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界歷史 > 世界大戰

一戰簡史—— 喬治·克列孟梭駭人的勝利

歷史大觀園 世界大戰 2020-07-21 10:00:09 0

人們為喬治·克列孟梭鼓掌喝彩。

眾議員們一致投票認為——僅有一票反對——克列孟梭和福煦名至實歸,有功于國。

他的畫像張貼在學校和市鎮里;不管是城里還是鄉下,人們都用喬治·克列孟梭來命名街道和廣場;此外,還為他樹立了塑像。

他化身為“勝利之父”(le P ère la Victoire)。

駭人的勝利。

1919年2月19日,8點40分,當克列孟梭離開其位于富蘭克林街的公寓時,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愛彌兒·科丹 (1) 手持左輪手槍朝“老虎”的座駕連開十槍。

其中有三槍擊中了78歲高齡的總理。

一周后,他又重新坐在了戰爭部的辦公室里。三槍擊中了克列孟梭,但卻只有肩胛骨受傷較重。這個無政府主義者被判處死刑,但克列孟梭卻為他減刑。然而這次刺殺行動卻顯示出克列孟梭可能誘發的仇恨。

一戰簡史—— 喬治·克列孟梭駭人的勝利

逮捕無政府主義者愛彌兒·科丹

正是克列孟梭的政敵們意志堅定,欲除之而后快。

克列孟梭已同意由他的朋友安排、參加1920年1月16日共和國總統大選的提名。

在一次預選中,其政敵德沙內爾獲408票,他自己389票。然而還有120名議員沒有投票。因此沒有什么損失,除了克列孟梭。

不久之后他宣布:

“我愿通告大家,我收回賦予我朋友的授權,取消參加共和國總統大選的候選人資格。假如他們不聽我言,越過雷池,即使為我贏得多數票,我也不會接受委任。”

面對簇擁在其身旁的記者,克列孟梭又說道:

“我認為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祖國將會評判。不管怎樣,我可不愿屈尊下就,去試圖領導一屆不占多數的政府。”

一戰簡史—— 喬治·克列孟梭駭人的勝利

克列孟梭抵達紐約他凌空接過一枝遞過來的玫瑰

于是克列孟梭這個來自旺代 (2) 的無神論者的政治生命也就此告終。

1871年,他曾首次當選塞納省 (3) 的激進眾議員。

他是站起來反對德意志帝國吞并阿爾薩斯-洛林 (4) 的眾議員團體中最后一名在世者。

“內閣摔跤王”(tombeur de minist ères),德雷福斯的辯護者——我們本應該將左拉文章《我控訴》(J'accuse) (5) 作為頭銜授予他——《自由人》報主管,在此,他經常發表日常社論。1906年至1909年,擔任總理之職。

他搖身一變,成為“法蘭西頭號條子”,其政府曾鎮壓了無數社會運動。

也正是他,右派和左派都絞盡腦汁,欲除之而后快。

然后就是勝利。

他是一名愛國議員,即使有新聞審查,也要在《自由人》報上實話實說。他還將這份報紙重新命名為《囿人報》,當然也是經常被查禁。

再往后就是擔任總理之職。“我要進行戰爭”,他斬釘截鐵地說道。榮膺“勝利之父”稱號后,黯淡無光的政敵們拒絕將其選為共和國總統,而是挑選了最為平庸的德沙內爾。

1920年1月18日,克列孟梭向普恩加萊提交辭呈,然后離開了巴黎。

他前往埃及、東南亞、美國游歷。

他已是80歲高齡。

他造訪英格蘭,接受牛津大學授予他的名譽博士學位。

作為對牛津大學訓導長簡短致詞的回應,他說道:

“我向大家介紹一個人,他年事已高,但卻精神矍鑠。”

他密切關注世界形勢走向。

1921年6月,在旅美歸國的路上,他對莫達克將軍說:

“從現在開始就得預見到我們和德國人之間連綿不斷的難題??吹矫绹▽W洲事務)漠不關心,英國又重拾古老的反法政治傳統,德國人就會自認為有權上下其手,無所不用其極,意圖廢除條約。

這就是我們當前的處境,這就是軟弱政策實行18個月以來我們所得到的境況。”

真知灼見。正是基于此,克列孟梭寫了一本著作,題為《勝利的榮光與苦難》(Grandeurs et mis ères d’une victoire ),藉此反駁福煦元帥在其《回憶錄》(M émoires )中的觀點,而后者卻對克列孟梭表示懷疑。

《勝利的榮光與苦難》一書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很大一部分著作權被克列孟梭分給其門人手下。

但這一成功卻并不能讓他買下位于旺代省雅爾河畔圣萬康 (6) 的貝爾-艾芭(Bel-Ebat)官邸。

一戰簡史—— 喬治·克列孟梭駭人的勝利

1930年,喬治·克列孟梭住處一瞥

一位房東建議將此住處免費送與克列孟梭,后者卻拒絕了;最后雙方達成協議,即每年150法郎的“終身租約”(bail à vie)。這位房東是?;庶h,天主教徒,他仰慕“勝利之父”,此外還承諾會用這筆“租金”賑濟市鎮窮人。

而對克列孟梭來說,他終于又找回了孩童時的景觀。

他寫道:“三日以來,青天、碧海、黃沙,皆為吾所有……不消它助外力,便重歸旺代生活清流之中,吾愿得酬矣。貝類蝦族,常伴左右,皆為平生饕餮之物……”

他循海信步,培育花草,尤其是奮筆寫作。

他完成一本散文集《德摩斯梯尼》(D émosth ène ),《靜思之夜》(Au soir de la pens ée ),尤其是《勝利的榮光與苦難》。每天,他還要回復十多封信件。在這些信件中,有一封是每天固定送給瑪格麗特·巴爾登斯貝格(Marguerite Baldensperger)的,克列孟梭將和她建立熾熱的友誼。

當克列孟梭得知巴爾登斯貝格夫婦的女兒去世,且被此“肝腸寸斷的悲慟”攪得心神不寧時,他對瑪格麗特說:

“我將會非常牽掛你……需要抗爭,而我將會向您伸出援手。”

他沉默了很長時間,然后又開口,脈脈含情,欲語還休:

一戰簡史—— 喬治·克列孟梭駭人的勝利

吉維尼 (7) ,畫家克勞德 莫奈和克列孟梭在睡蓮橋(le pont des nymphe?as)上。

“請把您的手放在我手心。就這樣,我助您養老,您幫我送終。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協約。讓我們吻抱在一起。”

自1927年算起——那年克列孟梭86歲高齡——,親友近侍的接連辭世預示著天數正大步朝他走來,他已是行將就木??肆忻纤蟮娜齻€姐妹、一個弟弟、摯友畫家克勞德·莫奈 (8) 和古斯塔夫·熱弗魯瓦 (9) 皆已駕鶴西去。

而在他這些“私人”不幸事件中,還得再加上于法國上演的衰落蕭條景象,曾經歷盡苦難而取得的一切卻如風卷殘云般消散??肆忻纤笞钣H近、最忠誠的合作者之一喬治·沃爾姆瑟(Georges Wormser)寫道,有時他看起來猶如風中之燭,“搖曳閃爍”。

“他需要在經歷所有的分離之后挺過來,需要預感到一場全面的災難又將爆發,而他除了著書立傳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一年。

1929年3月28日,克列孟梭立下遺囑。

他寫道:“我愿被埋葬于哥隆比耶(Colombier),長眠于家父身旁。我的遺體要從靈堂運出,決不能沒有扶柩人員就下葬。要留全尸。不要游行,不要來賓,不要紀念活動。

在墳塋周圍,只留一道鐵柵欄;如同家父,不留名姓。我愿你們將那根年輕時便陪伴我的鐵圓頭手杖放進棺材里,還有那個裹著山羊皮、放在玻璃柜上層左角的小匣子。那里面放著摯愛的母親親手交給我的一本小書。

最后,在通向花園房間的壁櫥上,擺了兩束枯萎的花朵,你們再把它們放進去。請把大小兩束花都插進炮彈殼里,然后放置在我身旁。

我委任最好的朋友尼古拉斯·皮耶特里(Nicolas Pietri)作為遺囑執行人,律師普赫南(Pournin)和我兒子米歇爾作為助手,并為由此可能給他們帶來的辛勞而表示由衷感謝。”

那“兩束枯萎的花朵”是他在香檳省白堊土戰壕里視察時,“毛絨兵”送給他的。

他把它們珍藏在身邊,直到1929年。

克列孟梭不愿讓死亡將他和這兩束花分開。

然而他卻把自己的什物分發給朋友:將收藏的杜米埃 (10) 畫作送給盧浮宮博物館,他的桌子和小墨水瓶送給瑪格麗特·巴爾登斯貝格,并將著作出版事務委托給她。

1929年11月24日,星期日,凌晨1點45分,喬治·克列孟梭與世長辭。

11月25日,星期一,凌晨2點,克列孟梭的扶柩人員開始上路,出發去哥隆比耶,克列孟梭將長眠于那里,在他父親身旁。

寒風凜冽,裹挾著陣陣冰雨。

扶柩人員所到之處,農夫們站在門檻前,靜默致敬,在胸口畫著十字。

一戰簡史—— 喬治·克列孟梭駭人的勝利

喬治·克列孟梭的快速曝光照片,1919年5月7日,在凡爾賽特里亞農宮(Trianon-Palace)舉行的會議結束后立即拍攝。1919年5月10日,刊登在《插圖》期刊(L’Illustration)上。

墓地舉行了簡短的下葬儀式。每人向墓坑里拋灑一塊泥土,泥塊敲擊棺木的聲音憑借長風,飄到很遠的地方。

克列孟梭因此長眠于距88年前他的出生地——帕雷德地區穆伊萊龍 (11) 20千米的地方。

駭人的勝利的榮光與苦難。


(1)  愛彌兒·科丹(Émile Cottin,1896~1936年),法國無政府主義者,1919年刺殺克列孟梭未遂,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死于阿拉貢。

(2)  旺代?。╨a Vende?e),位于法國西部的盧瓦爾河下游地區,瀕臨大西洋。

(3)  塞納?。╠e?partement de la Seine),法國歷史上的一個省份,1790年設立時稱巴黎省,1795年改稱塞納省,所轄區域是此前法蘭西島行省的一部分,1968年撤銷。

(4)  原文用詞為“protestataire”,法語中又特指“抗議1870年德國并吞的阿爾薩斯-洛林人的人”之意。

(5)  左拉(Émile Zola,1840~1902年),法國著名自然主義小說家和理論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始人,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在1894年的德雷福斯案中以《我控訴》為題,慷慨撰文為德雷福斯辯護。

(6)  雅爾河畔圣萬康(Saint-Vincent-sur-Jard),位于法國西南部,是盧瓦爾河地區大區旺代省的一個市鎮。

(7)  吉維尼(Giverny),位于巴黎正西方向70公里的上諾曼底省,在塞納河谷的一個小山坡上,莫奈曾與此寄居43年。

(8)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年),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之父”,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9)  古斯塔夫·熱弗魯瓦(Gustave Geffroy ,1855~1926年),法國記者、藝術評論家、歷史學家和小說家。1900年文學組織龔古爾學院(Acade?mie Goncourt)創始人之一。

(10)  奧諾雷·杜米埃(Honore? Daumier,1808~1879年),法國著名畫家、諷刺漫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

(11)  帕雷德地區穆伊萊龍(Mouilleron-en-Pareds),法國西南部盧瓦爾河地區大區旺代省的一個市鎮。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sjdz/26997.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