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喬答摩傳略
從雅典和亞歷山大城的思想和道德的活動以及地中海世界的人類各種觀念的發展轉到幾乎完全分離的印度的知識生活,是很有意思的。這里的文明,似乎從一開始就是從它自己的根底上生長出來的,具有它獨特的風格。崇山峻嶺和沙漠地區切斷了它與東方和西方諸文明的聯系。進入這個半島的雅利安族諸部落,不久就同他們在西方和北方的親屬都失去了聯系,而沿著他們自己的路線發展下去。那些已經進入和越過恒河地區的雅利安部落更是如此。他們發現印度各地已經散布著一種文明,就是達羅毗荼文明。這種文明似乎與蘇美爾文明、克里特文明、埃及文明一樣,是獨立地從廣泛發展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興起的。關于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特點,我們在上文已經敘述過。他們更新了和改變了這種達羅毗荼文明,正如希臘人對愛琴文明,閃米特人對蘇美爾文明所做的那樣。
這些印度雅利安人與那些以在西北方為主的雅利安人生活在迥然不同的環境里。他們居住的地方氣候較為溫暖,在這里單吃牛肉和喝發酵的酒是極其有害的,因此他們通常不得不素食,而所需的全部食物,都能從肥沃的、幾乎不必費力耕種的土地上獲得。他們再沒有理由要去游動了,收成和季節都是可靠的。他們對衣服或房屋的需求很少。由于他們的需求很少,因此貿易并不發達。凡愿意耕種的人隨處都可以得到一小塊土地,而且只要一小塊地就足夠了。他們的政治生產很簡單,并且比較安全;到這時為止,印度還沒有過征服別人的霸權,它的自然屏障足以阻止西面和東面的早期帝國主義的入侵。在這塊土地上,散布著成千上萬比較和平的小小的村落共和國和酋長國。沒有海上生活,沒有海盜,也沒有來自遠方的商人。人們可以寫一部印度歷史,一直寫到距今400年前而不提到一個海字。
印度的歷史,曾有許多世紀比任何其他國家的歷史更為幸福、更為平和、更像夢境一樣。稱為羅的貴族狩獵取樂,他們的生活主要是由愛情軼事組成的。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在許多羅中興規了一個大羅[土邦主],他建造了城市,捕馴了象群,獵殺了老虎,為后人留下了他的豪華生活和闊綽排場的傳統。
然而在東方化了的雅利安人中間,卻存在著不少積極的思想;他們編成了許多偉大的敘事詩,由口頭代代相傳下去——因為當時還沒有文字。他們還有極為深刻的哲學推論,這些推論同西方哲學體系的關系,尚不十分清楚。
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00年前后,正當克雷茲繁榮于呂底亞,居魯士準備從那波尼德手中攫取巴比倫的時候,佛教的創始人在印度誕生了。他出生在喜馬拉雅山麓孟加拉北部一個小的共和制的部落村社里,即在現在的尼泊爾邊境上一塊密林地方。統治那個小邦的是一個家族,即釋迦氏族,喬答摩·悉達多就是這個氏族的成員。悉達多是他的名字,就像蓋尤斯或約翰一樣;喬答摩,或哥答摩,是他的姓,正如愷撒或史密斯一樣;釋迦是他的氏族名稱,正如尤利烏斯一樣。那時種姓制度在印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婆羅門雖享有特權并擁有勢力,但還沒有爬到這個制度的最上層;然而在高貴的雅利安人和膚色較墨的普通人之間,卻已存在著極為顯著的階級區分和一道實際上不可逾越的鴻溝。喬答摩屬于雅利安種族。我們可以注意,他的教義曾被稱為“雅利安道路”、“雅利安真理”。
只是在上一世紀中,由于對巴利語的研究有了進展,喬答摩的真實生活和實際思想才能公之于世,因為大部分的原始史料是用巴利語寫的。以前,他的傳記是由許多荒誕的傳說堆砌而成的,他的教義也受到了嚴重的歪曲?,F在我們有了關于他的很合乎人情而且是可以理解的記述了。
他是一個容顏俊美、精明能干、富有錢財的青年人,在29歲以前,他過著當時普通的貴族生活。在知識生活方面,并不是很滿意的。除了口傳的吠陀末期史詩的傳統以外,沒有別的文學,并且這傳統還主要被婆羅門所獨占;一般的知識就更少了。這個世界北面限于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面則一望無際。貝拿勒斯城在大約100英里以外,城里有一個王。當時主要的娛樂是狩獵和戀愛。人間可以得到的幸福,喬答摩都享受到了。他19歲時跟一位美貌的中表結了婚。若干年后仍然沒有子女。他狩獵、玩耍,往來于陽光充足的花園、小小的叢林和有水灌溉的稻田里。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生活中間,他仍然感到了極大的苦惱。這是一個健全的頭腦無所事事時所引起的煩悶。他生活在富足和美色之中,從滿意到滿意,可是他的心靈卻沒有滿足。他似乎聽到了種族的命運在向他召喚。他感到他所過的生活僅僅是生存而不是真實的生活,是一個假日——一個已經延長得太久了的假日。
當他處在這樣的心情中的時候,他見到了四件事,啟發了他的思想。有一次他駕車出游,碰到了一個極其衰弱的老人。那個貧困、駝背、衰老的人指點了他的思路。他的馭者車匿說:“這就是生活的道路,我們一定都會那樣的?!碑斶@件事還縈回在他的腦海中時,他碰見了一個身患惡疾痛苦萬分的人。車匿說道:“這就是生活的道路?!彼姷牡谌齻€景象是一具沒有埋掉的尸體,已經腫脹,沒有眼睛,被經過的飛鳥和走獸所啄壞啃爛了,樣子十分可怕?!斑@就是生活的道路?!避嚹溆终f。
疾病、必死的命運、一切幸福的沒有保障和不能得到滿足,這些思慮一下子都來到喬答摩的心頭。后來他和車匿又看見了一個游蕩的苦行僧。當時印度已有很多這樣的苦行僧。這些人按照嚴格的規則生活,用很多時間從事沉思默想和進行宗教討論。因為在這一片平安無事的、陽光和煦的土地上,早在喬答摩之前就有許多人發現生活是煩惱而神秘的。所有這些苦行僧據說都是在尋求生命中某種更深奧的現實,喬答摩就被也要這樣做的狂熱愿望占有了。
據傳記說,正當他沉思這個計劃的時候,消息傳來,他的妻子給他生了個頭生子。喬答摩說:“這又是一個待解的結?!?/p>
正在本族的同人們歡慶之際,他回到了村里。他們正在為慶祝這個新的族人的出生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和東方式舞女的舞蹈。夜里,喬答摩在精神極端痛苦的狀況中醒了過來,“像一個被告知他的房屋起了火的人一樣”。在外室舞女們躺在從窗外射來的月影橫斜之中。他召喚車匿,叫他備馬。然后他輕輕地走到妻子臥室的門口,在一盞小油燈的光亮下,看見她睡得正香,身旁圍滿了鮮花,懷里抱著嬰兒。他極想在離開之前,將孩子抱起來做第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的擁抱,但他生怕驚醒了妻子而沒有這樣做,最后他轉過身來,走到外面明亮的印度月光之下,看到車匿正牽著馬等候,于是他騎上了馬,奔馳而去。
當他和車匿徹夜馳走的時候,他似乎見到人類的誘惑者摩羅充塞天空并和他爭論?!盎厝グ?,”摩羅說,“去當一個王者,我將使你成為最大的王。繼續前行,就會失敗。我將永遠追隨你的足跡。情欲、邪惡或憤怒最終將在你不注意的時刻出賣你,遲早你會是我的?!?/p>
那天夜里他們跑了很遠的路,到了清晨,他已離開了他的氏族的土地,停了下來,在一條沙河旁邊下馬。他就在那里拔劍削下了他一綹綹飄垂的頭發,卸去了一切裝飾,叫車匿把這些東西以及他的馬和劍送回他家里去。于是他繼續前行,不久,便遇見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同他互換了衣服,他就這樣擺脫了一切世俗的羈絆,自由自在地去尋求智慧。他向南走去,到了一處隱士和教師們棲止的地方,那是在文迪亞山脈向北伸入孟加拉的一個小山支脈里,離拉杰吉爾鎮不遠。那里有一些術士住在擁擠的山洞里,他們偶爾到鎮上去取他們簡單的供應品,對那些愿意來向他們請教的人們口頭傳授知識。
這種傳授,與兩個世紀以后雅典蘇格拉底式的討論,在風格上一定是很類似的。喬答摩于是精通了當時的全部形而上學。但他的敏銳的才智并不滿足于向他提出的解答。
印度人總是傾向于相信權力和知識是可以通過極端的禁欲、絕食、不眠、自我折磨等手段來獲得的,喬答摩這時把這些想法付諸檢驗。他同五個弟子結伴到文迪亞山脈中一個峽谷的叢林中去,他在那里堅決地絕食、苦行。于是他的名聲遠揚,“如同懸在天空中的一口大鐘的聲響”。但是,這并沒有使他感到獲得了真理。一天,他正在上下徘徊,盡管身體已很虛弱,仍在盡力思索。突然間他搖晃了一下,跌倒在地,人事不省。當他醒來以后,就徹悟到企圖以這種半巫式的手段去求智慧是荒謬無稽的。
他索取普通的食物,拒絕繼續進行自我苦修,這使他的五個同伴感到驚駭。他已認識到一個人無論要得到什么真理,只有借助于健康身體中的有教養的頭腦才能達到。這樣一種想法是與當時當地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他的弟子們拋棄了他,憂郁地走向貝拿勒斯去了。大鐘停止了轟鳴,異人喬答摩崩潰了。
喬答摩獨自游蕩了一個時期,歷史上最孤寂的人,正在為光明而戰斗。
當一個人的心靈抓住了一個巨大而復雜的問題時,它向前邁進,一步一步地鞏固陣地,并不了解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就,直到突然間,就像黑暗中忽然大放光明一樣,它實現了它的勝利??磥?,喬答摩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他坐在河邊一棵大樹下,就食時,達到了這種徹悟的境界。他似乎覺得自己已明白了人生的奧秘。據說他坐著深思了一天一夜,然后起身把他見到的傳諸世人。
2 教義與傳說在沖突中
這就是我們同古代著作作了比較以后所得到的平易的喬答摩傳記。但是一般人一定還有別的神奇傳聞。
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最終必然會產生出一個對過去、將來及生存的本質深思熟慮的人,這對一般的人是無所謂的。因此我們一定得讓某個有聲望的巴利文作者來說一說這一類的事,盡可能地去理解它。
“當菩薩與魔王開始沖突的時候,一千顆驚人的流星落了下來……河水向發源地倒流;長年長著蔥郁繁茂樹木的高峰峻嶺滾滾崩塌下來……可怖的黑暗籠罩著太陽,一大群無頭鬼怪塞滿天空?!?/p>
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找不到證明。我們有的只是一個向貝拿勒斯踽踽走去的孤獨的身影。
喬答摩坐在下面感到大徹大悟的那棵樹,一直受到人們異常的注意。它屬于無花果科,從一開始就極為人們所崇敬,稱它為菩提樹。這棵樹早已枯死了,但在近旁另有一棵大樹,那可能是它的后代;錫蘭有一棵樹至今還生長著,我們確實知道它是在公元前245年從菩提樹分枝種植的,是世界上最老的一棵具有歷史意義的樹。從那時起直到現在,這棵樹受到細心的管理和澆灌;用木柱支持它巨大的樹枝,并在樹干周圍培土,使它能繼續不斷地長出新根。單單一棵樹居然經歷了世間這許多代人的時光,足以使我們理解整個人類歷史的短促。不幸的是,喬答摩的門徒們對保存他的樹比保存他的思想更為關心,他的思想從一開始就被他們誤解和歪曲了。
喬答摩在貝拿勒斯找到了他的五個弟子,他們仍過著禁欲的生活。有一個記載說當他們看見他走近時,躊躇不前,不愿迎接他。他是個倒退的人。但他的性格里有某種力量壓倒了他們的冷淡態度,使他們傾聽他的新信念。討論進行了五天。當他終于使他們相信他這時已得到正覺以后,他們就稱頌他是佛陀。那時印度已有了一種信仰,認為每隔一段相當長的間隙,智慧將回到世界上來,并通過一個特定的人,即佛陀,向世人顯示。按照印度的信仰,已經有過許多這樣的佛陀了;喬答摩佛陀只是這一系列中的最近的一個。不過他自己是否接受那個稱號或承認那個理論,還是疑問。他在說教中從未自稱為佛陀。
后來他和他重新找到的弟子們在貝拿勒斯的鹿苑里成立了一個類似學院的組織。他們自造茅舍,信徒聚集,達六十多人。雨季,他們留在這個定居區里論道;旱季則散往各處,各人按照自己的見解宣講新的教義??磥硭麄兊恼f教都是口傳的。那時印度大概根本上還沒有文字。我們必須記住,佛陀在世的時候,甚至《伊利亞特》是否已寫成文字,還是可疑的。地中海地區的字母,是大部分印度文字的根源,但那時大概還沒有傳到印度。因此,這位導師編造了一些簡潔精練的詩句、格言和“要旨”條目,他的弟子們在論道時則加以擴充。把這些要旨和格言冠以數字,這對他們是大有幫助的。近代人對于印度以數字表示事物的思想傾向,如“八正道”、“四圣諦”等等,總感到不耐煩,但在一個缺乏文獻為證的世界里,這樣以數字列舉事物,正是幫助記憶所必需的。
3 佛陀喬答摩的福音
由于研究了原始史料,我們現在得以明了的喬答摩的基本教義,是明白、簡單,并與近代思想十分融洽的。無可爭辯,它是世界上迄今最尖銳透徹的才智之一所取得的成就。
他向五個弟子講道說法的要旨包含了他的根本教義,這是相當可信的。他把人生一切苦難和不滿都歸咎于不知足的自私。他教導說,痛苦出于個人的渴望,出于貪欲的折磨。一個人在克服其生活中各種私欲之前,他的生活是苦惱的,他的結局是憂傷的。人生的私欲有三個主要形式,所有這些都是邪惡的。第一是滿足感官的欲望,就是肉欲;第二是個人永生的欲望;第三是富裕的欲望,就是俗欲。所有這些都必須克服掉——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不再為自己而活著——生活才能變得寧靜。但是當這些私欲的確得到了克服,不再主宰一個人的生活時,當第一人稱代詞已從他的私念中消失時,那么,他就達到了較高的智慧,那就是涅,就是靈魂的寧靜。許多人錯誤地認為涅的意思是寂滅,其實涅指的只是必然會使生命變得卑鄙、可憐或可怖的毫無價值的個人目的的寂滅。
在這里,固然,我們得到了對靈魂的寧靜這一問題的最完備的分析。每一種配稱為宗教的宗教,每一種哲學,都告誡我們要把自己消失在比一己更大的事物里面?!胺惨茸约荷娜?,必將失去它”,這恰恰正是同樣的教訓。
我們在這部書里所揭示的歷史教訓,與佛陀的這個教訓是緊密符合的。我們正在看到,除非人們將自己消失在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之中,否則就不會有社會秩序,不會有安全保障,不會有和平或幸福,也不會有正直的領袖或君王。對生物進化的研究也顯示出完全相同的過程——個體經驗的狹小球體融合在較大的物體之中。在更大的利益中忘掉自己就是從牢獄里逃脫了出來。
自我否定必須徹底。從喬答摩的觀點來看,怕死、貪求卑賤渺小的個人生命的無限持續,這些曾經驅使埃及人和那些向他們學習的人到廟宇去贖罪和求符的心理,實際上與淫欲、貪婪或憎恨同樣致命,同樣丑惡和邪惡。喬答摩的宗教與各種“靈魂不滅”的宗教絕對相反。他的教義是石頭般堅決的反對禁欲主義,認為那只是妄圖以個人的痛苦贏得個人的權力而已。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生活的準則,即“雅利安道路”,會使我們避開玷污人生的三重卑劣渴望所從出的道路,這教義就不那么明晰了。這教義之所以不那么明晰,有一個極為明顯的理由,那就是因為喬答摩對歷史既無知識又無遠見;他對在空間和時間中開展得一望無際而又多方面的冒險生涯沒有明澈的感覺。他的頭腦局限于他的時代和人們的思想框框里,當時人們的頭腦里具有反復循環的概念,世世相傳、佛佛相承,一個呆滯的宇宙的運轉。把人類看成是一種親如兄弟的偉大情誼,在正義之神之下追求一種無窮無盡的命運,這種思想當時在巴比倫的閃米特人的意識中已開始萌芽,但不存在于喬答摩的世界之中。但是,他所講述的“八正道”在這些局限之內卻是極度明智的。
讓我們扼要地重述一下雅利安道路的八個要素。第一,正見:喬答摩把對見與念的嚴格檢驗,堅持真理,作為他的信徒求道的第一步。不允許依戀于庸俗的迷信。例如,他曾譴責當時盛行的靈魂轉世的信仰。在一篇著名的古代佛學問答中,他對個人靈魂永存的思想,作了破壞性的分析。次于正見的是正思維:因為自然界忌諱真空,既然要把卑劣渴望排除掉,就必須對別的欲望加以鼓勵——熱愛為別人服務,情愿實行和保證公道,等等。原始的未受腐蝕的佛教并不是以毀滅欲望,而是以更換欲望為目的的。獻身于科學和藝術,或專心于世事的改善,只要這種目的不摻雜妒忌或求名的心理,顯然都是同佛教的正思維完全一致的。正語、正命、正業,這里不需多加解釋。第六是正精進:喬答摩對好的意圖和懶散的執行不予寬容;門徒必須對自己的種種活動隨時保持銳利的批評眼光。該道路的第七個要素是正念:就是時刻警惕不要墮入完全為己的感情,不要為已做或未做某件事而自鳴得意。最后一個是正定:其目的似乎是反對虔誠信徒的無意義的欣喜若狂,比如有些人因聽到亞歷山大城手鼓上的鈴聲時就愚蠢到那樣入迷。
我們不打算在此討論佛教羯磨[業]的教義,因為它所屬的思想世界正在消逝之中。它認為每個人生活的善惡,可以決定來生的安樂或痛苦,今生與前生是以某種無法解釋的方式打成一片的?,F今我們已認識到生命是永遠在它的后果中前進的,但我們覺得沒有必要假定某一特定生命會回轉重來。印度人頭腦里充滿了循環輪回的思想,認為事事都會回轉重來。人們作出這樣的假定是很自然的;世界上的事情如果不加分析,看來也確乎如此。近代科學已向我們說明,我們平時假定的那種完全相同的輪回,是不存在的;每一天都以無限小的數差比前一天略長一點;這一代不會刻板地重復上一代;歷史永遠不會重演;我們現已認識到,變化是無窮的;萬事萬物永遠是新的。但是,我們的一般思想與佛陀所必然有的那些思想之間的這些差別,絲毫不應妨礙我們欽佩喬答摩空前未有的智慧和善心,以及他在公元前6世紀就定下了的解放生活的計劃的偉大意義。如果說他在理論上未能使皈依者的一切意志全部集中起來,成為人類在時間和空間里與死亡和衰敗作斗爭的一個包羅萬象的活動,那么他實際上確實已經指導他自己和他的全體親炙弟子的生活向往一個進步的冒險事業,那就是在我們這個狂熱的世界里到處宣講和傳布涅或靈魂寧靜的教義和方法。至少對于他們,他的訓誨是完全而圓滿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講道或傳教,教義只不過是基本上正義生活的許多功能之一。對近代人的頭腦來說,至少是同樣可以接受的,雖則也許會遭到較大的困難的,那就是人們能以完全的忘我精神和靈魂寧靜來從事耕田、治理城市、修筑道路、建造房屋、制造引擎或尋求和傳布知識。喬答摩的教義內容固然很多,但著重點當然放在教義本身,放在從人們日常事務中隱退,而不是放在日常事務的提高。
這個原始的佛教在其他某些方面,與我們已考慮過的任何宗教都不相同。它主要是一種行為的宗教,不是一種遵守儀式和獻祭的宗教。它沒有廟宇;它既然沒有獻祭,也就沒有祭司的圣職。它也沒有任何神學。它對當時在印度受到崇拜的無數常常是怪誕的神的真實性,既不維護,也不否定。它對它們置之不理。
4 佛教與阿育王
這個新的教義從一開始就被人誤解了。有一個弊病也許是它的教義本身所固有的。由于人類世界當時還沒有意識到生命不斷前講的努力,因此很容易從否定自我的思想滑到否定積極生活的思想。逃避此世比逃避自我要容易些,這是喬答摩本人的經驗所表明了的。他的早期弟子都是不屈不撓的思想家和教師,但是陷入到純粹寺院式的隱居生活卻是非常容易的事,特別是在印度的氣候條件下,因為在印度,極端簡樸的生活是方便和有吸引力的,而努力工作卻比世界任何別的地方都更為辛苦。
喬答摩的命運與此后大多數宗教創始人的命運一樣,他的那些不才的弟子們為了努力于吸引外界,從很早就使他變成一個神奇人物。我們曾經指出,一個虔誠的信徒不能不相信,教主精神煥發的時刻必然以一陣癲癇性的發作為其特征。這只是后來圍繞喬答摩的追憶而不久產生的大量庸俗奇跡中的一個小小例子而已。
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只是從自我解脫出來這一觀念,對人類大多數來說無疑已是很難領悟的了。即使在佛陀從貝拿勒斯派遣出去的法師之中,大概也有許多人并沒有領悟這個觀念,至于能夠向聽眾傳授這個觀念的人那就更少了。他們所傳的教義很自然地不是從各人的自我方面來講得救——這個觀念他們是不理解的——而是從今生和來世的災難和痛苦方面來講得救的。他們發現在人們當時存在的種種迷信中,特別是死后靈魂轉生的觀念中,雖然這個觀念與佛陀的教理是相反的,有令人恐懼的東西可以加以利用。他們勸人要有德行,免得來世會淪為卑賤的畜生,或墮入婆羅門法師們早已使他們熟知的無數層苦刑地獄之一。他們推尊佛陀為無邊苦難的救主。
為了教主的榮耀,為了他們所關心的宣傳得以成功,誠實而愚蠢的弟子們說起謊來似乎是毫無邊際的。在日常生活中會斥責說謊是壞事的人,一旦投身于宣傳工作,就會變成厚顏無恥的騙子和說謊者,這是我們人類天性中窘人的荒唐行為之一。這些誠實人,他們中的大多數毋庸置疑地都是誠實的,不久就向聽眾大談附會于佛陀誕生的奇跡——他們不再稱他為喬答摩,因為那個名字太熟悉了——就講他的氣功力技,講他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奇跡,一直講到他逝世時身上發出某種光輝為止。
當然不可能相信佛陀是凡人的兒子。他是由他的母親夢見一頭美麗的白象而神奇地懷孕的!他的前生是一頭具有六根大牙的奇象。他把全部象牙都慷慨地施舍給一個貧窮的獵人,甚至還幫他把象牙鋸下等等。
此外,圍繞著佛陀還產生了一種神學。他被發現是一個神。他是一系列的神明之一,諸佛陀之一。有一個不滅的“一切佛陀的靈魂”,有一長列過去的佛陀和將來的佛陀(或菩提薩捶[簡稱菩薩,佛陀的前身])。但是我們不能再進一步研究亞洲神學的這些復雜細節了?!霸谶@些病態想象強有力的影響下,喬答摩的道德教義幾乎都被隱藏得看不見了。各種理論不斷地發展和興盛;每一個新的步伐、每一個新的假設,都會引起另一個新的步伐和新的假設;直到整個天空充滿了頭腦里臆造出來的贗品,而佛教創始人的較高尚、較簡明的教訓卻被窒息在大量眼花繚亂的形而上學的瑣細難解的論說之下?!?/p>
公元前3世紀,佛教已逐漸取得了財富和權勢,法師們從前在雨季聚居的一簇簇簡陋茅屋,正在被宏偉的寺廟建筑所代替。佛教藝術的開始就是在這個時期?,F在,如果我們記得亞歷山大的軍事冒險在當時還是不久以前的事,整個旁遮普還在塞琉古王朝統治之下,印度各處都有許多希臘冒險家,當時印度同亞歷山大城還保持著十分公開的海陸交通,所以我們見到這初期的佛教藝術具有強烈的希臘特征,以及新的亞歷山大城的塞臘皮斯和埃西斯的崇拜對于佛教藝術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西北邊境白沙瓦附近的犍陀羅王國,是希臘世界和印度世界典型的會合處,它在公元前3世紀是很興盛的。這里能找到許多最早的佛教雕刻,其中摻雜著一些可以辨認的塞臘皮斯、埃西斯和荷魯斯的神像,因為他們早已形成聚集在佛陀周圍的神話網的一部分了。那些來到犍陀羅的希臘美術家,無疑是不愿意放棄他們所熟悉的題材的。但是埃西斯據說已不再叫作埃西斯,而是訶利帝了,訶利帝原是疫病女神,后來佛陀把她轉化成善良者。富歇從這個中心追蹤埃西斯一直到了中國,然而在中國,其他的一些影響也在起作用,情況變得太復雜了,我們無法在這部《史綱》里加以解辨。中國有一個道教的神,就是圣母,天后,它采用了一個名字叫觀音(這原是個男性的名字),她的形象很近似埃西斯。我們覺得埃西斯神像對觀音形象的處理上一定有過影響。觀音和埃西斯一樣,也是海后斯特拉·馬里斯。她在日本的名稱是觀音??磥頄|方和西方之間宗教的外形是經常交換的。我們從于克[古伯察]的《游記》中可以見到,他和他的傳教同事發現東方和西方具有共同的崇拜傳統時感到迷惑。他說:“十字架、法冠、法衣、大喇嘛外出時或在寺廟外面舉行儀式時穿的袈裟;禮拜儀式中的雙重歌詠、頌詩、驅鬼;懸掛在五條鏈子上可以隨意開關的香爐;喇嘛伸出右手按在信徒的頭上祝福;數珠、僧徒過獨身生活,離俗隱退、圣者崇拜、禁食、儀仗、祈禱、圣水,在所有這些方面,佛教徒和我們都是相似的?!?/p>
喬答摩的教儀和教義,兼容并收了婆羅門教和希臘教的訛誤和差異,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時,由一群人數日多的法師在印度各地傳布。至少有幾代人之久,佛教保留了許多道德上的優點和開創初期的一種淳樸的風格。盡管有許多人不能從理智上領悟自我克制和公平無私的意義,他們還是有欣賞這種品質的現實性光彩的能力的。初期佛教肯定產生了高尚的生活,我們心中對高尚品質的潛在的反應并不是僅僅通過理智來予以激發的。佛教,與其說是由于向庸俗的想象力作出了讓步,不如說是由于沒有理睬它們才得以傳布的。它之所以得到傳布,是因為許多初期的佛教徒是一些和藹可親、樂于助人、高尚可敬的人,使人不得不相信他們有堅韌不拔的信心。
佛教創立之初,很快就同婆羅門日益增長的矯飾自負發生了沖突。我們曾經指出,這個僧侶種姓在喬答摩時代還只是在為統治印度的生活而進行斗爭。他們已經占了很大的有利地位,他們壟斷了傳統和宗教的祭祀。但是,他們的權力正在受到王權發展的挑戰,因為成為氏族領袖和國王的人們通常并不屬于婆羅門種姓。
波斯和希臘的入侵旁遮普推動了王權的發展。我們曾提到過波魯斯王的名字,盡管他有象隊,但被亞歷山大擊敗了,成了一個總督。有一個名叫旃陀羅笈多·孔雀的印度冒險家,希臘人稱他為山陀羅科督,來到了駐扎在印度河畔的希臘兵營,獻上了一個征服恒河地區的計策。但是這個計策并沒有受到馬其頓人的歡迎,因為他們正為反對進一步侵入印度而嘩變了,于是他不得不從兵營溜掉。他在西北邊境各部落之間游蕩,獲得了他們的支持,亞歷山大離開以后,他侵犯了旁遮普,驅逐了馬其頓的官吏。然后他征服了恒河流域(公元前321年),并且當塞琉古一世企圖重新占領旁遮普的時候,成功地發動了一次戰爭(公元前303年),打敗了塞琉古一世,從而統一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它的幅員從西海岸直到東海岸,橫跨北印度的整個平原。于是他同婆羅門逐漸增長的權力發生了沖突,那就是我們曾經指出在巴比倫尼亞、埃及和中國發生過的王權和僧權之間的沖突。他從正在傳布的佛教教義里看出了反對僧權和種姓發展的同盟軍。于是他支持、資助了佛教這個宗教團體,并且鼓勵它的教義。
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王位,再傳到阿育王(公元前264~前227年)。阿育王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他統治的地區從阿富汗直到現在的馬德拉斯省。他是歷史記載上唯一在取得勝利后放棄了戰爭的軍事君主。他曾入侵羯陵伽(公元前225年),沿馬德拉斯東海岸的一個地方,也許他還有某種完成征服印度半島南端的意圖。那次出征是勝利的,但他所見到的戰爭的殘酷可怖的景象使他感到厭惡。他在一些至今尚存的銘刻里宣布,他不再打算以戰爭進行征服,而要代之以宗教,從此他的余生都致力于佛教在全世界的傳布。
他似乎能夠在和平中很有才干地治理他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他不單純是宗教狂熱者。他在進行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戰爭的那一年,作為一個居士參加了佛教團體,幾年后成了名副其實的教團成員,致力于八正道以求得涅。他的生活表明,那種生活方式當時同最有益的慈善活動是完全適應的。他的一生事業突出地表現了正思維、正精進、正業的特點。他在印度組織了大規模的掘井,并且種樹以供遮陽。他委派了官吏來管理慈善事業。他建立了醫院和公園。他又令人建立園圃以培植草藥。假如有一個亞里士多德來給他啟示,他無疑會大規模地資助科學研究的。他設立了一個部,管理土著和臣屬的種族。他為婦女的教育提供了條件。他還試圖——他是進行這種嘗試的第一個君主——教育他的人民對人生目的和生活方式具有共同的見解。他對佛教的傳教團體大加布施,試圖激勵他們更好地學習佛教文獻。在全國各地,他樹立了銘刻,重述喬答摩的教訓,這些教訓既簡樸,又合乎情理,沒有和常識相反的附會枝節。其中有35篇銘文至今尚存。此外,他還派遣傳教士去世界各地,到克什米爾,到錫蘭,到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傳布他的教主的高尚而合理的教訓。我們已經談過,把菩提樹的一枝帶到錫蘭去的,就是其中的一個使團。
阿育王神志健全地為人類真正的需要工作了28年。歷史上成千上萬的君主,莊嚴、優渥、恬靜、尊貴,顯赫一時,而阿育王的名字在其中閃閃發光,差不多是單獨地放射著光芒,是一顆明星。從伏爾加河一直到日本,他的名字至今仍受到尊敬。中國,甚至已拋棄了他的教義的印度,還保存著他的偉大的傳統。今天世界上懷念他的人比聽到過君士坦丁或查理曼的名字的人還要多些。
5 兩位偉大的中國導師
有人認為阿育王廣施恩澤,因而把大量貪財的、不虔誠的信徒吸引到教團中來,以致最后敗壞了佛教;然而佛教主要是由于得到了他的激勵,才在亞洲得以廣泛傳播,這是無可置疑的。
佛教經由阿富汗、突厥斯坦傳到了中亞細亞,然后再傳入了中國。據普拉馬塔·納特·博斯教授說,佛教約于公元64年漢朝明帝在位時傳入中國。佛教在中國布教的始祖是大學家迦葉摩騰[攝摩騰],隨后還有一連串的大法師。公元3世紀至4世紀時,佛教在中國最為興盛。后來遭受了殘酷迫害,到了唐朝才又重新興盛起來。
當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道教已是中國普遍流行的一種宗教,它是從很古老的原始巫術和秘傳法術發展而來的。到了漢朝的張道陵才重加組織,自成一派。道的意思是道路,這同雅利安道路的意思很相一致。這兩種宗教經過了一番公開的斗爭之后,并肩傳播,并且經歷了相似的變化,因此它們現在外表做法上極為相似。佛教還遇到了儒家,儒家的神學性質更少,而更多的是個人行為準則。最后它又遇到了“無政府主義者、進化論者、和平主義者、道德哲學家”老子的教導。老子的教導與其說是個宗教,不如說是個生活的哲學規則。這個老子的教導后來被近代道教的創始人陳摶同當作一個宗教的道教合并到一起。
創立儒家的孔子,像南方的偉大導師老子和喬答摩一樣,也生于公元前6世紀。他的一生同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更注重政治的某些希臘哲學家有一些引人注意的平行之處。公元前6世紀是中國歷史學家稱之為周朝的時期,但當時周朝的統治已徒具形式,皇帝僅僅履行天子傳統祭祀的職責,接受某種形式上的尊敬而已。他那個即使只是徒具虛名的帝國也不到今天中國的1/6。我們已簡略地談過當時中國的情況,實際上中國是一群遭到北方蠻族威脅的交戰中的國家??鬃邮瞧渲幸粐呆攪某济?;他出身貴族,但是貧窮;他擔任過幾種不同的官職之后,在魯國設立了一個類似學院的機構,從事于智慧的發現和傳授。我們還知道孔子曾周游列國,尋求一個愿意聘請他作為顧問并愿意成為一個改造了的世界的中心的國君。柏拉圖,在兩個世紀以后,到錫臘庫扎的僭主狄俄尼修斯那里去當顧問,完全出于相同的精神。我們已講過的亞里士多德和伊索格拉底對馬其頓的菲力浦的態度也是這樣。
孔子的教導集中于一種高尚生活的思想,他把這種思想具體表現為一種標準或理想,就是貴族式的人,君子。這個詞常被譯為英文的“卓越的人士”,但由于“卓越的”和“人”兩詞,跟“可尊敬的”和“有大家風度的”這類字眼一樣,早已成了有點詼諧的罵人的詞語,因此這個譯法對儒家是不公允的。他的確給他的時代提供了一個熱心于公眾的人的理想。對于他,為公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他和喬答摩或老子相比更屬于建設性的政治思想家。他一心考慮的是中國的狀況,他力圖培養君子,主要是希望產生一個高尚的國家。他的一條語錄可以引用在這里:“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p>
他的教導的政治基礎似乎是表示中國道德觀念的特征的;同大多數印度和歐洲的道德教誨及宗教教義相比,對國家有更直接的關注。他曾在魯國的一個名叫中都的城市做過一個時期的市長[宰],他在這里力圖整頓生活,牽涉范圍極廣,要使每一種社會關系和每一個行動都受到精心計劃的規則的約束?!耙慌e一動,都有禮儀,像我們慣常只見于統治者的宮廷和貴族家中的那樣,一般平民也必須遵守。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務,都有嚴格的規則。甚至不同階級的人能吃什么食物也有規定;男人和女人在街上不能同行;甚至棺木的厚薄、墳墓的形式和方位,都加以規定?!?/p>
這一切正如人們所說的,都是非常中國式的。別的民族從來未曾通過舉止禮貌的渠道去取得道德秩序和社會穩定的,然而孔子的方法在中國無論如何卻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今天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有講求禮貌和自我約束的普遍傳統。
后來孔子對他的國君的影響被削弱了,于是他又退隱。他的幾個最有希望的弟子相繼死去,使他的晚年更加凄涼。他說:“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p>
然而他以死得生。希爾特[夏德]說:“孔子對中華民族性格發展的影響,無疑比許多帝王合起來還要大些。因此他是有關任何中國歷史必須考慮到的重要人物之一。據我看來,他之所以能夠影響他的國家到如此的極度,固然由于他本人人格的特性,但更多的是由于那個民族的特點。如果他生活在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遺忘了。我們知道,他是在仔細研究了和前幾代所培養的道德哲學有密切關系的典籍之后,才形成了他的品格和他個人對人生的見解的。因此他向同時代的人宣講的,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全新的東西,而是由于他在研究古老記載時聽到了上代圣哲的隱約的聲音,他于是就成了好似個傳聲的唱機,把他從對這個民族本身發展初期中得來的這些觀點,向全民族表達了出來……孔子的人格對中國的民族生活的巨大影響,不僅得力于他自己的著作和別人記錄下的他的教訓,而且還得力于他的所作所為。他個人的品德,據他的弟子們的描寫和后世著作者的記述,其中有的雖則可能完全是傳奇性的,已成了專心致志于效仿這一偉大人物的外表儀態的千百萬人的模范……他在人前的一舉一動,即使是最細微的瑣事,都要合乎禮儀的規定。這并不是他自己的發明,因為禮儀生活在孔子之前許多世紀里早已培養成了,但他的威望和榜樣的確使他認為是可取的社會實踐得以流傳下去?!?/p>
老子曾長期擔任周朝王室圖書館的工作[即守藏史]。他的教訓與孔子的比較起來,要神秘得多,含糊而不易捉摸得多。他似乎曾宣講一種不以世間苦樂和權勢為意的禁欲主義的淡泊思想,要返回到一種想象中的往昔的簡樸生活。他留下的著作,文體非常簡約,并且非?;逎?。他的話是用謎語的形式寫下來的。老子死后,他的教導跟佛陀喬答摩的教導一樣,面目全非了,涂上了傳奇的色彩,摻入了種種極為復雜離奇的儀節和迷信的觀念。然而孔子的教導卻還沒有被這樣地涂飾過,因為它的范圍有限,意思明了,簡潔易懂,使它不致受到這些歪曲。中國人把佛教、老子和孔子的教義稱為三教。這三教成了以后全部中國思想的基礎和出發點。東方和西方世界偉大民族之間在知識和道德方面如果要達到任何真正的相通,對這三教的徹底研究是必須做的第一步。
這三位導師有某些可以覺察到的共同之處,三人之中喬答摩無可爭辯地是最偉大最淵博的一位,他的教義直到今天仍在大多數人類的思想中占著支配地位;他們的教誨中的某些特點,與即將在西方世界占上風的思想感情成為對比。它們主要是私人的和容忍的教義,是關于道路,關于道,關于崇高精神的教義,而不是關于教會或一般規則的教義。對于當時供奉的神是不是存在,該不該崇拜,則一概不置可否。應當指出,雅典的哲學家們在神學方面恰好抱著同樣超然態度;蘇格拉底幾乎對任何神明都愿意恭敬地禮拜或正式獻祭——只要能保留他私自的思想。這種態度同成長于猶太、埃及和巴比倫尼亞的猶太人社會中的心理狀態完全相反。在后者,一神論思想是第一和主要的。無論是喬答摩,還是老子或孔子都未曾暗示過嫉妒的神這一觀念,那是一個“不要任何別的神”的神,一個可怖的真理的神,它不會容忍人們暗地里相信巫術、魔道或舊的習俗,也不會容忍人們向神王獻祭,也不會容忍人們忽視萬物的嚴格的統一。
6 佛教的衰敗
猶太人的不能容忍異教的心理,使他們的根本信仰得以保持清澈和純潔。另一方面,偉大的東方導師們在神學方面不置可否的態度,從一開始就容許不同解釋的演釋和繁文縟禮的累積。除了喬答摩極力主張的但又極易被忽視的“正見”之外,無論佛、道、儒三教都沒有自潔的成分。對于迷信活動,召鬼、念咒、跪拜及其他附帶的崇拜儀式,都沒有嚴格的禁止。在初期,僵化的過程就開始了,而且繼續下去。新的諸信仰幾乎染上了它們所要取代的衰敗宗教的一切弊端,承受了偶像和寺廟、祭壇和香爐。
西藏在本世紀的前半期是一個佛教之地,如果我們設想喬答摩那時訪問西藏,他是不可能找到他自己的教義的。他會找到的將是一個人類最古老形式的統治者,一個被立為神王的“活佛”,就是達賴喇嘛。在拉薩,他會見到一座巍峨的大寺廟,里面擠滿了僧徒、住持和喇嘛——而他在世時的建筑物僅有幾間茅舍,并且沒有剃度人做僧徒——在一座高大祭壇的上方,他會看到一尊巨大的金色偶像,他會知道這尊偶像名叫“佛陀喬答摩”!他還會聽到有人在這神前念頌禱文,有人低聲念頌某些他仿佛有點熟悉的箴言作為應答。鐘、香、跪拜,都在這一令他吃驚的儀式中使用上了。禮拜儀式進行到某一點時,有人敲鐘,有人舉鏡,這時參加禮拜的全體會眾,畢恭畢敬,俯伏得更低了……
他在這個信奉佛教地方的鄉下,到處都會發現有一些奇怪的小裝置,那是一些旋轉著的小風輪或小水輪,上面刻寫著簡短的禱文。他會了解到,這種輪子每旋轉一圈,就算做了一次禱告。喬答摩也許會問:“向誰祈禱呢?”此外,到處都會有許多旗桿,上面懸掛著美麗的小經幡,幡上寫著“嘛呢叭咪”這種令人莫名其妙的字,意思是“珍寶寓于蓮花之中”。他會了解到,這面小幡每當拍動一下,也算做了一次禱告,這對于施舍這面經幡的善人以及整個地區都會有極大的好處。于是善男信女會雇傭大批工匠到各地去,把這寶貴的“公式”刻在峭壁或石頭上。喬答摩終于會認識到,這就是這個世界所信奉的他的宗教!在這種俗麗的光輝之下掩埋著通往靈魂寧靜的雅利安道路。
我們曾經指出,原始佛教缺乏任何進步的思想。在這一點上,它同猶太教又是相反的。上帝的諾言這一思想,給予了猶太教以一種過去及當時的宗教所未曾有過的特質;這一思想使猶太教具有歷史性和戲劇性。這一觀念使猶太教有理由強烈地不容忍異教,因為它指向了一個目標。喬答摩的教理在心理方面盡管很真實和很深奧,佛教終于停滯而腐敗,就是因為它缺乏那種指導思想。必須承認,猶太教在最初階段,很少進入人們的靈魂境界;它允許人們仍舊過著淫蕩、貪婪、庸俗或迷信的生活;然而由于它具有上帝的諾言的信念,具有將得到神圣的領袖以達到神圣的目的的信念,因此,同佛教相比,它像一柄時常磨礪的利劍,仍然是明亮而有前途的。
7 現在佛教分布的范圍
佛教在印度盛行了一個時期。然而婆羅門教,它的眾多的神靈,以及無窮的崇拜對象,一直與佛教同時并盛,并且婆羅門的組織日益強大,最后終于有力量反對這個不分種姓的教派,并且把它完全驅逐出了印度。兩教斗爭的情況,這里將不予詳說,這中間有迫害也有反迫害,總之,到11世紀時,除了奧里薩之外,佛教教義在印度已經絕跡。它的許多有關溫和慈悲的性質,則已并入到婆羅門教之中。
但佛教仍然存在于世界上的廣大地區,很可能,接觸了西方科學并且受到歷史精神的鼓舞,喬答摩最初的教義經過復蘇和凈化,對人類命運的前途,還可能起很大的作用。
然而喪失了印度以后,雅利安道路就不再對任何雅利安民族的生活有所約束了。奇怪的是,這個偉大的雅利安宗教現今幾乎完全局限在蒙古利亞諸民族之中,而雅利安人自己卻生活于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兩個宗教的統治之下,我們以后將會看到,這兩個宗教根本上都是閃米特人的。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同樣披著儀式和信條的外衣,似乎都是經過希臘文化的渠道從廟宇和祭司之國——埃及得來的,也是從棕色皮膚的含米特人的更為原始和更為根本的心理狀態中得來的。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