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字孔明,世稱臥龍先生,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少孤,隨從父諸葛玄生活,后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隴畝,勤學不輟,留心世事,抱定濟世拯民之志。建安十二年(207),經劉備“三顧”為軍師,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戰略方針,其后聯孫抗曹,赤壁一戰而成三方鼎立局面,幫助劉備在蜀建立起獨立政權。曹丕代漢,他積極支持劉備稱帝,任丞相。劉備死后,輔立劉禪,大權獨攬,決以政事。他曾五次率軍北伐,兩出祁山(今甘肅西河西北),力圖統一全國。他任丞相時,抑制豪強勢力,勵精圖治,賞罰嚴明,并加強與西南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協作,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為推動整個西南地區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諸葛亮不僅是治國安民的能手,也是外交和軍事方面的奇才,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奇計妙策,層出不窮。他博望燒屯、火攻新野、巧奪荊州、智取漢中、舌戰群儒、三氣周瑜、六斗司馬懿,還有什么借東風、空城計、八陣圖等,無不聞一知十,料事如神,成為智慧和才略的化身。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于諸葛亮的超級智者形象都會留下深刻印象。
可是仔細看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軍事才干,卻驚奇地發現他領兵打仗有些外行,越到后來敗得越慘,甚至可以稱他為常敗統帥。
諸葛亮出山時,不到而立之年,完全是個青年書生。雖然他大言不慚地自比樂毅、管仲,卻沒有領兵打仗的實踐經驗。初出茅廬,取得了“火燒博望坡”的小小勝利,接下來便是“棄新野,走樊城”的失敗,使得劉玄德攜民渡江,弄得整個樊城雞犬不寧,劉備悲傷地竟欲投江而死。如果不是左右救止,恐怕早沒命了。
敗走樊城之后,接著又是當陽之敗,嚇得劉備糜氏夫人投井而死,連兒子也差點扔掉。多虧鐵哥們兒張飛、趙云舍命相救,劉備才從小路斜投漢津。如果不是劉琦將其接往夏口,劉備恐怕還要狼狽多時。
從客觀上說,諸葛亮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的一系列敗績都與兵力太少有關,而且也缺乏可靠的根據地,所以累累如喪家之犬,被曹操追得惶惶不可終日??墒钱斒駶h政權建立,尤其是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在各方面作了充分準備,為了實現先主遺愿,精心組織了六次伐魏戰爭,然而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創造了戰爭史上連戰連敗的罕見紀錄。
蜀漢建興六年(228)正月,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親率大軍攻祁山,關中響震,形勢很好。后因錯用馬謖而失戰略要地街亭,導致蜀軍敗歸,諸葛亮上疏請自貶三等。同年十一月,諸葛亮聞魏軍東下,關中空虛,欲出兵北伐,遭到群臣反對。他獨持己見,十二月間率兵出散關(今陜西寶雞市西南),圍困陳倉,其守將郝昭早有準備,堅決不肯投降。諸葛亮認為率有精兵數萬,而郝昭才有兵士千人,算計魏軍來不及救援,組織部隊輪番攻城,苦戰20余日竟不克。蜀軍糧食吃光無力再戰,只好倉促撤退。諸葛亮以數十倍兵力竟攻不下一座小城,可見其指揮才能如何。
蜀漢建興七年(229)春天,諸葛亮組織第三次北伐。他派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魏將郭淮率軍急救,諸葛亮領兵出擊建威(今甘肅西和縣北)。郭淮避其鋒芒襲其后部,諸葛亮急得生病,得了兩座空城,就匆匆撤兵退走了。
蜀漢建興九年(231)二月,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圍困祁山,用木牛運糧。老對手司馬懿率軍迎擊,雙方戰至六月,互有勝負。諸葛亮在進攻上邦(今甘肅天水市)時雖然搶收了些麥子,但終因糧草不繼,不得不宣布退兵。
諸葛亮返蜀三年,精心準備之后進行第五次北伐。他親自統領10萬大軍由斜谷進兵,這次接受因糧草不繼而退兵的教訓,實行分兵屯田,作長期打算。豈料司馬懿也下決心打持久戰,兩軍在渭南相持百余日,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除去送女衣以示羞辱外,別無良策。后因心勞力絀,病卒于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斜谷口西側)。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種種神機妙算和深謀遠慮,一次又一次地落空?;仡^看看這一連串敗績,真不相信是諸葛亮所為,可是,這些都清楚地載于正史,不必為尊者諱言,諸葛亮打敗仗是不用懷疑的。
勝敗乃兵家常事,世界上沒有每戰必勝的將軍。諸葛亮雖然被裝扮成了智慧的化身,但他并非像人們想象中那樣完美。從諸葛亮一生來看,自提出《隆中對》到他任蜀相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說他是個很高明的政治家,也是一個運籌帷幄的軍事家,但決不是第一流的軍事家,否則不會有這一系列的敗績。而且有些敗績很難原諒,其后果影響了全局。
那么,如此聰明的諸葛亮為什么老打敗仗呢?
缺乏實戰經驗,對于局勢把握不準
凡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大都經過真刀實槍的搏殺,一步步積累起豐富的實戰經驗。而諸葛亮只是一介書生,雖然號稱熟讀兵書,精研兵法,但畢竟沒有經過殘酷戰爭的錘煉,也缺乏親自帶兵打仗的實踐。他在出佐劉備之后,直到白帝城托孤,從沒有指揮過什么大戰。博望坡說是“軍師初用兵”,但實際上的燒屯之戰是劉備打的;赤壁大戰把諸葛亮說成神仙,但主要指揮者是東吳青年將領周瑜;劉備平定益州之戰很是精彩,主謀者是龐統和法正;智取漢中是劉備親自出馬,制定作戰計劃的卻是法正。以后諸葛亮的南征,主要是政策方面的成功。至于“七擒七縱”之事,《三國志》沒有記載,連孟獲這個人也沒有。清代《通鑒輯覽》認為屢縛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為甚,又可七乎?”此事有無,史學界尚在爭論,因而不能作為諸葛亮的成功戰例。還有“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等,都是羅貫中借別人的故事美化諸葛亮,這與他的什么神機妙算毫無關系。
此外,諸葛亮的一系列敗仗,與他把握形勢不準、固守陳舊戰略方針有直接關系。有專家學者指出,《隆中對》對當時的形勢分析是對的,使劉備迅速擺脫了困境,找到了立足之地。但是,戰爭的形勢瞬息萬變,在形勢變化以后,諸葛亮沒有分清戰略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其“逐鹿中原”的方針是錯誤的。諸葛亮認為:“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這種分進合擊的鉗形攻勢,顛倒了主力和偏師的關系。棋失一著,使劉備失去了惟一可以問鼎中原的寶貴戰機。
還有西蜀的一系列敗仗,也與諸葛亮過時的戰略方針直接相關。漢獻帝東遷之后,原先富足的秦川一帶變得經濟凋敝、人煙稀少,民力財力日顯窮蹙,難以支持劉備大軍逐鹿中原??墒侵T葛亮昧著心眼,仍然主張堅守秦川,而又無力東進,真是得不償失。戰略要地荊州上通宛洛,下控孫吳,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可是蜀軍在此兵力不足,又偏放了個剛愎自用、目中無人的關羽。偶有一二個勝仗,沖得頭腦發昏,關羽不僅失了荊州,連父子二人性命也給丟了。而上庸、江州的蜀兵為什么不救?諸葛亮的英明預見到哪里去了?實踐說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馬謖丟街亭,都與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宛洛的形勢有關,和他不能正確把握全局有關,照他這樣指揮作戰,豈有不敗之理?
過于謹慎小心,不用奇謀妙計
這從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可以看得出來:“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引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這個評價比較準確恰當,完全符合諸葛亮布陣打仗的實際。
所謂“奇謀為短”,這是有事實根據的。諸葛亮首次北伐,魏安西將軍夏侯鎮守長安。此人懦弱無能,惟怯不前,是魏之西線的薄弱環節。如能一舉攻下戰略要地長安,勢必導致中原震恐,戰局大變。為此,蜀國大將魏延及時向諸葛亮獻上“子午谷奇謀”。他說:夏侯怯而無謀,自己愿領兵五千,從褒中(今陜西褒城)出發,沿秦嶺東走,再由子午谷向北,不過10天可到長安。夏侯見我蜀軍突然而至,必然乘船迅速逃走,這時的長安城里只有御史、京兆太守一幫文官,就好收拾了。請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出斜谷,只需20天就可勝利會師。這樣長安可指日可下,而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了。(事見《三國志·蜀志·魏延傳》注引《魏略》)。
魏延陳述的作戰方案堪稱奇計,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也寫了這段,只是有所增飾??墒侵T葛亮認為這樣做太危險了,不如從坦道先取隴西,十全必克而又無危險,堅持西出祁山,以和諸戎。想不到街亭一敗,全局皆輸,眼看著三郡歸附的大好形勢毀于一旦。這種難以原諒的敗績,諸葛亮要負領導責任。就諸葛亮北伐來說,只有這次奪取關隴的可能性最大。這次戰后,魏明帝立即把無能的夏侯調走,改派大將曹真鎮守這一戰略要地。曹真之后司馬懿接班,諸葛亮從此永遠失去占據長安的機會。這次失敗,非同小可。
不只這種關系全局的大戰諸葛亮過于謹慎小心,就是對于絕對劣勢的弱敵,他也蹈常如故,縮手縮腳,結果打成得不償失的消耗戰,并以失敗而告終。比如第二次北伐圍攻陳倉,對手郝昭只有兵士千人,而諸葛亮兵力十倍于敵。他先用云梯沖車攻城,被郝昭用火箭和繩連石磨擊破。又用百尺井闌射城中,以土塊疊壘,想直接攀登。郝昭立即復筑內墻,以拙制笨,挫敗了蜀軍攻城計劃。諸葛亮無計可施,命人再挖地道,企圖偷襲進城。不料郝昭同樣掘壕橫截,諸葛亮的打算又成泡影。一個彈丸之城,晝夜攻打20多天竟不得手,蜀軍精疲力竭,不得不狼狽后撤。諸葛亮號稱足智多謀,除去這種拼消耗的辦法難道別無良策?看來他確實“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如此呆板的統帥,怎能不打敗仗?
有選賢任能之誤,不善于使用人才
劉備偏安一隅,格外看重人才,除去他的兩個桃園兄弟之外,尚有趙云、馬超、魏延、法正、郭攸之、費礻韋、向寵、簡雍、李嚴等,文武皆備,眾星燦爛,曾經盛極一時。而到諸葛亮執政,在用人方面大大遜色于劉備,結果人才寥若晨星,青黃不接,怎么能打勝仗?在選賢任能方面,諸葛亮最明顯的失誤是不能寬容雄才雋士。對于有才能的人,諸葛亮使用起來十分謹慎。比如老將軍趙云,身體尚可,連當個高級參謀都不準,使其抑郁老死。又如李嚴、廖光等人,俱有干才,而且身負重任,諸葛亮一味求全責備,反對有不同意見,偶有過失,就撤職查辦,或置之“閑散”。再如彭,是龐統和法正聯合向劉備推薦的能人,因其有些驕傲,不拘小節,諸葛亮便說他“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必欲除之而后快。結果可用之才越來越少,帳下缺乏獨當一面的將軍。諸葛亮分身無術,難怪要打敗仗了。
再一點是他不善于用人之長。世上沒有全才,軍事將領也是這樣。用將之道也要揚長避短,這樣才能多打勝仗。而諸葛亮明知這個淺顯道理,卻難做到這點。
最典型的例子是就是對待馬謖和魏延。劉備曾對諸葛亮有過專門交待:“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諸葛亮聽了當耳旁風,“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引見《三國志·蜀志·馬良傳附謖傳》)。以為馬謖可當大任,讓他守衛街亭,敗得一塌糊涂。諸葛亮只好揮淚斬殺,承認有失先帝知人之明。實事求是地說,馬謖也是杰出人才,他是戰略家,而非領兵打仗的將領。諸葛亮南征,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獲得了巨大成功。
又比如魏延,是劉備通過戰場嚴酷考驗,親自提拔起來的將才,對于領兵打仗很有經驗。劉備遷治成都,需要有位大將鎮守漢川,眾人以為必是張飛,張飛也以心自許。誰知劉備任命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眾人無不吃驚??梢娢貉釉趧湫哪恐械奈恢???墒堑搅酥T葛亮時期,“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諸葛亮自己短于奇略,放著有奇略的人不用,打了這么多敗仗也就不奇怪了。
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對部屬放松批評教育
諸葛亮身為丞相,總理全國各方面政務,應辦好丞相應該辦的事情。但他事必躬親,不分巨細,連公文校簿都要自己校對,對別人總是不信任。蔣琬、費礻韋都是他看重的人才,諸葛亮對他倆也不放心,從未讓蔣、費負責一個區域或一支軍隊的全面工作。他本人也以為統一天下的工作舍我其誰,因而連續五次率軍北伐,不辭勞瘁,萬事包攬,部下積極性難以發揮,造成從上到下的迷信和普遍依賴心理,每個步驟都要依靠丞相的所謂“錦囊”妙計,而且不能提前打開,只能臨時抱抱佛腳。像這樣的軍隊,怎能有機動靈活性可言?怎能隨機處置問題?這種教條主義者指揮的軍隊,怎能不打敗仗呢?
諸葛亮向以賞罰嚴明著稱,可是他也區別對象,并不是對誰都嚴格要求。像對劉備的鐵哥們兒關羽,就格外遷就姑息,使他愈加驕傲自大,把誰也不放在眼里。馬超歸漢之后位列“五虎上將”,關羽很不服氣,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人才可誰類比?”對于這種不利于團結的言行,諸葛亮不僅不加批評教育,反而無原則奉承關羽,說馬超“當與翼德(張飛)并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關羽得了這頂高帽,愈加目中無人,大意失了荊州,造成千古之恨。
還有,諸葛亮無視部屬之間的矛盾,明知有礙工作也不管不問。最明顯的要算魏延、楊儀這對搭檔。他倆一文一武,才能都很出眾,可是兩人互不買賬,鬧得不可開交。對此,連東吳的孫權都看得很清楚,預言他倆相處日久必為禍亂。諸葛亮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既不加以調解,又不批評教育。在他死后,楊、魏二人終于火并,魏延被人冤殺,并夷滅三族,楊儀也遭流放。這種自相殘殺,比打敗仗還要可怕。
關于諸葛亮的敗績及其原因,在學術界引起了爭議。有人認為盡管這些敗績是難以否定的歷史事實,但要放到當時的客觀環境下進行具體分析,諸葛亮是人不是神,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力求作出比較公正的評價。
關于對局勢把握的問題?!堵≈袑Α肥乔Ч牌娌?,不論前期后期都沒大的問題。三國初期的益州是大有用武之地,荊州是進軍基地,兩者地位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諸葛亮并未主觀地顛倒輕重次序。對策中關于主力出秦川、偏師出宛洛的鉗形攻勢,是基于荊、益二州的實際情況作出的決策,但是劉備沒有很好地落實這一戰略方針,加之關羽發生的重大失誤,導致《隆中對》后期難以實行。把諸葛亮的整個戰略方針放到三國時期特有的戰爭環境中考察,是蜀漢統一天下所能采取的最佳方案,只是由于在具體環節(如失荊州、失街亭等)上出現了差失,才使整個形勢發生逆轉,但不能因此說成是戰略方面的錯誤。同時,諸葛亮對于形勢的把握和判斷也無可指責。對形勢判斷錯誤并因感情用事導致慘重失敗的是劉備(如東征之役)。諸葛亮屢屢北伐,是為了完成先主之托,且有成功希望,對形勢的分析判斷是有分寸的。
關于過于謹慎小心,不用奇謀妙計之失。諸葛亮確實事事小心謹慎,從本身原因來說是性格使然。從客觀上說,蜀漢國小民少,兵員有限,經不起大的損失,諸葛亮不能不謹慎行事。他不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是認為此計太“懸危”了。在此之前,曾發生過孟達掉以輕心而被司馬懿所擒之事,使諸葛亮好不容易進行的策反工作付之東流。魏延提出的設想,“懸危”處是過低估計了對手,若是夏侯閉城拒戰、以逸待勞,蜀軍則必敗無疑。諸葛亮明白自己的實力,清楚后勤保障情況,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決不冒險。再說,“子午谷奇謀”效果究竟如何,沒有經過實踐檢驗,后人多是分析評論而已。不能以為可以僥幸成功,就埋怨諸葛亮過于謹慎小心,或指責他“奇謀為短”。相反,惜兵慎戰,不打無把握之仗,正是諸葛亮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難能可貴之處。
關于選賢任能之誤,不善于使用人才問題。諸葛亮執政時期同劉備在世時相比,確實是人才較少,英才尤其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不是諸葛亮選賢任能有誤,也并非他不善于使用人才,主要是與他用人的指導思想有關。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侍候的是懦弱無能的劉禪,一方面他自己以“相父”的身份小心輔佐,另一方面他怕有才能的人不忠于平庸的劉禪,必須防止在他百年之后有人篡權奪位。所以他在用人方面的主觀傾向是寧用奴才,不用人才;多用文士,少用武將;重德有余,用才不足。像劉備的養子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是個可以統攬全局的人物。因為他瞧不起劉禪,難免做點出格的事情。“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殺了劉封,劉備痛哭流涕,可是為劉禪除了一大禍患。諸葛亮的敗仗雖然與人才不足有關,但也有另外好處,終劉禪之世,蜀漢沒有出過篡逆之人。平庸無能的阿斗,卻能安坐天下,這不能不說得益于諸葛亮的算計。只要穩住大局,打幾個敗仗又算什么?
還有人批評諸葛亮自以為高明,聽不進不同意見,這也是站不住腳的。為了廣泛聽取部下意見和建議,諸葛亮特意設了“參署”機構。他說:參署的作用就是“集眾思廣忠益”,有了問題,要反復討論,以求得正確的決策或結論,這就好比丟掉破草鞋而撿了珍寶,何樂而不為?成語“集思廣益”就是從這里來的。同時,有了過失,諸葛亮也能主動承擔責任。如街亭之失以后,在總結教訓時他提出:“自今已后,諸有忠慮于國,但勤攻吾之闕。”希望大家經常指出他的缺點錯誤,以便吸收眾人的忠慮良策。打敗仗有多種原因,不能說諸葛亮聽不得不同意見。
這些觀點和看法有其一定道理,既不是為諸葛亮的敗績開脫,也指出了他存在的一些問題。評價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和評價他別的方面一樣,一定要實事求是,還其歷史本來面目。擺一擺諸葛亮的這些敗績,并不損害他的智者形象,是把他由神變為正常的人。諸葛亮有這么多敗績,為什么難以察覺,反而認為他是用兵如神的常勝將軍呢?這與羅貫中的那支生花妙筆很有關系。他在《三國演義》中寫諸葛亮六出祁山,實寫一次次具體戰斗的勝利,詳寫無比高明的預見,細寫調兵遣將的過程,活寫對手的虛弱狼狽。而對于每次戰爭的結局,則是一筆帶過。就是諸葛亮的失敗,也寫得令人欽佩?;蜓?ldquo;空城計”,化險為夷;或增灶設疑,敗中取勝;或突然撤退,神鬼莫測。這種有詳有略、有虛有實的春秋筆法,掩蓋了諸葛亮的一次次敗績,于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近乎神仙的諸葛亮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rmht/lsxa/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