在伊利里亞的一座山頭,驚詫地初次見到克里特的排槳帆船像一條巨大的昆蟲橫爬過亞得里亞海的紫晶鏡面。他回家向家鄉人講述關于這個怪物的奇談。布萊魯斯[百手巨人]和他的一百只手臂。二百多個世代中一代一代的千百萬樁細事就是這樣一針一線地織成了歷史。但是除非它們出現重要的線縫或接合處,我們現在就不能停下來對任何一針一線都加以研究了。
9 古代世界的雕刻和繪畫
這部《史綱》以下三編的主要內容是講西方世界里雅利安人和閃米特人一千年的相互斗爭和相互影響,不過在這之前,我們要用兩小節來對人們生活中出現的有意識地尋求美感作一簡略的記述。前兩編談到了人類如何從一種游動的、為數很少的動物上升到為數眾多、辛勞的然而是有保障的、有更豐富的文明生活的人。對于少數幸運者來說,文明意味著精力的巨大解放;對所有的人來說,文明意味著免于急迫的勞作和需要。解放出來的精力,能使“玩?!毖娱L到成年人的生活中去,到有意識的尋求歡樂中去。人們不必再用全部時間來尋找食物和住所。他們向美抬起了雙眼。即使尼安德特人這種動物也并不全然是個禽獸。它收集貝殼、奇異的石頭和諸如此類的稀奇東西掛在身上,看來也許是為了娛樂和裝飾。
我們曾指出,舊石器時代晚期有大量的繪畫和雕刻。那些東西是為了娛樂的。無疑,它們還有一種巫術的意義,那是不可避免的。人類的天性中有一種無法克服的傾向,就是要使每件東西都擔負上私人的意義。直到今天,有些人還覺得某種寶石或裝飾品會給人帶來幸運或不幸。無疑舊石器時代的人也認為畫了某種動物,在獵取那種動物時就會得到順利的結果。不過他們刻的小雕像有一些明顯地是為了好玩逗趣的。有些人特別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即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繪畫,大部分都是在黑暗的山洞里和偏僻的角落里。但這些東西可能只是古代的人們刻畫在當時樹干和巖石上的裝飾保留下來的很小一部分。暴露在外的,幾年之后自然地毀掉了。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會繪畫和雕刻;他們還會跳舞,這可以從他們的圖畫中得到證明,他們的舞蹈中似乎包含著有節奏的叫喊和打擊。這些是美術和音樂的初步因素。不過,他們建造的窩棚以及新石器時代初期的人蓋的茅屋和洞穴,完全是實用的;只是在文明開始萌芽,人口已達到相當數量時,神龕和頭人的茅屋才不僅僅是住人的地方,這時有意識的建筑才開始出現。人們逐漸感到,一座建筑物可能具有威嚴和神秘的氣氛,使人對它的莊嚴和華麗留下深刻的印象。
石器時代的人在營造上所作出的最大努力,也許就是埋葬大人物的冢墓。冢墓的中央,通??偸且婚g用大石塊疊架而成的墓室,然后用泥土或泥磚圍了起來。埃及的巨大的金字塔,那些粗俗的龐然大物,實際上是些大石墓。英格蘭的西爾伯里土崗是一個泥土堆成的金字塔。這些堆積的方位是很精確的;埃及的金字塔花費了巨大的群眾力量,也表現了相當高明的力學上的技巧;但這些大墳堆卻幾乎說不上是什么建筑。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和尼羅河流域的建筑師開始彼此都不很了解對方的活動,彼此間也很少或沒有什么影響。他們雙方最初的形式都是決定于曬干的泥磚和木料的特點。然而蘇美爾人沒有石料可以利用;另一方面埃及人卻在附近就有大量的各種各樣的石料,容易開采,也容易運到尼羅河。曬干的泥磚是會縮小的,因此墻的基底必須逐漸放寬,蘇美爾-巴比倫和埃及的建筑物的外墻均呈斜面,使它特具莊嚴堅固的氣派。內部通道很窄狹,因為當時還沒有解決支架屋頂的困難。蘇美爾的重要建筑物都呈“曲折線條的塔”形,這在后來一直是這個地區的特點。塔形建筑是多層的,每一層都比下面一層窄小些,四周是陽臺,并有梯級。軟磚的表面蓋有瓦和經過焙燒的較硬的磚?,F在從這個地區發掘出來的遺物只是一些斷瓦殘垣,原來往往是有七八層的建筑物。在美索不達米亞早期的建筑中,極少或從來沒有大柱子——因為沒有合適的材料——堂屋一般似乎是圓頂,但不用拱形結構,而是由那厚實的墻的每一層的磚都比下面一層向里多伸出一些而蓋成的。不過,在烏爾和渴石的蘇美爾人的建筑物中,有用磚砌成的粗大的柱子。扶壁和用磚嵌成的鑲板具有裝飾的作用?;夷嗪统嗤撂胀咴谘b飾方面起的作用很大。石料見于洞穴板壁和類似的特殊用途。我們只是在研究亞述的建筑時,才進入了石料的領域,那里的建筑物開始用石頭建造,還隨意地用石頭作裝飾。只是在公元前2千紀埃及的交通發達起來以后,幼發拉底-底格里斯流域才有大石柱。
埃及的建筑從沒有產生過多層塔形的大廈。除了金字塔、方尖形的石碑和塔門以外,埃及的建筑都是寬闊低矮的。石頭起初是作為木材的替代物而出現,石制的門楣和橫梁代替了木制的,式樣仍同木制的一樣。木制的支柱讓位給了石制圓柱。不久以后,在這種圓柱上畫上了人和動物的形象,或刻成浮雕。有一座古廟,即同時期的金字塔附近的斯芬克斯神廟,大部分是在一整塊原有的巖石上鑿出來的。這個廟沒有圓柱。圓柱和柱廊在第十二王朝前后才開始出現。
埃及式建筑的黃金時代是在第十八王朝。底比斯的數量眾多的廟宇都是在那個時期建造的。第十九王朝也是建筑工人的一個偉大的朝代。
在這兩個文化中心,雕刻和繪畫起初都完全附屬于建筑這項主要藝術。雕刻是以浮雕和塔門上的雕刻開始的;繪畫,是為涂飾護墻板和覆蓋空白的墻壁。由于埃及氣候干燥,大量優美的畫面都得以保存下來,那些畫表現了埃及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顯示了當時埃及人的思想和想象力。亞述和巴比倫的記錄比較起來則少得多。
愛琴海地區的建筑有它獨有的特性,但總的說來,在精神上和埃及的相似,而和巴比倫的不同。這里很早就采用了大圓柱,但建筑物的底層圖樣的安排錯綜復雜,與埃及的或巴比倫的都很不一樣。壁畫和鑲嵌技術均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當這三種重要的藝術發展的時候,這幾個文明中心地區還大量出產經過雕琢的寶石、金飾和其他金屬的工藝品、小雕像、模型和諸如此類的小玩意和裝飾品、凳子、床、寶座和式樣大方的家具等等。木刻和象牙雕都很優美??死锾氐奶禺a是精美的金工和陶器??死锾氐幕ㄆ渴N于古代的東方各地。
10 古代世界的文學、戲劇和音樂
在古代文明中,富于想象力的文學和音樂似乎沒有得到有形象的藝術那樣高度的發展。自從有了語言以后,講述故事就成了人類生活中一件重要的生動的事情。兩三個婦女,無論是哪個種族的,她們在一起聊天,就包含了散文文學的最重要因素、語法的妙用、創造性的想象和生動的性格刻畫。夢,往往是離奇險怪的,并體現了對原始社會必有的遏制的反應,給古代故事提供了一種奇妙的成分。除了在最冷淡、最拘謹的人中之外,這些故事常常以演劇般的姿勢和穿插停頓發揮表達出來。從很古的時候起,人們就定期進行敘事性的舞蹈來紀念某些大事件和表現某些大場面的過程,在舞蹈的時候,說白、吟唱、模仿、節奏的動作和器樂的聲音難解難分地交織在一起。
在文明發生之前,人類生活中已經有了這些事情;在古代文明地區,當定期的慶?;顒右焉仙蔀閺R宇的典禮時,喜聞樂見的故事和短劇、樸素的舞蹈,無疑仍在普通老百姓中繼續流傳。雖然僧侶們采用了各種各樣傳說的綱目,例如創造天地萬物的故事,并且把許多原始的寓言擴展成為復雜的神話,但他們似乎并沒有把它們投進華麗辭藻的模型里去加以鑄煉。主要的還是看戲。無論在埃及還是在巴比倫尼亞,這類戲劇作為戲劇都沒有什么重大的發展。也許農民有他們自己的戲,但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愛琴海地區各族民間戲劇可能的發展情況,我們還了解得不夠,尚難討論。也許他們沒有戲劇。他們卻有一種表演具有更殘酷更緊張的趣味。斗牛是他們的共同娛樂。與他們大概有血緣關系的伊特剌斯坎人,用屠殺奴隸和觀看俘虜為了活命而互相搏斗作為娛樂,歐洲人到達前的美洲文明也是如此。
本書作者在這些古老的文明里,甚至在其鄉村生活里,未能發現任何有關以講故事或吟唱故事為職業的人的記錄。直到寫作技巧發展之前,如果沒有專職記事的人,文藝是不可能發展的。人們偶爾會妙語橫生,但沒有記錄下來發展成為文學手法和傳統。最古的埃及文字似乎除了咒語,就是醫藥處方、道德格言和簡樸的記錄。埃及人和蘇美爾人把一切認為當然的竟到了一個奇怪的地步,他們在童年以后就極少沉湎于奇跡或冒險的美夢。他們是單純、實干的人民。即使對于死,埃及人也是異乎尋常地講求實際的。他們很細心周到地埋葬死人。埃及最偉大的故事名叫《死人書》,講的是人死以后靈魂到俄賽利斯那里去時旅途中發生的事情。這個故事有上百種講法,它是一種簡單的、勸人為善的,不是形而上學的關于陰間世界的旅行指南。
猶太人此時還在編寫他們的書,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威力的書,就是圣經,它促使古代閃米特族世界許多被粉碎的成分結合了起來,這一點以后還會談到。雅利安人在他們森林地區里吟誦,但他們還不會寫字,不能把歌手們的傳述和贊歌記錄下來。
在整個古代世界里,音樂從沒有獨立地自成一種藝術,它總是附屬于吟誦或舞蹈。古代音樂有節奏,有曲調,但沒有和聲。人們以大體一致的聲音呼叫、敲打或吹奏。婦女和青年人唱聲比男子的高一音階。用踏腳、拍手和原始的鼓聲來協助。猶太人和希臘人的音樂直到基督紀元開始時也是這樣的。阿拉伯的音樂至今還沒有和聲。他們的音樂由有節奏的韻律構成,但曲調相當單調。嗓音、弦、鐃鈸都隨著手鼓的有規律的響動同時發聲。這大概就是埃及和巴比倫音樂完整的遺存。
古代文明的繪畫和雕刻所顯示的音樂演奏的景象正是這樣。鼓的形式有很多種,小手鼓或鈴鼓的式樣也不盡相同。鐃鈸的相擊見于亞述的浮雕,而埃及的手鼓發出刺耳的低沉的聲音。還有笛子、雙管笛、六孔短笛和口琴,還有號角和金屬喇叭,那是只在樂曲高潮時才吹出很大聲響的一種簡單喇叭。最后,從新石器時代的弓演變出了許多弦樂器,演奏者用手指或撥子彈弦。有七弦琴、豎琴、薩特里琴、琵琶和揚琴。琵琶有一個能增大弦音的葫蘆形共鳴器,曼陀林琴也是如此。班卓琴是仿照琵琶制成的,較小,也較粗俗。豎琴也許是古代最大而發展得最好的一種樂器。揚琴是一種橫臥式的弦樂器。
正如古代世界的文學由于文字不完善而不能充分發展一樣,音樂的發展也由于缺乏實際可行的記譜法而受到了限制。那時人類的聽覺及想象力和現在是一樣的,但他們無法掌握樂曲的主題,也不能將他們的成就作為新的起點留給他們的接班人。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zqwm/1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