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王嬴政用了10年時間,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秦始皇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為了加強帝國的統一和穩固,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堪稱千古一帝,被西方人尊為“東方的拿破侖”。但是,他12年的統治也充分暴露了他狂妄自大、專制暴虐、窮奢極欲的本性。所以,有人對秦始皇做過這樣的結論: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青史,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
誰是秦始皇的父親
其實,千百年來,引人注目的不僅是秦始皇的功過、他的家事和他的國事,他的死因,甚至他的陵墓也因眾多未解謎團而備受關注。
秦始皇留給后人的一系列懸案中,第一個就是他的身世之謎。關于秦始皇身世的爭論,可謂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他是大商人呂不韋的后代;有人認為他是正宗的秦國王室血脈,即子楚的兒子。
呂不韋
最先提出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的觀點的人,應該是司馬遷,因為在他之前的史書從未有過這方面的論述,直到《史記》問世后,人們才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看到了這樣一個信息:呂不韋把已有身孕的愛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時隔不久,趙姬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趙政。
司馬遷的觀點在漢代,乃至從漢到宋代這么長的一段時間里并未引起什么爭議,甚至他的觀點還被沿用到后來的權威史學論著之中,比如,東漢班固的《后漢書》,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班固還直接稱秦始皇為“呂政”。
無論是班固還是司馬光,在中國史學界,乃至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讓人尊敬、值得信賴的。人們相信他們之所以會采用司馬遷的觀點,應該都是經過考證的。所以班固和司馬光對司馬遷的認可,無疑更給“秦始皇乃呂不韋之后”的論斷增加了可信度。
可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和人們歷史觀、價值觀的變化,后世之人開始對司馬遷的觀點產生了質疑。據記載,質疑的開端是從明人湯聘尹開始的。湯聘尹在自己的《史稗》中明確地提出了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這個傳說不可靠,他認為“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實乃“戰國好事者為之”。
湯聘尹的論斷一出,立即引發了“秦始皇乃呂不韋之后說”和“秦始皇乃子楚之后說”的持久論戰。支持“秦始皇乃呂不韋之后說”的人首先以司馬遷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壓人:司馬遷治學嚴謹,不會貿然記述此事。言外之意就是司馬遷的治學態度不該被否定吧。
子楚
支持“秦始皇乃子楚之后說”的人以牙還牙,同樣以《史記》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們說,《史記》記載,(趙姬)至大期時,生子政。期,即一周年。就是說子楚娶了趙姬一年后,趙姬才生嬴政。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從時間上看,嬴政是子楚所生還有什么可懷疑的嗎?再說,如果趙姬真的在進宮之前已經懷孕,遷延日久,秦始皇就會不及期而生。身為一國之君的莊襄王子楚不會不明白這個簡單道理的。如果他發現嬴政不是自己的骨血,又怎么能立他為繼承人呢?真是有理有據,言之鑿鑿??墒侵С?ldquo;秦始皇乃呂不韋之后說”的人并不認可,又提出了疑問:為什么漢代以后的諸多歷史資料都認可該說法,承認“嬴政是呂不韋之子”呢?支持“秦始皇乃子楚之后說”的人解釋說,這很可能是后來的史學家為漢取代秦尋求歷史依據。他們的邏輯是,秦內宮如此污穢,王位繼承制這樣混亂不堪,怎么能治理好一個國家,故秦二世亡是自然的。另外,秦末的人們愿意承認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傳子孫,因為這樣他們就會有很好的造反理由,為推翻秦朝在輿論上做準備。
此書為呂不韋組織其門下食客集體創作而成,分12紀、8覽、6論,共26卷,20余萬字。
由湯聘尹引發的爭論,激發了不少歷史學家的興趣,也贏得了一些歷史大家對“秦始皇乃子楚之后說”的支持。與湯聘尹同朝的王世貞、清代的梁玉繩,都作了相關的考證,并分別在《讀書后》和《史記志疑》中支持湯聘尹的觀點。王世貞還提出了兩種可能,一種是呂不韋故意編造,以求自己長保富貴;另一種是呂氏的門客泄憤,罵秦始皇是私生子,使天下人都知道秦比六國先亡。
認為嬴政是子楚骨血的學者也不甘示弱,又提出新的論據:秦昭王在位時,子楚還在趙國做人質,他會輕易地將王位傳于一個在敵國當人質的王子嗎?子楚的命運都握在趙國人手里,飄忽不定,他未來的兒子的命運更難料定。如此說來,當年呂不韋陰謀得逞的可能性極其渺茫。反對者則說,呂不韋本來就是一個大投機者。只要有一線希望,他是不會放過機會的。
沒有論斷的博弈
20世紀70年代后期,秦始皇身世問題再一次成為史學家們爭論的熱點。這一輪爭論是從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的特別考證開始的。在《系年》中錢先生否定了始皇為呂不韋子之說,否定了呂不韋薦??替己之說,同時還指出了呂不韋與始皇之間可能有政治上之沖突。緊接著,原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對呂不韋為秦王政生父之事也提出了懷疑。書中,郭沫若先生提出了三個疑問,為什么僅見《史記》中有記載,而《戰國策》卻半字未提呢?這個故事及類似春申君與女環的故事,情節就像小說一樣,可信嗎?在《呂不韋列傳》中說“子楚夫人趙豪家女”,顯然說趙姬不是呂不韋買來的歌姬,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郭沫若還提出了一個特別的看法,即“嬴政是呂不韋之子”這種說法始于西漢初年,是呂后授意編造、散布的,目的無非是為她的奪權作鋪墊。當時她就曾讓諸呂散布謠言說天下本是呂家的,是被劉家奪去的。也就是說,呂家奪權是理所當然的。
針對郭沫若的三點質疑,獲中國圖書獎的《秦始皇大傳》的編著者郭志坤先生作了針鋒相對的批評。他以為《戰國策》沒有記載并不能說明《史記》的真實性就必然值得懷疑;盡管與春申君與女環的故事雷同,也不能就說《史記》的記載不真實。之所以相似,說不定這種斗爭手段在當時是比較流行的也不可知;關于趙姬的來歷,《史記》的說法并不是自相矛盾,《史記》記載的“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獻于子楚,把此“姬”說成“趙豪家女”也是完全可行的。
中國著名學者韓兆琦先生為了支持“秦始皇乃子楚之后說”,也就趙姬的出身提出了新的論點:既然趙姬出身豪門貴族,又怎么會給地位卑微的商人呂不韋做侍妾,進而被獻給莊襄王呢?由此推斷,趙姬先懷上呂不韋的孩子,再被獻給莊襄王,封為王后,根本無從說起。韓兆琦還對司馬遷記載這件事進行了解釋:“因為他貫有好奇之心,喜歡記載這種奇聞怪事。”
支持“嬴政是呂不韋之子說”的人們則針鋒相對地說,即便趙姬出身豪門,也不是沒有可能淪為歌姬。當時趙國的政局動蕩不安,今天的貴族、官僚說不定明天就會失勢,淪為乞丐和囚徒,妻女淪為供人玩弄的優伶、歌姬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加之當時的呂不韋財大勢大,趙家若敗落,趙姬投靠到他那里完全在情理之中。再者,憑著呂不韋高強的手段,暫時隱瞞趙姬已有身孕的事實亦非難事。況且,當時的子楚正在趙國當人質,孤苦伶仃。財大氣粗的呂不韋送給他小妾,他高興還來不及,難道非得刨根問底,查個水落石出不可?
當代秦漢史專家張傳璽堅持認為嬴政應為子楚之子,他說:“有關秦始皇身世的史料都出自司馬遷之手,沒有其他材料佐證。我個人不贊成這種說法。并且從嬴政的出生時間來看,嬴政是呂不韋所生這一點是值得懷疑的。”他說的“其他材料”主要指的是《戰國策》,《戰國策》確實沒有“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的相關記載。
而歷史學家張大可教授則說:“我個人贊成司馬遷的說法,因為至少有兩點是肯定的:一是嬴政之母的確為呂不韋所獻,二是嬴政的確生于趙國。”
義戰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顯得比以往更激烈了,一方觀點一出,另一方必然應對自如:
支持“秦始皇乃呂不韋之后”的人說:《史記》雖然具有文學色彩,但它并不移花接木;支持“秦始皇乃子楚之后”的人說:司馬遷因為受自身的遭遇影響,就給暴君涂上不良的墨跡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史記》中,“也不能排除,司馬遷在記錄秦始皇時,因反感而夸大其詞”。
支持“秦始皇乃呂不韋之后”的人還提出了一個頗引人深思的問題:呂不韋由商人而為丞相、仲父,如果沒有政治資本和有關隱私,能成就這樣的“大業”嗎?……
有關秦始皇身世的爭論還在繼續。但無論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還是秦王室的血脈,都無法埋沒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也許正因為他的特殊地位,這場爭論還會繼續下去。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rmht/lsxa/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