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世紀的最后幾十年里,西方列強占據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在非洲和東南亞地區。他們之所以能在大多數地方占盡優勢,是因為他們有著更優良的通信手段、更完善的疾病控制手段,以及工業化所帶來的強大武力。
盡管從1775年至1830年,英、法、西、葡等國在美洲的大多數殖民帝國已經崩塌,但非殖民化 似乎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雖然在美國的軍事介入下,西班牙于1898年失去了其主要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賓,但類似的情況并沒有在其他地區繼續出現。
到了1900年,大英帝國的疆域覆蓋了世界陸地面積的1/5、大約4億的人口(當時世界人口的1/4),其中主要集中在印度。法蘭西帝國主要位于非洲和印度支那,國土面積1550萬平方千米,人口5200萬。其他的歐洲大國,比如德國、比利時和意大利,也剛剛在非洲建立了殖民地。同樣在非洲,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經統治了幾個世紀。歐洲人幾乎瓜分了整個非洲大陸。在過去,海外領土的擴張大多出于貿易目的,但是到了19世紀,歐洲列強們辯稱,他們是為了“文明使命”才統治“劣等民族”的。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大量軍隊通過鐵路和輪船被運往殖民地。不過,土著人的支持也很重要,尤其是在招募軍隊的時候。
1914年歐洲各國的殖民地分布
強烈的帝國使命感與逐利動機交織在一起,促使西方國家不斷尋找海外市場及原材料產地。但這卻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地緣政治的原因同樣不可忽視:很多帝國的擴張其實是為了應對其他西方列強的擴張意圖,尤其是在非洲、東南亞和大洋洲。例如,在19世紀80年代,英國之所以占領緬甸,部分是為了阻止法國在此地的擴張。
到1914年,西方列強瓜分了世界上的大部分領土,即便在那些暫時處于其掌握范圍之外的國家——比如中國和波斯(現在的伊朗),它們的影響力同樣不容忽視。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經歷了快速的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后,擺脫了西方的控制,并使自己躋身于不斷擴張的帝國行列。它相繼擊敗了中國和俄國,并從這兩個國家手中奪取了太平洋沿岸的大面積地區。
不過,在20世紀初,出于對西方統治和影響的不滿,中國、菲律賓和西南非洲(比如納米比亞)這些地方都發生了抵抗運動。雖然最后都被剿滅,有時甚至采取了極度血腥的方式,但是,到了1914年,獨立或者自治的要求還是在許多殖民地涌現出來,特別是印度。
這些要求都基于民主主義和民族自決的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勝利者借此推翻了歐洲的一些帝國,比如奧匈帝國。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基于同樣的原因,再加上戰爭的巨大經濟成本,西方列強在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時代就此終結。
每一個帝國……都告訴自己和世界說,它與其他所有同類都是不同的,它的使命不是掠奪和征服,而是教化與解放。
——愛德華·W.薩義德,《洛杉磯時報》,2003年7月23日刊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gygm/2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