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仿佛預示著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在這樣一個時代,城市可以在瞬間灰飛煙滅,人類也可能就此走上毀滅之路。不過事實證明,盡管美國在1945—1949年擁有核武器的壟斷優勢,但它并沒有再次使用過它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擔心納粹德國可能會研制類似的武器,美國率先開始了自己的核計劃。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受命開展了“曼哈頓項目”,并最終生產出投到日本的原子彈。
在冷戰初期(參見此處),擁有核武器的美國在1945年后大批裁減軍隊,同時又在世界各地大展拳腳。不過,這份信心在1949年結束了,因為有證據表明,蘇聯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這個成就不僅反映了蘇聯在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也證明了其在西方世界間諜網絡的高效。
蘇聯的成功讓美國人非?;艔?,也促使他們決心研發出更強大的核武器——氫彈。1952年,他們在太平洋的埃尼威托克環礁上進行了第一次爆炸試驗。寬達5千米、高17千米的巨大火球圖片震驚了全世界,人們為此感到深深的恐懼。而第二年,蘇聯也完成了自己的氫彈試驗。
而其他國家——先是英國,隨后是法國和中國——也都造出了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然而,世界的霸主仍然是美國和蘇聯,它們建立了龐大的武器庫。起初,核武器的打擊形式是從飛機上投擲炸彈。但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雙方都已經開發出搭載核武器的遠程導彈,能夠從地面或潛艇進行發射。這些導彈的移動速度比飛機快許多,因而追蹤或攔截的難度也要大得多。
這兩個超級大國都積累了強大的遠程武器儲備。這種軍備競賽的靈感來自一個理論,即只有擁有更為強大的武力,才可以嚇阻對方的攻擊。這就是相互保證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即M. A. D.)理論。它認為,假如雙方都擁有足以毀滅對方的核力量,一旦有一方率先發動攻擊的話,則最終雙方都會被毀滅?;谶@種理論制定的戰略目標無一不會導致數百萬人的死亡。在核陰影的籠罩下,平民們逐漸適應了不斷進行緊急演習及防核爆防輻射程序的生活。孩子們甚至學會了在學校里如何使用課桌作為掩體。
這些核武器是否真的能夠制止全面戰爭,尚不得而知。在1955年,美國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警告他的蘇聯對手,一旦發生核戰爭,整個北半球的人類將會毀滅。也正是出于對此的擔心,艾森豪威爾放棄了將蘇聯勢力從東歐趕出去的企圖?,F在來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斗往往體現在代理人戰爭中,比如在韓國和越南。這種戰爭的規模相對較小,雖然所費不菲,卻可以避免大國軍事力量的全方位較量。不過,由于中國軍隊的介入,為了盡快結束朝鮮戰爭(1950—1953),艾森豪威爾也曾威脅過要使用核武器。類似的威脅也出現在1962年美蘇之間的古巴導彈危機。當時,蘇聯在古巴部署了導彈,距離美國本土僅咫尺之遙。不過,最后,蘇聯還是撤回了他們的導彈。
我成了死亡之神,世界的摧毀者。
——羅伯特·奧本海默,負責研制第一顆原子彈的科學家。在1945年目睹了新墨西哥州沙漠的第一次爆炸試驗后,他引用古印度經典《薄伽梵歌》中的句子如是說
1952年,美國在遠太平洋島礁第一次試驗氫彈爆炸成功
在20世紀70年代,出于共同的利害關系,美蘇雙方開始核限制條約的談判(兩國之間的關系也得到初步的改善)。在最初的協議簽訂之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關系趨于冷靜。而到了80年代中期,雙方又相繼簽署了更為全面的新協議,這些也促成了冷戰的結束(參見此處)。
時至今日,人們的焦點逐漸轉移到對核擴散的擔憂上——其威脅在于:一些國家,甚至恐怖組織,都有可能會獲得核能力。(截至目前)除了美國和俄羅斯,擁有制造核武器能力的國家名單中包括中國、法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朝鮮以及尚不確定的以色列。未來的核擴散趨勢是無法預料的。同樣令人擔心的還有細菌武器和化學武器的使用,以及將常規炸藥與放射性物質相結合的“臟彈”,后者并不具備太高的技術含量。
當然,核能也可以作為一種和平的工具,比如用于發電。在一開始,核能曾被視為一種無污染、可以替代煤炭的現代化能源。然而,一系列事故的發生,尤其是1986年烏克蘭(當時還是蘇聯的一部分)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的爆炸,使人們一度對核泄漏及核輻射的潛在危險憂心忡忡。這種恐懼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因地震而受損后再度出現?,F在,對核能的使用陷入兩難境地,如果能夠被安全地使用,核能源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優勢毋庸置疑。但是,這個“如果”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問題,仍然是爭論的焦點。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sjdz/2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