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話題 > 還原歷史

晚清不歸——將軍末路

歷史大觀園 還原歷史 2020-07-19 23:24:51 0
?

端方之死是運動中的一個新高潮,他也成為在辛亥革命中少數被殺的政府高官中的第一人。士兵們把他的首級砍下,派人飛馬送往武昌,以明心跡。隨后,他的政敵趙爾豐也遭遇了相同的命運。一個慣用他人腦袋作為“投名狀”的新時代開始了……

眾人決定殺端方兄弟,沖入行轅,將端方兄弟拉到天后宮門前。這時,端方向大家哀告說:“我們都是同胞,素相親愛。若要關餉,自流井四十萬銀子馬上可到。今天饒兄弟一命,將來對各位與國家定有相當辦法?!?/p>

1911年11月27日,資州城還籠罩在黎明前的黑暗當中,端方的行轅中已是一片喧嘩;這位省部級高官如今還兼著鄂軍的前敵總指揮,卻被自己麾下的官兵從被窩中拖了出來,推到側屋,說是要借他的房間開個會。

士兵們在房間里翻箱倒柜,卻怎么也找不到他們需要的東西——銀子。他們十分憤怒,舉槍便要殺端方。此時,鄂軍三十一標標統(團長)曾廣大出面制止,說:“端某非誑人者,彼欲行即聽其行,何必殺,如贊成者舉手?!惫俦鴤儽頉Q,舉手者極少數,多數贊同殺了端方。

曾廣大還要再勸,士兵們已經躁動,說曾廣大“有異志,當先殺之”。無奈之下,曾廣大大哭而出,到側屋見端方:“曾某不能保護,罪萬死,然迫于眾,實無可解免矣?!?/p>

士兵們趕過來,舉槍要發。曾廣大又勸阻道:“此中尚有漢同胞無數,若滿人不過端兄弟二人耳,何為玉石不分耶!”估計當時還有警衛、侍役等陪在端方身邊。

眾人于是將端方帶到行館大門邊的一個小屋內,亂刀砍死。端方的弟弟端錦也在軍中,被綁了來。他大聲痛罵,不肯下跪,也被亂刀砍死。

士兵們將兩人的首級砍下。曾廣大準備殮尸,被士兵們阻止:“是將函至武昌者,不得殮也?!彼麄冋襾砹艘粋€能密封的木桶,盛滿了煤油,將端方的首級浸泡其中,派人飛馬送往武昌。

電文“母病故”

端方之死,是四川保路運動乃至整個辛亥革命的一個新高潮。端方也成為在辛亥革命中少數被殺的政府高官中的第一人。

士兵們殺害端方的理由很簡單,為了錢。當時,四川全省局勢糜爛,而部隊的根據地武昌也已發生暴動,端方的部隊被阻在資州進退兩難,軍餉無繼,軍心不穩。端方通過多方努力,從成都的銀行中借到了4萬兩,并且張榜公布,軍心才稍微安定。但左等右等,銀子還是沒送來,失去耐心的士兵們發生騷動,于是端方被殺。而就在端方首級被送往武昌當投名狀的第二天,4萬兩銀子就到達了軍中。

這一圖財害命的版本,記錄得最為詳細的就是“梁溪坐觀老人”張祖翼的《清代野記》,此外,包括上?!蹲至治鲌蟆罚∟orth China Daily News)等國內中英文媒體,以及美國《紐約時報》(Te New York Times)等國際媒體都紛紛采信此種解釋,并感慨于一代改革者死于貪財的軍士之手。

當然,在有些史家的眼中,故事的發生是另外一種版本,只涉及革命意識的堅定性,而無關金錢與利益。根據“辛亥首義同志會”主編的《辛亥首義史跡》(1946年版)的描述,那位“革命意識十分薄弱”的團長曾廣大其實是“富有革命理想的,所以一般官長士兵(此處一串人名,略)都與領導革命的(此處一串人名,略)聲氣相通”。

這些人積極準備在武昌暴動,沒想到四川保路運動發展迅猛,政府便下令端方帶領鄂軍開赴四川,進行剿撫,這令軍中密謀者們措手不及,于是就相約分頭起事:武昌暴動如果失敗,則給前線發電“母病愈”;如果成功有望,就發電“母病?!?;而如果完全得手,電文就是“母病故”。顯然,他們都希望得到“母病故”的消息。

軍隊隨著端方到了夔州(萬縣),聽到了武昌暴動的消息,開始抗命不前。端方是大做思想政治工作,“許每人發銀質獎牌一面,五品軍功札子(委任狀)一件”,加上圣旨嘉獎。但眾人不為所動,到達重慶后商議起事時機,認為大軍尚未集結,再隱忍一段時間。等到了資州,大軍云集,而武昌暴動的消息早已傳得沸沸揚揚,卻一直沒收到“母病故”的電報,于是他們認為一定是端方截留了電報。其實,此時電訊中斷,連端方本人也很難收到電報。

晚清不歸——將軍末路

晚清不歸——將軍末路

辛亥革命漢口保衛戰中的革命軍士兵。

眾人一合計,下決心動手,否則進入四川后,“川省同志不明真相,恐起反抗”,“必須殺掉端方,響應武漢,以明心跡”。也就是說,端方的腦袋成為了“以明心跡”的工具。

元戎慘死

端方此時似乎也嗅到了危險,與下級軍官們結拜,說自己本是漢人,姓陶,原籍浙江,先人在清軍入關時入了旗籍。

眾人開會商量出路,提出了三種方案:一是“曾廣大率本部出川,北經陜甘至蒙古獨立,扼清廷之背”;二是“星夜趕進成都獨立,通電響應武昌”;三是“克日返師援鄂,鞏固首義根據地”。大家投票表決,大多數愿意回武昌。

于是,眾人決定殺端方兄弟,沖入行轅,將端方兄弟拉到天后宮門前。這時,端方向大家哀告說:“我們都是同胞,素相親愛,若要關餉,自流井四十萬銀子馬上可到。今天饒兄弟一命,將來對各位與國家定有相當辦法?!?/p>

同志們的答復是:“你今天遭此劫者,是你先人種下的禍根。你先人當清朝入關,投入旗籍,獻媚敵人,殘害同胞,無非想子子孫孫永做大官,你今天受報是天理循環。當年揚州、嘉定的屠殺,及剃發、文字獄等摧殘同胞的毒辣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一個讀書人誤寫一個字,輕則坐牢,重則被殺;一個老百姓不愿剃頭,就格殺勿論。這筆血債,現在是償還的時候了。你待我們的私感固不錯,但是公仇不能不報?!?/p>

此時,端方只喊著:“福田(福田是曾廣大的字)救我!福田救我!”寒光一閃,頭已經落地了。

無論是帝國主義者的記載,還是革命者的記載,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端方待下甚寬,他的被殺絕非出于苛刻暴虐。隨同其入川的一位士兵回憶:“端方為穩定軍心,極力籠絡部下。有的士兵生病了,端方派其弟到軍營問候;有的士兵亡故了,端方修書哀悼;沿途官民送吃送喝勞軍,端方做出先嘗毒的姿態;甚至有的士兵受不了跋涉之苦,端方竟然下令雇轎抬著他?!标P于端方之死的不同記載,關鍵的區別在于殺人者的動機:為軍餉而泄憤,還是為革命而大義滅親?這也是一個歷史謎團,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帝國主義者”們為端方之死的惋惜慨嘆,肯定不是為了勾結“封建主義”的需要。一年后,國學大師王國維寫下《蜀道難》的長篇悼詩,內有“朝趨武賬呼元戎,暮叩轅門詬索虜”,為叵測的人心而嘆息。

晚清不歸——將軍末路

戴鴻慈、端方在美國考察憲政(1905年)。

辛亥革命中罕有清廷高官被殺,“瑞澂輩誤國殃民,罪魁禍首,竟逃顯戮”,一個個平安著陸。時人感慨“獨端方不保首領,豈天之欲成其名耶”。其實,革命黨早欲除去端方,因其能力與號召力,如“使其久督畿輔,則革命事業不得成矣”。章太炎就曾直言不諱:滿人“愈材則忌漢之心愈深,愈智則制漢之術愈狡”,因此“但愿滿人多桀紂,不愿見堯舜。滿洲果有圣人,革命難矣”。在壯烈的革命恐怖行動之中,被列入暗殺對象的都非貪腐而民憤極大者,卻是有能力乃至有操守的官員。根據革命的邏輯,桀紂是同盟者,而堯舜則是敵人,一切都以是否能幫助自己登堂入室、獵取政權為標準。

改革先鋒

終年51歲的端方,曾經是八旗中的一顆政治明星。

端方當然不是什么陶姓漢人,而是根正苗紅的旗人,并出身于科舉正道,名列“旗下三才子”之一,所謂“大榮、小那、端老四”,都是上級著力培養的干部?!按髽s”即榮慶,曾因建議先反腐敗再政改而被后世列入保守派;“小那”就是與慶親王合稱“慶那公司”的著名腐敗分子,皇族內閣協理大臣那桐;“端老四”就是端方,他在家排行老四。自1882年出道之后,端方進步神速,只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從一名普通的機關干部成長為國家高級領導,歷任直隸霸昌道、陜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湖北巡撫、閩浙總督、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職。

戊戌變法時,還只是廳局級干部(道員)的端方被賞加三品卿銜,主持新設立的農工商總局的工作,參與改革實踐。戊戌政變后,端方繼續受到重用,擔任了陜西布政使,并代理巡撫。鬧義和團期間,端方表現出了難得的政治清醒,在他的強力維持下,陜西境內民教和諧、中外相安,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動亂,這也是八國聯軍入侵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選擇逃難到西安的基本因素。端方在湖北巡撫任上,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并不十分和諧,端方的改革步驟、力度遠超出張之洞,甚至在政治上表現得十分自由化,包括頂著張的壓力資助湖北的留日學生辦報。當然,因為他的旗人身份,沒人會質疑他的政治動機。當他在兩江擔任總督時,“設學堂,辦警察,造兵艦,練陸軍,定長江巡緝章程,聲聞益著”。

端方在朝野的口碑都不錯,“尤有政治才,在滿人中亦不多見”,“為近時之賢督撫”(嚴復語)。當時的留學生,包括那些傾向于排滿革命的人士,也與他保持著相當不錯的私交。在他的幕府中,人才薈萃,既包括劉師培這樣的無政府主義者,也包括蔡鍔這樣的革命黨人。

端方最為主要的履歷,是1905年~1906年與戴鴻慈、載澤等帶團出訪歐美十國,歷時8個月,考察政治?;貒?,端方等總結考察成果,上《請定國是以安大計折》,力主推行政治體制改革。他們編纂的《歐美政治要義》成為中國立憲運動的奠基之作。早在出國考察前,端方就是少數堅定地要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旗籍官員。尤其是1905年的日俄戰爭,“立憲”日本戰勝“專制”俄國后,在中俄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專制國家內同時爆發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呼聲。據說,端方在拜見慈禧時,太后說:“新政都在施行,朝廷該辦的都辦了吧?”端方回答道:“還有一事,尚未立憲?!贝褥麊枺骸傲椨帜苋绾??”端方說:“朝廷如行立憲,則皇上可世襲罔替!”這令慈禧動容沉思良久。

端方深刻地指出,立憲與專制有優劣之分,而君主與共和則只有形式之分。如果憲法受到尊重,君、官、民都只是同一規則下的游戲參與者;而如果憲法不受尊重,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國家的破壞者?!霸O立政府所以謀公共利益,保全國民之治安興盛利樂,非為一人一家或一種人之幸福尊榮私利也?!?/p>

1909年6月28日,端方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引起了世界的關注。美國各大報紙紛紛報道,《華盛頓郵報》(Te Washington Post)的題目就是“塔夫脫(總統)觀察中國,從端方的任命看到偉大的商貿開放”,認為端方出任直隸總督將極大推動大清國改革的廣度和深度。

當國內外都對端方出任直隸總督而給予熱望時,端方卻在半年內因嚴重違紀而被革職。

1909年11月20日,李鴻章之孫、農工商部左丞李國杰彈劾端方,理由是其在慈禧太后葬禮上“大不敬”,證據有三:葬禮中沿途派人照相;遷奠禮上焚化冠服時,端方的大轎從側旁“橫沖神路”;于風水墻內借行樹為電桿(其實是為了照明)。根據曹汝霖的回憶,李國杰參加典禮后,與農工商部郎中冒廣生談及,冒廣生說:“此屬大不敬,你為御前大臣,敢彈劾嗎?”李國杰經他一激,即說:“為何不敢?”遂由冒廣生草奏,由李國杰參劾。

奏折一上,攝政王批示交部嚴議,而三天后,居然以“恣意任性,不知大體”為由革除端方職務,另調湖廣總督陳夔龍出任直隸總督。

據曹汝霖記載,“偉侯(李國杰)公子好出風頭,鶴亭(冒廣生)名士喜弄筆墨,而攝政王對于大行皇帝之事特別嚴重,二人或有揣摩迎合之意亦未可知。余與二人均系熟友,一日我問偉侯,君與午橋(端方)是否有過節。彼笑答,因鶴亭激而出此,想不到午橋竟受到這樣的處分,言時有悔意,可見上奏權不應濫用也”。

晚清不歸——將軍末路

周善培直指端方是四川動亂的罪魁,莫理循則公開表示端方是“滿人中之佼佼者”,“在中國享有廣泛的威信”。

端方是滿漢平等的首倡者,他的女兒就嫁給了袁世凱的兒子。有人認為端方的下臺,是載灃為了清除政治上的異己。其實,作為大清“董事長”的載灃與有可能作為“總經理”的袁世凱本無根本沖突,與袁矛盾很深的其實是鐵良等滿洲親貴。載灃當國,年僅26歲,憑借的只是慈禧太后的政治遺囑。對于端方的“大不敬”,一旦有人舉報了還不處理,載灃就很容易引火燒身。而野史表明,真正動怒的其實是隆裕太后,西方的媒體報道也認為端方毀在她的手里。后世有人因此感慨:“清有長城如此,而顧以微瑕黜之,此清之所以亡哉!”

墻倒眾人推,不久,御史胡思敬彈劾端方在兩江總督任上“貪橫”的十條罪狀,內閣發交張人駿調查,結論是“尚無罔利行私實情,惟束身不檢,用人太濫,難辭疏忽之咎?,F在業已革職,即著毋庸置議”。

蜀道之難

端方被革職后,過了兩年的寂寞時光。這對一個年富力強又有豐富從政經驗,并對國際大勢知之甚深的人來說,當然是痛苦的。

鐵路國有成為他政治翻身的機會,自被任命為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后,端方就一頭扎進了工作。然而,正如盛宣懷、岑春煊一樣,這三個人都是久困牢籠的猛虎,放出來后急于建功,一味躁進。盛宣懷、端方先受理路事,大刀闊斧,雷厲風行。這種雷霆手段本是處理此類亂麻般糾葛的不二法門,廣東、湖南、湖北迅速見效,卻奈何四川地方官員存了私心,陽奉陰違,導致了濕手抓面團,成了僵局。而岑春煊一邊倒支持商辦的主張,是另一種躁進,只是方向與盛宣懷、端方相反。

原本,端方與盛宣懷一樣,都是主張強勢貫徹朝廷精神的,但武昌暴動后中央政府底氣喪失,而新生的資政院又還在憲政“實習期”,把憲政這輛進口豪華車開得七倒八歪,中央政府居然被壓服,拿盛宣懷當了替罪羊,還要求處以極刑。端方也是被攻擊的靶子,但他畢竟在外手握雄兵,自然無恙。端方很見機,隨風調頭,來了個“左滿舵”,從堅決要求鎮壓鬧事者變成了堅決要求釋放無辜者,而“川亂緣起”也被他改為“實由官民交哄而成”,并彈劾了趙爾豐等四川官員。中央政府下令將被彈劾者革職拿問。

端方一轉舵,在第一線的趙爾豐就落了個里外不是人的境地,他隨即多次彈劾端方“濟亂”、“詭譎反復”。11月2日,趙爾豐上書中央政府,痛斥端方,說川路紛爭還在合法、和平范圍內進行時,端方不斷來電要求采取強硬措施,而等到他將蒲殿俊等抓捕后,端方卻又變了臉,主張應該趕緊放人,認為首要一放,亂事就能平息。趙爾豐認為,“事理自有是非,法律期無枉縱,若竟不究虛實,旋拿旋釋,不徒有傷政體,抑亦無此辦法”。他認為,自己之前不拿“因其無罪而寬之”,隨后抓捕“因其罪著而執之”。

11月5日,被端方彈劾而丟官的周善培發表了致端方的公開信,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川路風波的分析。周善培認為川路風波有三個轉折點:一是保路同志會成立,正是端方與盛宣懷聯合發出“歌電”,并強迫王人文公布“歌電”,刺激了民意;二是罷市,其原因也是端方力主保持李稷勛的宜昌分公司總經理職務;三是9月7日趙爾豐下令捕人,原因也是端方彈劾了趙爾豐、王人文等逼迫而致。這篇言辭謙恭卻鋒芒畢露的公開信,矛頭直指端方才是四川動亂的罪魁。端方收到該信后,批示道“該署司(周善培)罪惡昭著”,認為這是“老奸巨猾”的周善培“嫁禍本大臣,為上欺我皇上,下愚我川民之計”。

11月8日,趙爾豐再度上奏,彈劾端方“詭譎反復,希圖見好于川民謬信訛言,罔究事實”,已經安定的人心被他又攪亂了,而且他羅織罪名彈劾官員,弄得官員們人人自危,將領們在前線也不敢用力。趙爾豐指責端方上任后躲在武昌,天天電報逼迫自己采取強硬手段,而帶兵入川后卻又不顧成都當時正是危急,非要繞道重慶,等到武漢、宜昌失守,已無退路,倉皇失措,不顧國家利害,只考慮一己安危,“川事為之一誤再誤,不可收拾”。趙爾豐甚至斷言:“端方到?。ǔ啥迹┲?,即將為川人獨立之時?!?/p>

端方大軍到了資州后,本可以長驅直入成都,但趙爾豐在半道上陳列重兵,端方狐疑不敢前進。此時,“北京失守,朝廷外逃”的謠言也傳到資州。端方可能的選擇是:上策是順應大勢,主導并鼓動四川獨立,自己就有了一塊巨大的根據地,進退自如;中策是率部退居陜西,伺機勤王;下策則是孤身離軍,保全性命。

顯然,他選擇上策,派遣幕僚朱山及劉師培到成都活動,這刺激了趙爾豐搶先獨立。成都獨立的消息傳到資州,端方發現趙爾豐棋先一著,遂計劃離軍回京。這當然是下策,但他的上策已經被趙爾豐截斷,而所率部隊是湖北人,在這亂世都不愿大隊入陜,指揮不靈,中策也行不得。此時,資州地方士紳們出面挽留,說端方此時率軍反正,成都唾手可得,眾人便可推他為都督。端方不同意,士紳們又說:“公如慮成都不能容,則即于資州樹白幟(指大漢國旗),某等可函至省紳來資州,擁公為主,公幸勿疑?!睋堊嬉淼挠涊d,此時端方長嘆一聲:“我果如此,何以對慈禧太后、德宗皇帝(光緒)于地下哉?我計決矣,君等勿為我慮也?!庇谑?,眾人“皆太息而散”。

此時,端方如果回京,還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他一方面想等成都的餉銀送到,另一方面還要等一名姓周的“土寇”率眾來降,結果等到的是自己的末路。

親身經歷了四川大動亂的郭沫若,日后感慨說,“岑春煊并沒有入夔門一步,而入了夔門的端午橋(端方)就沒出夔門一步”,端方“如果有岑春煊那樣的聰明,率性把胡子剃了,一個人改裝逃走或許到現在都還活著,他的《陶齋吉金錄》或許有再續三續出現了,但是他到底沒有這樣的幽默”。

晚清不歸——將軍末路

戰時休息的清軍士兵。

這哪里還能算得上“幽默”呢?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就公開表示:“端方在中國享有廣泛的威信。他是滿人,但屬于滿人中之佼佼者……野蠻殺害端方,引起人們普遍的譴責?!?/p>

端方的門人、湖南名士左全孝感慨道:“謂天道有知耶,神奸巨蠹多無恙,而持公理、重民權,首倡憲政如我公者,獨罔善其終!”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rmht/hyls/26671.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