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初期,曾有過一句血淋淋的殘酷口號:“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剃發本是滿族的習俗,而幾千年來漢人信奉《孝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的觀念,強制剃發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因為剃發的問題,釀就了無數人間慘劇。匪夷所思的是,“剃發令”的始作俑者,竟然是身為漢人的明朝降臣孫之獬。
孫之獬當了二十多年明朝的大臣。八旗入關后,孫之獬很快倒戈,帶領一家老小熱烈歡迎清兵的到來,因為他的合作行為,被清廷封為禮部侍郎。禮部負責主管文化教育事宜,孫之獬積極主動地跟清朝的“先進文化”接軌,并從自身做起,麻利地把前腦門的頭發剃得精光,后腦勺拖著根“金錢鼠尾”辮,還恬不知恥地換上了滿人的裝束,把自己從頭到腳、由內而外地完全“滿族化”了。
當時,清朝因為剛進北京,天下尚未安定,暫時允許漢臣束發穿漢服上朝,但在朝堂上滿、漢分列。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某日早朝,煥然一新的孫之獬施施然跨進金鑾殿,非常自然地走向滿族大臣的隊列。滿臣本就自命高貴,一看孫之獬一個降臣漢臣居然堂而皇之地想要站到清朝陣營中,這怎么可以!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大伙頓時群情洶涌,七嘴八舌地叱罵:“你別亂站啊,邊兒玩去!”“喂,你是旗人嗎?往我們這站干嗎?”“滾,滾,趕緊滾。”滿臣們你推我搡,把孫之獬趕出滿臣行列。
孫之獬糗了,觍著個大臉想悄悄溜回漢臣陣容。這下漢臣又不買賬了,紛紛親切問候道:“哎喲!孫大人,瞧您這身裝備,不適宜再在我們這隊待嘍,您還是上那邊去吧!”“就是,就是,哪涼快哪待著去!”“節操何在呀!拜拜了您哪,孫大人!”不由分說,也把他推了出去。
孫之獬崩潰了,站在中間過道左右為難,瞅瞅滿臣那邊,再望望漢臣這塊,好難為情,滿朝文武,居然誰也不屑跟他排排站,那他以后還咋混?顏面何存哪!
遭遇這樣的尷尬事件,孫之獬再不憤怒能說得過去嗎?孫之獬惱羞成怒了,看不起我是吧,那我就爭取取消差別,要剃發大家都得剃,誰都沒跑兒!孫之獬下班回家后就給攝政王多爾袞寫了份“萬言書”,大意是:“王爺想想看,社會各界有剃頭的,也有留發的,雙方彼此看著不順眼,怎么能和諧共處?我建議應該讓所有的人統統剃發留辮,這才是大一統的和諧社會。”多爾袞看后大喜,夸獎說:“真是沒想到啊,漢臣中也有如此高覺悟者。”順勢采納了他的建議。孫之獬行為之卑劣,可說是令人發指,即便是以賣族求榮而聞名的吳三桂,也曾當面勸阻多爾袞不要實施“剃發令”。
六月,清政府頒布“剃發令”。七月,又下令在全國范圍內“衣冠皆遵本朝之制”,并且一上來就搞“嚴打”,規定所有軍民十天之內必須剃發變裝,否則殺無赦。這么一來,滿漢沖突迅速白熱化,江南各地掀起血雨腥風,漢人不肯配合,滿人便痛下殺手,慘絕人寰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陸續上演,江南血流成河、尸橫遍野。而這一切,都要拜孫之獬所賜。
再說“剃發”積極分子孫之獬,也沒撈到好下場。順治四年(1647年),孫之獬因受賄被人告發,被“雙開”后,帶著全家老小灰溜溜地回到老家淄川(今山東淄博地區)。當時,山東正好爆發了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沒多久,農民軍攻入淄川,把孫之獬全家七人盡數殺死,將孫之獬活捉,五花大綁關押了十多天。
臨刑時,劊子手對孫之獬很是照顧,好你個狗漢奸,出的餿主意害死了那么多人,不死能說得過去嗎?為幫助孫之獬“反清復明”,劊子手義務重新給他“植發”,在他光溜溜的頭皮上扎出密密麻麻的小洞,一一插上豬毛,孫之獬疼得嗷嗷哀號,劊子手又用針線把他的嘴給密密縫上。最后,遍體鱗傷的孫之獬被凌遲處死。
恰應了“枉為小人”這句俗語,孫之獬“壯烈成仁”后,清廷沒有給予任何表彰或撫恤。到了乾隆年間,孫之獬被列入《貳臣傳·乙編》,永久被刻在恥辱柱上。順便說一句,孫之獬的獬,是傳說中的一種能明辨是非的異獸,這貨的所作所為真是白瞎了這個名字。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lscq/shm/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