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不是傳說,也不是戲說,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比故事更精彩……一起來討論“三國英雄記——孫權大為緊張”的相關話題,感受下您所了解的歷史是否和我的一樣呢??
為配合諸葛亮此次北伐,孫權指揮三路人馬攻擊曹魏,來勢很兇猛,但最后都無果而終。
在這三路人馬中,攻擊合肥的這一路由孫權親自帶隊,對外號稱十萬人,兵力最強,算起來這是孫權第四次帶隊來攻合肥了。
曹魏負責東線戰場的征東將軍滿寵組織人馬拼死抵抗,戰斗進行得很激烈,滿寵組織了一支數十人的敢死隊(募壯士數十人),用松枝扎成火炬,又在上面澆上麻油,在順風口放火,燒毀了吳軍的攻城器具。
亂戰中,孫權的侄子孫泰被射死,他的父親孫匡是孫權的親弟弟。這時吳軍中又流行疾病,不少士卒病倒了,孫權又聽說魏明帝親率大軍來援,于是下令撤退。
孫韶率領的另一路是配合攻擊合肥的,同時撤退。
孫權的三路大軍中,只有荊州方向還在繼續,陸遜和諸葛瑾指揮吳軍向襄陽一帶的魏軍發起進攻,其間陸遜派身邊一個叫韓扁的人去給孫權報告軍情,但韓扁在路上被魏軍巡邏隊生擒了,情報落入魏軍手里。
諸葛瑾一聽相當緊張,趕緊去找陸遜商量對策,見陸遜倒挺輕松,還像平時一樣跟屬下下棋、射戲,又催促大家繼續在占領區種蔓菁、豆子(方催人種葑豆,與諸將弈棋射戲如常)。
諸葛瑾不敢隨便亂說話,等其他人退去,陸遜對他說:“現在敵人肯定已知道主公那邊退兵了,因而沒有什么顧慮,必然會全力向我們進攻(賊知大駕以旋,無所復戚,得專力于吾)?,F在的情況已經很嚴峻,各要害之處恐怕已被敵人占據,只有巧施計謀才能安全撤退,如果直接撤退的話,敵人知道我們露怯,必會全力相攻,到那時就是必敗之勢。”
陸遜和諸葛瑾密謀,由諸葛瑾率領船隊做好撤退準備,陸遜親自率一部人馬在陸上集結,仍然向襄陽發起攻擊。魏軍聽說陸遜親自前來,緊張地收縮進城,等待對方來攻城。
利用這個間隙,陸遜和諸葛瑾指揮吳軍迅速撤退了。
攻擊曹魏未果,蜀漢那邊諸葛亮又突然去世了,孫權確實很擔心,他不怕魏軍趁機向孫吳發起進攻,他擔心的是曹魏會不會借此機會把蜀漢給滅了(慮魏或承衰取蜀)。
考慮到這些,孫權馬上命陸遜、諸葛瑾向蜀吳邊界地區的巴丘增兵,以防不測。與此同時,孫權也接到報告,蜀漢方面也在向他們控制下的白帝城等地增兵。
孫權現在做了兩手準備:如果蜀漢能頂住曹魏的進攻,他就去救援;如果蜀漢頂不住,他就命吳軍攻入蜀地,跟曹魏瓜分蜀漢(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過了一陣,孫權發現曹魏那邊沒有大舉進攻蜀漢的打算,司馬懿也退回到長安,這才松了口氣。
蜀漢建興十三年(235年)四月,后主下詔正式擢升蔣琬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大將軍),同時分管朝廷秘書局的工作(錄尚書事),朝廷秘書局局長(尚書令)一職由費祎接任。
諸葛亮是孫劉聯盟的締造者和堅定維護者,他的去世對孫劉聯盟無疑是個重大打擊,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對孫劉聯盟的態度如何?值不值得信任?孫權對此還沒有太大把握。
蔣琬大概也考慮到孫吳方面的擔憂,于是主動派右中郎將宗預去建業拜見孫權。宗預也算是老資格了,他做過諸葛亮的辦公室主任(丞相主簿)。
到了建業,孫權開門見山地問宗預:“東國和西國就像一家人(東之與西,譬猶一家),但聽說西國增加白帝城的守軍,不知是什么原因。”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宗預是這么答的:“我認為東國增加巴丘守軍,西國增加白帝城的守軍,都是當前事態下的自然之舉,都沒有什么可問的。”
孫權聽完大笑,認為他回答得很誠懇,這次出使進一步鞏固了雙方的聯盟關系,消除了彼此的疑慮和誤解,宗預在建業期間受到孫吳方面的盛情款待。
不久,孫權派侍中是儀回訪,是儀長期在孫權身邊掌管機要,所擔任的侍中一職位同九卿,地位很高,按說派個級別低一些的官員去更合適,但他是蔣琬的姨兄,所以又是最合適的人選。
經過一段時間的往來,吳蜀之間的關系繼續得到了鞏固,因為諸葛亮去世而引發的不安情緒逐步得到了化解。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