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45年到1989年,國際強權政治就是指由蘇聯領導的共產主義集團和由美國領導的反共產主義集團之間的對峙。這種對峙體現在軍事、政治、思想、文化和經濟等很多方面。
冷戰無處不在,甚至隨著登陸月球第一人的爭奪而延伸到了太空。冷戰的核心是兩種互不兼容的意識形態及究竟哪一方才是人類發展的最佳途徑之爭。共產主義理論家提出了一個由蘇聯主導、各國平等的模式作為發展的標準,而反對的聲音則認為,共產主義本質上是極權主義,資本主義才是通往自由的真正道路。雙方都固執己見:美國人擔心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共產主義國家,進而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而斯大林之所以要控制東歐,一方面是由于其重現沙皇時期大俄羅斯的夢想,同時也反映出希望建立一個軍事緩沖區,來保護“祖國母親”免受任何外敵侵略的需要。蘇聯對二戰時期的納粹入侵記憶猶新,當時大約2000萬蘇聯公民死于戰火。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歐和蘇聯曾并肩作戰,擊敗了納粹德國。戰爭結束后,歐洲分別落入了蘇聯和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控制中。在此后的40余年中,一條被稱為“鐵幕”的高度軍事線將歐洲劃分成為西歐和東歐。1945年,德國和它的首都柏林被劃為軍事占領區,其西部領土由西方盟軍(英國、法國和美國)控制,而東部則被蘇聯占領。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在1949年分別成為獨立的國家,而1961年柏林墻的建造則徹底將這座城市一分為二。
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西方盟國將東歐(希臘除外)劃入了蘇聯的勢力范圍。而在其他地方,比如伊朗、希臘、馬來亞和菲律賓,共產黨人同樣試圖有所作為,可惜均以失敗告終。蘇聯的擴張,導致了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成立,一批北美和西歐國家為了對抗蘇軍的進逼而組成歐洲防御聯盟。作為回應,蘇聯在1955年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其中包括蘇聯、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東德、匈牙利、波蘭和羅馬尼亞。
在中國,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贏得了1946—1949年的內戰。在結束了日本占領后,朝鮮半島被劃分成南北兩個國家。1950年,持續4年的朝鮮戰爭打響了。最后,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但和平卻未就此到來。在20世紀50年代初那個多事之秋,北美和西歐的軍費開支大幅增加。
我們制造的每一支槍、下水的每一艘戰艦、發射的每一枚火箭,歸根結底都是從那些饑餓卻沒有東西吃、寒冷卻沒有衣服穿的人那里偷竊來的。軍火的世界用掉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工人的汗水、科學家們的天才,以及孩子們的希望。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總統(1952年4月16日)
冷戰中,其他地方也出現了許多對抗和沖突,從越南戰爭到核軍備競賽,以及發生在中東、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和中美洲的戰爭。雖然這些區域性的戰爭都有其地區性的因素,但它們或多或少都與冷戰有關。在越南,盡管美國直接介入了這場日久年深的代理人戰爭,但依然未能阻止越共的勝利。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后果,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才通過外交手段逐漸緩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合作,這也標志著繼20世紀60年代早期蘇聯和中國出現意識形態的對立后,蘇聯力量被進一步地削弱。
在1979年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和1981年對波蘭人民改革運動進行鎮壓之后,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局勢再度緊張起來。羅納德·里根總統啟動了大批可能導致軍費支出增加的項目,比如中子彈,以及被稱為“星球大戰”的衛星防御系統。
20世紀50年代蘇聯和它在歐洲的共產主義同盟
不過在1985年,新的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原本緊張的局勢略有緩和。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的經濟已經顯得捉襟見肘,不可能與它的對手在軍事開支上周旋。然而,他的開放重組政策,卻在無意中導致了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的倒臺,以及1991年蘇聯的最終解體。因為一旦戈爾巴喬夫的言論使人們發現,蘇聯不會繼續對東歐各國的內政進行軍事干預,該國的共產黨政權就很難抵擋民眾希望變革的壓力。1989年11月,巨大的人群見證了變革的發生——隨著柏林墻的倒塌,大批民主德國人擁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政權的搖搖欲墜為東歐各國的群眾運動帶來極大的鼓舞。大多數國家的政權交接是和平的——除了羅馬尼亞,那里的當權者采取猛烈的手段拒絕改變,但終究徒勞無功。冷戰結束了。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sjdz/27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