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公元前9世紀~前121年
關鍵詞:王政/共和
正像前面愛倫·坡的詩作中所說的:“光榮屬于希臘,偉大屬于羅馬?!被赝糯鞣綒v史,希臘與羅馬猶如兩顆并肩閃爍的明星,照亮了整個西方歷史的天空。西方人因為希臘的光榮而自豪,因為羅馬的偉大而驕傲。要講述羅馬,就必須從特洛伊的滅亡開始講起。
劫后余生
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我們可以看到,特洛伊人與希臘人為敵,但他們是偉大的敵人:特洛伊戰士的英勇無畏與希臘勇士并無二致,普里阿摩斯和赫克托爾的智慧高貴也與阿伽門農和墨涅拉俄斯不相上下,甚至偶有過之。
在特洛伊眾王子之中,除赫克托耳,還有一個最引人注目,他就是伊尼阿斯。與希臘人最偉大的戰士阿喀留斯一樣,他也是神的兒子,他的母親乃是愛與美之女神維納斯,即希臘神話中的阿佛洛狄忒,他是集俊美、勇敢與智慧于一身的英雄。
特洛伊被希臘人用木馬計攻破之后,特洛伊人遭到了希臘人的大屠殺,僥幸逃生出來的人沒有幾個,伊尼阿斯就是那些幸運兒中的一個。他背著年邁的父親,妻子和孩子跟著他,據說他的孝心甚至感動了殘酷屠殺中的希臘人,他們看著他在大街上奔跑,沒有殺他,放任他逃走。
伊尼阿斯逃到了愛琴海上。大海茫茫,在日復一日的漂泊之中,他歷盡危難,老父與妻兒先后死去,最后孑然一身,總算在現在叫意大利的地方靠了岸。這時候,他所登陸地方的王名為拉丁努斯,他久仰伊尼阿斯的英雄之名,把自己的女兒拉維妮婭嫁給伊尼阿斯。伊尼阿斯后來獨自建城,以他熱愛的妻子為其名,叫“拉維尼亞”。這里的人民也以給伊尼阿斯以新生的岳父大人拉丁努斯的名字為名,叫“拉丁人”。這就是拉丁人的起源,也就是現在的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的起源。
古羅馬戰士的盔甲和短劍
伊尼阿斯死后,他的兒子阿斯卡尼亞斯,或者叫作裘利斯,建立了阿爾巴·龍加城,城中的人們自然也是拉丁人,裘利斯的后人就是拉丁的王族。后面我們將會講到一個偉大的裘利斯族人,他就是裘利斯·愷撒。
羅馬的誕生
在阿爾巴·龍加城,裘利斯的后裔將王位代代相傳,后來傳到了一個叫努米托的手中,他生了一個女兒叫西爾維婭。努米托有一個叫阿木略的弟弟,是個野心家。他設法篡奪了兄長的王位,但沒有將他殺死,只殺了他的兒子。他怕努米托的后人來報仇復位,令西爾維婭做了女祭司。做這種女祭司有一個前提條件:必須終身是處女。這樣一來西爾維婭只能終身不嫁了。阿木略還不放心,又把西爾維婭弄進一個高塔里關將起來,任何男人都甭想見到她的芳容。
然而天不遂人愿,戰神馬爾斯愛上了她,高塔擋得住人,擋不住神。馬爾斯來到塔里,和西爾維婭共交魚水之歡,珠胎暗結,一下就叫西爾維婭懷了雙胞胎,后來兩個孩子分別取名羅慕洛斯、勒摩。
母狼哺嬰青銅像
在眾多杰出的雕塑作品中,羅馬城最為著名的藝術雕刻是作為羅馬城象征的雕塑——母狼哺嬰像,因為它背后有著一個動人的傳說,記載著羅馬城神話般的起源。
他們的叔外公、篡位的阿木略知道此事后,將這對嬰兒拋入了臺伯河中。這時候他們的父親挺身而出,救了西爾維婭,還讓河水將孩子漂到了岸邊。但兩個孩子太小,如果沒有奶吃,用不了多久就會活活餓死。這時一頭母狼來了,她剛生了小狼看見這兩個孩子,不但沒有傷害他們,還把乳頭送進了他們的小嘴。從此倆小孩兒就由母狼來養育。
過了好久,有個叫法斯圖魯斯的牧人來到了臺伯河邊,看到了被母狼養得結結實實的兩兄弟,就把他們抱回了家。兩兄弟長大后,知道了自己悲慘的身世,不由大怒而起。他們來到阿爾巴·龍加城,殺了阿木略,使被廢黜的外公重登王位。
他們又想到之所以有今天,多虧一頭母狼哺育了他們。便來到臺伯河邊,但哪里還有什么母狼,有的只是秋風瑟瑟,河水清清。他們惆悵之余,又看到這里水流平緩,附近土地肥沃,前方不遠就是巴拉丁山,建起城寨來易守難攻,決定在這里建造一座新城,以兄長羅慕洛斯的名字為新城命名,叫“羅馬”,居住在羅馬城里的人就叫羅馬人。
以上就是羅馬城與羅馬人誕生的曲折經過。
羅馬建立之初發生了兩件對羅馬的歷史大有影響的事:
一是羅慕洛斯與勒摩兄弟建城不久就發生了爭吵,結果,為兄的不但沒有相讓,還把孿生弟弟殺了,又把他埋葬在與巴拉丁山遙遙相對的阿芬丁山,此后羅慕洛斯成了羅馬獨一無二的統治者。
第二件事是劫奪薩賓婦女。跟隨羅慕洛斯來建羅馬城的都是男人,新城剛建好新問題就出來了:新城里全是男人,男人們到哪里去找媳婦呢?這可是頭等重要的大事,非解決不可。
這時,在羅馬城附近住著一個部落,叫薩賓人,有許多美貌佳人。羅馬人便去那里求親,但薩賓人看不起這些粗野又沒錢的羅馬人,拒絕了他們。難抑基本需要的羅馬人決定文的不行就用武的,他們想了一個鬼主意。
不久,一條消息就在薩賓的閨閣中傳開了,說某天某日隔壁的羅馬人要舉辦一場規模盛大的運動會,會后還有很多好看的節目。愛瞧熱鬧是女士的天性,到了這一天,大量薩賓婦女便來到了羅馬,正當她們看得入神時,后面一支軍隊悄悄包圍了她們,她們發現時已經遲了,那些臺上臺下的武士如虎撲群羊般撲向她們,一人一個,抱回了家,與她們做起夫妻來。從此,有了家室的羅馬男人便在新城安居下來,開始了羅馬人漫長的事業。
羅馬人這漫長的事業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改革與征服。改革,就是羅馬人不斷地改革內部權力的分配方式;征服,就是不停地征服異族。二者加起來就可勾勒出羅馬歷史的基本圖景。
薩賓婦女
此畫由法國畫家路易·雅克·大衛所繪。這幅畫展現了古羅馬的開創者羅慕洛斯帶人劫掠薩賓婦女,以致引發戰爭的故事。畫面上的所有人物都以裸體或半裸體的形式出現;遠景、近景中的人物安排都按照黃金分割的視覺法則構圖,整個場面充滿了殺氣。
前面說過,羅慕洛斯建立了羅馬城,殺死了可與他爭權的弟弟,成了唯一的王,這一時期也就是羅馬歷史的第一個時期——王政時代。
從王政到共和
但即使在這個有王的時期,羅馬也與其他普通王國有不小的差別。羅馬的國王確實像其他國王一樣掌握著軍政大權。但并不是獨裁者,除了國王之外,還有兩個權力機構——元老院和公民大會。
元老院是很有羅馬特色的機構。它由一些有權威的老人組成,有很古老的歷史。元老院擁有不小的權力,例如任何國王與公民大會通過了的法律,他們都要一一仔細查驗,如果覺得哪項違反了羅馬的老規矩,就會毫不客氣地否決。
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全體公民的大會,實際上沒多少實權,它只能對國王一些改變法律的建議進行表決,看同意還是不同意,但它自己沒有權力主動提出任何法律。參加公民大會的公民也只有在國王邀請的前提下才能發言。這就是王政時代羅馬的三權分立,可以看出來最有權力的還是國王。
羅馬王政時代共有七王,最后一個王名字叫作塔克文,他有個綽號“驕傲的塔克文”。他是羅馬的商紂,加上他不是羅馬人,而是伊特那斯堪人,所以羅馬人揭竿而起,把他趕走了。從此羅馬人干脆廢除國王,建立了“共和制”。羅馬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共和期。
權力中心
在講希臘的時候,我們已經講過雅典的民主制,他們的執政官、將軍、法官許多都由抽簽來決定的?,F在羅馬的民主制是不是一回事呢?完全不是。雖然羅馬的民主制可能受過希臘民主制的影響,但它與希臘人的民主制很不一樣。兩者的命運也大不相同——希臘人總是被異族征服,而羅馬人總是征服異族。甚至可以說,羅馬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征服異族的歷史,這就是羅馬之所以得稱偉大的緣由。
共和制下,羅馬有三個權力中心:兩名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但它們之間的權力并不平等。
權力最大的是元老院,它掌握著大部分權力,包括對外宣戰與媾和權。執政官負責日常政務,戰時可以統率軍隊,退職后就是元老。公民大會名字好聽,但像王政時代一樣沒有實權,這也就是說羅馬的平民們沒有實權。以后,他們與元老貴族們的權力爭奪戰將成為羅馬政治的主旋律。
古羅馬元老院的元老們
像梭倫改革之前的雅典一樣,羅馬平民過著痛苦的生活。羅馬從立國之日起就連年征戰,參戰的主要是平民。由于他們長期在外,沒時間打理莊稼,田地長滿了齊人高的雜草,他們一無所獲,然而還得向國家交稅,為了交稅和過日子,他們只好借高利貸,高利貸驢打滾的息有幾個人付得起?借了幾次后就只好破產了,先是把田地交給債主,接著又把自己加上老婆孩子交了出去做奴隸,淪為債務奴隸。平民雖然也是堂堂羅馬公民,在戰場上沒有被俘,卻在自己的家里被貴族老爺抓了,帶到市場上去,按身體素質論價,像畜生一樣地被賣掉。
反抗與斗爭
面對如此不合理的現實,平民終于奮起反抗,他們全體離開了羅馬城。沒了平民,貴族還能干什么?他們只好妥協,給了平民一個新的權利——讓平民選舉自己的保民官。保民官有這樣的權力:如果他們覺得政府的哪個措施損害了平民的利益,有權予以否決。
古羅馬陶盤
但這還不夠,平民繼續斗爭,又幾次離開了羅馬城,從貴族那里贏得了幾項新權利:第一是迫使貴族頒布了成文的法律。它被寫在十二塊銅板上,叫《十二銅表法》。雖然這個法律有許多毛病,例如它規定如果平民還不起債,還會被賣作奴隸,但它還是有好處的,起碼貴族不能隨口瞎編法律來蒙騙老百姓了。它對于債務的利息也做了規定,大約年息不能超過8.5%,這當然算不上高息了。
到公元前287年,平民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通過了一項法律:凡屬羅馬公民大會制定的法律,不管元老院是否批準,都具有法律效力。我們知道,公民大會當然是平民做主的大會,他們所制定的法律當然對他們有利,原來元老院可用否決權不讓它生效,現在好了,只要他們制定出來,就成了真正的法律,所有公民,包括貴族和元老都得老實地遵守,它的意義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說以前的好處只是給了平民們幾張鈔票,那么現在則把印鈔機也給了他們。
羅馬平民為自己的利益進行的最后一次斗爭也許是最有名的,就是格拉古兄弟改革。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目的是要讓平民不但有“權”,還要有“利”。
先是,哥哥提比略·格拉古擔任保民官之后,提出了土地改革法案。這個法案內容與早先的《李錫尼-塞克斯圖法》差不多,但《李錫尼-塞克斯圖法》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格拉古想將它真正實行起來。具體措施是限制每一個羅馬公民占有的羅馬公地數量,要他們把多占的土地拿出來,分給那些沒有土地的羅馬平民。他在為通過他的法案在元老院進行的演說中有這樣一句話:
棲身在意大利的野獸還有它們的洞窟和巢穴,可是為意大利而戰斗獻身的人們,除了空氣和陽光之外卻一無所有。
為了他的主張得到實施,大格拉古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但這個運動受到了貴族元老們的極力反對——這等于要他們把到嘴里的肥肉吐出來,他們哪肯!
公元前133年夏天,當已經做過一屆保民官的提比略再次競選時,貴族找到借口,說他違背了羅馬法律,說他想做王。在那時的羅馬這乃是最罪大惡極的事兒,衛道士頭目大教長那西卡帶頭動武,在丘比特神廟向提比略帶領的300人猛撲過去,提比略被兩個元老用桌子腿活活打死了。提比略死后,他的弟弟蓋約·格拉古站起來繼承哥哥的事業。公元前123年他做了保民官,重新提出了哥哥的土地法,更添上了許多新措施,如規定赤貧的公民可按時、免費從國庫領救濟糧,由與平民是近親的騎士——而不是元老——掌握司法,又大建公共設施,讓失業的平民有活干,有錢掙,他甚至還要擴大羅馬公民權的授予范圍,給羅馬的同盟者以公民權。
貴族元老,像當初反對他哥哥一樣拼命反對這些措施。公元前121年,小格拉古和他的支持者們終于與元老在一次會議上公開吵了起來。元老乘機發難,將小格拉古和支持他的3000人全殺了,把他的頭挑在長矛上送到了元老院。這就是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結果,從此之后,平民與貴族們的斗爭告一段落。除了貴族與平民的斗爭,羅馬內部還有另一種斗爭:意大利人爭取羅馬公民權的斗爭。
殺死蜥蜴者
這座塑像是羅馬人根據公元前4世紀的普拉克西特利斯的原作復制而成,現收藏于梵蒂岡博物館。
羅馬與意大利不是一回事,羅馬比意大利要小得多。羅馬公民權,顧名思義,本是作為羅馬公民才有的權力。在羅馬開始他們的征服事業后,他們首先征服的就是羅馬城所在的意大利。這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與意大利之外的被征服者不一樣,他們與羅馬人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從語言文化到生活習慣都與羅馬差不多,更重要的是,從被征服之日起,他們在羅馬人的征服事業中不再是羅馬的敵人,而是羅馬的朋友,被稱之為羅馬的“同盟者”。這些在戰場上與羅馬人并肩作戰的同盟者卻沒有羅馬公民權,不能參加選舉,不能做官。更讓同盟者不平的是,他們參軍打仗,奪取了一片又一片新土地,但這些新土地他們一厘也分不到,因為他們不是羅馬公民。
太不公平了!同盟者奮起反抗,提出給他們土地的格拉古兄弟被殺后,同盟者感到他們不可能用和平的方式得到公民權,決心用武力爭取。起義首先在阿斯庫倫城爆發,立刻像燎原烈火一樣擴散到了整個意大利。羅馬派遣大軍前往鎮壓,但連吃敗仗,執政官被打死,只好退讓,宣稱凡不參加暴動、忠于羅馬的同盟者都可以獲得公民權,接著又說,只要參加暴動的人在兩個月內放下武器,也同樣能獲得公民權。一聽到這好消息,參加暴動的人樹倒猢猻散,一窩蜂回家等公民權去了。
此后意大利人成了羅馬公民,整個意大利慢慢融入了羅馬,羅馬也由羅馬城的羅馬變成了意大利的羅馬。
歷史斷面
勒克斯
羅馬王政時代的國王稱為“勒克斯”,由選舉產生。他是軍事首長、最高祭司和最高審判官。但還沒有具備真正國王的權力,還沒有掌握民政大權。
王在隆重場合頭戴金冠,身著紫袍,手持鷹頭權杖,坐在象牙寶座之上;王的身邊有十二個侍從,手捧一束棍棒,上插斧頭,謂之“法西斯”,它象征著一種絕對權力,因而成為以后專制獨裁的代名詞。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5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