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徐福東渡,人們難免會問:徐福東渡的起航港在哪里?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這一問題其實也是徐福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從各方學者所列舉的啟航地點來看,幾乎包括了整個中國海域。不過中心大致圍繞在山東半島所在的渤海、黃海地區,有人說徐福是從江蘇贛榆啟航的;有人說是從山東黃縣(龍口市)啟航的;有人說是從徐山啟航的;也有人說是從河北饒安(鹽山)啟航的;還有人說是從山東瑯?啟航的。除此之外,我國臺灣學者還提出了從“浙江沿海啟航”的說法,日本學者提出了“廣東沿海”啟航的主張,不過,經過論證,這兩種說法的可能性極小,這里就不再論述。
江蘇贛榆啟航說。這一說法是建立在認定贛榆的徐福(阜)村就是徐福故里的基礎之上的。這一觀點為我國地理學家羅其湘、徐福研究專家汪承恭最早撰文提出的。他們認為:徐福第二次出海東渡的起航點,據實地考察,是在離徐福故鄉——徐福村不遠的海州灣沿岸的嵐山或連云港附近。并斷言秦始皇三到瑯?,有兩次到過贛榆,秦始皇最后一次東巡(公元前210年),由江南渡江“并海上、北至瑯?”時,徐福在他的家鄉一帶,又一次見到秦始皇,并再次受命出海。另外,據贛榆的《徐福故里古遺跡考察材料》稱:在贛榆大王坊村附近古河中曾發現了距今2000年的造船木材,認為是徐福造船遺留,繼而論證,“徐福在這里造船,以荻水口入海東渡,是有根據的”,并肯定地指出:“在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出游,五六月間,來到秦東門,為秦東門建成和徐福東渡,舉行盛大海祭,徐福率隊出荻水口,進行東渡,‘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但是,這一觀點遭到了有關學者的質疑:首先這一說法是建立在贛榆是徐福故鄉的基礎上,然而徐福故里是不是這里,如前面已述存在爭議,因而這一結論也自然值得懷疑。其次,從《史記》記載看,徐福兩次拜見秦始皇都是在瑯?,并未見記載他在異地拜見過。至于秦始皇的最后一次東巡路線,據《史記》明確記載是自咸陽“至云夢……浮江下……過丹陽,至錢唐……上會稽……還過吳,從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瑯?”,根本就沒有經過贛榆,怎么可能到贛榆造船出海呢?再說,古代森林茂密,遍及沿海各地,造船在沿海哪個港口都能進行,贛榆具備的條件,在其他地方也完全可以。至于在贛榆出土的沉積木頭是很正常的事情,與徐福造船遺址沒有什么必然聯系。況且,數千童男女的征集、訓練和給養補給及百工、船員的配備,也是小小的贛榆一地所無法解決的。因此,所謂在贛榆造船、出海之說是不大可能的,更談不上是定論。
山東黃縣(龍口市)啟航說也主要是基于黃縣可能是徐福故里的論證。龍口市徐福研究專家李永先曾撰文認為:“徐福東渡從瑯?徐山和黃縣北海岸(今登州灣)這兩個海港啟航,不僅從《史記》中可以找出根據,后來也有許多古籍記載和民間傳說。”并指出“徐福第二次東渡是從黃縣家鄉啟航”,“徐福從黃縣北海岸東渡,這里就是后來的登州灣”。他還論證說: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次相信徐福的謊言,為徐福第二次東渡配備了射手。他還親自在芝罘(今煙臺)射死一條大魚,象征為徐福東渡掃清道路。徐福第二次東渡即在這一海域的黃縣北海岸(今登州灣)啟航。但是,據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樹楓分析,徐福船隊在出海求仙期間,為了躲避風浪、補充糧食,而在黃縣沿海停泊,在民間留下相關傳說的可能性極大,但僅此就確定徐福從黃縣啟航東渡是沒有道理的。如同贛榆啟航港的論述一樣,黃縣是否為徐福故里是徐福船隊是否在此啟航的主要依據,然而黃縣是不是徐福的故里,有待進一步論證。另外,從有關資料分析,當時的黃縣只是一個偏僻的縣城,不管是從輪船的制造,人員的征集,還是物質的供給等各方面來看,都無法滿足大規模遠航的要求。事實上,當時在山東半島只有瑯?是中心城市和沿海大港,徐福沒有道理舍棄瑯?優越的航海條件,而到荒僻小縣的登州灣裝備船隊、啟航東渡。 所以黃縣作為徐福船隊的臨時停泊港可能,作為啟航港則是完全不可能的。
河北饒安(鹽山)啟航說的主要依據是這里有千童縣。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饒安縣,北至州九十里,本漢千童縣,即秦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萊,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漢以為縣,屬渤???。靈帝置饒安縣,以其地豐饒,可以安人。”有的學者據此認為徐福當年在鹽山縣一帶招募童男童女,并百工、水手、弓箭手等人,最后乘船經無棣溝入海,輾轉漂泊,最后到了日本。針對這樣的論述,有的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千童城的存在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很可能是徐福首次出海時,船隊抵達渤海灣后上岸休整時所留下的遺跡。按一般常理,徐福在芝罘(今煙臺)與秦始皇別過后,不可能隨秦始皇“并海西”,再跑到鹽山去筑城休整征發童男女,然后再啟航東渡。據此,鹽山只能是徐福航海求仙活動中曾停留過的休整地點,但不是徐福東渡的起航港。
徐福自徐山啟航說,是流傳最久、史書記載最多的少數入海地點之一,影響極大。其主要依據為:北宋《太平寰宇記》引《三齊記》云:“始皇令術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藥于蓬萊方丈山,福將童男童女二千人于此山集會而去,因曰徐山。”元人于欽所撰《齊乘》也記載有“又東徐山,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二千人會此入海采藥不返。”民國年間成書的《增修膠志》轉引《三齊記》也說:“小朱山又東徐山,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二千會此,入海采藥不返。”這些記載均證明,徐山為徐福入海求仙之地。從位置看,徐山位于膠州灣南側,距徐?;顒又行默?不遠,從此招募童男童女、百工、神射手等起航東渡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從自然條件看,這里有茂密的山林和優良的港灣,也具備制造和停泊船只的條件。但是也有學者指出,徐福從徐山啟航東渡的記載主要源于《三齊記》,而此書成書時間不詳,可能為晉人所著,而這時已離秦朝有數百年之久,這一說法很可能是源于民間傳說,從而以訛傳訛。而“徐山”地名的出現,據確切考證最早見于唐代時的《隋書·地理志》,而這時距離秦朝已經近900余年,由此史書上記載的徐福自徐山啟航東渡的真實性很值得懷疑。甚至有學者指出,徐山是因三國徐庶而得名,當地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徐庶推車到此,在西山的山洞中住過,故名徐山,至今這里流傳有“徐庶不離帽子峰”的諺語。由此,也有人認為徐山稱呼的由來與徐福也許根本就沒有什么關系。另外,當時徐山周圍窮鄉僻壤,徐福沒有必要舍棄距離這里不遠的瑯?,而專門跑到這里征集人員、物資,進行東渡。至于良港和山林也并非該地獨有,不能作為徐福由此東渡的確證。
瑯琊(山東省膠南市西南)是目前多數學者認可的徐福東渡啟航港。首先,瑯?在當時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在春秋時期,瑯?就一度是強大的越國的都城;戰國時,瑯?更是齊國大邑,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繁榮,是少有的富饒之地;秦統一后,瑯?仍為當時全國少數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城市之一,亦是36郡中唯一瀕海的郡治所在。因此瑯?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人口資源豐富。而這些條件對“費以巨萬計”的徐福東渡物資的籌集、人員的招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次,除瑯?山外,附近還有徐山以及大小珠山等,山上有著大量的優質木材,具備打造木船的充足條件。再者,瑯?自春秋以來就是優良港灣和海軍基地,秦統一后,瑯?港北接齊、燕,南連吳、越,附近屬花崗巖侵蝕性海岸地貌,水深港闊,起航條件極佳。從《史記》記載看,瑯?一直就是徐福海上求仙的活動基地,他第一次向秦始皇上書就是在瑯?,蒙準后,所有出海的準備工作也自然會在所有條件都具備的瑯?進行,并由此啟航。第二次徐福通過“大鮫魚”騙過秦始皇后,始皇“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瑯?北至榮成山,弗見,至芝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也就是說秦始皇和徐福船隊一起自瑯?啟航北上到榮成山,沒有見到大魚,一直到“芝罘”,才射殺了一巨魚,寓意為求仙船隊,掃除攔路惡神。之后,他與徐福在芝罘別過,徐福踏上了東渡之路,并從此杳如黃鶴。因此從《史記》記載來看,徐福就是在瑯?港第二次出海東渡的。這一觀點為多數學者所認可,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仍有待進一步論證,以取得一致意見。
如果徐福船隊真的是從瑯?起航的,目的地也假設為日本,那么他們走的是哪一條航線呢?
關于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觀點是“北行航線”和“南行航線”。支持“北行航線”觀點的學者認為徐福船隊是從瑯?出發的,他們繞經遼東半島南、朝鮮半島西后,又穿過對馬海峽,到達日本北九州和歌山等地的;支持“南行航線”觀點的學者又因出發港意見不一致,提出了兩條航線:一條航線是從山東半島的青島或芝罘出發,橫渡大海,再經朝鮮半島南部到達日本九州等地;另一條航線是從蘇北沿海諸港口出發,橫渡黃海,或者是到了朝鮮半島后穿過濟州海峽抵達日本九州。
一些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從當時的造船技術、航海知識、海洋條件以及考古發現等來看,“北行航線”說比較可信。首先,從造船技術看,瑯?本來就融會了春秋時期越國和吳國的造船工藝,齊國時候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秦始皇統一全國,打破了區域限制,造船業和航海技術進一步交融,無疑得到了更大進步。在這種條件下,完全可能造出具備一定遠航能力的大型船只。并且自戰國時期就不斷有方士出海求取仙藥,在長期的航海實踐中,必定積累了一定的航海經驗。其次,據史書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探索出了一條經朝鮮半島到達日本的航海線。齊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時,就有不少齊燕方士入海尋找三神山,求取仙藥。這些方士的入海地多在碣石或山東半島,入海后可能就有到達朝鮮半島南部或日本島的。漢武帝時,曾有從山東半島發樓船攻打匈奴的記載,其所經之地就是前述北行航線到朝鮮島西岸之一段。因此,距此110年前的徐福東渡,最大可能也是走這一航線。北大歷史系教授劉華祝先生也認為,北行航線上海島相望,航程中可隨時就近躲避風浪,補給淡水、食物等,安全系數大。而南行航線要經過黃海,在當時沒有羅盤,船隊導航主要靠日月星辰或目視,船行動力主要靠海風和人力的情況下,成功的幾率較小。而且這一航線的開通,據史書記載也是南朝以后的事。日本人宮泰彥了也曾指出:“日本海有一種左旋之回流,利用此種回流,可以由朝鮮南部古辰韓地方到達日本山陰。中、朝、日的古代使者曾在這條航線上往來了近千年。北行航線沿岸不斷出土有戰國時燕齊的刀幣,還有青銅劍、青銅戈、銅鐸等,說明戰國時已開通此航道。”從以上資料來看,徐福東渡很可能走的是北行航線,但事實如何未得而知。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rmht/lsxa/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