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話題 > 歷史教訓

汴京之圍——再起波瀾

歷史大觀園 歷史教訓 2020-06-23 17:32:19 0
?

太上回鑾

金軍雖然撤離,卻給宋欽宗留下了三個問題。其中兩個和人相關,一個和地相關。

和人相關的第一個問題是作為人質的肅王趙樞的安全問題。肅王本來是替代康王前往金軍營地做人質的,按照雙方約定,一旦金軍退兵,就會將肅王送回。

二月十二,當金軍渡黃河時,皇帝派出使臣王俅前往金軍營地迎接肅王,但考慮到當時情況危險,金軍并沒有答應。

金軍在河北地區時,皇帝第二次試圖要回肅王。 [1] 但由于李綱、種師道等人堅持軍事打擊,斡離不更不敢將肅王放回。于是,肅王就成了靖康年間第一個被金軍帶走的親王,再也沒有回到中原故土。

肅王最初被扣押在燕京的憫忠寺, [2] 一年后,徽、欽二帝作為俘虜也開始了屈辱的北行,肅王在燕京加入了他們,被送到了五國城。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十月,肅王死在了五國城。

肅王北狩最大的受益者是康王。如果不是姚平仲劫營,很可能康王會作為人質被金軍帶走,也就沒有了后來的南宋高宗。在肅王愴然離去時,康王卻接受了一系列的榮譽,就在二月初十金軍退兵的當天,康王被封為太傅、靜江奉寧軍節度使、桂州牧兼鄭州牧、康王。 [3]

肅王離開的同時,還有另一個更重量級的人物需要回來,他就是宋徽宗。 [4]

金軍來到時,滿懷藝術天賦的宋徽宗躲到了南方。最初的恐慌驅散后,他將揚州作為自己的駐地安定下來。太上皇一到揚州,東南方立刻亂了套,援助汴京的勤王軍大都來自西部,東南部的軍隊沒有一支到達,其原因在于太上皇在揚州斷掉了與首都的聯系,截留了通往首都的租稅,并阻止了東南的勤王之師。他的做派并不像一個退位的皇帝,竟有將北宋政權一分為二之勢。

既然金軍走了,按道理,他應該回來。但對宋徽宗來說卻有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他的兒子到底會怎樣對待他?

在歷史上,太上皇都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北魏時期獻文帝拓跋弘(年僅十七歲)被文成文明太后逼迫退位,將皇位讓給了他兒子元宏(孝文帝)。但由于年輕的太上皇不肯完全放棄權力,最后被太后毒殺了。唐太宗逼迫父親唐高祖退位,因為他殺死了哥哥和弟弟,成了不二的接班人。唐高祖郁郁退位,度過了九年的孤獨光景,但至少還是個善終。唐玄宗與宋徽宗的情況最像,都是在大敵當前時逃跑,將御敵的責任留給了兒子,唐玄宗退位后也脫離了社會中心,變成了寂寞老人。

宋徽宗意識到,回到首都汴京,等待他的一定不是鮮花和贊美,而是恥辱的指指點點和冷嘲熱諷。他在是否回汴京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但他一天不回汴京,宋朝的權力中樞就會紊亂一天。首先,太上皇身邊還跟著童貫、蔡京等大臣,如果太上皇不回來,皇帝甚至擔心他會被這群人挾持在南方另立中央,北宋分裂成南北兩部分。

其次,太上皇本人也不想回來,而是想到西京洛陽去,在那兒不受兒子的管制,可以繼續自由自在,這也意味著北宋將分裂成東西兩部分。

再次,哪怕太上皇回去,如果他不肯安分守己當一個無所事事的老頭兒,總在背后對兒子的決策指指點點,那么北宋的朝廷同樣是分裂的。

如何解決太上皇的問題,成了皇帝和大臣們關注的焦點。按照開封府尹聶昌的看法,不如帶兵去把太上皇周圍的奸臣都處理掉,太上皇就不能不回來了,這等于是強迫他回來。聶昌的提議被李綱阻止了。

李綱認為,給足太上皇面子,同時勸說他放棄權力,才是最優選項。于是,在北宋最需要加強防衛以免金人再來之時,作為主戰派的李綱卻首先被派去解決太上皇的問題。

李綱在與太上皇的商議中,提出讓太上皇讓出大內禁中,畢竟他已經不是皇帝,禁中是給現任皇帝居住的。但皇帝將皇家園林擷景園改為寧德宮,請太上皇居住。

為了讓太上皇感到受尊重,皇帝還要時時請安,并允許太上皇和太后在必要的時候進入大內。

太上皇在李綱的勸說下,終于回到了京城,這讓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氣。這意味著北宋的朝政不會走向分裂,而是統一在年輕的皇帝手中。人們有理由期待皇帝能夠勵精圖治,重振宋朝的威望。

太上皇回鑾后,對寵臣的清理也到了最后階段。如果要讓太上皇徹底交出權力,必須將蔡京、童貫等太上皇的身邊人都處理干凈。只有太上皇失去了這個圈子,才真正失去對政治的干預能力。

太上皇的寵臣包括兩類:第一類是滿足宋徽宗私欲和財政需要的能臣,比如蔡京在籌措帝國財政方面用盡了全力,而朱勔則負責替宋徽宗運送花石綱;第二類是那些倡導聯合金國打擊遼國的人,比如童貫一直是主戰派,卻由于打不了仗,變成了贖買派,也就是用金錢換取金軍幫助,這一派人可以稱為變質了的主戰派。

在前期的運動中,失勢的官員都已經被清理了,比如王黼、梁師成等人;但跟隨宋徽宗去往南方的寵臣群體,包括蔡京、童貫、朱勔等人還沒有清理,這次就輪到了他們。蔡京、童貫、朱勔都是在這時被處理掉的,他們或者在流放時死亡,或者被殺。

在這些人中,有一個人是最冤枉的,那就是首先倡議聯金攻遼的趙良嗣。

趙良嗣于三月二十七被誅殺。 [5] 本質上來說,如果宋軍足夠強大,那么趙良嗣的計策是可以成功的,北宋能夠獲得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權。但由于宋軍過于軟弱,作為使臣的趙良嗣只好一次又一次和金人周旋,才獲得了燕京。如果沒有他的努力,就不會有燕京的交割。

拿到燕京之后,如果宋軍加強防御,也不至于再次丟失。趙良嗣曾經希望引退,不再參與政治,可是宋徽宗不同意,他只好留下來,不想風云突變,功臣瞬間變罪人。

斡離不退兵后,趙良嗣承受了無盡的謾罵,在鏟除奸臣的聲浪中被賜死。他還被《宋史》寫入了奸臣傳,留下了無盡的罵名。 [6] 近千年來,替趙良嗣說話的人不多,但也有人質疑他不僅不應該被列入奸臣傳,反而應該正名。 [7]

和約遭遇執行難

除了兩個人事問題,最復雜的還是土地問題。直到金人離開,皇帝和大臣才意識到,他們為了贖買和平,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金錢上的代價是巨大的,一下子給予過多的戰爭賠償,必然會導致下一場戰爭。金軍士兵薪酬是掠奪制的,他們拿不到固定薪水,到底有多少收獲,全看戰場上搶多少東西,獲得對方多少賠償。宋欽宗付給二太子斡離不的賠償讓金人開了眼界,自然會讓另一路元帥,也就是粘罕和他的西路軍眼紅不已。就算斡離不已經滿足了,粘罕也必然會煽動另一場戰爭,來滿足自己的軍隊對于財富的渴求。

既然另一場戰爭必然到來,那么決定勝負的關鍵,就要看北宋能否防御得住。

不幸的是,宋欽宗發現,如果要防止敵人的下一次進攻,就必然要占有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太原是山西的門戶,粘罕之所以占領了更靠南的隆德府和平陽府,卻又不得不退回北方,就是因為太原還在宋軍手里,可以隨時襲擊金軍的后續部隊。河間是東路上最重要的據點之一,而中山位于河北與山西之間,是溝通兩地的要道,一旦中山丟失,也意味著金軍的東西兩路軍可以方便地溝通協調,形成策應,到時就不像前一次那樣東路軍孤軍冒進了。

宋欽宗雖然向金軍許諾了三鎮,但金軍卻遭遇了典型的執行難問題?;实鄣母畹厥沟搅巳?,請求他們配合交割,但三鎮不僅不執行,反而加緊了抵抗。

比如中山、河間兩鎮,當斡離不回師時經過這兩個地方,被抵押的肅王,以及割地使張邦昌等人親自到城下宣讀皇帝的詔書,請求他們遵守法令,但都被城上的士兵拒絕了,甚至他們用弓箭石塊將說客逐回。 [8]

金兵離開后,宋欽宗身邊的大臣們也紛紛勸說他不要遵守條約。因為只要執行條約,就是宣判北宋王朝的死期將近;不執行,大不了是拼個你死我活。相比較而言,還是不執行更有好處。比如著名理學家、朱熹的祖師爺楊時就上書表示,三鎮“一旦棄之北庭,使敵騎疾驅,貫吾腹心,不數日可至京城” [9] 。這樣的三鎮必須固守,不可丟棄。

其實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說問題出在哪兒,只能說皇帝由于被嚇破了膽,答應了根本無法執行的條件,現在只好反悔了。

就在金軍撤離不久的二月二十五, [10] 皇帝派遣工部尚書王云等人出使金軍,就提出了另外的建議:希望金軍允許北宋保留三鎮,但同時,北宋增加一定的歲幣,作為三鎮的租稅交給金國。 [11]

這件事金國沒有回復。于是,北宋官員開始考慮另外的可能性:既然要違約,就必須首先證明是金人先違約的。斡離不回軍時曾經在磁州、相州、大名一帶擄掠,楊時認為金軍沒有和平撤離就是違約,他建議皇帝以此為借口不執行協議。楊時還認定,金軍最初答應(是否答應是有疑問的)到黃河就釋放肅王,但遲遲未放,也是違約。 [12]

另外,皇帝還可以在西路軍找借口。由于金軍的兩路存在協調問題,東路軍已經撤退,西路軍還在南下占領隆德、平陽等地,這也是違約。

如果仔細琢磨這些借口,不得不說,宋欽宗如果以此為借口,的確是有問題的。關于釋放肅王問題,金軍從來沒有答應到黃河就釋放他,只是宋廷的一廂情愿罷了;金軍在河北的擄掠是戰爭中無法避免的混亂,即便統帥想制止,也無法完全避免;西路軍南下更多是古代通信的時間差問題。粘罕向南進軍時,并不知道協議已經簽署,也就無法停止進軍。當然,如果說金軍將協議執行得不折不扣,也不確切。

如果宋金雙方能相互諒解,這一切都不是大事??梢坏┯幸环讲粶蕚湔徑?,而是尋找機會推翻協議,那么利用這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也就成了唯一的途徑。

三月十六,皇帝向三鎮下發抵抗的詔書,他宣布由于金軍首先擯棄盟約,宋軍不得不抵抗?;实鄄扇≈鲬鹋傻闹鲝?,首先罷黜那些參與了和談的官員,在本書中一度占據了主要舞臺的李邦彥、李棁、李鄴、鄭望之等人同時丟了官,與趙良嗣的區別只是他們沒有被殺掉??梢?,在宋朝從事外交工作也是危險的職業。

皇帝派遣種師道、姚古和種師中三員大將去支援三鎮。這一次他顯得信心十足,表示“祖宗之地,尺寸不可與人” [13] 。

宋朝皇帝前后不同的態度首先給粘罕的西路軍帶來了混亂。粘罕占據了隆德、平陽,但無法拿下太原,正在進退兩難之際,突然收到宋金議和的消息,協議中包括割讓太原,宋朝甚至派來了一個叫作路允迪的割地使。粘罕意識到這次進攻不可能更進一步了,撈到太原也不錯,于是下令退軍,北歸去接收太原。

到了太原城下,路允迪幫助金軍招降太原,但太原守將卻表示,他們收到了皇帝的最新詔書,與路允迪的說法恰恰相反,詔書不僅不是讓他們交割太原,反而是要求更加堅決地抵抗。 [14] 粘罕什么便宜也沒有撈到,一面命人繼續圍攻太原,一面率軍北上休整。

四月,一個更好的機會似乎出現在了宋欽宗面前。這個機會是由一個金人的使團帶來的。

由于北宋不想交割三鎮,金國派遣了一個使團,由蕭仲恭與趙倫帶隊前往宋廷,催促交割事宜。 [15] 但宋欽宗并不想交割,將使團留置了下來,不放回金國了。

使團的首領蕭仲恭是一位遼國的降將,與遼國另一員大將耶律余睹很熟悉。耶律余睹在金軍中擔任監軍,是非常重要的武職官員。北宋的接待使了解到,蕭仲恭似乎對金國并不滿意,經過交談,更進一步知道耶律余睹也過得不順心,這兩人對金國并沒有太多忠心。

經過與蕭仲恭等人的商討,宋欽宗決定不再扣押蕭仲恭,放他回去?;实塾H筆在黃絹上寫了一封信,封在蠟丸中,交給蕭仲恭讓他轉交給耶律余睹,招降他反對金國?;实郯档貙⑸轿髟S諾給耶律余睹,只要他反金,他可以在山西建立一個與北宋友好的世襲政權,相當于宋金之間的一個屏障。 [16]

北宋君臣滿懷期待地將蕭仲恭等人送走,等待耶律余睹的答復。如果這兩個人決定反對金國,那么山西一帶的壓力就會降下來,北宋可以對付河北一帶的金兵。

宋欽宗沒有想到,他犯了一個和他父親一樣的錯誤。宋徽宗曾經試圖招降遼國天祚帝,被金軍截獲了他的圣旨,成了金國攻宋的一個好借口,這已經是很大的教訓。到了兒子宋欽宗,又試圖招降耶律余睹,還同樣留下了文字把柄。

在這之前,宋欽宗一直在金人面前與父親撇清關系,表示以前的錯誤都是老皇帝犯的,老皇帝已經退位,新皇帝不應該承擔以前的責任。但這件事之后,金人已經明白這父子兩人秉性是多么相似,就連做事的風格都一樣。

蕭仲恭并沒有想投靠北宋,他之所以答應,只是因為北宋不讓他回去,他需要找個策略離開。 [17] 耶律余睹更沒有謀反的意圖,他甚至不知道北宋皇帝會給他寫信。于是兩人共同將宋欽宗的蠟丸絹書上交給了金人。從這時開始,金軍基本上放棄了對北宋的指望,開始準備新的軍事行動。

宋金之間的對決也就在這樣的氣氛中逼近了。

老將離去

既然宋欽宗也準備依靠軍事解決,除了招降耶律余睹之外,在自身軍事準備上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四月時,針對金軍可能再次南下的形勢,李綱向皇帝上書提出了八項建議。這八項建議都是針對北方戰備的,分別是:

第一,唐代藩鎮雖然導致了安史之亂和后期的地方割據,但由于北宋的最大問題是指揮權不統一,軍隊戰斗力不強,因此可以考慮在北方邊境地區建立一批藩鎮,讓藩鎮負責帶兵,并征集軍糧,給予世襲的權力,保衛邊疆。

第二,王安石時代建立了保甲制度來訓練民兵,但后來保甲制度時廢時興,名存實亡,作為非常時期,應該考慮恢復保甲制度,利用人民對家鄉的忠貞來保衛國土。

第三,戰爭中以軍隊最為重要,軍隊中又以戰馬最為重要,由于金軍幾乎將馬匹都擄掠一空,因此,養馬乃當務之急,需要政策扶持和指導。

第四,河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池塘沼澤遍布,但到了北宋時期,由于人們開荒種地,將河北變成了一望無際的大華北平原。沒有池塘沼澤,河北就徹底喪失了防御手段,因此,需要恢復一定的池塘沼澤,以備軍事防御之需。

第五,河北、山西的城池壞了很多,需要大修。

第六,免除戰亂區的租稅,盡快恢復生產。

第七,盡快想辦法吸引商販,用市場經濟的做法解決河北、山西地區的糧草問題。

第八,之前朝廷籌措軍費,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鹽稅和鹽鈔,北方地區的鹽主要出自山西解州的解池,但宋徽宗初年解池被水沖了,朝廷規定從南方海邊運鹽代替解鹽,從此北方軍費受到了影響,現在應該恢復從解州供鹽的制度,不要讓南方鹽運到北方來。 [18]

這些措施有的是軍事的,有的是經濟的,但整體上都是為了戰爭服務。如果用現在的眼光看,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條都是非常必要的措施,第一、第八條雖然看上去會讓現代人產生抵觸,但仍然是很必要的,第四條工程太大,恐怕很難實行。

宋欽宗表面上答應了大部分改革,卻由于行政效率的低下,全都擱置了,沒有對戰爭產生任何的幫助。

五月,對宋軍的打擊來到了。金軍退師后,宋軍在河北、山西地帶的防御主要依靠三個人,分別是種師道、種師中與姚古。五月初七 [19] ,由于種師道過于年邁,向皇帝上書請求退休,在三位戰將中,種師道經驗最豐富,他的離職讓宋軍少了一員統帥級的人物。

剩下兩員將領中,姚古負責山西地區的防務,粘罕退軍后,姚古收復了太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但宋軍想要解圍太原,卻屢屢無法成功。

金軍對于太原的封鎖做得很好。太原雖然在張孝純等人的堅守下固若金湯,但金軍在城外卻筑起了障礙,將整個城池困在了中央,徹底斷絕了城內與城外的聯系。在金軍圍困汴京時,雖然汴京防御力量不足,卻一直是和外界保持聯系的。金軍在汴京城外的西北角,外界的物資和人員卻利用東南角的城門進出。與汴京不同,太原完全和外界斷絕了聯系,物資徹底中斷,糧草匱乏到了極點,這逼迫著宋軍必須趕快援救太原。

姚古從太原的西南方出發,去解救太原危機,沒有成功。宋軍不得不考慮利用種師中在河北的軍隊。種師中率軍護送斡離不離境之后,大軍停留在河北地區的大名府附近,皇帝給他的新任務是從河北穿越太行山的井陘關進入山西境內,從東南方進軍,與姚古的部隊形成鉗形攻勢,夾攻太原外的金軍,將他們趕走。

種師中穿越井陘后,到達了平定軍(現山西省平定縣),接著又克復了壽陽縣(現山西省壽陽縣)、榆次縣(現山西省晉中市),距離太原已經是咫尺之遙了。

但種師中并沒有急著進攻,而是選擇了占領這些據點的同時,繼續以太行山以東的真定(現河北省正定縣)為基地駐扎。

種師中不急于進攻,北宋朝廷卻等不及了。恰好這時,傳來情報說金軍大部隊已經回北方度夏,只有一些散兵負責畜牧養馬。按照宋代的指揮制度,雖然種師中與姚古都是一方大將,但制定戰爭決策的機構卻是汴京的樞密院。當時負責樞密院的是知樞密院事許翰,他是個愛紙上談兵的人,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后,逼著種師中與姚古趕快進攻,如果不進攻,就治他們“逗撓”(怯陣不敢作戰)之罪。 [20]

“逗撓”之罪在軍事上是嚴重的罪行,甚至可以判處死刑。種師中本來是希望穩扎穩打,既然已經接近了太原,就不妨停一停,制定一個更加可行的計劃再上陣。否則不僅無法打敗金軍解放太原,反而連已經獲得的城池都可能丟失。但在許翰的逼迫下,他不得不感慨著率兵前進。

按照許翰的策劃,除了種師中一道,姚古也要從西路進軍,形成夾擊。 [21] 由于夾擊講求速度和時間,種師中不能帶太多的輜重,盡量輕裝向太原前進。

種師中先到了壽陽縣境內一個叫作石坑的地方,遭到了金將完顏活女的襲擊。事實證明,金軍主力北歸的消息是錯誤的,他們留了足夠的人馬在南方,只是隱藏了起來,好吸引宋軍進攻,進行伏擊。

種師中與完顏活女打了五仗,其中贏了三場,敗了兩場。他突破了金軍,繼續經過榆次來到了距離太原只有百里之遙的殺熊嶺。

按照軍事規劃,當種師中來到榆次時,姚古也應該率領軍隊來到太原附近,雙方建立聯系后共同進攻太原。但姚古手下有一位叫作焦安杰的統制,宣稱粘罕從北方回來了,進攻太原已經不可能了。聽到這個消息,姚古選擇了按兵不動,因此并沒有與種師中合兵。到這時,就只剩下種師中孤軍奮戰了。

更麻煩的是,出于速度的需要,種師中并沒有攜帶足夠的糧草,隊內已經發生了饑荒,每天每人只能分得一勺豆子,這樣持續了三天。 [22] 五月十二 [23] ,金軍聽說這個消息后,立刻展開了進攻。

金軍首先進攻種師中右軍,將其擊潰,前軍也跟著逃走。種師中率領中軍奮戰,用神臂弓將敵人擊退。到這時,種師中還能穩住陣腳。

北宋的軍隊有一個習俗,打仗時為了讓士兵賣命,必須當場給予豐厚的賞賜。弓箭手擊退金軍后,向種師中要賞賜。但庫吏卻告訴種師中,由于輕裝上陣,沒有帶獎勵士兵的物品,數來數去,只有十幾個銀碗,顯然不夠用的。 [24] 戰士們聽說這個消息,意識到宋軍已經既無糧草,也無財富,繼續打下去除了死亡什么也得不到。他們紛紛逃走,將種師中拋棄了。

戰斗打了一上午,最后只有百人左右的團隊跟隨著種師中,直到戰死。在死前,還有人勸說他突圍而去,但他拒絕了,力戰而死 [25] ,時年六十八歲。

種師中死后,金軍繼續進攻姚古的部隊,將姚古擊回了隆德府。

這場戰役以北宋損失一員大將、太原解圍失敗告終。當失敗的消息傳回京都,汴京的官員雖然無力幫助前線打仗,在追責上卻無比用力。瞎指揮的許翰被免了職 [26] ,謊報軍情的統制焦安杰也被李綱砍了頭。

作為山西一路統帥的姚古也承擔責任,被免去了軍職,送往廣州安置。到此為止,原本防衛北方邊界的三員大將最終以種師道辭職、種師中戰死、姚古免職為結局。最有戰爭經驗的三員大將都因為指揮系統的紊亂而去職,將防衛北方的重任留給了更加沒有經驗的人。

最無力的主戰派

種師道、種師中、姚古之后,在首都,主和派突然間又成了主流。此刻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叫作耿南仲的大臣。他表示老將死的死退的退,朝廷已經沒有能打仗的將軍了,勸說皇帝交割三鎮才是上策。

此時首都主戰派的領袖是李綱。李綱是個典型的文臣,只是在汴京保衛戰時期依靠滿腔熱血臨時擔任了指揮角色。按照他的本意,知道自己不善于帶兵,一旦軍人接手防務,自己就退出武職。

但耿南仲等人對皇帝的喋喋不休讓李綱義憤填膺,他爭論說三鎮不能交割,必須守住。不想耿南仲立刻做了個順水人情,請李綱擔任武職,去北方幫助皇帝守住三鎮。

宋欽宗也在為沒有人能打仗感到發愁,聽了耿南仲的建議,立刻下令,任命李綱擔任兩河宣撫使,接替種師道的角色;同時任命劉韐作為李綱的副手,接替種師中的角色;解潛擔任制置副使,代替姚古的角色。

防衛北方的三駕馬車換成了李綱、劉韐和解潛。后兩者都是有戰功的武將,只有李綱是個文臣。

李綱知道自己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這是政治對手要將他清洗出京都的策略,所以才想出這樣的辦法。在爭辯無果的情況下,他只好選擇上任。 [27]

他上任時,宋軍已經越來越混亂。種師道時期,由于老將軍是武職出身,還有足夠的威信保持軍隊的穩定。李綱作為文人在首都有很高的威望,但在軍隊中卻說不上話。更復雜的是,宋欽宗曾經信誓旦旦要用武力解決問題,但種師中死后,皇帝在耿南仲等主和集團的勸說下,又沒有那么堅決了。他讓李綱上任,并不是信任李綱,而是讓李綱嘗試最后一次武力保衛三鎮,如果還不行,就要徹底倒向主和派了。

朝廷中的主和派雖然暫時不敢完全反對武力,卻三心二意,出工不出力。全軍上下都知道朝廷的情況,對李綱等人更是陽奉陰違,使得軍隊指揮徹底失控了。

這一切,就注定了李綱只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他的任務就是戰敗并退出政治舞臺,他的戰敗會被圍繞在皇帝身邊的主和派屢屢提及,成為必須尋求和平的證據。

但在七月初,皇帝還沒有最終倒向主和派,還在嘗試著采取強硬主張。一方面,他繼續清理宋徽宗身邊的大臣(蔡京、童貫等人都是在這個月死亡 [28] ),另一方面,分別遣使前往金國皇帝、左副元帥粘罕(兩次)、右副元帥斡離不處,堅決要求用租稅代替割地,請求免于割讓三鎮。 [29]

在戰爭準備方面,李綱進行得并不順利?;实圩屗麚涡麚崾?,是想讓他完成兩個任務:第一,解太原之圍;第二,守住北方防線?;实鄣哪繕嗣鞔_,可是又給了李綱多少資源呢?

首先,在李綱沒有離開汴京時,皇帝給他招募了兩萬兵,但由于金人已經將馬匹擄掠殆盡,士兵沒有馬可以騎。李綱請求皇帝從民眾手中買馬,估計可以搞到幾千匹,但剛發出文告,開封府就以騷擾民間為由請求終止了。

李綱將兩萬人分成五支軍隊,每軍四千人,恰好河北發生了叛亂,于是派左軍去鎮壓。右軍又撥給了副使劉韐,給李綱剩下的只有一萬兩千人。出征前,李綱請求銀、絹、錢各百萬作為軍費,朝廷最后總共只給了二十萬。

原本定在六月二十二出發,但由于事情過于倉促,李綱請求延期。這被當作他害怕了的表現,于是,他只好倉促于六月二十五出發。出發前皇帝倒是做足了功課,在紫宸殿和瓊林苑分別賜宴,期待這支一萬兩千人的兵馬凱旋。

七月初,李綱來到了河陽。河陽是連接山西和洛陽的黃河渡口,也是西路防衛的最關鍵地點之一。他在河陽停留了十余日,為的是訓練士兵,讓這支倉促組建的隊伍有戰斗能力。另外,由于宋軍軍紀敗壞,有逃跑的,有搶劫的,有偷竊的,李綱都采取嚴格的軍法加以懲戒,從而提高了士氣。

接著他進入懷州。懷州夾在太行山和黃河之間,戰略地位更是無可置疑。在懷州,李綱要解決的是缺馬問題。對于古代軍隊來說,再高的士氣也無法代替馬匹。這時有一個人叫張行忠,他提議說,整個國家都沒有馬了,但還有另一個辦法:人怕馬,但馬怕車。他設計了一種戰車來對抗金軍的騎兵。每一輛車由二十五人操控,配備有弓弩、刺槍和盾牌,組成車陣可以抵御馬匹的沖擊。李綱非常感興趣,叫人造了千余輛車,在懷州練兵。 [30]

李綱造車之舉是值得商榷的事件,這說明他知道宋軍的弱點在哪里,也想去解決,但他的做法是否能解決,卻沒有結論。在大敵當前時,大規模推廣一個沒有經過檢驗的笨重器械,并不是一個令人放心的方法。

李綱造車的行為引起了皇帝極大的不滿,宋欽宗想要的是盡快解太原之圍,而李綱反而在后方遲遲不進?;实巯略t將招募的士兵全部解散了。也就是說,李綱花費的所有心血都歸于流水。失去這支一萬兩千人的小軍隊后,他成了一個沒有兵的統帥,實際上被架空了。

接著皇帝開始越級指揮,他不斷地催促各地的將領集結,一同去解太原之圍。這些將領包括:宣撫副使劉韐,制置宣撫副使解潛,查訪使張灝(太原守將張孝純的兒子),勾當公事折彥質,都統制王淵、折可求等。他們制定計劃,于七月二十七從各路進軍,其中劉韐、王淵負責平定軍和遼州(現山西省左權縣)兩路,解潛和折彥質負責威勝軍一路,張灝、折可求負責汾州(現山西省汾陽市)一路,范瓊屯南北關。

皇帝的思路還是和上一次種師中、姚古聯軍一樣,希望從不同方向同時進攻,壓迫敵人直至太原城下。上一次種師中雖然到了,姚古卻沒有趕到,其背后深層的原因,是指揮權的不統一,兩路軍是并列關系,互不隸屬,缺乏一個統領全局的統帥。這一次,宋欽宗自認為能夠擔當這個統帥,但由于距離遙遠,所有的將領都聽從皇帝的,就意味著所有的將領都自行其是,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出師之后,劉韐最先遇敵,被金人擊潰。解潛是最積極的,他從山西南部向北到達南北關,與金軍相遇,雙方大戰了四天,不分勝負。但由于其他所率部隊各路都沒有跟上,無法牽制金軍,金軍得以調來援軍。解潛由于沒有后援部隊,所率部隊最終崩潰了。 [31]

作為名義主帥的李綱由于沒有兵,也沒有指揮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宋軍失敗。

八月份,張灝、張思正、折可求等與金人輪番相遇,發生戰斗,均以失敗告終。當宋軍戰敗的消息傳來,位于山西的威勝軍、隆德府、汾州、晉州、澤州(現山西省晉城市)、絳州的老百姓紛紛開始逃亡,他們不再信任宋軍的保護,擔心金人把黃河以北的土地和人民都割走,于是渡過了黃河,向南方撤離。 [32]

這一系列失敗也成了皇帝再次轉向的節點,從這時開始,外交活動更加頻繁,軍事行動卻又擱置了下來,皇帝下令不得輕易進兵,從湖南來的援軍也被按下。

由于李綱無法指揮戰爭,他再次被免職,皇帝強迫已經退休的種師道出山接替他。

李綱走上了他漫漫的貶職之路。他先是被封為揚州知州,但隨后又被安置到了建昌郡(現江西省南城縣),還沒有走到地方,又被發配到了更遠的寧江(現重慶市奉節縣)。當“靖康之恥”最后結局來臨之時,他已經脫離了舞臺的中央,無法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了。

李綱是有一定優勢的,他擅于鼓動士氣,并有著堅決的信念,任何時候都不肯和金軍妥協。他在第一次汴京圍城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這個作用又存在著一定的夸大。事實上,他只率軍抵抗了兩天,宋欽宗就和金軍講和了,并做出了無法挽回的巨大讓步。李綱既沒有機會繼續與金軍作戰,也沒有機會阻止皇帝讓步。后期等種師道等勤王軍到來后,李綱就被邊緣化了,起到的作用更加有限。

李綱在人民中間有極高的威信,但在軍人中間卻一直被看成是外來的生手。在宋代的軍事體制下,李綱不可能找到施展的舞臺。更何況他堅決主戰的態度也讓許多主和派看不慣,于是,主和派和軍人集團都不喜歡他,集體排斥他。他的離開是必然的,即便留下也會毫無作為。

接替李綱的種師道雖然是名將,但等他上任時,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個老“光桿司令”沒有帶一兵一卒前往河陽。在那兒,他碰到了金國使節王汭。他從使節的言辭判斷,金軍又要進攻了,于是立即上奏皇帝。此時北方的軍隊已經指望不上了,形勢比前一年還要嚴峻,種師道上書請求皇帝移駕長安。長安位于關中的四塞之地,又是種師道的根據地,金軍很難進攻那兒。當汴京沒有了皇帝,反而更加容易保衛。

但他的建議被斥為逃跑主義,沒有被采納。十月初,病重的種師道交出了兵權,由劉韐代替,劉韐還沒有出發,又換成了范訥。 [33] 在這一系列的換人過程中,老將軍種師道撒手人寰,他享受了皇帝給予的最后哀榮,也不用再為風雨飄搖的北宋皇朝送葬了……


【注釋】

[1] 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王俅在中山府望都縣追上了肅王,但金軍以還沒有交割三鎮為借口拒絕放回。

[2] 陸游《老學庵筆記》。

[3] 參考《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

[4] 關于宋徽宗回鑾的描寫,最好的是李綱的《靖康傳信錄》,本部分就根據他的回憶錄整理。

[5] 參考《三朝北盟會編》。

[6] 參考《宋史·趙良嗣傳》。

[7] 如趙翼《廿二史札記》中就試圖為趙良嗣正名。

[8] 參考《續宋編年資治通鑒》。

[9] 參考《宋史·楊時傳》。

[10] 參考《宋史·欽宗紀》。

[11] 《大金吊伐錄校補》第七十篇。

[12] 參考《宋史·楊時傳》。

[13] 《大金吊伐錄校補》第七十四篇。

[14] 《大金吊伐錄校補》第七十五、七十六篇。

[15] 參考《三朝北盟會編》。

[16] 《大金吊伐錄校補》第七十八篇。

[17] 參考《金史·蕭仲恭傳》。

[18] 參考《靖康傳信錄》。

[19] 參考《皇宋十朝綱要》。

[20] 參考《靖康要錄》。

[21] 《宋史紀事本末》,還有一路叫張灝的也同時出擊。

[22]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引《靖康小雅》。

[23] 參考《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

[24] 參考《續宋編年資治通鑒》。

[25] 參考《宋史紀事本末》。

[26] 參考《靖康要錄》。

[27] 參考《靖康傳信錄》。

[28] 參考《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

[29] 《大金吊伐錄校補》第七十九到八十二篇。第八十三篇是粘罕拒絕的回書。

[30] 參考《靖康傳信錄》。

[31] 參考《靖康傳信錄》。

[32] 參考《宋史紀事本末》。

[33] 參考《續宋編年資治通鑒》。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rmht/lsjx/11475.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