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的發展以及農業產量的提升,都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也帶來了復雜的貿易網絡,而經常性食物盈余的產生,使得一些工匠可以專心從事其他工作。城市的發展需要能夠支持龐大人口的農業系統,而最富饒的農業區通常位于肥沃的河谷附近,如美索不達米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今天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流域。這些地區都留存著最早的市鎮和城邦遺址。
早期一些城市的建立往往是基于精神層面的需要,后來才慢慢演變成為知識、文化和法律的中心。例如,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尼普爾(始建于約公元前5000年)和烏魯克(建立于約公元前3500年),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筑是一片由泥磚蓋成的金字塔形神廟。祭司們不僅代表了神明,還管理著城市的大部分土地,同時還要負責對農產品的產量記錄和儲存。城市中的貴族階級也會在宗教區附近購置自己的土地。后世的許多城市——包括耶路撒冷,通常都是環繞著中央大寺廟而建。與之類似的還有中美洲瑪雅人的城市,比如奇琴伊察,其神廟金字塔(卡斯蒂略金字塔)至今仍然矗立在城市遺跡的中心。
在古代中國,粟米和稻米生產所帶來的強大經濟,結合復雜的行政管理系統,確保了國家可以保有龐大的城市人口。在商代(前1600—前1046),中國出現了一些中心城市。而到了周代(前1046—前256),這些城市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我們已知最早的城市規劃證據。周代的城市布局對后世中國城市建造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它基于一種神圣的方形體系理論,是宇宙學、占星術、風水和命理的混合產物。
長安(現在的西安)是唐王朝(618—907)的首都,擁有大約200萬的人口。城市采用對稱布局,根據功能有計劃地劃分出不同區域。在唐朝時期,中國有十多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30萬。在后來的宋王朝(960—1279),杭州作為商業中心和后期的首都,擁有超過100萬的居民,而同一時期的倫敦人口只有區區1.5萬人。
為了安全和便于管控,早期的城市往往建造有圍墻。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宣稱,古巴比倫城的城墻高達100米,寬到足以讓兩輛四匹馬拉的戰車交錯而過。這些城市中往往有一個特定的貿易點,也就是工匠區。對于鐵匠、玻璃吹制工或者陶器師之類的工匠來說,聚居是有好處的:他們可以共享原材料和工具,而購物者也可以在固定的位置找到他們。住宅區有時會延伸到城墻之外,當戰亂來臨的時候,市民會回到城中避難。
公元前5000—前2000年的早期城市文明
被遺棄的城市
城市不僅會逐步擴大,有時它們也會萎縮,甚至被遺棄。吳哥位于今天的柬埔寨境內,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前工業時期城市之一,宏偉的吳哥窟包含了數以千計的宗教建筑。它可能于15世紀被遺棄,原因尚不為人所知,不過歷史學家提出了很多解釋,從外敵入侵到瘟疫流行等。另外,某些關鍵的基礎設施,比如灌溉系統的崩潰,進而導致糧食短缺,也可能是城市被遺棄的原因。特奧蒂瓦坎(在今天的墨西哥)一度是古代美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但在550年,由于外敵入侵或是反抗統治階級的民眾起義,其城市主要建筑和紀念碑都被破壞和焚毀。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2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