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拉桑普伊的維納斯像,雕刻在猛犸象牙上,出現在大約公元前20000年
一些證據表明,在一些早期的人類文明中——例如克里特島的青銅時代文明,就存在著母系氏族社會。此外,自公元前35000年到公元前11000年出現在歐洲的那些所謂的“維納斯”雕像,也明確地說明了婦女地位的崇高。不過,也有一些人類學家認為,在史前的狩獵——采集族群中,性別是相對平等的。
然而,在大多數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仍然是父權制(在家庭和社會中,男性占主導權)盛行。不過從19世紀晚期起,在世界的某些地區,婦女的地位開始發生改變。變革的關鍵是婦女獲得選舉權:1893年,新西蘭成為世界第一個婦女擁有投票權的國家;相比之下,瑞士的女性必須等到1971年才能投出自己的一票;而直到2015年,沙特阿拉伯的女性選民才第一次出現在市政議會選舉中。對于婦女來說,民族、階級和政治的偏見始終存在。比如說,1919年肯尼亞的歐洲裔婦女可以獲得投票權,而非洲裔婦女卻不行。而直到1952年,玻利維亞有文化的婦女才擁有了選舉權。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1949年)。性別認同(與生理學相對)是一種社會建構,這種理念在女權主義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促進了變性的出現
雖然婦女們在田間地頭,乃至后來的工廠里日復一日地辛勤勞作,但她們很難取得與男性相同的崗位。而到了19世紀晚期,即便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上管理崗位,很多行業(比如醫藥行業)依然是她們的禁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事情發生了重大變化。為了贏得戰爭,英國等一些國家不得不動員所有勞動力。于是,婦女接管了原本只屬于男人的工作,比如軍火工廠。不過,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這種情況在德國都很少見。從他們的口號中,我們就可以大體看出德國婦女的角色——“Kinder, Küche, Kirche”(德語,意為“孩子、烹飪、教堂”)。有人認為,未能充分地調動潛在勞動力是德國在兩次戰爭中失敗的因素之一。
其他更廣泛的社會變化,包括工業化、城市化、個性解放、風俗轉變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都極大地影響了女性的地位。國家主導的教育普及導致女性識字率顯著上升,并使其在職業選擇和社會流動等多方面有了更加廣泛的選擇。
在推動婦女進步的諸多因素中,身體權利的解放至關重要。當時,分娩所帶來的傷害已經有所降低,但生產的風險依然存在。而避孕和計生措施往往受到各種阻撓,有時甚至是法律的禁止。此外,在不少國家中,大學仍然主要是男性的天下。女性的平均工資普遍較低,她們被拒絕給予——或者說至少沒有得到——與男性平等的機會。
到了20世紀末,隨著生殖科學的發展,一些最重要的變化終于出現。避孕藥和避孕用品為女性帶來了更多的獨立性。同時,抗生素也使得男性和女性免受某些性病的痛苦。盡管經常得不到徹底的貫徹和執行,但一些國家還是頒布法案以保障婦女們的平等權利。比如,英國在1970年就頒布了《同工同酬法案》,只不過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女性的平均工資仍然低于男性。
在許多國家里,對性行為和性別平等的態度也出現了一些變化。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同性戀,有些人甚至是宗教信徒。部分宗教依然保留了一定的性別歧視態度,天主教會依然拒絕任命女祭司。
女性在基礎教育上的缺乏依然制約著世界的發展。近年來,在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激進主義團體越來越多地使用暴力手段來阻止婦女們獲得教育,他們希望重現傳統的性別角色。
“讓我們拿起我們的書和筆吧,”我說,“它們是我們最強大的武器。一個孩子、一位教師、一本書和一支鋼筆,就可以改變世界?!?/b>
——巴基斯坦婦女教育的帶頭人馬拉拉·優素福扎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被提名者,她在2012年的一次暗殺中幸存下來,當時僅僅15歲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gygm/2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