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界歷史 > 帝國時代

簡明歷史——文明與文明的沖突

歷史大觀園 帝國時代 2020-07-21 11:56:32 0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兩個世界性宗教出現后,在幾個世紀中不斷地發動戰爭,其中許多的沖突都是打著善良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旗號。但是,這真的是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嗎?或者更直白地說,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就能掩蓋其爭奪權力和物質財富的本質嗎?

拜占庭帝國是基督教世界中最先感到阿拉伯軍事威脅的國家。在公元7世紀三四十年代,穆罕默德死后不久,拜占庭就把埃及、北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拱手讓給了阿拉伯人。后來,到了公元11世紀,東方的突厥人又帶來了新的威脅,他們在1071年的曼濟科特戰役中擊潰了拜占庭軍隊,并征服了安納托利亞。

在曼濟科特戰役之后,拜占庭皇帝向西歐的基督教廷請求援助。教皇烏爾班二世看到了幫助羅馬教會取得東方正統地位的機會。1095年,他在法國克勒芒進行了一次影響深遠的布道。他宣稱,到圣地去的朝圣者遭到了伊斯蘭教徒的屠殺,號召西歐的貴族們將圣地從伊斯蘭教徒的蹂躪中解放出來。大多數參加第一次征戰的人是諾曼和法國的貴族,他們熱衷于搶占土地、掠奪財物以及為自己在天堂中預留一個位置。公元1099年,他們攻占了耶路撒冷,屠殺了大量伊斯蘭教徒和猶太居民,并建立了王國。由于各派勢力都想保持對圣地的控制,接下來的若干次戰爭都帶來了一片腥風血雨。

簡明歷史——文明與文明的沖突

成吉思汗騎馬雕像

公元13世紀,伊斯蘭教徒重新控制了圣地,但他們也面臨著一個全新的威脅——它來自東方。早在13世紀初,亞洲的另一邊,成吉思汗已經成功地統一蒙古各部。在他的領導下,這些馬上的勇士征服了中國北方,然后一路向西攻城略地。成吉思汗死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一直把戰火燒到俄羅斯和近東地區。1258年,他們甚至攻占巴格達,并殺死了哈里發。不過,僅僅兩年后,蒙古人對近東的威脅就戛然而止。在埃及,他們被馬穆魯克 大軍擊敗。

蒙古人統治中國的時間更為長久。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汗推翻了宋朝的統治者,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然而,忽必烈汗并沒有破壞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結構,他吸納了中國原有的統治方式,這對中華文明的保存大有助益。

很可能從現在開始,一直到世界末日,都不會再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了。

——伊本·阿西爾,《歷史大全》(公元13世紀初),描述成吉思汗在中東的活動

簡明歷史——文明與文明的沖突

世界主要的擴張及征服路線

從14世紀起,輪到歐洲的基督教國家面臨生存的威脅了,它們來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到1402年,土耳其人占領了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并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最后剩下的主要據點是現已解散的拜占庭帝國。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里,他們不但占據了北非、阿拉伯半島和近東地區,甚至入侵匈牙利,并于1529年兵臨維也納城下,直抵這個歐洲大國的心臟。不過,隨著攻占維也納的失敗,奧斯曼帝國中止了向歐洲中部擴張的腳步。接下來的1571年,在希臘外海的勒班陀戰役中輸給神圣聯盟(南部歐洲天主教國家聯盟)的艦隊后,土耳其人向地中海西岸擴張的野心也不得不畫上了句號。1683年,在奧斯曼帝國輸掉第二次維也納戰役之后,歐洲基督教勢力開始進入反攻階段,而阿拉伯世界的力量則開始緩慢衰落。


 兩者皆為古代非洲地名。

 阿契美尼德帝國,即波斯第一帝國。

 在古埃及,每年7月中旬,受季風降水的影響,尼羅河會暴發洪水,并淹沒河流兩岸的土地,而到了秋天,洪水退去之后,被淹沒的土地會形成肥沃的淤積層,對農業發展有很大好處,所以古埃及人稱洪水為“尼羅河的禮物”。

 佛蘭德斯,中世紀歐洲公國,包括比利時和法國的部分地區。

 債務奴役制,指自由人由于無力償還債務,而淪為奴隸的一種協議或制度。

 我們,這里指代作者。

 西塞羅,古羅馬著名政治家和著作家。

 蘇薩,古波斯地名,現在伊朗境內。

 一說為公元前16世紀。

 亞伯拉罕之約,《圣經》傳說。耶和華答應賜給以色列人應許之地,而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尊耶和華為他們的神。

 奧古斯都(Augustus),即蓋烏斯·屋大維(Gaius Octavills),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希波戰爭,公元前5世紀前后波斯帝國入侵希臘的戰爭。

 公元前30年,屋大維戰勝安東尼,平定埃及,掃清政敵。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其“奧古斯都”稱號,屋大維開始獨攬大權,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托馬斯·卡萊爾和赫伯特·斯賓塞皆為19世紀歐洲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

 《圣經·新約·路加福音》:“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歷史學家認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查理并不是西羅馬帝國的復辟,只能算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羅馬帝國的國祚。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sjls/fjsd/27094.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