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與傳奇 > 沙場飛將

司馬懿采用什么方式來應對諸葛亮的激將法?

歷史大觀園 沙場飛將 2021-12-09 00:10:06 0 諸葛亮

歷史不是傳說,也不是戲說,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比故事更精彩……一起來討論“司馬懿采用什么方式來應對諸葛亮的激將法?”的相關話題,感受下您所了解的歷史是否和我的一樣呢??

司馬懿采用什么方式來應對諸葛亮的激將法?

雙方陷入對峙,之后發生了一些小規模戰事。

諸葛亮給后主的奏報顯示,渭水在此有一條支流叫武功水。諸葛亮命步兵監孟琰駐扎在武功水以東,司馬懿派人進攻孟琰,諸葛亮命人在武功水上搭建竹質浮橋,過河射殺魏軍(做竹橋越水射之)。

從中可以看出,弓弩是蜀軍的利器,在對付敵人攻營、偷襲以及騎兵沖擊方面效果很好。同時,臨時搭建竹橋是工兵作業,說明蜀軍在兵種配置方面較為細化,關中很少種竹子,搭建竹橋的材料應該是從漢中帶來的,說明在這方面蜀軍早有準備。

蜀魏兩軍每有交戰,司馬懿都很重視,他都穿戴上全副武裝(戎服蒞事),但他不知道諸葛亮穿什么,就派人出去看。

派去的人回來報告說,諸葛亮坐著一個簡單的小車,頭戴葛巾,手里拿著羽毛扇,指揮三軍,蜀軍隨他的號令整齊進退(指麾三軍,隨其進止)。

司馬懿聽完,感嘆道:“諸葛先生真有名士風采啊(諸葛君可謂名士矣)!”

司馬懿采用什么方式來應對諸葛亮的激將法?

魏軍方面也發動過主動攻擊,司馬懿曾派部隊突襲蜀軍,斬殺蜀軍500多人,俘虜1000多人,蜀軍另有600多人投降(遣奇兵掎亮之后,斬五百余級,獲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當然,史書上的這個記載有虛報戰果的嫌疑,事情本身或許是有的,只是規模不大,戰果也沒有這么多。

雙方互有勝負,總體上仍是對峙狀態。

長時間對峙對蜀軍來講是一種嚴峻考驗,焦點是糧食供應問題。盡管斜谷有糧倉,又有流馬不停地往這里運糧,但速度總是有限。如果每人每天消耗兩斤糧食,10萬大軍一天的消耗就是20萬斤,是1000多個流馬的運輸量。

這是流水作業,因為每天都得吃飯,運糧隊每天都不能停。從漢中運到斜谷,再從斜谷運到五丈原,一趟來回需要30天的話,那就必須有近5萬個流馬同時作業才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也考慮到了這一點,他汲取之前北伐的教訓,在五丈原附近干脆分兵屯田,做長駐的打算。蜀漢的屯田兵和渭水岸邊的百姓雜居在一起,但大家相處得很好,百姓樂于接受,蜀軍也軍紀嚴明(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司馬懿采用什么方式來應對諸葛亮的激將法?

后世對此評價頗高,一支敵人的軍隊入侵,百姓還欣然接受,雙方雜處而相安無事,說明這支軍隊平時一定受到極為嚴格的訓練,這是諸葛亮長期努力的結果。

但是,司馬懿總閉營不出,也不是個事兒。

為了讓司馬懿出來迎戰,諸葛亮想盡了各種辦法。

諸葛亮多次派人到司馬懿那里下戰書,還送給司馬懿一些女人的服飾,以激怒司馬懿(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激將法有時很管用,楚漢相爭時項羽讓部將曹咎守成皋,那里是項羽重要的后勤基地,儲存著大量軍需物資。

項羽臨行前特意叮囑曹咎:“只守就行,漢軍再挑戰也不要出戰,我15天必然回軍與你會合。”

項羽走后,劉邦率大軍攻成皋,曹咎謹遵項羽命令不出。劉邦的辦法多,他下令在成皋城邊搭了一座臺子,每天都派一幫嗓門大的士兵到臺上辱罵楚軍,一連罵了好幾天,曹咎終于沉不住氣,率軍出戰,結果被打敗,成皋和大量物資落入劉邦之手,曹咎愧見項羽,自刎而死。

但司馬懿顯然比曹咎有水平,他知道諸葛亮的意圖,送衣服就收下,根本不生氣。

只是,司馬懿不生氣不代表其他人沉得住氣,魏軍將領個個肺都氣炸了,紛紛請戰。

這是司馬懿最頭疼的事,他能跟諸葛亮拖,卻不能跟手下將領們拖。不過,他也有辦法,他告訴大家,陛下讓秦朗將軍來傳達過諭示,要求堅守,不能主動出擊,現在要出擊,應該先請示陛下再說。

司馬懿鄭重其事地向魏明帝寫了一封請戰書,言之激昂,請求出戰。司馬懿特意讓手下主要將領們一一署上名,他知道魏明帝會明白自己的心意。

司馬懿采用什么方式來應對諸葛亮的激將法?

魏明帝接到請戰書,知道司馬懿頂不住了,馬上派衛尉辛毗為特使,前往軍前制止眾將請戰的行為。

辛毗是曹魏老臣,被稱為骨鯁之臣,事曹氏父子三代,以耿直著稱,一旦認定的事就會堅持,誰的面子都不看。

曹叡也不太喜歡這個老同志,但今天這個差事派誰都不如派他去。曹叡命辛毗兼任司馬懿的大將軍軍師,持節,前往關中前線。

蜀軍又來挑戰,司馬懿頂不住壓力,表示要出營迎戰,辛毗拿出魏明帝賜給的節,立于營前,魏軍不能出。

姜維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諸葛亮,憂慮地說:“辛毗一來,魏軍不會再出來交戰了。”

諸葛亮對姜維說:“司馬懿本來就不想出戰,之所以再三向上面請戰,是做給下面的人看的(以示武于其眾耳)。為將的,率大軍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有辦法對付我們,用得著向千里之外請戰嗎?”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968.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