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陵墓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皇帝陵園,位于陜西臨潼城東約5000米處。據史料記載,秦始皇自即位之初就開始營建這座陵墓,前后延續30多年,秦亡時仍未完全竣工。20世紀60年代后,考古界對該陵墓進行多次調查和探測,但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始終未發掘。20世紀70年代,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馬俑發掘出土。它們在讓人們震驚之余,也使這座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聞名于世。據中央電視臺報道,驪山腳下的那座幽深而神秘的秦始皇陵,無論是從陵園的封土、地宮、內外城垣的形制上看,還是從其附屬建筑和布局角度分析,與先秦時期的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都有很大差異。其陵寢規模之宏大、設計之奇特、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均屬空前絕后。
此為秦代的銅車,出土于秦始皇陵,前駕四馬,單輿雙輪,頂上有橢圓形車蓋。秦始皇出游時乘坐即是此種車。
這座充滿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千百年來引發了無數人的猜測與遐想。地宮的深度、門戶,以及其中的“上具天文”、水銀、奇珍異寶、始皇帝棺槨和遺體、防盜裝置等重重謎團不僅困擾著諸多專家學者,也使秦始皇陵更加引人注目。
秦始皇陵的眾多未解之謎,首先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其地宮的深度和廣度。地宮究竟有多深呢?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已經深到不能再挖的地步。這個問題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的興趣,他們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探測并推測地宮的深度應為500~1500米。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的專家和學者對地宮的深度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與探索,得出的結論是:地宮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深。他們說,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宮陵園墓室的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從地宮底部至坑口的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也就在37米左右。但事實是否如此,有賴于考古專家進一步勘探、驗證。
至于秦始皇地宮的廣度,最新的考古勘探資料表明:東西方向上,它的實際長度為260米,南北方向的實際長度為160米,總面積達41600平方米,其規模相當于5個國際足球場那么大,堪稱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脊艑<彝ㄟ^鉆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所謂豎穴式,即由地面垂直向下挖成豎向土坑,利用坑壁作為墓穴的一部分或全部墻壁。
此物出土于秦始皇陵,殳原是古代戰車上使用的長兵器,后逐漸演變為宮廷衛士的禮儀兵器,秦殳為圓柱體,頂部為三棱錐體。
人們除了關心地宮的深度和大小,還對地宮設有幾道門非常感興趣。關于秦始皇陵地宮門道的數量問題,《史記》有明確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大事畢,已藏”,就是說秦始皇的喪事完成了,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放妥當。這時,工匠們正在中門以內忙活,外面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們“無復出者”,都成了陪葬品。這里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因而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有三道門似乎已成無可辯駁的事實。但司馬遷說到中羨門,用了個“閉”字;說到外羨門,則用了個“下”字。由此可見,中羨門是能夠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專家們推斷,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類似。三道羨門極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秦陵地宮時,寫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中的含義是什么呢?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經過反復考證,初步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含義應理解為,墓室頂有繪畫或線刻的日、月、星象圖。這一古老的傳統可能仍保存在秦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的考古專家在漢墓中發現類似“天文”“地理”的壁畫。其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圖象,下部則為代表山川、河流的壁畫。由此推斷,秦始皇陵地宮的上部可能繪有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為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圖。
說到“以水銀代表山川地理”,人們不禁會問:秦始皇陵地宮真的埋藏有大量的水銀嗎?秦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始見于《史記》,稍后的《漢書》中也有類似的表述。那么,陵墓中到底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2003年,地質學專家經過反復測試,終于發現秦始皇陵的封土中有“汞異常”現象。該處土壤中含有大范圍、強異常的汞含量,而秦陵周圍其他地方的土壤汞含量極低。這初步證實了《史記》所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真實性。
在接下來的物探考古過程中,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劉士毅還發現,秦始皇陵封土堆的汞異常分布別具特色,頗為耐人尋味:北、東方向最強,南、西方向次之。根據秦始皇陵內以水銀模擬天下江河湖海的傳說推測,這樣的分布可能與秦朝時期中國人的江河地理概念有關,也可能與秦始皇到過渤海、徐福東海求取長生不老藥有關??脊艑<矣纱诉M一步推斷:《史記》中關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那么地宮為什么要以大量水銀模擬天下的江河湖海呢?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對此的解釋為:“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島,具地理之勢。”歷史學家的說法更為貼切:一是水銀的形態、顏色像水;二是水銀有毒,墓中有大量水銀存在,微生物不易存活、繁殖,這樣遺體、棺槨和陪葬品腐朽的速度會慢一些;三是大量的水銀揮發到墓穴的空氣中,一旦盜墓者潛入墓室吸進過量的汞蒸汽,輕則肌肉癱瘓、精神失常,重則一命嗚呼,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盜的作用。
地宮中埋藏的奇珍異寶當然也受到人們熱切關注?!妒酚洝分忻鞔_記載,秦始皇陵中有“金雁”、“珠玉”、“翡翠”等珍寶?!度o故事》中說,項羽入關盜掘秦陵時,曾有一只金雁從墓穴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幾百年之后的三國時期,有人送一只金雁給名叫張善的官吏。他從金雁上的文字立即判斷它出自始皇陵。秦始皇陵也因這個神奇的傳說而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但秦始皇陵中具體有什么稀世之寶現在不是很清楚。
20世紀80年代末,在秦始皇陵地宮的西側,考古專家們還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無論從造型上,還是從裝飾上看,都是極為精美、別致的。除了銅車馬,考古專家還發掘出了一組木車馬。之所以說它是木車馬,因為車、馬、御官俑等都是用木頭制成的,而一些飾物,比如說轡頭等,都是用金、銀、銅鑄成的。地宮的外側尚且有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地宮內的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美是可想而知的。
到目前為止,考古界對秦始皇陵的發掘斷斷續續地已經歷40多年,發現的主要遺址和遺跡(主要包括帝陵封土、銅車馬坑、寢殿、便殿、陪葬墓區、珍禽異獸坑、鎧甲坑、百戲俑坑、文俑坑等)中有大量價值連城的文物。但據專家透露,這些重要發現僅是秦陵的“冰山一角”。由于條件所限,秦始皇陵的外城以外地層也只勘探了很小的一部分,至于地宮中的文物情況知道的還很少。
秦始皇陵的核心是地宮,地宮的核心是秦始皇的棺槨,備受矚目的秦始皇棺槨是銅質還是木質的?對于秦始皇使用什么樣的棺槨,早期的《史記》和《漢書》等重要歷史典籍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以一句“下銅而致槨”一筆帶過。于是,學者們據此得出結論: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相關文獻資料記載,秦始皇的棺槨“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并且“披以珠玉,飾以翡翠”,使得“棺槨之麗,不可勝原”。既然能夠“漆涂其外”、“飾以翡翠”,那么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因為銅棺或石棺用不著用土漆涂其外,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就此看來,秦始皇使用木棺的可能性大一些。
再者,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天子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已是約定俗成的規矩。秦始皇生前自命功高蓋世,勝過遠古的三皇五帝,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他棺槨。
秦始皇棺槨的材質還沒有搞清楚,人們又開始探索秦始皇陵地宮有沒有空間的問題。秦始皇陵墓的主持者之一李斯描述地宮時曾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如果他的這段話記載無誤,那么地宮明顯有個外殼,總體上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但目前的考古勘探結果已經表明,秦始皇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真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必須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就會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如果地宮沒有空間的說法成立,顯然與李斯“叩之空空,如下無狀”的表述相矛盾,而相關文獻資料則更多地支持“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的說法。事實怎樣呢?由于目前的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是虛是實的謎還沒有揭開。
這是出土于秦始皇陵的立乘駟車,車前駕四馬,形態矯健,頭部配有金銀絡頭。車輿上插高柄傘蓋,傘下為駕馭者。車繪有云紋等彩圖,富麗華美,車上裝備弩、盾等兵器,威武不凡。
人們在關注秦始皇使用的棺槨的同時,更關心的還是秦始皇的遺體。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尸”出土,其尸體保存之完好令人瞠目結舌。由此,有學者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陀^上,當時已經具備了保護遺體的技術和手段,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多數專家對此持否定態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當時又正值酷暑時節。根據目前遺體保護的經驗,一般遺體保護必須在死者死后即刻著手處理。稍有延誤,尸體本身已開始變化,再先進的技術也回天乏術。而秦始皇死后輾轉了數千里,才回到咸陽安葬,前后間隔近兩個月。史載,李斯等人為了掩飾尸體的臭味,把一石鮑魚放入運送秦始皇遺體的車帳中,可見,遺體在途中已經開始腐爛。照此推斷,秦始皇的遺體不等運回咸陽處理早已面目全非了。所以說,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指出,秦始皇的遺體完好保存下來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根據目前在墓中探測到的水銀和秦漢時期對人尸體處理的手段分析,保護完整的骨骼的可能性非常大。他說:“一旦發現其骨殖,我們從骨架當中能提取出秦始皇本人的DNA片斷,之后再結合與秦始皇相關的秦的祖先的DNA分析結果,就可以解決一個大的問題,即秦人的來源問題。”段隊長進一步指出,根據秦始皇的骨架還可以復原他的長相。
秦始皇的遺體究竟有沒有完好保存,以及利用它能做什么,還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探索。隨著發掘秦始皇陵這個話題的升溫,另外一個問題擺在人們面前:秦始皇陵地宮的防盜設施如何,有沒有重重機關和弩箭?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按照這個說法,地宮中應該是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這些文字記載屬實,它算得上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光靠這段文字還不夠,專家們聯系當時的秦軍裝備情況分析,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而且秦陵附近已經出土秦代強弩的箭頭,這些箭頭為三棱流線型,三個弧面的弧度完全相等,原理類似于今天的子彈頭。從力學角度考慮,這類箭頭對鎧甲有極強的穿透力。另外,從秦兵馬俑復原和《六韜》的表述來看,當時秦軍中射手所占的比例很大,按最低的說法也有15%,而且射手中弓、弩手的比例為1∶2。
就以上資料分析,秦始皇地宮中布置弩箭的可能性極大。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是不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當外界物體碰到機關,弓便會自動發射)值得商榷。到目前為止,能夠證明秦代制造自動發射弩箭的資料還很少。所以,秦代何以生產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仍是一個謎。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rmht/lsxa/1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