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

司馬光傳——蓋棺論未定
得知司馬光逝世,高太后“哭之慟”,小皇帝也跟著流淚。但他死得不是時候,正逢朝廷舉行明堂大禮,即皇帝三年一親郊的祭天儀式,皇考要與天一起接受大享。明堂大禮是封建王朝最大的吉禮,豈可哭哭啼啼而壞了吉相,所以只能暫時把司馬光冷在一邊。...
司馬光傳——舍命廢新法
害怕自己一病不起,司馬光給呂公著寫了一張便條:“晦叔(公著字)自結發志學,仕而行之,端方忠厚,天下仰服,垂老乃得秉國政,平生所蘊,不施于今日,將何俟乎?”接著筆鋒一轉:“比日以來,物議頗譏晦叔謹默太過,此際復不廷爭,事有蹉跌,即入彼朋矣?!弊詈笳f:“光自病以來,悉以身付醫,家事付(司馬)康,惟國事未有所付,今日屬于晦叔矣?!?br /> ...
司馬光傳——直筆著《通鑒》
文彥博喜攜妓出游,屢邀司馬光為伴。一次長游歸來,獨樂園的鮮花已經凋零,司馬光未免有惋惜之嘆。園丁的一番話卻讓他振聾發聵:今年春去,明年春來,只可惜數十日來,相公未曾寫一行字,看一頁書。...
司馬光傳——語澀作《遺表》
有人說,熙豐時期宋朝的政治首都在開封,而文化學術首都在洛陽。此論或許有失偏頗,但保守派的理論大營在洛陽是確定無疑的。元豐三年(1080),樞密使文彥博改太尉、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保守派的三個宰相級大佬,除韓琦已逝世外,富弼和文彥博都到了洛陽。他倆不滿足于個人之間的零星來往,于是想結社。宋代從范仲淹被朋黨中傷后,士大夫對朋黨避之唯恐不及,怎敢結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聚餐會就是“保護傘”。...
司馬光傳——保守派大營
熙寧四年(1071),呂公著也被投閑至洛陽。他與司馬光都是“安樂窩”的???。熙寧六年(1073)底的一天,他在“安樂窩”悶坐了半天,沒說一句話。見司馬光來了,才長嘆一聲,說:“民不堪命矣!”邵雍接過話來:“王介甫者遠人,公與君實引薦至此,尚何言?”是你和司馬光引薦王安石為執政的,現在還有什么好說的?!凹蔚v四友”中,推薦王安石的是呂公著和韓維,沒司馬光。所以司馬光生氣地說:“公著之罪也!”呂公著又是一聲嘆息。怒氣沖沖的司馬光接著講了他親歷的一段往事。此事記在其《涑水記聞·卷十五》中,特注明為“身見”:...
司馬光傳——獨樂園之樂
熙寧四年(1071)底,司馬光去了一趟他初仕的華州。當年在華州當幕職官,那是他人生中最愉快的一段時光(見第三章),如今物是人非,昔日的歡樂再也找不回來了。離開時,他寫下了《重過華下》
一詩:...司馬光傳——西京御史臺
連頭連尾,司馬光知永興軍才五個月時間(真正主持工作三個月,另兩個月等待發落)。他是自動請辭的,因為這個官實在沒法再當下去了。他公開抵制司農寺關于所欠青苗錢不準重復暫緩的指示,判司農寺曾布迅速做出反應,下文給陜西常平使司,稱已奉圣旨,督促各州、軍一律按原規定執行。行文沒有點司馬光的名,但意思非常明顯,他說的不算。推行青苗法的常平使司是直接受司農寺領導的獨立系統,換句話說,知府、知州無權指揮常平使司。司馬光行文拒不執行司農寺的指示,盡管有他的理由,但不僅抗上了,而且越權了。他的行文墨跡未干,立馬就被司農寺奉圣...
司馬光傳——絕交王安石
又是一個陽春三月,開封的春色與三十三年前司馬光金榜題名時幾乎別無二致,但他的心情卻恍若隔世了。當年,他與“同年”一起郊游,吟出了“宋玉雖能賦,還須念景差”的詩句,寄托著對大宋江山的無限熱愛。而如今,青絲變成了白發,眼睛里仿佛有幾只蚊子在不停地飛來飛去,看什么都模糊起來,牙齒也殘缺不全了。朝政越來越讓他失望,但他反變法的斗志卻愈挫愈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