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界歷史 > 古典時期

簡明歷史——從物物交換到金錢貿易

歷史大觀園 古典時期 2020-07-21 11:55:53 0

貨物貿易的最簡單方法是以物易物。在物物交換中,貨物被交換,沒有金錢牽扯其中。參與貿易的貨物可能是糧食之類的原材料,也可能是陶罐這樣的手工制品,或者是服務,比如體力勞動或者講古論今。

但是,物物交換具有高度的不靈活性,因為它需要交易雙方必須有彼此中意的商品。幾乎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物物交易曾經在沒有現金或信貸的社會里被系統地使用過。似乎更加可能的是,在人類開始定期貨物貿易之后,買賣雙方很快就會達成一致,同意先行記賬,然后賣家得到一個“信用”來供以后使用。

基于這樣的原因,現金和信貸出現了。簡單地說,信貸就是記載一方“欠”另一方多少貨物的記錄。而金錢則是買賣雙方都認可其價值,并可以在兩者間進行信用流轉的任何物品。重要的是,有了金錢之后,賣家就可以來到市場,先為自己的商品估值,再使用這筆錢來購買其他商品。此外,金錢也更易于存儲,并且方便用來借貸。

有些相互信任的貿易伙伴,他們不需要大老遠地帶錢來交易,只需要簡單的記賬系統或使用無價值的代幣就可以了。但是對于那些沒有建立信任的貿易伙伴,或者距離過于遙遠的交易而言,則需要其他的解決方案。早期的一種信用記錄方式是符木,一根刻有缺口標記的棍子被折成兩段,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持一段(由于沒有哪兩根折斷的棍棒有同樣的斷口,因此很難作弊,也便于查驗)。一些商人還會選擇使用具有一定內在價值或罕見的物品來代替金錢。因為即便不被接受為錢,這些具有內在價值的物品依然可以用于實際使用。另外,罕見的物品也難以偽造。這些交易憑證可以由金銀這樣的貴金屬制成。而在更早的時候,還有其他不同的形式,比如,罕見的貝殼(它們的價值體現在可以用于鑲嵌珠寶)、有用的工具、小麥和牛。

簡明歷史——從物物交換到金錢貿易

中國的青銅鋤幣(公元1世紀早期)

盡管時間有所不同,但幾乎在每一個大陸上都曾經出現過貝殼錢。早在公元前1200年,印度洋沿岸就已經用貝殼作為交換的貨幣。到了19世紀中葉,在西非的一些地方貝殼依然作為法定貨幣使用。在中國,貝殼作為交易憑據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古代中文中表示“錢”和“貨幣”的象形文字均源自貝殼的形狀。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居住在離海岸很遠處的人們無法獲得足夠的貝殼來滿足交易需求,因此他們開始使用其他材料作為貨幣,比如獸角、骨頭、石頭黏土、青銅、銀和金。

簡明歷史——從物物交換到金錢貿易

雕刻有阿波羅頭像的馬其頓四德拉克馬銀幣(公元前5—前4世紀)以及呂底亞國王克羅伊斯的金幣(公元前7世紀)

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中國已經發展出另一種貨幣體系。這些貨幣由青銅鑄造,以微型的工具和武器為原型——在從前物物交換的時候,這些都是值錢的商品。不過這些微型的尖頭鋤、鐵锨、匕首和箭頭鑄造手法粗糙,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都被金屬圓片所取代。

不過,第一枚“真正”的硬幣卻是在亞洲的另一邊鑄造出來的。大約公元前560年,位于今天土耳其的呂底亞王國生產出最初的硬幣。他們將黃金和白銀混合成合金,并在上面蓋上國王的印章,作為其價值的擔保。隨著工匠技能的提高,人們給硬幣添加了更多的細節,以證明每枚硬幣都有相同的金屬含量和重量。他們意識到,錢幣的價值,在于人們必須相信它。

埃及的小麥貨幣

貨幣的內在價值很少與其交換價值相等。作為飾品,貝殼、黃金和白銀都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成為貨幣后,它們的價值都提升了。使用日常商品作為貨幣的例子極為罕見。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的小麥貨幣。幾千年來,他們依靠小麥建立起一個復雜的銀行和金融體系。因為作為一種全民固定的食物,小麥具有重要的內在價值,也很容易變現。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由于農業的不可預測性,這樣的貨幣體系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在尼羅河谷地帶,每年固定到來的洪水 和肥沃的土壤允許埃及人把小麥當作一種穩定的——當然也是極為沉重的——貨幣。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27078.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