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話題 > 歷史教訓

秦漢的歷史變遷

歷史大觀園 歷史教訓 2020-05-26 11:02:18 0 項羽 劉邦

秦之統一及其政策

誰都知道,統一是始于秦的。其實統一是逐漸進行的。然而統一的完成,確在前二二一年,即秦王政的二十六年。積世渴望的統一,到此告成,措置上自然該有一番新氣象。

秦王政統一之后,他所行的第一事,便是改定有天下者之號,稱為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而且說古代的謚,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庇谑浅ブu法,自稱為始皇帝。后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

郡縣之制,早推行于春秋戰國之世。始皇并天下后,索性加以整齊,定為以郡統縣之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每郡都置守、尉、監三種官。

始皇又收天下之兵器,都聚之于咸陽。把它銷掉,鑄作鐘鐻和十二個金人。

當時有個仆射周青臣,恭維始皇的功德。又有個博士淳于越,說他是面諛,說郡縣制度不及封建制度。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因此說:“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庇终f:“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薄叭绱烁ソ?,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庇谑菙M定一個燒書的辦法,是:

(一)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二)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敢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三)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四)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法令——以吏為師。

焚書的理由,早見《管子·法禁》和《韓非子·問辯》兩篇。這是法家向來的主張。始皇、李斯不過是實行它罷了。法家此等主張,在后世看來,自然是極愚笨。然而在古代,本來是“政教合一,官師不分”的?!白鹚綄W而相與非法教”,不過是東周以后的事。始皇、李斯此舉,也不過想回復古代的狀況罷了。

至于坑儒,則純然是另一回事。此事的起因,由于始皇相信神仙,招致了一班方士,替他煉奇藥,帶著童男女入海求神仙。后來有個方士盧生和什么侯生,私議始皇,因而逃去。始皇大怒,說:“吾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欲以致太平,求奇藥。如今毫無效驗,反而誹謗我?!庇谑桥捎啡グ磫?。諸生互相告引,因而被坑的遂有四百六十余人。這件事雖然暴虐,卻和學術思想是了無干系的。

還有一件事,則和學術界關系略大。我國文字的起源,已見前編第二章。漢代許慎作《說文解字序》,把漢以前的文字,分作五種:(一)古文;(二)大篆;(三)小篆;(四)隸書;(五)草書。他把周宣王以前的文字,總稱為古文。說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又說:“七國之世,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边@是小篆。又說:此時“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案七國之世,所謂言語異聲,大約是各處方言音讀之不同。至于文字異形,則(一)者是字形的變遷。(二)者,此時事務日繁,學術發達,舊有之字不足于用,自然要另造新字。所造的字,自然彼此不相關會了。秦朝的同文字,是大體以史籀的大篆為標準,而廢六國新造的字。這件事,恐亦未必能辦到十分。然而六國的文字,多少總受些影響。所謂“古文由此絕”,這古文兩字,實在是連六國文字不與秦文合的部分都包括在內的。漢興以后,通用隸書。秦朝所存留的字,因為史籀、李斯、趙高、胡毋敬等所作字書還在,所以還可考查。此等已廢的文字,卻無人再去留意。所以至漢時,所謂古文,便非盡人所能通曉了。

當始皇之世,是統一之初,六國的遺民本來不服。而此時也無治統一之世的經驗,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數人有以自樂其生,以為只要一味高壓,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于是專用嚴刑峻法。而又南并南越,北攘匈奴,筑長城。還要大營宮室,歲歲巡游。人民既困于賦役,又迫于威刑,亂源早已潛伏。不過畏懼始皇的威嚴,莫敢先發罷了。前二一〇年,始皇東游,還至平原津而病,后崩于沙丘。始皇長子扶蘇,因諫坑儒生,被謫,監蒙恬軍于上郡。少子胡亥和始皇叫他教胡亥決獄的趙高從行。于是趙高為胡亥游說李斯矯詔,殺扶蘇和蒙恬。秘喪,還至咸陽,即位,是為二世皇帝。而揭竿斬木之禍,便隨之而起了。

秦漢之際

秦二世元年,便是公元前二〇九年,戍卒陳勝、吳廣因為遣戍漁陽,自度失期當死,起兵于蘄。北取陳。勝自立為楚王。于是六國之后聞風俱起。

魏人張耳、陳余,立趙后歇為趙王。

周巿立魏公子咎為魏王。

燕人韓廣,自立為楚王。

齊王族田儋,自立為齊王。

時二世葬始皇于驪山,工程極其浩大,工作的有七十萬人。二世聽了趙高的話,把李斯殺掉。以為山東盜是無能為的。后來陳勝的先鋒兵打到戲,才大驚,赦驪山徒,命少府章邯,帶著出去征討。這時候,秦朝政事雖亂,兵力還強,山東烏合之眾,自然不能抵敵。于是陳勝、吳廣先后敗死。章邯北擊魏,魏王咎自殺,齊王儋救魏,亦敗死。

先是楚將項燕之子梁和其兄子籍,起兵于吳。沛人劉邦,亦起兵于沛。項梁渡江后,因居鄛人范增的游說,立楚懷王之后心于盱眙,仍稱為楚懷王。項梁引兵而北,其初連勝兩仗。后來亦為章邯所襲殺。于是章邯以為楚地兵不足憂,北圍趙王于巨鹿。

楚懷王派宋義、項籍、范增北救趙,劉邦西入關。宋義至安陽,逗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籍矯懷王命殺之。引兵北渡河,大破秦兵于巨鹿下。章邯因趙高的猜疑,就投降了項籍。先是韓人張良,因其先五世相韓,嘗散家財,募死士,狙擊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想為韓報仇。及項梁起兵,張良游說他,勸他立韓國的公子成為韓王。劉邦因張良以略韓地,遂入武關。趙高弒二世,立公子嬰,想和諸侯講和,保守關中,仍回復其列國時代之舊。子嬰又刺殺趙高。而劉邦的兵,已到霸上了。子嬰只得投降,秦朝就此滅亡。時為公元前二〇六年。

項籍既降章邯,引兵入關。劉邦業已先入,遣兵將關把守了。項籍大怒,把他打破。這時候,項籍兵四十萬,在鴻門。劉邦兵十萬,在霸上。項籍要打劉邦,其族人項伯和張良要好,到劉邦軍中,勸良同走。劉邦因此請項伯向項籍解釋,自己又親去謝罪,一場風波,才算消弭。

這時候,封建思想還未破除。亡秦之后,自然沒有推一個人做皇帝之理。于是便要分封,當封的,自然是(一)前此六國之后;(二)亡秦有功之人。而分封之權,自然是出于眾諸侯的會議,能操縱這會議的,自然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人。于是項籍便和諸侯王議定分封的人,如下:

秦漢的歷史變遷

秦漢的歷史變遷

當楚懷王遣將時,曾說:先入關中者王之。照這句話,此時當王關中者為劉邦。然而項籍受章邯之降時,已將秦地分章邯等三人了。這大約是所以撫慰降將之心,減少其抵抗力的。其時劉邦能先入關,原是意想不到的事。這時候不便反悔,于是說:(一)懷王不能主約;(二)巴、蜀、漢中,亦是關中之地,就把劉邦封為漢王。這也不能說不是一種解釋。然而龍爭虎斗之際,只要有辭可借,便要借口的,哪管得合理不合理?

項籍尊楚懷王為義帝,而自稱霸王。照春秋戰國的習慣,天子原是不管事的,管理諸侯之權,在于霸主。這時候,天下有變,自然責在項籍。于是因田榮的反叛,出兵征討。漢王乘機便說:項籍分封不平,以韓信為大將,北定三秦又破韓、河南、西魏、殷四國。并塞、翟、韓、殷、魏之兵五十六萬人東伐楚。居然攻入楚國的都城,項籍聞之,以精兵三萬人,從胡陵還擊,大破漢兵。漢王脫身逃走。然而漢王有蕭何,守關中以給軍食。堅守滎陽、成皋以拒楚。而使韓信北定趙、代,轉而東南破齊。而項籍的后方,為彭越所擾亂,兵少食盡。相持數年,楚兵勢漸絀。乃與漢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漢王背約追楚,圍項籍于垓下。項籍突圍而走,至烏江,自刎死,于是天下又統一了。時為公元前二〇二年。

前漢的政治

前漢凡二百一十年,在政治上,可以分作四期:

第一期:高祖初定天下。這時候,還沿著封建思想,有功之臣,與高祖同定天下的,其勢不得不封。而心上又猜忌他。于是高祖聽婁敬的話,徙都關中,想借形勝以自固。又大封同姓之國,以為屏藩。這時候,異姓王者八國,除長沙外,多旋就滅亡。同姓王者九國,都跨郡三四,連城數十,遂成為異日的亂源。高祖開國之后,是外任宗室、內任外戚的。所以呂后在其時,很有威權。高祖死后,惠帝柔弱,政權遂入于呂后之手。先是高祖刑白馬與諸侯盟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被莸鬯篮?,呂后臨朝,就分封諸呂。又使呂祿、呂產統帶守衛京城和宮城的南北軍。呂后死后,齊哀王起兵于外。諸呂使灌嬰擊之。灌嬰陰與齊王聯合,頓兵不進。漢朝的大臣因此勸諸呂罷兵就國,諸呂猶豫不決。而太尉周勃乘隙突入北軍,和齊王的兄弟朱虛侯章等,攻殺諸呂。殺掉太后所立的少帝和常山王弘,而迎立文帝。于是漢初握權的外戚被打倒,而晨星寥落的功臣,自此以后也逐漸凋零。特殊勢力只有因私天下之心所封建的宗室了。

當漢初,承春秋戰國以來五百余年的長期戰爭,加以秦代的暴虐,秦、漢之際的擾亂,天下所渴望的是休養生息。而休養生息之治,只有清靜不擾的政策最為相宜。漢初已有這個趨勢。文、景二代的政治,尤能應這要求,所以社會上頓呈富庶之象。這時候,內而諸侯之尾大不掉,外而匈奴之時來侵犯,都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帝也一味姑息,明知吳王濞有反謀,卻賜之幾杖以安之。匈奴屢次入寇,也只是發兵防之而已。到后來,封建的問題,到底因吳楚七國之亂而解決。而對外的問題,則直留待武帝時。至于制民之產和振興文化,則文、景二代,更其謙讓未遑了。要而言之:這一期,是以休養生息為主,可稱西漢政治的第二期。

第三期是武帝。武帝是個雄才大略之主,很想內興文治,外耀武功。于是立五經博士,表章六藝,罷黜百家。又北伐匈奴,西通西域,南平閩越、南越,東北并朝鮮,西南開西南夷。一時武功文治,赫然可觀。然而武帝也和秦始皇一樣,信方士,營宮室,又時出巡幸。財用不足,乃用孔僅、桑弘羊等言利之臣,又用張湯等酷吏,遂致民愁盜起,幾乎釀成大亂。末年雖然追悔,天下元氣業已大受其傷了。武帝的太子據,因“巫蠱之禍”而死。晚年,婕妤趙氏生昭帝,武帝恐身后嗣君年少,母后專權,殺婕妤,然后立昭帝為太子。武帝崩,昭帝立?;艄?、上官桀等同受遺詔輔政。武帝長子燕王旦和上官桀、桑弘羊等謀反,為霍光所殺。昭帝崩,無子?;艄庥⑽涞蹖O昌邑王賀。百日,廢之。迎立戾太子孫病已,是為宣帝。當霍光秉政時,頗務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宣帝少居民間,知民疾苦。即位后,留心于刑獄及吏治,亦稱治安。自武帝末年至此,憔悴的人民又算稍獲休息。這是西漢政治的第三期。自元帝以后,則君主逐漸愚懦,更兼之短祚,外戚的威權日張,遂入于第四期了。

漢代去古未遠,宗法社會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所視為可靠的,非宗室則外戚。漢初宗室,勢力太大,致釀成吳、楚七國之亂。亂后,宗室的勢力遂被打倒,而外戚則勢焰大張。元帝本是個柔仁好儒的人,然而暗于聽受,宦官弘恭、石顯專權,威權漸陷于不振。成帝很荒淫,委政于外家王氏。王鳳、王音、王商、王根,相繼為相,遂肇篡竊之勢。哀帝奪王氏之權,然所任的,亦不過外家丁氏和其祖母之族傅氏。哀帝死后,成帝的母親召用王莽。王莽本是抱負大志,想得位以行其所抱負的。于是弒平帝,立孺子嬰,莽居攝踐阼。旋又稱假皇帝。而西漢之天下,遂移于新室了。時為公元八年。

新莽的改制

當秦漢之世,實有一從東周以降,懸而未決的社會問題。制民之產,在古代的政治家,本視為第一要事?!跋雀缓蠼獭?,“有恒產而后有恒心”,民生問題不解決,政治和教化都是無從說起的。漢代的政治家還深知此義?!爸翁煜虏蝗绨蔡煜?,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乃后世經驗多了,知道“天下大器”不可輕動,才有此等姑息的話。漢代的人,是無此思想的。多數的人對于社會現狀,都覺得痛心疾首。那么,改革之成否,雖不可知,而改革之事,則終不可免,那是勢所必然了。然則漢代的社會,究竟是何情狀呢?

當時的富者階級,大略有二:(一)是大地主。董仲舒說他“田連阡陌;又專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而貧者則“無立錐之地”。(二)是大工商家。晁錯說他“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因以兼并農人。封建勢力,未曾刬除,商業資本,又已興起。胼手胝足的小民,自然只好“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了。

漢世救正之法,是減輕農民的租稅,至于三十而取一。然而私家的田租,卻十取其五。所以荀悅說:“公家之惠,優于三代,豪強之暴,酷于亡秦?!蔽涞蹠r,董仲舒嘗提出“限民名田”之法,即是替占田的人,立一個最大的限制,不許超過。武帝未能行。哀帝時,師丹輔政。一切規制,業已擬定,又為貴戚所阻。至于法律上,賤視商人,“如賈人不得衣絲乘車”“市井之子孫不得為宦吏”等,于其經濟勢力,不能絲毫有所減削。武帝時,桑弘羊建鹽鐵官賣和均輸之法,名以困富商大賈,然實不過羅掘之策,反以害民。其于社會政策,自更去之逾遠了。

到新莽時,才起一個晴天霹靂。新莽的政策,是: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的,分余田與九族鄉黨。

立五均司市泉府。百姓以采礦、漁獵、畜牧、紡織、補縫為業和工匠、巫醫、卜祝、商賈等,都自占所為,除其本,計其利,以十一分之一為貢。司市以四時仲月,定物平價。周于民用而不售的東西,均宜照本價買進。物價騰貴,超過平價一錢時,即照平價賣出。百姓喪祭之費無所出的,泉府把工商之貢借給他,不取利息。如借以治產業的,則計其贏利,取息一分。

立六管之制。把鹽、酒、鐵、山澤、賒貸、錢布銅冶六種事業,收歸官辦。

新莽的制度:(一)平均地權。(二)把事業之大者都收歸國營。(三)雖然未能變交易為分配,然而于生產者、販賣者、消費者三方面,亦思有以劑其平,使其都不吃虧,亦都無所牟大利。果能辦到,豈非極好的事?然而國家有多大的資本,可以操縱市場?有多細密嚴肅的行政,可以辦這些事,而不至于有弊?這卻是很大的疑問。而新莽是迷信立法的。他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于是但“銳思于制作”,而不省目前之務。如此大改革,即使十分嚴密監督,還不能保其無弊,何況不甚措意呢?于是吏緣為奸,所辦的事,目的都沒有達到,而弊竇反因之而百出。新莽后來,也知道行不通了。有幾種辦法,只得自己取消,然而事已無及了。

新莽尤其失計的,是破壞貨幣制度。原來漢代錢法屢變,其最后民信用的,便是五銖錢。錢法金、銀、龜、貝雜用,原是經濟幼稚時代的事,秦時,業已進它到專用金屬。漢世雖云黃金和銅錢并用,然而金價太貴,和平民不發生關系,為全社會流通之主的,自然還是銅錢。所以銅錢,便是當時經濟社會的命脈。而新莽卻把五銖錢廢掉。更作金、銀、龜、貝、錢、布,共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行之。于是“農桑失業,食貨俱廢”。大亂之勢,就無可遏止了。

新莽的大毛病,在于迂闊。其用兵也是如此。新室的末年,所在盜起。其初原不過迫于苛政,茍圖救死。然而新政府的改革,既已不諒于人民,則轉而思念舊政府,亦是群眾應有的心理。于是劉氏的子孫,特別可以做號召之具。當時新市、平林之兵,有漢宗室劉玄在內,號為更始將軍。而后漢光武帝,亦起兵舂陵,與之合。諸將共立更始為帝,北據宛。新莽發四十萬大兵去打他。軍無紀律,又無良將,大敗于昆陽。威聲一挫,響應漢兵者蜂起,新室遂不能鎮壁。更始派兵兩支:(一)北攻洛陽,(二)西攻武關。長安中兵亦起,新莽遂為所殺。時為公元二十三年。更始先已移都洛陽,至是又移都長安。此時人心思治,對于新興的政府,屬望很深。而新市、平林諸將,始終不脫強盜行徑,更始則為其所挾制,不能有為。光武帝別為一軍,出定河北。以河內為根據地,即帝位于鄗。這時候,擁兵劫掠的人到處都是,而山東赤眉之眾最盛。公元二十五年,赤眉以食盡入關。更始為其所殺,洛陽降光武,光武移都之。光武遣將擊破赤眉,赤眉東走。光武自勒大兵,降之宜陽,于是最大的流寇戡定。然而紛紛割據的尚多,其中較大的,如漢中的延岑、黎邱的秦豐、夷陵的田戎、睢陽的劉永,亦都遣兵或親身打定。只有隴西的隗囂頗得士心,成都的公孫述習于吏事,二人稍有規模。光武久在兵間,厭苦戰事,頗想暫時置之度外,而二人復互相聯結,意圖搖動中原。于是公元三十四、三十六兩年,先后遣兵把他滅掉。河西的竇融,則不煩兵力而自歸,天下又算平定了。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rmht/lsjx/2455.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